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ATB FUNGUS试剂盒在新生隐球菌药敏测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分离于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24株新生隐球菌,采用ATB FUNGUS试剂盒测定其对两性毒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6种抗真菌药的敏感度.结果:24株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和咪康唑均为敏感或中度敏感,而对益康唑和酮康唑部分表现为耐药.18例使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后50%(9/18)治愈,50%(9/18)好转,总有效率达100%.另4例采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治疗,2例采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治疗,达到临床治愈后采用氟康唑口服,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3例(无进展2例,死亡1例).结论:ATB FUNGUS药物敏感试剂盒可用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过程中对耐药菌株的监测,增加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新的高效的高效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也许能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HIV感染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收治的30例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均有头痛症状(100%),22例患者有发热症状(73.3%);脑脊液葡萄糖(1.827±1.042 mmol/L)降低尤为显著;脑脊液IgG(128.51±62.42 mg/L)、IgA(15.17±11.51mg/L)和IgM(7.56±10.12mg/L)升高明显。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阳性24例(80%),脑脊液培养出新型隐球菌23例(76.7%),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者30例(100%)。培养出的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5.6%、91.3%和100%。20例患者首诊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很重要;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及三唑类抗真菌药的敏感性较高,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仍是治疗隐球菌感染的首选方案,早期控制感染及降低颅内高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进展。方法对21例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有头痛,发热,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治疗,治愈好转率71.42%(15/11)。结论 CM误诊率高,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有利于早期确诊,减少误诊率;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是有效的治疗药物,新型抗真菌药物机制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振清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24-124,F0003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易误诊或漏诊,传统的治疗药物是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是新型抗真菌药物,但用于CM治疗的报道很少。2006年1~12月,我们对8例CM患者应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并比较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隐球菌脑膜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归纳分析42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并总结抗真菌药物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对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1~2007年所收治42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及预后,并对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的药物剂量、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疗程与预后的关系加以剖析。结果:临床以发热、头痛、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总有效率78.5%,42例患者治愈9例,好转24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后失访4例。结论:隐球菌脑膜炎由于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易于误诊;脑脊液墨汁染色有助于早期诊断本病,对疑似病例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有利于确诊;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效果良好。但需注重合理应用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死亡原因并讨论降低死亡的对策。方法对我院1965—2005年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84例中住院期间死亡40例(47.6%)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主要症状体征依次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热、瞳孔不等大、视乳头水肿以及意识障碍。(2)脑脊液改变:颅内压增高39例中〉3.92kPa24例(61.5%);墨汁涂片,32/34例阳性(94.1%):隐球菌培养16/19例阳性(84.2%)。(3)用两性霉素B或大蒜液治疗。少数病例加用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结论抓住主要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尽快使用足量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联合治疗,多途径给药。可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FQ-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系统定量检测新型隐球菌CAP10基因,为将其应用于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诊断和疗效判断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新型隐球菌5种血清型(A、B、C、D、AD)中同源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PCR扩增CAP10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上,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FQ—PCR体系,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标准曲线,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实验。结果FQ-PCR系统用于检测CAP10基因片段,敏感性为1拷贝数/出,重复性好,批内变异系数(CV)为1.36%,批间变异系数(CV)为1.86%,特异性好,对临床其他常见脑膜炎病原体不出现特异性扩增曲线。结论成功建立了新型隐球菌CAP10基因FQ-PCR检测方法,结果稳定、准确,有望为判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近年来华东地区分离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27-A3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氟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并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法对检测出的耐药和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抗真菌药物对96株新生隐球菌的MIC90(MIC范围)为:氟康唑4(0.5~16)μg/m L,氟胞嘧啶4(0.25~64)μg/m L,两性霉素B 0.5(0.03~1)μg/m L,伊曲康唑0.5(0.03~1)μg/m L,伏立康唑0.25(0.03~0.5)μg/m L,所有耐药菌株及SDD菌株的分子鉴定均为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结论除伊曲康唑外,华东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高,耐药菌株少,不敏感株以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为主。  相似文献   

9.
郑建仲 《新医学》2000,31(11):688-688
1 引 言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颅脑CT和磁共振检查无特异性。病人入院前多转诊几个医疗单位,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人,尤其是颅内压甚高,而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无明显升高而糖、氯化物下降者,均应送检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及真菌培养,检查新型隐球菌以便尽早确定诊断和治疗。 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氟胞嘧啶(flucytosine、5-FC)、氟康唑(flu-conazole…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国内三家医院临床确诊隐球菌病的分布、药敏试验、临床特点以及抗生素治疗等,提高临床对隐球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 2019 年国内三家医疗机构33 例确诊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实验室检查和药敏结果。结果 33 例隐球菌病患者(男性25 例,女性8 例)平均年龄50.4±12.6 岁,10 例无基础疾病。33 株隐球菌中新生隐球菌31 株,格特隐球菌2 株,其中16 株(48.5%) 来自脑脊液,7 株(21.2%) 来自肺穿组织。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有发热18 例,头痛14 例,恶心呕吐9 例。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没有获得耐药;1 株对氟胞嘧啶有获得性耐药。脑隐球菌病主要选择两性霉素B 进行治疗,肺隐球菌病选择氟康唑,好转15 例,死亡3 例,转院8 例,另有7 例未经治疗转院。结论 隐球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发热、头痛和恶心呕吐最常见,单纯肺隐球菌病无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绝大多数菌株均没有获得耐药;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测,及时使用抗真菌治疗,对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FQ-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系统定量检测新型隐球菌CAP10基因,为将其应用于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诊断和疗效判断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新型隐球菌5种血清型(A、B、C、D、AD)中同源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PCR扩增CAP10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上,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FQ-PCR体系,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标准曲线,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实验。结果FQ-PCR系统用于检测CAP10基因片段,敏感性为1拷贝数/μl,重复性好,批内变异系数(CV)为1.36%,批间变异系数(CV)为1.86%,特异性好,对临床其他常见脑膜炎病原体不出现特异性扩增曲线。结论成功建立了新型隐球菌CAP10基因FQ-PCR检测方法,结果稳定、准确,有望为判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2000-2006年临床深部真菌感染分离的病原真菌种类及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年我院住院患儿所有送检真菌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药敏试验使用ATB-FUNGUS2INT酵母药敏试条,进行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3种抗真菌药敏检测,严格按照2006年CLSIM27-A2规则及标准进行。结果分离出635株真菌中,念珠菌属572株(90.1%),曲霉属29株(4.6%),隐球菌属21株(3.3%),青霉属和酵母属各5株(0.8%),毛孢菌属2株(0.3%),毛霉属1株(0.2%)。念珠菌属中,前3位分离菌是白念珠菌418株(73.1%);光滑念珠菌64株(11.2%);热带念珠菌52株(9.1%)。白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分别为97.6%,97.6%和98.4%。结论儿科患者中分离的真菌中以念珠菌属最多,并以白念珠菌为主,曲霉比率也在增多。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应加强真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监测,供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易误诊或漏诊,传统的治疗药物是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是新型抗真菌药物,但用于CM治疗的报道很少.2006年1~12月,我们对8例CM患者应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并比较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春煜  卢洪洲  石尧忠  翁心华 《新医学》2001,32(12):752-754
1引言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所致的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对隐球菌性脑膜炎尚无有效的治疗,随着两性霉素B的问世,大约有60%~70%的病人得到治愈。70年代初,第一个对新型隐球菌有较好疗效的口服制剂氟胞嘧啶问世,与两性霉素B合用可提高疗效并缩短疗程。80年代以来,又开发出新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以及两性霉素B的脂质体,这些药物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2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隐球菌性…  相似文献   

15.
一、隐球菌脑膜炎治疗现状2000年美国真菌治疗协作组制定的隐球菌病诊治指南中将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分为3个阶段,具体如下:①急性期:首选两性霉素B 0.7~1 mg·kg~(-1)·d~(-1)联合氟胞嘧啶100 mg·kg~(-1)·d~(-1)诱导治疗2周;②巩固期:改用氟康唑400 mg/d巩固治疗10周以上;③慢性期:氟康唑200~400 mg/d,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10例新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讨论其诊断和治疗。认为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在早期诊断上具有较大意义。治疗宜首选两性霉素B合用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新型隐球菌脑炎/脑膜炎4例,并结合文献检索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例病原学诊断明确的新型隐球菌脑炎/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检索探讨其发病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4例均在脑脊液培养中发现新型隐球菌,其中2例墨汁染色发现新型隐球菌;免疫力低下患者易感;脑脊液压力高;主要与结核性脑炎/脑膜炎鉴别;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案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诱导治疗,氟康唑维持及巩固治疗。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低,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对疑似患者,需要反复多次行脑脊液墨汁涂片及培养,减少患者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例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45岁男性,2年前出现步态不稳,进行性加重,并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头颅MR示脑室系统扩张,脑脊液检查发现隐球菌感染,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起病隐匿,可能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临床中应注意排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体内分离的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探讨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对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测试7种抗真菌药物对荆州市中医院微生物室近两年内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鉴定的146株真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5-氟胞嘧啶33株敏感;两性霉素B139株敏感、7株中介;制霉菌素146株均敏感;咪康唑73株敏感;益康唑113株敏感、33株中介;伊曲康唑27株敏感、33株中介;氟康唑46株敏感、20株中介。结论 7种抗真菌药物中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株显著减少,实验室应积极开展对真菌的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正确有效地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20.
隐球菌性脑膜炎42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诊治隐脑42例,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误诊率高,达81%,其中以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最高;②采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或)氟康唑联合治疗效果较好,总有效率为64.7%。结论:隐脑的误诊率高,临床上疑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时应提高隐脑警惕性;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