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ET、IGF-Ⅱ、CNP水平和APACHE II评分及对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型组(GCS 13~15分)、中型组(GCS 9~12分)、重型组(GCS 3~8分),入院时采集血清并测定ET(内皮素)、IGF-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CNP(C-型利钠多肽)含量,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评价全身情况;外伤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预后情况.结果:不同严重程度颅脑外伤患者的APACHE I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型组和重型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低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低于中型组.不同严重程度脑外伤患者的血清ET、IGF-Ⅱ、CN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型组和重型组患者的血清ET水平高于轻型组,IGF-Ⅱ、CNP水平低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的血清ET水平高于中型组,IGF-Ⅱ、CNP低于中型组.预后良好的脑外伤患者的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的脑外伤患者,IGF-Ⅱ、CNP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的脑外伤患者,APACHE II评分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的脑外伤患者.结论:血清ET、IGF-Ⅱ、CNP评分与脑外伤患者的病情程度具有相关性,能够用于近期及远期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颅脑脑创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24h内血清hCRP、IL-1β及IL-6的浓度,并动态检测1、3、7天血清3者的浓度。结果伤后24h内hCRP、IL-1β及IL-6即升高,3天达到峰值,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3者与GCS呈负相关(与GCS,r=-0.162,P<0.05),血清hCRP与IL-1β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为两者为正相关(r=0.147,P<0.05)。血清hCRP与IL-6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为两者为正相关(r=0.196,P<0.01),并3项检测指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GCS不同分组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浓度在GOS评分分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并分析224例颅脑外伤患者创伤后首次凝血功能结果与对应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7月~2010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4例单纯性颅脑外伤患者基本资料,在患者入院时测定凝血功能,根据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继发血肿的发生与否、外伤性脑梗塞发生与否以及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T(凝血酶时间)在GCS评分和GOS评分不同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提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的凝血功能与其病情、预后及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100β、NSE及GFAP在颅脑外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007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80例颅脑损伤后12h以及40名健康人的血清S-100β、NSE及GFAP水平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组在受伤后12h血清GFA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血清GFAP水平与48h的GCS评分以及6个月之后预后评分(GOS评分)呈负相关性(r=-0.58、-0.27,P均0.05);采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血清GFAP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S-100β与NSE,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FAP检测能够作为诊断颅脑外伤以及早期病情的重要指标,其敏感性明显优于S-100β与NS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CRP含量变化与病情程度、预后关系。方法384例急性颅脑损伤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 scale,GOS)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24 h内血清CRP、IL-6的浓度。结果颅脑损伤后24 h内,根据GCS评分,随着损伤的程度增加,血清IL-6、CRP水平明显增高。CRP与GCS呈负相关(r=-0.182,P〈0.05),血清CRP与IL-6为正相关(r=0.187,P〈0.01)。颅脑损伤后,根据GOS评分,24 h内血清IL-6、CRP水平在预后不良组明显增高。结论血清中CRP、IL-6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治、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瞳孔变化与预后关系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瞳孔变化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内的瞳孔变化并对其量化评分,依据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瞳孔变化评分与GCS评分和GOS评分的关系。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的瞳孔变化评分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瞳孔变化评分与GCS评分负相关(r=-0.772,P<0.01)、与GOS评分负相关(r=-0.820,P<0.01)。结论伤后早期的瞳孔变化评分可反映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和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患者入院当天或急诊术后以及入院后4、7、14 d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脑水肿变化情况;患者出院当天格拉斯哥预后功能(GOS)评分以及随访3个月时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得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死亡13例(13%),观察组死亡6例(6%),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入院当天或急诊术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4、7、14 d GCS评分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入院当天或急诊术后以及入院后4、7、14 d相邻2次测定颅脑水肿面积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当天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GOS评分分别为4.45±0.57、3.99±0.64,观察组患者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KPS得分分别为93.24±5.89、81.41±6.72,观察组患者KPS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颅内压监测(ICP)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中的应用,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80例STBI患者分成2组。常规组(n=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监测组(n=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术后ICP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7 d监测组患者的颅内压较常规组下降明显(t=2.17、7.34,P<0.05),且监测组优于常规组(t=2.17、7.34,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28 d GCS均有改善(0.60、3.84,P<0.05),且术后28 d监测组患者的GCS评分改善优于常规组(t=3.67,P<0.05);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显示监测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组(z=2.00,P<0.05);术后6个月监测组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60.0%(χ~2=4.09,P<0.05)。结论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ICP治疗STBI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疾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则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7d GCS评分较术前提高,但是术后各时间段评分提高幅度上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结果显示,GOS评分为1分的死亡人数上,研究组死亡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4%(P<0.05)。结论:给予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的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 proBNP)在颅脑创伤患者早期(创伤后24 h)血浆中的浓度,探讨其在评估创伤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6例颅脑创伤患者,依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分为轻度(GCS 13~15,n=27)、中度(GCS 9~12,n=21)、重度(GCS 3~8,n=18)颅脑创伤3组;检测创伤早期血浆NT-proBNP,血糖,白细胞,比较GCS评分,头部简明创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ore,AI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依患者出院时GOS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1~2,n=16)和预后良好组(GOS 3~5,n=50);比较各组NT proBNP浓度,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NT-proBNP对预后判断的价值及其与GCS、头部AIS评分及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相关性。结果:重度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均<0.05),预后不良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NT-proBNP判断预后的最佳阈值为112 pg/mL(灵敏度0.875、特异度0.900),其与头部AIS评分、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NT-proBNP在早期颅脑创伤患者血浆中的浓度可作为评估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干发射(BSR)对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清醒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BSR分级、GCS分级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清醒率的关系及相关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SR分级与GOS评分的关系、BSR分级与预后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 BSR不同分级间患者清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分级中无Ⅰ级患者,GCS不同分级间患者清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SR分级与重型颅脑损伤清醒率呈明显负相关(r=-0.672,P=0.005),GCS分级与重型颅脑损伤清醒率无明显相关性(r=-0.135,P=0.298);BSR分级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清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6%和87.5%,准确率达83.3%。由于GCS分级无Ⅰ级,其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清醒情况无相关性,因此无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清醒的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SR分级与GOS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SR不同分级之间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SR分级Ⅰ~Ⅱ级患者预后明显好于BSR分级Ⅲ~Ⅳ级;BSR分级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呈明显负相关(r=-0.636,P=0.000)。结论 BSR分级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状况和预后的预测;BSR分级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清醒及预后关系密切,BSR分级越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清醒的概率越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改良去骨瓣减压术与传统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去骨瓣减压组26例和标准外伤大骨瓣组2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级结果.结果:改良去骨瓣减压组术后1周、2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标准外伤大骨瓣组高(P<0.05或P<0.0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显示改良去骨瓣减压组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比传统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更能充分减压,能有效保护脑功能,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则根据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予以甘露醇治疗,对比2组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3 d和7 d的GC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3 d和7 d的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3 d和7 d的颈内静脉氧饱和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3 d和7 d颈内静脉氧饱和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3例,而对照组有不良反应1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评分良好率(86.67%)高于对照组(63.33%),中度致残率(6.67%)低于对照组(30.00%)(P<0.05);2组GOS评分重度致残率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酒精浓度(BAC)对格拉斯哥评分(GCS)和CT影像学表现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12例,其中92例完成BAC测量,有序回归分析不同浓度组BAC对GCS评分的影响.根据Rotterdam CT评分判断脑外伤的严重性,分别在Rotterdam CT 1~3分组和4~6分组中通过相关性分析BAC对GCS评分的影响.结果 BAC测定的患者中91%有颅脑CT阳性发现,43%的患者BAC>0 mg/dL.酒精阳性颅脑外伤患者的GCS评分低于酒精阴性患者(P<0.01).其他外伤变量在酒精阳性和阴性患者间未见明显差异.剂量依赖模式下有序回归分析显示,逐渐增高的BAC是低GCS评分的一个重要独立预测因子(P<0.01);亚组分析显示在Rotterdam CT 1~3分组中BAC的增加与GCS评分呈相关性(P<0.01);而在Rotterdam CT 4~6组中未能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14~0.75).结论 酒精中毒可能是导致误判脑外伤患者意识的主要原因,但不能认为酒精中毒是影响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意识水平最重要的因素,脑外伤本身对意识的影响往往超过酒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扰动系数(DC)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无创脑水肿监测技术对2016年6-11月该院54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监护,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DC、颅内压(ICP)和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记录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DC与ICP呈负相关(r=-0.7795,P<0.01),与GCS、GOS呈正相关(r=0.667 5,P<0.01;r=0.630 6,P<0.01).预后良好患者的DC均值为106.99±4.09,预后不良患者的DC均值为85.26±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陕西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内二科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分为轻度卒中亚组45例,中度卒中亚组42例,重度卒中亚组3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健康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2组血清Hcy、NSE、PAF水平,并分析其与NHISS评分、Barthel指数(BI)、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OS)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cy、NSE、PA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12.986、14.278、10.425,P<0.05);且重度卒中亚组患者高于轻中度卒中亚组患者(F=8.363、9.123、10.562,P<0.05);脑卒中存活亚组患者显著低于病死亚组(t=11.464、9.758、8.923,P<0.05)。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第3天NHISS评分低于入院时(P<0.05),而BI评分、GOS评分高于入院时(P<0.05)。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卒中患者血清Hcy与NHISS评分、BI评分、GOS评分呈正相关(r=0.345、0.369、0.337,P<0.05),NSE、PAF与NHISS评分呈正相关(r=0.372、0.342,P<0.05),与BI评分、GOS评分无相关性(r=0.122、0.108、0.013、0.098,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清Hcy、NSE、PAF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其病情进展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ogo-A蛋白的变化及其与颅脑创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31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采集静脉血2 mL,ELISA法测定血清Nogo-A蛋白质量浓度;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轻度颅脑损伤组(n=7)、中度颅脑损伤组(n=10)和重度颅脑损伤组(n=14);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n=23)和预后不良组(n=8).以2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重、中、轻度颅脑损伤组伤后第1、3、5天血清Nogo-A蛋白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第1、3,5天血清Nogo-A蛋白质量浓度均高于相同时间点的轻度颅脑损伤组患者(P<0.05,P<0.01).预后不良组患者伤后第1、3,5天血清Nogo-A蛋白质量浓度显著高于相同时间点的预后良好组患者(P<0.01).结论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患者血清Nogo-A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行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所致颅脑缺损伴发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由外伤所致颅脑损伤伴发脑积水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先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在术后2~3个月再予以颅骨修补术治疗;观察组同期行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2个月内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生活质量(ADL)评分及四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GCS、GOS、ADL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GCS、GOS、ADL及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6/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11%(1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所致颅脑缺损伴发脑积水,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术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60例患者,按非随机同期病例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清醒率、生存质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功能障碍评分(DRS)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清醒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GCS、GO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D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术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功能,促进患者苏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联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意识评测和短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记录的GCS评分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5例(GCS评分3~5分)和观察组35例(GCS评分5~8分),比较两组脑电双频指数、颅内压水平、21d的生存率情况,分析重型颅脑外伤脑电双频指数、颅内压水平与昏迷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脑电双频指数低于观察组,颅内压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术后21d平均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Pes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脑电双频指数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 534,P=0. 008),颅内压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 612,P=0. 002)。结论:脑电双频指数联合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意识评测和短期预后的评估指导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