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行综述。方法:对近几年的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前沿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结果: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及复方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面具有切实可靠的作用,各种实验显示中药具有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雪旺细胞增殖、保护受损神经元和促进神经再生及结构重建的作用。结论:中药在非手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面具有确实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中医药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分析、整理近5年来有关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文献。结果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面具有切实可靠的作用,并且主要通过促进神经再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等机制来发挥作用。结论中医药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损伤后,外科修复的同时往往需要配合药物予以辅助治疗,传统中药是常用的治疗神经损伤的辅助用药。中药因含有多种因子且作用环节多样而受到广泛关注,其治疗神经损伤的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改善局部循环、清除自由基、促进神经纤维放大效应、保护神经元、促进雪旺细胞增殖、调节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及改善相关基因的表达等等。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将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证实。本文就目前已经阐明的中药促神经再生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和修复迄今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根治方法,中医根据其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独到的见解,运用中药、针灸、物理疗法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就近五年中医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促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回顾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促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概况.方法:对当归、淫羊藿、人参、黄芪、牛膝、党参等药促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以及银杏叶、鹿茸、人参、¨芎、红芪等提取物促进周围神经生长的作用进行综述.结论:中药治疗神经损伤性疾病来源方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但其作用机制尚待深入研究,以获得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确切成分.  相似文献   

6.
显微外科技术结合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已成为一种常规、标准的治疗方法~[1],但功能恢复仍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已有学者运用动物实验研究中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2])。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显微外科技术结合中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6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3年6月~1997年10月共收治周围神经损伤76例(不包括臂丛神经损伤及断肢、断指再植),随访60例。本组男52例,女8例,年龄7~60岁,多为切割伤、机械伤和骨折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受伤距治疗时间最短1.5小时…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的损伤导致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感觉、运动及营养障碍。但大多数患者经过前期治疗后仍存在一些功能障碍,对其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外伤、感染、代谢障碍等均可造成周围神经损伤。如何恢复其功能和促进神经再生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治疗除手术疗法外,针刺治疗也有较为确切的疗效,但针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及机制的研究尚不完整。本文将从针刺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机制方面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临床上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疾病疗效显著。近年来,周围神经损伤再生及功能恢复成为研究热点。探讨针刺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以及针刺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环节中神经元、轴突再生、神经再生微环境的影响,上述影响可能与针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机制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对32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检查,记录损伤神经的声像图,并与健侧进行对比.结果:32例患者中,尺神经损伤6例,正中神经损伤5例,桡神经损伤8例,臂丛神经损伤7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腓总神经损伤4例,胫后神经损伤1例;30例患者超声检查后进行了手术探查,其中28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相符合.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位置和损伤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作为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的综合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12年5月我科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周围神经损伤分为康复组(41例)、针炙组(11例)。康复组根据损伤程度和进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针炙组只用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周围神经病损后运动功能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周围神经病损后运动功能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的优良率较针灸组高,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药内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近年来有关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展较多。资料显示常用的基础方包括独活寄生汤、补阳还五汤、身痛逐瘀汤、桃红四物汤、阳和汤、通督活血汤等,临床常随证加减或辨证施治。研究表明中药有较好的疗效,能促使腰腿痛和下肢麻木消失或缓解,恢复下肢感觉肌力和正常的日常活动,还可用于治疗外科术后疼痛、术后椎间盘感染、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预防术后硬膜外疤痕组织粘连等。处方中常用的药物包括活血止痛、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祛风湿、补气药5类,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血液供应、保护神经、促进胶原合成等作用。今后可以从中药如何增强椎间盘内胶原合成和防止椎间盘退变、促进吞噬细胞对突出椎间盘髓核组织和硬膜外血肿的吸收、防止神经细胞的凋亡和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抑制神经痛觉活动等4方面着手进行中药治疗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中药及复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围神经损伤是外科中很常见的并发症,其修复程度直接关系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临床上常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断裂神经缝合,再佐以辅助疗法促进神经再生来治疗。辅助药物中常见的西药有各种神经营养因子,但其固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中医学将周围神经损伤归为痿证和痹证,认为其病因是经脉瘀阻、气血虚亏、筋骨不用等,故常用中药为补气、活血、通络、补益药,包括单味药黄芪、红芪、银杏叶、当归、丹参、赤芍、淫羊藿、川芎等和复方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通络方、活血康元汤、复方神肌冲剂、神康灵、复方太子参颗粒、复方红芪等。作者对这些中药及复方作一综述,以备进一步研究及开发。  相似文献   

13.
针刺中药合用治疗老年性痴呆115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梁忠  吴天强 《中国针灸》1998,18(12):712-714
单纯用针刺或中药与针药并用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针药并用的疗效 (总有效率 84.2 1 % )明显优于单用针刺 (总有效率 5 8.6 2 % )或单用中药 (总有效率 6 5 .5 1 % ) ,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 ,说明针药并施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药综合治疗中风后遗症14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是目前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脾气亏虚有关。本人在临床工作中,根据病证的病机特点,采用针、药综合治疗获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148例中男性85例,女性63例,年龄41~70岁。病程在2~18个月。治疗方法中药内服组:39例,本方:生黄茂、白术、党参、水蛙、红花、桃仁、地龙、丹参、秦文。大便干加生大黄;痰多加竹茹、胆南星;语言不利加喜蒲、僵蚕、白附子;阴虚加麦冬、元参;阳虚加仙灵碑、熟附片(先煎)。气虚明显生黄茂量可加至60g。一日一剂,水煎内服。针灸组58例,取穴:百会、肩隅、曲地、外关、…  相似文献   

15.
临床研究表明,神经根有炎症表现者,根性疼痛的临床表现就明显,这似乎提示,神经根性疼痛与局部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本实验选用SD雄性大鼠45只,分为三组,即对照组、逐痰通络汤治疗组和芬必得治疗组。建立神经根压迫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天、10天、30天处死动物。取神经根周围局部组织,用生化方法测定其中前列腺素E2,5-羟色胺、组织胺水平,以探讨化学性神经根炎症的机理及逐痰通络汤对局部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逐痰通络汤对降低受压神经根周围局部炎症介质水平具有明显作用。(2)神经根压迫局部炎症介质水平的测试,对解释化学性神经根炎症机理及探讨中药疗效是必要指标。同时对中药治疗神经根痛的作用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埋线、中药治疗慢性肾衰(CRF)的作用机制。方法:Platt肾大部切除法诱导CRF模型大鼠,然后分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埋线组、埋线加中药组。治疗8w后,测定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残肾组织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残肾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血清尿素氮(BUN)、肌酣(Scr)、尿蛋白及病理改变情况。结果:经穴位埋线、中药及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后的CRF模型大鼠的上述指标呈良性转逆,特别是以穴位埋线加中药组疗效最明显。结论:穴位埋线和中药改善CRF的作用机制与降低PTH、抑制TGF-β1的表达、降低MDA含量、阻止肾脏纤维化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的580味中药为研究对象,对中药四气属性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功能的关联性规律进行探讨。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A)、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筛选出与逆转肿瘤MDR功能关联规律的报道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发现所调研的580味中药中已有114味中药被报道与逆转肿瘤MDR相关。其中,15味热性中药中有7味具有逆转肿瘤MDR的功能,占46.7%;48味凉性中药中有12味具有逆转肿瘤MDR的功能,占25%;211味寒性中药中有46味具有逆转肿瘤MDR的功能,占21.8%;179味温性中药中有34味具有逆转肿瘤MDR的功能,占19%;127味性平中药中有15味中药具有逆转肿瘤MDR的功能,占11.8%。该文通过分析114味中药的四气属性与逆转肿瘤的MDR之间的关联性,推测出中药四气属性与逆转肿瘤的MDR功能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yin-yang theory describ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omewhat equivalent to the modern theory of antioxidant-oxidant balance. Some yin-tonic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possess antioxidant properties. In this context, the DNA protective effect of 12 yin-tonic and 13 yang-tonic herbs were tested using the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comet) assay. Lymphocytes from three healthy subjects were pre-incubated with aqueous herb extract, and the comet assay was performed on treated, untreated, challenged and unchallenged cells in parallel, oxidant challenge being induced by 5 min exposure to hydrogen peroxide. Results using this ex vivo cellular assay showed protection by some herbs. Seven out of 12 yin-tonic Chinese herbs demonstrated decreased DNA damage after treatment while 10 out of 13 yang-tonic herbs showed protection. Among 25 herbs tested, rhizome of Ligusticum sinensis Oliv. and aerial part of Artemisia annua L. demonstrated greatest DNA protective effec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yin nature of herbs may not be necessarily associated with superior antioxidative effect to yang-tonic herbs, at least in terms of DNA protection against oxidant challen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按摩联合中药内服与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比较.方法:将确诊的12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按摩联合中药内服组与针刺联合中药内服组,每组各60例.结果:按摩联合中药组总有效率96.6%,针刺联合中药组总有效率86.6%.按摩联合中药组疗效优于针刺联合中药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按摩联合中药内服较针刺联合中药内服疗效显著,特别是远期疗效更为明显,且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针刺和中药对癌症疼痛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 90例具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癌症病人分别进行了针刺镇痛、中药内服外敷镇痛、WHO药物 3级止痛阶梯和针药结合治疗。结果表明 ,针刺组和中药组镇痛效果优于西药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针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说明针刺和中药镇痛优于西药止痛 ,针刺和中药结合治疗癌症疼痛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