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旭  颜萍 《上海护理》2022,22(2):71-72
气性坏疽是由产气梭状芽孢杆菌侵入软组织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1],多发生在四肢软组织及肌肉丰富的部位.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处肿胀、疼痛、产气伴恶臭,皮肤由红肿到发黑,甚至软组织坏死.气性坏疽病变范围蔓延快,组织坏死严重,毒素易吸收入血,极易引起严重脓毒血症,造成感染性休克,诊治延误可导致死亡,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气性坏疽感染的总病死率约25%[2].此病发展迅速,如果处理不及时,患者常面临截肢风险,有些患者虽经积极治疗,仍有15%的截肢率[3],若不经治疗,病死率达100%.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保留伤肢和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我科2020年6月收治1例大腿2次气性坏疽的患者,经临床医护积极救治,精心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救治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1],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丰富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患部肿胀,产气,肌肉皮肤由红肿到发紫发黑以至坏死,蔓延快,腐肉恶臭,极易引起严重毒血症,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科2010年3月收治一例糖尿病合并阴囊气性坏疽的病人,经积极救治,精心护理,病人康复出院.现将救治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气性坏疽是由梭形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1],多发生于严重损伤伴有深部肌肉组织损毁、开放性骨折、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有利于气性坏疽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时。该病发展迅速、危害大,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常有丧失肢体的危险,甚至死亡。2008年5月我科收治一例因地震被掩埋近179h致左上肢气性坏疽、挤压伤、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患者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4.
气性坏疽早期诊断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早期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对创伤性气性坏疽早期诊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气性坏疽是由革兰阳性产气荚膜梭菌又名魏杆菌和诺梭菌A型,是属细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软组织感染,侵入伤口后引起伤口急性感染。常继发于开放性的骨折,大块肌肉撕裂以及组织的严重坏死。多见于外伤,交通肇事及各种严重创伤之后。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4d,也有短至6h者死亡。现将本院对这9例气性坏疽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以全身出现毒血症,局部出现产气、水肿、坏死、恶臭为其特征,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该病通过伤口接触传播,感染后若不及时救治,12h内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截至5月31日,我院手术救治地震伤员345例,其中2例并发气性坏疽。现将2例并发气性坏疽患者开放性骨折手术中的感染控制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发病急、进展快、后果严重,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局部出现产气、水肿、坏死、剧烈疼痛、肿胀。短期内患者衰竭,并可出现昏迷及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2008年5月10日我科收治1例12岁患儿因前臂双骨折引起气性坏疽而行截肢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阴囊气性坏疽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糖尿病患者阴囊气性坏疽属于全身性因素导致的继发性疾病.由于解剖结构中阴囊靠近肛门、尿道外口,而且其皮肤褶皱多,有利于细菌停留和繁殖.并且阴囊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洗澡时或其它轻微的阴囊皮肤损伤,即可导致大量的细菌趁机繁殖,造成毛囊与皮肤感染.当感染严重时可沿筋膜层扩散,并聚集于阴囊内.糖尿病患者发生皮肤软组织严重感染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约为糖尿病患者的1.6%,但合并阴囊气性坏疽的患者少见[2].本病发病急、进展快、后果严重,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局部出现产气、水肿、坏死、剧烈疼痛、肿胀、大量组织坏死和外毒素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故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特异性感染,蔓延迅速,常危及病人生命.若早期不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其伤侧肢体致残、毁损率高,病死率可达20%~40%[1],是严重组织碾伤、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损伤和组织坏死等严重创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朱云燕  张笑燕 《全科护理》2013,11(5):479-480
目前,全世界糖尿病病人中有15.5%的病人发生糖尿病足。而糖尿病足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所致的气性坏疽在临床中极少见,它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创伤性坏疽若早期不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其伤侧肢体致残、毁损率高,病死率可达20%~40%。  相似文献   

10.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胞杆菌感染分为芽胞菌性肌坏死和芽胞菌性蜂窝组织炎2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胞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患者。致病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严重毒血症及肌组织的广泛坏死[1]。  相似文献   

11.
周坚 《护理研究》2008,22(19):1776-1777
气性坏疽是由援状芽孢杆菌等自伤口侵入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其临床特征是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局部产气、水肿、坏死、恶臭,病变蔓延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常丧失肢体或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2.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患部产气,水肿,肌肉皮肤由红肿发紫发黑到坏死.蔓延快,坏死腐肉恶臭,极易引起严重毒血症,病菌均属于革兰氏阳性厌氧菌.  相似文献   

13.
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软组织感染。它广泛存在于泥土以及被泥土污染的衣服、人畜和粪便中。受感染后容易得病,若不及时处理,往往造成残废和死亡。本例外伤后气性坏疽合并休克,入院发现整个左下肢颜色青紫,多处有捻发音,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行左股部中下段截肢术,组织培养发现产气荚膜杆菌生长.脓性分泌物外溢,恶臭味.  相似文献   

14.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等自伤口侵入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其临床特征是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局部产气、水肿、坏死、恶臭.病变蔓延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常丧失肢体或危及生命。其芽孢对高温、干燥、消毒剂都有强大抵抗力.在尘埃中可存活数年.属接触性传染病,稍有疏忽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我科于2006年11月收治1例因眼镜蛇咬伤而导致气性坏疽病人.经右上肢截肢治疗痊愈出院。现就此例病人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气性坏疽是由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其成因是气体在组织间隙不断增多,使伤口局部胀裂样疼痛,并发生进行性肿胀。此类感染发展急剧,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d,如治疗不及时,常危及生命,报道显示死亡率高达20%~40%[1]。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软组织感染,主要侵犯筋膜,其病情发展快,如未及时治疗患者往往死于脓毒血症、败血症或感染中毒性  相似文献   

16.
张东花  高睿 《护理研究》2006,20(4):1078-1078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肌肉组织坏死为特征的特异性感染,是开放性骨折、严重组织碾挫伤、深层肌肉损伤的组织坏死感染等严重创伤的并发症。其致病菌产生外毒素破坏组织,并可直接侵犯心、肝、肾等发生局灶性坏死,而使创伤、复合性骨折、挫伤或撕裂伤变得复杂化。其发病急,症状重,可迅速导致死亡或致残。现将14例气性坏疽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所致气性坏疽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特异性传染病,该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易经伤口侵入并导致感染。产气荚膜杆菌在机体生长繁殖迅速并可释放大量毒素与溶组织酶,使气性坏疽患者病情发展较快,感染严重者必要时需尽快截肢,如果不予治疗几天内就会死亡。本文从2例因房屋倒塌所致外伤患者深部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到产气荚膜杆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加强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管理,防止气性坏疽引起院内交叉感染,提高手术护理配合质量。[方法]选取68例气性坏疽感染病人作为观察目标,对其手术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气性坏疽手术的隔离和感染控制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处理措施。[结果]术前细菌检查结果梭状芽孢杆菌均为阳性,术中实施严密隔离措施,顺利完成68例急诊气性坏疽手术病人的救治工作,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了医院感染。[结论]有效地落实手术室气性坏疽手术消毒隔离措施是防止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正气性坏疽是梭状芽孢杆菌等厌氧菌引起的特殊感染,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丰富部位[1]。致病菌产生的外毒素能破坏机体组织引起组织坏死和严重的毒血症,临床上较罕见,极易漏诊,进而失去早期治疗机会。该病病程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中毒性休克,常致残致死,死亡率达20~40%[2-3]。阴囊气性坏疽病例鲜有报道,我院收治一疑似阴囊气性坏疽,经过抗生素、高压氧治疗,控制血糖及防止交叉感染等措施,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20.
刘克英 《护理研究》2012,26(32):3048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肉坏死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疾病,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故容易侵入伤口,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受就医条件与经济状况限制以及认识上的不足,一些深而小的伤口往往在初诊时受到忽视,在缺氧的环境中,产气型梭状芽孢杆菌得以繁殖而致病[1]。其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