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例(10.0%),SOE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NIHSS评分最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NIHSS评分最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当日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结果:本组168例AIS患者中,中经络类占比更高,达78.57%,中脏腑类则占21.43%。中经络类中,以实证居多,达63.69%,其中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最为常见,达36.90%;中脏腑类中,以闭证居多,达14.29%,其中风火上扰清窍证最为常见,达5.95%。经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及脑卒中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及TOAST分型分布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AI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病因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与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评分、TOAST分型等。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预后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查与此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探讨不同预后与TOAST分型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高[OR=1.131,95%CI(1.039,1.231),P=0.005]、TOAST分型[OR=0.504,95%CI(0.331,0.767),P=0.001]、高血压病史[OR=4.811,95%CI(1.715,13.496),P=0.003]是3个月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TOAST亚型中SAA型预后良好(mRS≤2)比例最高,CE型次之,LAA型比例最低;相反,预后不良(mRS2)以LAA型最多,CE型次之,SAA型比例最低。结论 TOAST分型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密切相关因素之一,对3个月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判断脑梗死灶大小,确定血管分布区域和脑梗死类型,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而CT,MRI在起病6~24h内尚不能清楚显示梗死灶,使临床医生缺乏早期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和血管闭塞部位的客观依据。英国Bamford等提出的OCSP分型就是在不依赖于辅助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型方法,在欧洲和日本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而国内对OCSP分型法的认识与应用尚处起步阶段。为此,笔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异常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oll样受体4(TLR4)、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白介素-6(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方法] 纳入2019年1—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及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证候分布、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TAK1、NF-κB p65、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 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最多,气虚血瘀证其次,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脑卒中病因分型的分布特点上,各证候组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差异不大。各证候炎症因子比较,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 p65表达量最多(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IL-6表达量最多(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异常分型辨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d 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患者发病第1 日、第7 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 天与第l 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较高,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合理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年1月-2006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连续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话、信访等方式随访,改良Rankin评分为结局指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905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不符合纳入标准的581例,资料不全者3例,失访36例(失访率为3.98%)。最终纳入分析患者285例,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不良与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牛津地区脑卒中调查方案(OCSP)分型有关。结论NHISS评分高、高龄、OCSP分型是青中年卒中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MS)中经络不同证型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方法106例IMS患者于入院始发状态下进行辨证分型,抽血采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等炎性因子的水平,比较不同证型间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IMS始发状态下各证型中风痰瘀阻证所占比例最高(43.40%),实证所占比例为78.30%,实证炎性因子水平高于虚证(P<0.01)。结论 IMS中实证炎性反应较虚证更为强烈,炎性因子可以作为辨证分型和愈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TOAST分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各组患者斑块特征、血管特征,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占比20%,心源性栓塞(CE)型占比13%,小动脉闭塞(SAA)型占比26%,其他明确病因(SOE)型占比5%,不明原因(SUE)型占比36%。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患病率、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房颤、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脑梗死复发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敬华  王雪冰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77-1278,130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炎性介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的相关性.方法 16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辨证分型及Hs-CRP、HCY、LP(a)水平测定,并进行统计.结果 "痰"、"瘀"组Hs-CRP、HCY、LP(a)较其它组明显.结论 监测Hs-CRP、HCY、LP(a)紊乱可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合适的辨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克刚  於堃  高颖 《天津中医药》2007,24(6):462-464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进行临床信息的采集,并对患者1a内的结局进行追踪分析。[结果]共观察患者182例,剔除10例。1a内死亡7例,复发4例。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情况和入院时患者的证候特征与中风病急性期预后有关。[结论]高龄、男性、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以及中医证候特点是中风病急性期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TOAST各分型纤维蛋白原水平(Fbg)的变化及松龄血脉康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60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松龄血脉康胶囊+疏血通注射液+拜阿司匹林组)85例,对照组(疏血通注射液+拜阿司匹林组)75例,检测各亚型的Fbg水平。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LAA)、心源性脑栓塞(CE)、小动脉闭塞脑梗死(SAO)血清Fbg与其他明确病因的脑梗死(O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CE、SAO与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E)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与SA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OAST各型中LAA,CE,SAO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5 d后治疗组LAA,CE,SAO 3型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bg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龄血脉康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Fbg水平,可作为脑梗死的有效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塞(CI)后高血糖及其与CI急性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82 例CI病人急性期作血糖动态测定(发病后6h、12h、24h、2d、3d、5d 分别采血测血糖), 并根据血糖水平分组, 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了解不同血糖水平与CI急性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CI后6h 血糖水平即有升高, 24h~2d 达高峰, 随后又下降, 其升高程度与CI面积呈正相关。随血糖水平的升高, CI治疗有效率下降。讨论: CI急性期常出现高血糖, 高血糖可加重脑组织损伤, 使梗塞面积扩大, 急性期预后下降  相似文献   

14.
何平 《中医临床研究》2012,(20):76-76,78
目的:对应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对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平均每组37例。常规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进行治疗。结果:联合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结论:应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对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变测量腹部脂肪的衰减范围对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同时有脑CT和/或MRI检查以及腹部64层CT扫描的随机病例40例,其中根据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各20例。采用容积软件测量L1—2椎间隙水平的腹部脂肪(AAT)、腹腔内脂肪(VAT)和腹壁下脂肪(SAT)。脂肪衰减范围分别为:-245~-45 HU、-195~-45 HU、-145~-45 HU。用Logistic回归来计算脂肪组织中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的优势比(OR)。结果不同脂肪衰减范围组所对应VAT的OR值基本一致,均>1,95%CI>1,P均<0.05;SAT的OR值基本一致,均>1,95%CI均包含1在内,P均>0.05。结论 64层CT测量腹部脂肪的容积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不随脂肪衰减范围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3篇中文文献1395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均为低质量试验.纳入的5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RR=1.27,95% CI 1.06,1.51);3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头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较药物治疗明显(WMD=-2.96,95%CI-4.00,-1.92);5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可能优于体针治疗(RR=1.10,95% CI 0.93,1.28).结论:从纳入的13个RCTs的Meta分析结果看,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疗效肯定.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上的缺陷,尤其是缺乏远期指标,使本研究结论的可靠程度较低,因此需更多高质量、内在真实性好的大规模、多中心的RCT试验证据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药苦碟子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脑组织蛋白质表达的调控作用。采用角叉菜胶复合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方法制备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药物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TTC染色法和HE染色法对脑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寻找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和假手术大鼠之间与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并观察应用苦碟子注射液连续干预72 h后,对差异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与假手术大鼠间有差异表达蛋白,连续给予具有清热解毒通络作用的苦碟子注射液能够减轻脑组织缺血形态学改变,调节部分差异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发病1周内入院治疗的8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压、血糖、血常规、血脂、颅内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脑血管彩超(TCD)、颈部动脉彩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入院时收缩压过高或过低、血糖高、白细胞计数、内中膜增厚、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动脉狭窄均为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如果出现血压、血液流变学改变以及炎症反应,可能是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石菖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石菖蒲"为关键词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其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蛋白信息进行标准化,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利用GeneCards、TTD、OMIM和DRUGBANK 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