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睡眠障碍往往是指中医学中惊悸、怔仲、眩晕、耳鸣等证的一种临床表现 ,也是单独的一种疾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学习前贤心法 ,结合个人体会 ,略陈管见如下。1 病因病机的认识睡眠障碍病因虽然复杂 ,但主要由于七情内伤 ,情志不舒 ,气机郁滞所致。《丹溪心法》在分六郁之后 ,更进一步指出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拂郁 ,诸病生焉。”故一身诸病多生于郁 ,如气滞则出现肋胀、眩晕、心悸、失眠等 ,思虚伤脾 ,脾血亏损 ,脾伤失运影响纳食 ,气血失其所生 ,心神失养而致心烦、失眠、惊悸、怔忡 ;饮食不节 ,用脑过度 ,生活失节 ,情欲…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祖国医学十分强调七情对本病的作用。因此,在本病的护理工作中,情志护理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情志与发病本病属相国医学“五风内障”范畴。《医宗金鉴》云:“内障皆因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说明七情不遂可引起内障。本病多见于性格孤僻,善疑多愁,急躁易怒之人。《证治准绳》谓:“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意太过者,每有此患。”因悲郁忧思。暴悖忿怒多伤肝,肝伤则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3.
逍遥散治疗郁证临证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 ,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胁肋胀痛 ,太息或心烦易怒善哭 ,失眠等。《丹溪心法·六郁》中云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临床中笔者常以逍遥散为基本方治之 ,效果满意。郁证与情志怫郁的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是气机失调 ,然后影响至血 ,气血失调与肝的疏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郁证的病理基础是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肝性喜条达 ,主疏泄。肝以愉悦舒畅为德 ,忧愁恼怒为病。七情的变化 ,首先肝失条达之性 ,疏泄失职 ,气机郁结不畅。所谓“当升不升…  相似文献   

4.
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它与长期高级神经过度紧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机能障碍的疾患,它涉及到中医的“郁症”、“心悸”、“不寐”、“虚损”、“阳痿”等病症,还没涉及到器质性各种病变。中医称郁症,凡因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多种疾病。清:郑守谦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以起也”。元:朱丹溪说:“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现举2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郁是阳痿发病学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阳亏虚”并不普遍符合当今阳痿病的发病学规律和证候学规律,房劳伤不是现代人类阳痿的主因。在分析现代人类社会生活背景和引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指出情志之变,因郁致病,是阳痿病发病学的重要环节。阐述了因郁导致阳痿的生理学基础和“因郁致痿”“因痿致郁”的病理机制,提示“解郁”是治疗阳痿的不可缺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轩岐精言(5)     
<正>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还提出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理论,分别进行系统阐发。对于郁证脉象的特点,提出郁脉多沉;对于病因,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证及预后转归。中医治郁的方药多端,但当首推逍遥散方,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称为七情,七情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正常情况下,这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属生理范围。如情志活动出现失调,则会表现为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失衡等,从而导致外邪侵袭,易发生疾病或致病情加重。因此,防止情志失  相似文献   

8.
疏肝法在郁证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郁证病人常见。郁者 ,烦闷抑郁不畅之义 ,与情志密切相关。言其情志 ,宜和悦 ,宜舒畅。《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由此生。可见情志活动失其常度 ,则气机郁滞 ,日久不愈 ,故百病生焉。现以疏肝法从舒通肝经 ,疏散郁结治之 ,以恢复肝主疏泄的正常功能 ,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病证。汉代张仲景首创“四逆散” ,明代张景岳的“柴胡疏肝散” ,以及《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在今日郁证中皆行之有效 ,今总结于下 ,以供参考。1 疏肝健脾多因脾虚气弱 ,运化失健 ,肝木乘虚 ,横…  相似文献   

9.
中医护理极为重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并将情志活动具体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七情”。七情太过是内伤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且有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之结之说。故情志的观察及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观察方法,即用“四诊”。  相似文献   

10.
中医心理学在疏肝达志法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崇华 《安徽医学》1998,19(4):67-68
<正>从《内经》可知,情志过极可引起脏腑经络气机失司:如怒则气上,出现薄厥、煎厥等身心皆病等.可知超限刺激的“七情”能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紊乱,引发病变.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出现精神症状.对此,“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即“达志”(后天培育之“志”)  相似文献   

11.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情志因素是郁证 主要的致病原因,同时还和机体本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病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脏气 弱”即是人体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疗法治疗郁证,在临床 上十分重要,现分虚实浅述之。  相似文献   

12.
郁证,是由于情志拂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其主要的病机是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  相似文献   

13.
论传统文化对人格形成及心身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视七情变化为诱发疾病的内因,所谓:“七情为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有着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在面对同一紧张刺激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如有的可若无其事,有的则反应强烈,有的甚或致病。这就说...  相似文献   

14.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称为“七情”。如果长期情志不遂或突然发生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谓之“内伤七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悲、恐(惊)。七情内伤五脏相应为: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抑郁症就是指情志不遂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并持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出现损害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神经症。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5.
防治胃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关键预防环节,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复杂,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情志为五脏所主,情志过激尤伤肝脾,七情六郁均可影响胃癌前病变的转归,其中以忧、思、郁、怒四者最为常见。胃癌前病变发病与肝关系密切,肝郁气滞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特点和向胃癌发展演化的关键病机,因此胃癌前病变多从肝论治。情志疗法包括五行音乐法、移精变气法、七情相胜法、言语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其顺应"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发展模式,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特色情志疗法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加强胃癌前病变患者心理疏导,有助于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以期为胃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治郁调为要     
郁者,抑而不伸之义.<黄帝内经>中提出"五郁"之说,认为五运之所乘可致郁.<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乎郁."郁,即气血郁阻,积滞不通,正如<医经溯洄集>中所言:"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程原仲辨治郁证的经验。[方法]以《程原仲医案》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内经》、丹溪、河间等名家论著,整理、分析程原仲郁证验案,归纳、总结其辨治思路及特色。[结果]程氏认为,凡人身之滞而不通,皆为之郁。诊法上,程氏四诊合参,重视脉诊,擅于凭脉辨证。辨证论治方面,程氏认为,诸因皆可生郁,当各求其属,随证治之。虚可致郁,郁久易虚,解郁补虚须审察标本,谨守病机,同时重视脾胃中土的枢机作用。治疗时,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治以开郁养心;若误用寒凉、血郁邪伏,治以开郁逐邪;若误用温补、气血郁滞,治以行气开郁。程氏临证善用古法而不泥古,常有独创之见,脾胃中土,畏其壅淤,郁则夺之,有硝黄下之,有桂附温之,亦有平胃散燥之,皆为“土郁夺之”之发挥。对于儿科患者的辨治,程氏重视气的生理作用,提出“幼无七情,惟气滞则诸病生焉”,治疗则重在调畅气机。[结论]程氏临床诊治郁证,善从脉证入手,治疗上注重调和脾胃中土和全身气机。整理分析程原仲郁证验案及其辨治特色,可为现代临床中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中医称其为"乳岩",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呈上升趋势、年轻化。根据现代生活方式、社会压力等调查表明抑郁情绪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一定作用,抑郁症中医称为"郁证",因肝气郁滞、气机失调所致情绪异常。最早在《景岳全书》中提出因郁致病,如"治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该文认为乳腺癌、郁证发病都与情志有关,初步探讨"郁"如何致乳腺癌,病因病机、症状及相应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脏躁一证,符合现代医学之癔病。为祖国医学肝郁之重笃。其发病机制“七情之郁居多。如思伤脾,怒伤肝之类是也。其原总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其证心、脾、肝、胆为多”(《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指手划脚,大哭大叫者;有倒地不起,双目微闭,言语骤涩者;有语无伦次,戏剧样动作者;亦有哭笑无常癫狂症状等。起病或发作多与精神刺激有关。临床以青壮年多见。其治疗方法,历代 医家各有不同。如《金匮·妇人杂病篇》云;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中虽没有“心理学”的名称,但却有极其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它既重视情志活动在疾病中的作用,又强调精神治疗。中医认为人有七情,七情过极,可以导致人体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阐明了心理因素导致内脏疾病的机理。在治疗上,十分强调心理治疗的地位,而心理因素(情志)引起的疾病更应重视心理治疗,中医对郁证百合病,脏燥证等心身疾病均有独特疗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引起了人们更多的重视,中医心理护理已成为心理治疗不可缺少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