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安全输血隐患、血浆病毒灭活对安全输血的意义、病毒灭活血浆的原理的方法以及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进一步说明输血存在的隐患和风险,指出合理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因输血而传染疾病的意义,指导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2.
已开发并获批准以人血浆为原料的几种制品、这些制品是病毒灭活血浆、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Ⅷ、Ⅸ。不同的分析方法用于制品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对于病毒灭活人血浆的制备而言,随着一种小批量操作规程的出现,使实验室规模的制备得以实施。病毒活性测定表明,在该工艺中输血相关病毒减少了高于6个log值。在该制备过程中通过测定  相似文献   

3.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与可见光结合可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如输血传播的HIV、HCV、HBV等、血浆成分没有免疫学特征改变和新抗原产生,大多数血浆蛋白成分活性均末降低。亚甲基蓝作为光敏染料不可逆地插入病毒核酸,诱导断裂缺口产生,导致病毒功能和遗传结构基础破坏。MB的毒理学性质渐已阐明。静脉注射用MB可随血浆输入人体,未发现输血后副反应。MB/光化学法灭活单袋血浆中的病毒为成分输血的血液制品提供了更为安全、简便的病毒灭活工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新鲜血浆活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病毒灭活血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血液中心提供的健康献血者新鲜血浆样本100份。以核黄素光化学法对100份新鲜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分别检测100份血浆样本在病毒灭活处理前后的APTT、FIB、总蛋白(Tg)和FⅧ含量。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鲜血浆在核黄素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后与未作病毒灭活处理相比较,APTT时间延长14.9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含量减少0.94 m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含量减少3.39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Ⅷ含量减少0.26 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黄素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在灭活病毒、提高输血安全的同时导致血浆中活性成分有一定程度降低,临床上在应用灭活血浆时应注意适当增加血浆用量以提高血浆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5.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有传染疾病的危险。血液成分中传播病毒危险性最大的是白细胞,其次为血浆,因此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并滤除白细胞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亚甲基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血浆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现已被应用于我国部分血站。  相似文献   

6.
研究血液病毒组学对监测流行病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十分重要。目前,全国采供血机构已经全面检测可经血传播的常见病毒(HBV、HCV和HIV),但是受血者仍有可能感染其他已知或未知的病毒,尤其是大部分受血者在接受输血时正处在免疫力低下的状态,这使他们更容易受病毒的侵染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预防输血传播某些未受监控的病毒,采供血机构实行一些措施,比如排除高危行为献血者、制备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以及对血液制品进行物理或化学手段的病毒灭活处理。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1种对所有血液制品都通用,以及对各种类型的病毒都有效的病毒灭活方法,比如对病毒核酸有破坏作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对无包膜的病毒灭活效果却不理想,而且不能对含有高病毒载量的血浆制品进行彻底灭活。因此,我们需要1种可以发现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未知病毒的方法。病毒宏基因组学结合了高通量测序技术,被认为是鉴定和监测血液中可能存在的已知和/或未知病毒的最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输血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在不断改进和推广,其中亚甲蓝光化学单袋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已在全国的部分血站投入使用。据文献报道,在血浆中加入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后,经30000~38000 LUX荧光照射30min,可使滴度大于7TcID50的指示病毒灭活,达到去除病毒的目的。但人们已认识到亚甲蓝灭活处理对血浆中主要凝血因子、生化指标、酶活性的影响,但在《病毒灭活装置配套用输血过滤器》使用说明书中,元新鲜冰冻血浆容量回收率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血液病毒灭活机理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有效的血液病毒灭活技术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血液病毒灭活效果评价则是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血液病毒灭活技术及血液病毒灭活效果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现将有关血液病毒灭活技术中的灭活机理及其效果评价方面的进展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9.
背景: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输血可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与HIV传染。然而,由于大部分受血者同时也接受了其他血液成分,这一病毒灭活步骤,虽然减轻但不能杜绝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病毒灭活血浆最近在美国及其它国家被许可使用,因此  相似文献   

10.
病毒灭活确证实验和结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1 为何要进行病毒灭活 输血是治病救人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伴随着传播病毒性疾病,如HIV、HBV、和HCV的危险。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样品的检测使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改善,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①测抗体,如抗-HIV,抗-HCV与病毒存在与否的不一致性;②病毒感染到抗体产生之间“窗口期”的存在;③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限制;④不断会有新的病毒出现。因此,发展灭活病毒技术,进一步采取病毒灭活措施,是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病毒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甲基蓝与可见光结合可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如输血传播的HIV、HCV、HBV等,血浆成分没有免疫学特征改变和新抗原产生,大多数血浆蛋白成分活性均未降低。亚甲基蓝作为光敏染料不可逆地插入病毒核酸,诱导断裂缺口产生,导致病毒功能和遗传结构基础破坏。MB的毒理学性质渐已阐明。静脉注射用MB可随血浆输入人体,未发现输血后副反应。MB/光化学法灭活单袋血浆中的病毒为成分输血的血液制品提供了更为安全、简便的病  相似文献   

12.
赵晓霞  全江涛  孟燕军 《临床荟萃》2005,20(14):834-836
输血和血液制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的临床实践已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给受血者带来病痛,严重影响人民的身心健康,其中尤以脂质包膜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危害最大,后果严重。如何防止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病毒标志检查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因此根本控制直至杜绝血源性传染病的措施,是对临床用各种血液进行病毒灭活处理。现就血液病毒灭活涉及的采供血某些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其病毒滴度减少程度与所用的紫外光照强度和亚甲蓝浓度直接相关[1,2]。我们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前后血浆蛋白浓度和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以及照射后过滤吸咐亚甲蓝的血浆经速冻并最终制备成冷沉淀制品中凝血因子的变化。1材料与方法1.1试剂与仪器Dade Behring Marbury GmbH凝血因子检测试剂(德国Marburg,批号436515),总蛋白液体检测试剂(北京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批号040261);四联采血袋(长春泰尔茂,批号20040612),一次性使用病毒灭活输…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可以达到安全输血、降低风险的目的。(现有的灭活方法均有一定的缺陷,理想的方法应对广谱的病原体有效,同时能够保持血浆蛋白的活性,最好它能直接从初产品转化为终产品、方法简便、全封闭、无化学添加剂、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该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压力循环技术对血浆病毒进行灭活的新方法)。方法利用压力装置对混有Lambda噬菌体的血浆样本进行加压处理,测量噬菌体浓度和血浆蛋白活性。结果通过温度比较,当接近0℃时灭活效果尤为明显;随着压力的增加及循环次数的增加,灭活效果相应提高;在相同的压力处理下血浆蛋白碱性磷酸酶(ALP)和总淀粉酶(T-AMY)的活性及IgG、IgM和X因子的活性影响不大。结论通过压力灭活噬菌体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对血浆质量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血浆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由于血浆传播病毒的危险比较大,因此,用适合于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处理临床输注的血浆,对于提高输血的病毒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本站于2007年8月起对血浆进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处理后才供应于临床。为探讨本灭活处理对血浆F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几个质量指标的影响,笔者对病毒灭活后的血浆F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的抽样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重要方面,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通过血细胞成分输注而传播的危险性,对受血患者构成威胁,成为输血医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血细胞成分进行去除或灭活病毒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本文对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中的目标及相关的方法学和所采用的各种技术及其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临床应用价值,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血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期间输注血浆的患者200例,分为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PT值和APTT值以及观察治疗前后PT、APTT、Fg、TT的变化值和血浆的使用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普通冰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和APT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病毒灭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比较血浆使用量、PT降低值、APTT降低值、TT降低值、Fg升高值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与普通冰冻血浆没有明显区别,但病毒灭活血浆在改善内源性凝血系统或者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缺乏的凝血障碍可能没有明显效果。病毒灭活血浆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取代普通冰冻血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OCTAPLAS是一种供输血用的无细胞标准血型的特异性人凝血活性的血浆。病毒的安全性主要基于有机溶剂/去污剂(SD)的处理。SD为已知能不可逆灭活脂衣壳病毒,包括HIV1+2,HBV和HCV,并且已被欧洲准则和FDA推荐。每一种灭活方法可能受到限制,因为必须按照现行欧洲准则CPMP/BWP268/95和CPMP/BWP/269/95进行验证。作者研究证明,SD方法灭活脂衣壳病毒,在几分钟内即可达到低于检出极限。对于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两项技术对血浆相关凝血因子成份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1份,400ml/每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自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凝血因子检测。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APTT延长,凝血因子X1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经病毒灭活后,实验组PT、APTT、TT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Ⅺ下降较快,与对照组及病毒灭活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血浆制作,对部分凝血因子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可满足临床治疗需要。有效、安全、无毒技术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的血液检测由于受检测技术、检测项目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阻断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血浆病毒灭活技术能有效地阻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传播。本中心自2009年7月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成分,在这期间对血浆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