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什曼原虫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影响数百万人的健康。近年来利什曼原虫病有增加趋势。它可分为三个类型:即皮肤型,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只有皮肤型能自愈,其他两型的自然感染过程导致严重的后果。该病痊愈后能产生稳固的免疫力,为用疫苗防治利什曼原虫病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陈述了各类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SSU rRNA分子探讨中国利什曼原虫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采用PCR法获得中国不同地区利什曼原虫SSU rDNA,通过Clustal X软件比对序列碱基,构建贝叶斯进化树。结果中国不同地区流行利什曼原虫分属于不同的支序,在中国除了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外,还有热带利什曼原虫和一支在国际上还没有定种的未定种存在。结论在中国有未定种利什曼原虫存在。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动基体膜蛋白11(KMP11)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牛痘病毒、疱疹性口炎病毒、腺病毒血清型5、刚地弓形虫和蜥蜴利什曼原虫等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KMP11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4.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静雨 《国外医学情报》2002,23(10):27-27
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含有白蛉唾液腺蛋白的疫苗能使小鼠免患利什曼病。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此前证实,从白蛉唾液中获得免疫力的小鼠在被带有利什曼原虫的昆虫叮咬时或面临带有白蛉唾液的寄生虫挑战的情况下,能够抵制感染。Jose Kibeiro及其同事现已应用这条信息开发了一种抗利什曼病的疫苗。这项研究的第一步是对取自于大利什曼原  相似文献   

6.
<正>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又名黑热病(Kala-azar),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白蛉为传播媒介[1]。我国内脏利什曼病致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发病率最高的3个地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2]。临床表现包括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球蛋白血症等。及时、正确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7.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的基因分析与同源性。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为探针,与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进行Southem杂交,确定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该基因的变化,并将该基因序列测定后,进行DNA序列数据库检索,分析其同源性,并进行数据库登记。结果:杜氏利什曼原虫不同地域株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中均含有该基因,并且无明显定位变化,整个基因在DNA数据库中无完全DNA同源序列,在GenBanK中的序列号为3280。结论:该抗原基因是利什曼原虫保守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细胞内利什曼原虫的入侵、生存机制,为研制阻断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结合的新型抗利什曼药物以及利什曼病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抗Mac 1单克隆抗体(M1/70和M18/2)和重组的IFN γ,TNF α和IL 3处理巨噬细胞,观察经上述因子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入侵和无鞭毛体在细胞内生存的影响。结果:经M1/70和M18/2单抗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明显降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减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和速度也减慢。M1/70和M18/2两种单抗同时应用,则对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通过对实验中所用的三种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能力的观察发现,重组的IFN γ或TNF α均可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巨噬细胞的杀原虫活性,且上述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对巨噬细胞的活化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但重组的IL 3不仅不能激活巨噬细胞而且尚抑制IFN γ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通过测定活化巨噬细胞内氧化氮产物(NO2)的生成量,观察NO2生成与巨噬细胞对原虫杀伤活性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了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胞内原虫的杀伤机制。结论:作用于巨噬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全基因组编码蛋白中刺激细胞免疫应答的优势抗原。方法:以计算机软件Net CTLpan对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进行分析,确定与各类人HLA I类分子超型强结合抗原蛋白,综合预测细胞免疫优势抗原。结果:84个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可与人HLA A2超型强结合,其中13个蛋白质还可与人HLA A1、A3、A26、B44、B7、B8、B58、B62、B39及B27超型强结合,它们大多数为膜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结论: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优势抗原可为发展抗内脏利什曼病疫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作者成功地获得8株分泌抗杜氏利什曼原虫中国株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对其中5D11杂交瘤作了进一步检定分析,用5D11上清液对利什曼原虫不同种、株、期5种抗原进行ELISA实验,显示具有期特异性与一定程度种特异性。该单克隆抗体属IgG1亚类。用聚丙烯酰胺盘状电泳分析5D11杂交瘤腹水有一特异的明显区带,经进一步实验证明此区带即IgG1。初步定出在小鼠腹水电泳谱中IgG1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利什曼原虫特别是对从貉分离的利什曼原虫无鞭体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初步认为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群相似,并首次报道在其胞浆中发现的“包函体”样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100多年中,抗传染因子疫苗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已成为医学科学的成就之一。这些疫苗成功的原因是它们擅长于诱发抗体,而抗体是免疫保护抵抗大多数病毒和细菌的重要因子。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包括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内生物,如结核分支杆菌,疟原虫、大型利什曼原虫及可能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其保护作用主要取决于细胞介导的免疫力而不是诱导抗体的产生(体液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FDA于2014年3月19日批准Impavido(mihefosine,米替福新)用于治疗利什曼病(1eishmaniasis)。 利什曼病又名黑热病,是一种热带疾病,病原为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经沙蝇叮咬传播,主要影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人群。大多数美国人是在海外感染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应用利什曼原虫抗原免疫CBA/T6小鼠,7天后取免疫小鼠的淋巴结经在体外抗原再刺激下培养一周后,分离得致敏的T淋巴母细胞,与T胸腺瘤株BW5147进行细胞杂交,获得几株具有利什曼原虫抗原特异性T辅助活性的T细胞杂交瘤。4B_(11)、4C_7和5D_7株表现两个亲代细胞的表面抗原特征Thy 1,1和Thy1,2。在B细胞抗半抗原斑点形成细胞应答过程中,T细胞杂交瘤的辅助活性仅接受利什曼原虫抗原的刺激信号,不应答其  相似文献   

16.
<正>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于人体巨噬细胞中,有效地逃避了机体免疫系统对它的作用,引起人的利什曼病。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利什曼原虫侵入人体后,原虫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观察,1975年Zuckerman 曾对此做过详细的综述。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利什曼原虫寄生后,引起的一系列免疫系统的特殊反应,以及利什曼原虫免疫逃避机理,还没有一个十分完  相似文献   

17.
利什曼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 pp)引起的虫媒疾病。皮肤利什曼病(CL)表现为原发性皮肤溃疡,一般不产生内脏病变,主要流行于中东和北非一些国家。目前,CL尚无有效的预防性或治疗性疫苗,病情也无法得到控制。虽然大多数的CL人畜共患患者可在6~9个月内愈合,但患者身上会留下大面积终生性疤痕。  相似文献   

18.
对4株分离自甘肃、山东及陕西流行区黑热病患者及1株分离自北京郊区流行区的一只貉的利什曼原虫,应用同功酶电泳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分别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9.
1.本文复习了以往的文献,自1954年——1958年在我省主要黑热病流行区检查6.006支犬,发现32支有犬利什曼病,阳率为5.3‰,同时检查24种野生动物4,122支(包括家鼠727支),结果均为阴性.2.这次在酒泉市,玉门市,镜铁山及敦煌等地检查喜马拉旱?,喇嘛仓鼠,大沙土鼠及子午沙土鼠等10种动物300多支,结果在92支大沙土鼠中16支耳朵增厚,结节,脱屑或溃疡等皮肤症状,其中有九支查见了利什曼原虫.3.在发现利什曼原虫的黑山湖及附近地区,发现了有蒙古白蛉,司氏白蛉,在河西其他地区如张掖,敦煌曾发现中华白蛉,还在敦煌发现硕大白蛉,关于大沙土鼠利什曼原虫可能是司氏白蛉传播的.4.黑山湖及其附近地区系半荒漠景观,有苏构杞及盐爪爪生长适于沙土鼠的生长,该地属于大陆性干燥的沙漠性气候,气温较低,年较差及日较差均大.5.对大沙土鼠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喜棲居在富有苏构杞及盐爪爪等植物的沙丘上,对其食性,活动范围及时间加以简单的描述.6.从大沙土鼠发现利什曼原虫的意义,原虫的种型及自然疫源地存在的问题,加以初步的讨论,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卡介苗(BCG)由于其广泛应用的安全性及其免疫佐剂作用,以其为载体的重组疫苗研究日益被科学家们重视。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硕大利什曼原虫、疟原虫、弓行虫、肝片吸虫等寄生虫重组BCG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