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 女性,28岁。左乳房肿大一年,进行性增大4月余。一年前偶然发现左乳比右乳大,无疼痛及不适。4月前左乳进行性增大伴疼痛10余天。于1993年6月15日入院。曾服“乳康片”,效果不佳。体检:左乳明显增大,皮肤静脉曲张,可触及肿块约17×10×6cm,边界清楚,活动尚可。术中见肿物有完整包膜,与皮肤、胸大肌及筋膜均无粘连。行左乳肿物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乳腺错构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腺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瘤样病变,并非真性肿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房肿块,极易误诊。本文报告我院1980年1月-1995年1月15年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错构瘤9例。术前临床确切诊断率为0,组织学误诊率为22.2%。本文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组织学成分,特征与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组织学检查是该病确切诊断的唯一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乳腺错构瘤在乳腺病中较少见.尽管在谚断上有别与其它良、恶性病变,但仍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其它肿瘤.关键要重视其在病理表现上的多样性,现有l例报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肌样错构瘤的临床病例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5例乳腺肌样错构瘤,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追踪患者预后.结果 5例患者均为女性,肿物界清,平滑肌成分是乳腺肌样错构瘤的特征性成分,SMA和Desmin呈阳性表达.乳腺肌样错构瘤中的乳腺小叶和导管出现腺病、非典型增生的改变.术后随访3月-4年7月无复发.结论 乳腺肌样错构瘤是很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是以间质出现平滑肌组织为特征的乳腺错构瘤的变异型.其中乳腺小叶和导管可出现增生和非典型增生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乳腺肌上皮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5 1岁。因发现双侧乳房肿块 1个月于 2 0 0 1年12月 2 8日住院。体格检查 :双乳对称 ,未见皮肤红肿、皮下静脉怒张 ,右侧乳房外上象限 2 .5cm× 2 .5cm肿物 ,质硬 ,界限不清 ,轻触痛 ,活动差 ;左侧乳房中上可触及 1.5cm× 1.5cm肿物 ,质硬 ,界欠清 ,无触痛 ,活动差 ;左、右腋下均可触及0 .5cm× 0 .5cm大小淋巴结各 1枚 ,双侧锁骨上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 :肿物经针吸细胞学检查均找到癌细胞。右乳钼靶摄片可见右乳外上象限 2cm× 1.5cm肿块影 ,周边有毛刺 ,可见少量砂粒样钙化 ,右腋下可见 1枚淋巴结显影。于 2 0 0 1年 1…  相似文献   

6.
7.
乳腺错构瘤钼靶X线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钼靶X线检查制定乳腺错构瘤的诊断标准。方法:报道我院1985-1995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乳腺错构瘤的钼靶X线表现。全部为女性,年龄28-64岁,平均42.4岁。右乳18例(包括右副乳2例),左乳11例。0.4-14cm大小。结果:X线表现混合型15例,脂肪型11例,致密型3例。以混合型、脂肪型最为常见,以混合型最具特征,以致密型、脂肪型最易误诊或漏脊。18例X线诊断正确,总符合率占62.00%。结论:X线检查是本病最好的方法。混杂密度改变是X线诊断特征。正确诊断,有利于临床手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罗振声  丘国兹 《癌症》1995,14(1):77-77
乳腺错构瘤一例罗振声,丘国兹,杨振声广东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外科516001乳腺错构瘤在临床上极罕见,我们遇到一例右乳腺巨大错构瘤,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6岁,右乳渐增大伴下坠感12年,于1990年4月30日入院。患者孕育2次,哺乳期双乳乳汁分泌正常。...  相似文献   

9.
乳腺错构瘤(附9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乳腺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瘤样病变,并非真性肿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极易误诊。本文报告我院1980年1月~1995年1月15年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错构瘤9例。术前临床确切诊断率为0,组织学误诊率为22.2%,本文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组织学成分、特征与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组织学检查是该病确切诊断的唯一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乳腺错构瘤(附6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腺错构瘤(Breast hamartoma)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常易漏诊或误诊为其它肿瘤.现报告6例,并对其诊断、鉴别诊断、组织发生及命名等进行讨论.1 资料与分析临床、放射及病理综合资料见附表.本组6例均为中青年妇女,平均年龄31.3岁,文献报告为42岁.发现乳腺肿物时间2年~5年不等,例1哺乳前患侧乳腺较大,断乳后发现肿物.一般无自觉症状,仅例4患乳曾有间断炎症病史.本组肿瘤均呈圆或椭圆形,质地柔软,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多发生在乳腺边缘区,直径2.5cm~12cm.文献报告最大直径可达17cm.本组除例4因肿瘤巨大行单纯乳腺切除  相似文献   

11.
脾错构瘤1例     
脾错构瘤较少见,现报告1例。 患者,女性,37岁。主因"左上腹不适2个月",于2000年8月7日入院。既往无发热、黄疸史。查体:体温36.5℃;心率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8/10.7kPa,一般情况好。左上腹可触及一类圆形包块,直径约10cm,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B超示:脾脏中下极可见7.0cm×7.5cm强回声;CT示:脾脏占位。 血常规:血红蛋白121g/L;红细胞4.2×1012/L;血小板150×109/L;白细胞6.7×109/L;中性粒细胞0.911;淋巴细胞0.089。 术前诊断:脾脏肿物。 于2000年8月9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乳腺叶状肿瘤(PT)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其在PT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筛选乳腺PT病例48例,同时选取10例乳腺纤维腺瘤(FA)作为对照,对所有病例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改变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抗CD34、CD10、CD117、p53及Ki-67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PT境界清楚,大体及镜下均呈典型的叶状结构,裂隙衬覆腺上皮及肌上皮分化良好,间质富于细胞伴过度生长,根据间质增生程度、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及肿瘤边缘生长方式等指标将48例叶状肿瘤分为良性31例,交界性12例,恶性5例.恶性肿瘤中3例可见局灶性肿瘤坏死,1例间质出现脂肪肉瘤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组中CD34的中-强度表达率分别为93.5%、58.3%、0,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0呈灶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8%、83.3%、80.0%,良性PT组与交界和恶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各组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17、Ki-67的表达在恶性PT中有较明显增高.随访5~141个月,4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复发病例11例,双肺多发转移致死1例,其余10例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无再次复发.结论 病理形态学改变是乳腺PT诊断及分级的主要依据,免疫标志物在肿瘤中的表达对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辅助意义.选择合理的术式有助于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乳腺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agkin’slymphoma.NHL)非常少见,原发性双侧乳腺NHL更为罕见。作者2003年通过针吸细胞学检查(EneN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诊断本病1例,并复习了相关的文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神经系统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头颈部区域,尤其多见于舌部,有8%的GCT发生于消化道[1],发生于乳腺者更为少见,大约占此类肿瘤的6.6%[2]。本文报道1例乳腺G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瘤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要点。1临床资料患者为女性,27岁,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腺泡型横纹肌肉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腺泡型横纹肌肉瘤进行HE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等观察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镜检肿瘤细胞排列杂乱,可见部分呈腺泡及假腺管状,细胞呈短梭及圆形,胞浆丰富红染,核大偏位。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MyoD1。结论:乳腺腺泡型横纹肌肉瘤是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其肿瘤结构、细胞形态都有一定的特征,确诊需免疫组化染色的帮助,应与小细胞类型以及乳腺间叶组织可能发生的其他肉瘤相鉴别,同时横纹肌肉瘤的亚型区分对治疗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P法)。结果:7例PBL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5a,全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来源,占同期乳腺恶性肿瘤的0.15%。右乳4例,左乳2例,双侧累及1例。结论:PBL,以NHL占绝大多数,多数为B细胞来源。右乳常比左乳多见。治疗宜选择联合化疗为主加手术、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7.
5例乳腺叶状囊肉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组织学与免疫组化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等技术,对5例叶状囊肉瘤与5例纤维腺癌在光镜下对比观察。结果:5例叶状囊肉瘤间质细胞呈多形性、不典型性等改变;间质细胞ER、PR阳性表达率为80%(4/5),PCNA均阳性表达。乳腺纤维瘤间质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化显示:PR阳性表达率为40%(2/5)。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的组织学及抗原表达情况与乳腺纤维腺瘤有明显区别。提示ER和PCNA的共同表达在本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是一种罕见肿瘤,而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更为罕见,发生率仅占乳腺原发肿瘤的1%~([1])。1970年Hamperl~([2])提出AME是一种由腺上皮和肌上皮2种成分共同形成的肿瘤。2003年,WHO将肌上皮病变和上皮性肿瘤列为乳腺肿瘤,并提出腺肌上皮瘤是不同类型的肌上皮增生,呈实性巢团状分布,少数的肌上皮或腺上皮可发生癌变~([3])。2012年,WHO对AME的定义作了一定调整,将恶性  相似文献   

19.
820例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我院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的准确率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820例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其中498例肿块切除后行组织学检查,比较针吸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结果820例乳腺肿块中良性病变583例,恶性肿瘤237例,498例针吸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符合率为95.78%。结论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准确率高,能较准确地鉴别病变良恶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术中冰冻与术前细胞学检查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385例乳腺疾病术中快速冰冻检查资料,并将其与术前细胞学检查及术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良性疾患中术中冰冻灵敏度(sensitivity阳性诊断/检查总数×100%)总Se值96.69%,细胞学检查总Se值91.71%;在恶性疾患中术中冰冻灵敏度总Se值94.12%,细胞学检查总Se值92.65%。结论 在乳腺产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