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鼻内镜下翼管区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对翼管周围区域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管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0具新鲜尸头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管区域进行解剖学观测,观测翼管区域恒定的解剖学标志及穿经血管神经结构. 结果: (1)翼管区位于翼腭窝后壁内侧、蝶窦下外侧壁,有颌内动脉、翼腭神经节、翼管神经穿行.(2)蝶腭孔、翼管嵴、圆孔是术中辨认翼管的重要骨性标志.(3)翼管前口至翼管后口距离(13.80±1.99)mm,经翼管沿翼管隆突可至破裂孔. 结论: 熟知翼管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可降低翼管区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翼腭窝骨性结构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对翼腭窝及其通道骨性结构的测量为临床鼻颅底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 30例 (6 0侧 )成人干性颅骨标本的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形态、大小 ,以及与毗邻结构的关系 ,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 翼管前口的宽度为 (3 5 3± 0 6 4 )mm ,后口的宽度为 (1 72± 0 5 0 )mm ,翼管的长度为 (14 74± 1 6 4 )mm。圆孔、蝶腭孔与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 (6 2 90± 3 81)mm、(5 2 99± 4 95 )mm。2 2侧 (36 6 7% )位于蝶窦侧壁的外下方 ,11侧 (18 33% )位于蝶窦侧壁的外侧 ,9侧 (15 0 0 % )位于蝶窦底的下方 ,18侧(30 0 0 % )凸入窦内 ,翼管的顶壁与窦底壁的骨质融为一体 ,3侧 (5 0 0 % )翼管上壁缺如 ,与蝶窦相通。结论 本研究的测量数据可作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和蝶窦手术入路的重要解剖学参数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鼻内窥镜下切断翼管神经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种切断翼管神经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副作用和可操作性。(1)经上颌窦途径切断翼管神经;(2)鼻内窥镜下切断翼管神经;(3)鼻内窥镜下切断翼管神经配合筛前神经电灼或下鼻甲或鼻中隔矫正术。结果:鼻内窥镜下切断翼管神经在术后反应、手术可操作性方面明显优于经上颌窦法,但疗效无明显差异。若配合筛前神经电灼并下鼻甲部分切除或鼻中隔矫正术,则手术效果有所提高。结论:鼻内窥镜下切断翼管神经较经上颌窦途径更简捷、准确,可同时配合下鼻甲、鼻中隔手术或筛前神经电灼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腭大孔、翼腭管和翼上颌裂解剖学——观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昆明地区上颌骨标本112例观察、测定了腭大孔、翼腭管以及翼上颌裂至常用注射点之间的距离。为临床麻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及其分支提供一些解剖学的依据。在观测中腭大孔有69.64%为卵圆形。并不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齿槽缘至腭正中裂的中点上,其前后径在4—5mm之间、左右径在2—3mm之间;翼腭管能顺利通过者占81.25%,完全通不过的占4.46%、其平均长度在15—16mm之间,以上颌第二磨牙齿槽缘上15mm处至翼上颌裂标志点之间距离的为20m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最佳途径。方法根据手术途径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接受翼管神经切断术的14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为三组:A组患者55例,接受经鼻内镜翼管神经切断术+鼻中隔矫正术或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筛前神经电灼术;B组患者47例,接受经鼻内镜翼管神经切断术;C组患者43例,接受经上颌窦翼管神经切断术。结果①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A组与C组(P〈0.05),A组与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 〉0.05);C组翼管神经切断率显著低于A组与B组,术后面部肿胀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与B组(P 〉0.05),A组与B组翼管神经切断率、术后面部肿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②术后随访12个月,A组患者眼干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C组(P 〉0.05),B组与C组眼干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经鼻内镜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鼻内镜下行翼腭窝区手术防止伤及窝内结构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用手术显微镜对15具成人头颅标本按照鼻内镜下中鼻道经腭进路,中鼻道经上颌窦进路和中鼻甲切除进路要求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不同手术进路暴露翼腭窝的范围.解剖20例(40侧)干性颅骨标本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3种手术进路对翼腭窝内结构都有不同的暴露.圆孔距前鼻棘的距离平均为(61.86±3.67) mm,圆孔上缘距眶上裂内下端的距离平均为(3.56±0.75) mm,圆孔上缘距视神经管下端的距离平均为(11.23±1.24) mm.结论:3种手术进路能有效地处理不同的翼腭窝病变;圆孔可以作为手术中安全范围标志.  相似文献   

7.
鼻内窥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4个尸头进行细致的解剖测量研究,并对51例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实施了鼻内窥镜下切除中鼻甲后端进路的翼管神经切断术,术后随访5年.结果:解剖测量显示,翼管位于蝶腭孔的后方,外口呈漏斗型,垂直径为(3.5±0.9)mm,横径为(2.9±0.5)mm,距离圆孔为(6.1±1.2)mm,距离鼻中隔(10.5±5.9)mm.翼管的纵轴与水平面成角(27±9.6)度,与矢状平面成角(7.8±2.5)度.51例病人的随访结果显示,术后5年内显效病例为41例(80.4%),有效病例3例(5.9%).结论:鼻内窥镜下切除中鼻甲后端进路的翼管神经切断术,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高  李德华  刘学 《当代医学》2009,15(1):40-41
目的研究国人下颌管的位置及其延续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打磨30侧湿下颌骨标本,暴露下颌管并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在第一和第二磨牙根之间,或在第二磨牙之下下颌管前端分为颏管和切牙管,切牙管在切牙之下为下颌管的继续,颏管在颏孔的后外侧转弯。颏管开口于颏孔,其管径为(216±0.70)mm,管长(3.99±110)mm。切牙神经管的管径为(1.74士0.23)mm,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为(950±1.40)mm,其始端对应颏孔前缘的水平距离为(352±071)mm。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颏神经和切牙神经分别走行与上述两管内。结论颏管和切牙管由下颌管发出,其内分别为同名神经。  相似文献   

9.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2个骨盆标本,其中男7个,女5个。于双侧髋臼中部垂直于前后柱表面截骨,以逆行法沿前柱中心打入一克氏针,其从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点,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坐骨大切迹顶点,B为髂前上、下棘切迹,由P点向AB作垂线,与AB相交于D点,与髋臼上缘相交于E点。然后测量以下数值:①AB,AD,PD,PE的距离;②骨盆俯卧位时前柱克氏针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矢状面的夹角β;③测量髋臼前柱截面的半径;④测量髋臼前柱克氏针在骨皮质内的长度。结果:PD是AB的中垂线。PD的距离男性为(1.59±0.25)cm,女性为(1.49±0.20)cm;PE的距离男性为(3.67±0.40)cm,女性为(3.28±0.12)cm;夹角α男性为(25.0±2.6)°,女性为(23.9±3.5)°;夹角β男性为(37.5±2.5)°,女性为(37.4±2.2)°;前柱截面的半径男性为(6.45±0.27)mm,女性为(6.34±0.34)mm;前柱克氏针的长度男性为(11.5±0.4)cm,女性为(11.2±0.5)cm。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翼点入路行颅中窝手术提供相关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对50例取脑后的尸头的测量,确定翼点至颅中窝各结构的距离和夹角。结果:翼点至前床突、视神经管口、圆孔、卯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内口、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大神经管颅口、岩上窦沟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48.0±2.3)mm(75.2±4.8)°、(50.8±2.3)mm(79.8+6.2)°、(50.9+4.7)mm(74.7±6.0)°、(54.2±3.3)mm(56.2±4.0)°、(49.1±3.2)mm(49.6+7.6)°、(53.7±4.7)mm(61.2±4.0)°、(51.0±2.6)mm(52.5±5.5)°、(51.0±4.4)mm(40.0±6.0)°、(52.1±3.8)mm。结论:对翼点至颅中窝各结构相关数据的测量,有助于设计手术入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参数。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60例120侧寰椎和枢椎防腐湿骨标本。结果:寰椎侧块宽度为(12.72±1.56)mm,侧块长度为(23.60±1.66)mm,侧块高度为(12.46±1.62)mm,椎弓根中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为(29.34±2.02)mm;中线至寰椎椎管外缘的距离为(13.81±1.06) mm,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为(18.02±1.74)mm,中线至寰椎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22.06±1.96)mm;椎管外缘至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8.25±1.62)mm;寰椎椎弓根中点至枢椎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23±0.56)mm;寰椎后弓最薄处的宽度为(9.66±1.44)mm,高度为(4.60±1.11)mm,其中38侧的寰椎后弓最薄处高度〈4mm,占31.3%,17侧〈3.5mm,占14.2%;寰椎侧块角为(24.6±1.1)°。枢椎椎弓根宽度为(7.60±1.20)mm,椎弓根高度为(7.82±1.22)mm,椎弓根+侧块的长度为(28.33±2.14)mm,内斜角为(14.2±2.0)°,上倾角为(40.1±2.1)°。结论:解剖学测量可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可行性、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剖观测前庭蜗器的形态结构,获得其解剖学参数,为实验教学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男性尸头20个,经15%~20%盐酸脱钙软化。雕刻显示内耳的各结构,测量各骨半规管的内径、总骨脚、跨度、弧长、顶点间距和耳蜗的蜗底直径、耳蜗高度、面神经各段长度、转角等参数。结果实验所用标本40侧,结构完整。所得数据见表1~3。总骨脚为(3.79±0.25)mm。结论分别测得的左右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据显示各骨半规管大小不等。骨半规管内径由大到小依次为外侧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和后骨半规管,高度依次为后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和外侧骨半规管,跨度依次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侧骨半规管,弧长依次为后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和外侧骨半规管。后、外侧骨半规管相距最近,前、外侧骨半规管次之,前、后骨半规管相距最远。面神经各段中鼓室段最长,内耳道段次之,迷路段最短。面神经迷路段与鼓室段夹角为(62.38±5.34)°。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状、大小、分支和动脉供应。[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福尔马林固定的50侧头部标本,用大体和显微解剖法,采用4种入路解剖翼腭神经节,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大小、分支、动脉供应和手术标志。[结果]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的后内部,翼管的前方,蝶腭动脉的后方;多为圆三角形,4.12 mm×4.17 mm,它与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神经节支相连,发出腭支、鼻支、咽支和眶支;接受翼管动脉、圆孔动脉和蝶腭动脉供应,还是翼腭窝手术中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结论]翼腭神经节是翼腭窝内重要的神经结构,也是翼腭窝手术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刘卫华  李鑫 《西部医学》2009,21(8):1267-1269,1272
目的观察成人颅骨标本翼腭窝的断层解剖学,并与影像学的结果相对照。方法将45例干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使用SHIMADZU型CT机,将第l组干颅按颅底检查仰卧摆放,层厚1mm,冠状面扫描从硬腭后缘开始,不间断扫描扫至上颌窦后壁结束;将第2组干颅行横断面扫描,横断面以硬腭平面为基线,层厚2mm,平行向上扫描至眶下裂;将第3组干颅行矢状面扫描,以正中剖面矢状面为基线,层厚2mm,平行向外扫描至上颌窦外侧壁。按影像扫描基线分别在三组颅骨标本上做好标记。使用自制的切片刀分别沿CT的冠状面、水平面及矢状面扫描基线行相应的断层切片。逐层测量冠状面、水平面及矢状面的有关孔距和径值,并与CT结果相对照。结果冠状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的第一至第六层70%(21侧)呈斜倒梯形,30%(9侧)呈斜四边形;第七至第十层均表现为管形。水平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第一、二层其前、后壁主要表现为凸面均向后的双弧形80%(24侧);第三、四层主要表现为凸面相对的双弧形约66.7%(20侧);第五、六层主要表现为管形60%(18侧);第七、八、九、十层则全部表现为管形。水平面上,第一至六层翼腭窝左右径大于前后径,第七、八、九、十层翼腭窝左右径约等于前后径。在颅骨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平均值为(19.21±3.42)mm;厚度平均值为(0.74±0.42)mm;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平均值为(0.63±0.31)mm。左右两侧翼腭窝CT扫描各项数据的测量结果与左右两侧翼腭窝的相关测量指标解剖测量结果一致。结论骨性翼腭窝断层解剖学研究弥补了对其局部解剖的局限,并为其影像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 MHV)的解剖结构,为病肝切除和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中静脉切开肝实质,显露肝中静脉;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结果肝中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3型,l支型75.6%,2支型19.2%,3支型5.2%;肝左、中静脉共干者73%(57例),3支分别汇入者23%(18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1例(3%);肝中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管径(11.8±2.3)mm,与镰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43.04±11.55)°,距膈面的距离(11.14±4.11)mm,总长度(57.8±15.12)mm;肝中静脉属支汇合处的直径(9.61±2)mm,肝中静脉属支的角度(47±17.37)°,肝中静脉属支直径(4.68±1.13)mm。结论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清晰的解剖学认识对于肝移植及肝切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模拟手术,观察新型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验证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30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国人枕颈部标本模拟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术毕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数字化X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通过观察钛板位置,测量螺钉轨迹参数,不同平面上经寰枢关节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的距离、钉尖距寰椎侧块上关节面的距离,分析此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结果钛板与枢椎表面匹配,未超出枢椎体边缘,所有螺钉均在骨质内,无椎动脉、脊髓及寰枕关节损伤;经寰枢关节螺钉钉道冠状面上外偏角为(23.22±1.71)°,矢状面后倾角为(27.96±3.05)°,钉道长度为(27.50±1.55)mm,枢椎体螺钉横截面上内偏角为(9.55±0.80)°;矢状面上倾角为(25.35±2.36)°,钉道长度为(15.47±0.89)mm;在横截面A(寰椎横突孔上缘)经寰枢关节螺钉距椎动脉和脊髓最近,分别为(5.05±1.04)mm和(8.05±0.92)mm,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距离为(3.15±0.67)mm。结论采用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筛前神经阻断术和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筛前神经阻断组89例,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组36例。分别采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RQLQ)以及临床症状分级评分法统计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9个月生活质量、打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塞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及9个月2组患者RQLQ评分、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 <0.01)。筛前神经阻断组患者鼻痒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翼管神经切断组(P <0.01),筛前神经阻断组患者鼻痒和打喷嚏的临床症状评分优于翼管神经切断组(P <0.05)。而翼管神经切断组患者流清涕和鼻塞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筛前神经组(P <0.01)。结论:筛前神经阻断术和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都可以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但对症状的改善程度有一定差异。对于打喷嚏明显但是鼻塞不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单独选择筛前神经阻断术;对于流涕、鼻塞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建议采用选择性翼管神经阻断术;而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建议两种术式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CT结直肠三维蕈建评估盆底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学,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 对19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11名,平均年龄42.8岁)行排粪造影和CT结直肠重建两项检查,分别在两项检查所得影像上对肛直角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 在健康人中,CT重建技术测得的肛直角(例如ARA-a)均值静息时为(101±13)°,提肛时(83±12)°,力排时(124±13)°;肛上距均值静息时为(10±6)mm,提肛时(中位数)为-2(-8~3)mm,力排时(27 ±11)mm;肛管长度均值静息时为(29±7)mm,提肛时(39 ±8)mm,力排时(22 ±5)mm.上述参数在提肛或力排时的变化趋势与排粪造影相同(均P>0.05).静息、提肛或力排时测得的肛直角、肛管长度,在排粪造影和CT重建两种方法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重建测得的静息、提肛或力排时的肛上距显著小于排粪造影测得的相应数值[(31 ±11)mm、18(-1~26)mm、(50 ±12)mm,均P<0.01].排粪造影和CT重建两种方法在反映同一受试者力排时肛直角变化(r=0.315、0.361,均P>0.05)或盆底下降程度上(r=0.420,P>0.05)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差.结论 CT结直肠重建可帮助评估排便功能与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茎突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4例茎突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院后利用多层螺旋CT测量其茎突的长度和范围,进行图像处理和三维重建,统计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茎突综合征的准确性。结果54例茎突综合征患者中,左侧茎突长度在25~30 mm区间者9例,30~45 mm区间者11例,超过45 mm者8例,平均值为(32.84±12.74) mm;右侧茎突长度在25~30 mm区间者8例,30~45 mm区间者12例,超过45 mm者6例,平均值(31.41±11.65) mm;左侧茎突与颅底平面倾角在0°~20°者15例,20°~40°者0例,超过40°者15例,平均值分别为(10.38±1.96)°和(52.71±11.62)°;右侧茎突与颅底平面倾角在0°~20°者10例,20°~40°者1例,超过40°者13例,平均值分别为(11.62±2.05)°和(53.64±10.68)°。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清晰准确,相较于传统方法精度更高,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茎突综合征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位置,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时隧道角度选择及术后股骨隧道的评估提供放射学数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 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的标本.男13例,女17例,其中左侧11例,右侧19例,年龄24 - 65岁,平均(37.3±5.2)岁.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AMP)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拍摄X线侧位片,描述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分别拍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膝关节线夹角和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股骨干长轴的夹角.结果:在股骨侧位片上,股骨隧道外口均落在所画的矩形外,股骨隧道外口位于股骨外上髁近端(3.16±2.51)mm,前方(4.25±2.16)mm.在股骨正位片上,α角为(49.5±4.6)°,在股骨侧位片上β角为(31.3±3.1)°.结论: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并不干扰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屈膝120°,经AMP入路ACL解剖重建,能钻取在矢状面、冠状面上令人满意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