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患者及多项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71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7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40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3 m L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cy,采用微量比色法测定血尿酸(UA),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Cys C),采用单抗比浊法测定脂蛋白a[LP(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ox-LDL)。结果研究组血清Hcy、UA、CRP、Cys C、LP(a)及ox-LD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 AMI组血清Hcy、UA、CRP、Cys C、LP(a)及oxLDL水平均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均0. 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cy、UA、CRP、Cys C、LP(a)及ox-LDL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均0. 05);血清Hcy与UA、CRP、Cys C、LP(a)及oxLDL呈正相关(P均0. 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cy、UA、CRP、Cys C、LP(a)及ox-LDL水平明显升高,且Hcy水平与UA、CRP、Cys C、LP(a)及ox-LDL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袁艺  肖丹  赵波 《河南中医》2014,(7):1268-1270
目的:观察通冠化浊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痛)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洛伐他汀片治疗,观察组加用通冠化浊汤治疗。结果: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6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脂疗效总有效率96.0%,对照组为8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和HDL—C转正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vWF和ET-1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NO水平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冠化浊汤能促使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恢复正常,减轻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3.
脂蛋白(a)的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探讨检测脂蛋白(a)(LP(a))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68例CHD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LP(a)水平变化。结果:CHD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程度的进展,LP(a)水平逐渐增高(P〈0.05)。CHD患者血清LP(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24,P〈0.05)。结论血清LP(a)的变化与C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及判断病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 151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结果分成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另选择5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NT-proBNP、hs-CR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NT-proBNP、hs-CRP含量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均〈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炎性反应,血NT-proBNP和hs-CRP水平可提示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对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联合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两种炎症指标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30名、稳定型心绞痛(SA)组2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3例,将ACS患者再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1例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32例两组。分别检测各组CRP、肌钙蛋白I(cTnI)及全部样本血清脂联素的水平。结果CRP水平ACS组与SAP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1),血清APN水平ACS组明显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cTnI水平ACS组明显高于SAP组(P〈O.01)。ACS组血清APN与CRP呈负相关(r=-0.516,P〈O.05),而与其他指标无相关。SA组APN与其他指标亦无显著相关。结论脂联素在冠心病中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水平显著降低可预测ACS的发生及发展,动态监测血清APN水平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观察病情、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l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1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分成三个亚组,其中患者52例,OMI患者50例,UA患者68例。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AMI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下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有下降趋势。UA组与对照组比血清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亚组间在单支、双支、多支血管病变间比较,血清TT3、FT3均呈下降趋势,AMI在多支病变时与UA、OMI相比血清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血清TT3、FT3水平反应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及冠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2 d内血脂变化情况,观察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血脂变化规律。方法收集1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80例AMI患者,合并高血压病46例,合并糖尿病32例;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合并高血压病48例,合并糖尿病36例。测定两组患者入院2 d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LP(a)水平,进行比较,并观察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变化。结果 AMI组发病2 d内TC、LDL-C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0.05),TG、LP(a)、HDL-C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组和糖尿病组TG、TC、LDL-C水平均高于非高血压病和非糖尿病组,但LP(a)、HDL-C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脂水平存在动态变化,早期可能出现一过性降低,故不能作为临床调脂治疗的依据。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存在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病程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1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6例、隐匿性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2例设为冠心病组,将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人216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HCY、HS-CRP、LP(a)和DD的水平。结果:冠心病组HCY、HS-CRP、LP(a)和D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AMI组、UAP组Hcy、HS-CRP、LP(a)和DD含量明显高于SAP组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P<0.05);Hcy、HS-CRP、LP(a)和DD含量随冠心病进展呈逐渐增高趋势;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UAP组,SAP组,AMI组四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HCY,Hs-CRP,LP(a),DD单独检测的阳性率(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UAP组, SAP组,AMI组四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和单独检测的阳性率随病程延长均逐渐提高。结论:HCY、HS-CRP、LP(a)和DD联合检测能更好地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可以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及动态监测病情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CRP是否为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方法测定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作统计分析。结果①冠心病患者CRP浓度(18.50±23.98mg/L,n=41)显著高于对照组(3.89±7.14mg/L,n=48),P〈0.01;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7.95±24.10mg/L)和急性心肌梗死AMI(18.65±24.12mg/L)患者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3.94±7.50mg/L),P〈0.01。SAP组与非冠心病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与UAP组之间CRP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CRP浓度升高与冠心病有极大的相关性,并提出CRP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张静  牛凡 《中医药研究》2012,(7):783-784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脂联素(APN)水平与冠心病(CH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法对稳定型心绞痛(SA)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4例)和正常对照(CO)组(20例)进行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瘦素水平冠心病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A组及AMI组高于SA组(P〈0.05),AMI组高于UA组(P〈0.05),血清瘦素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0,P〈0.05);血清APN水平UA组及AMI组明显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冠心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U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59,P〈0.05)。结论血清瘦素、脂联素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瘦素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冠心病患者血清APN水平下降,血清脂联素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葛芪桃红四物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葛芪桃红四物汤和西药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心绞痛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及心电图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芪桃红四物汤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IF、MMP-9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胜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3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6例、急陛心肌梗死(AMI)组40例,另选同期3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IF、MMP-9水平。结果AMI组、UAP组血清MIF、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ACS患者血清MIF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64,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MIF、MMP-9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ACS发病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的CRP、CysC等生化检验指标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例。另外选择72名健康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检验指标CRP、CysC、BUN、TP、GLU、Cr和Hcy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中CRP、CysC和Hcy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RP和Hcy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中BUN、TP、GLU、Cr水平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指标CRP、CysC、和Hcy的水平可以用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在临床中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1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和辛伐他汀,疗程为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血脂、血液流变学、心电图改善程度及治疗后有效缓解心绞痛情况,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相似,治疗后治疗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下降(P〈0.05),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程度及心绞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与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痹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通痹汤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以相应药物治疗2周。观察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同时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RP-1、IL-6、TNF—α及MCP-1水平。结果:通痹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5%)(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有效率85%,显著高于对照组(70%)(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炎症介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通痹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具有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介质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及通心络胶囊对其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通心络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2月。结果:UAP患者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高于健康人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P〈0.05),而SAP组患者各指标均高于健康人组(P〈0.05)。治疗2月后2组患者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分别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slCAM-1和sVCAM-1含量,具有抑制动脉血管壁炎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维琴 《新中医》2011,(2):16-17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冠心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结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8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40例为研究对象,测定两组的RLP-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HDL-C)。结果观察组的RLP—C、TG、TC、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与TG呈正相关。结论血清RLP-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重要的独立致病因子,对冠心病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国丽  林学莉 《中医药研究》2012,(11):1401-1402
目的探讨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G组)96例和对照组(D组)92例。根据病情给予控制高血压、调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及B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和心电图ST段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G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明显高于D组(90.0%VS76.1%,P〈0.05);G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明显高于D组(90.0%VS78.3%,P〈0.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且无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微量白蛋白尿(MA)的变化及氟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氟伐他汀治疗组,两组均按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法给予常规治疗,氟伐他汀治疗组另外服用氟伐他汀,同时设38例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及两治疗组于治疗前后检查高敏hsCRP、M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常规治疗组、氟伐他汀治疗组患者hsCRP、MA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4周后,氟伐他汀治疗组hsCRP、M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均p〈0.05),而常规治疗组hsCRP、M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联合检测hsCRP水平和MA对患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更重要的预测作用;氟伐他汀具有抑制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作用,可能是其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