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接受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记录两组住院时间以及预后情况,并参照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残疾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微导管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情况,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13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共13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3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12例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瘤腔闭塞、未见造影剂充填。随访2~6年,复查DSA显示动脉瘤瘤腔闭塞100%者7例(53.85%),闭塞95%以上者4例(30.77%),闭塞90%者1例(7.69%),栓塞小于80%者1例(7.69%);格拉斯预后评分,5分9例(69.23%),4分3例(23.08%),3分1例(7.69%)。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是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一种可供选择、疗效确切、比较安全的的栓塞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25例经头部DSA证实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其中1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运用两根微导管在动脉瘤腔内填入两枚以上的弹簧圈,利用弹簧圈之间的相互缠绕形成稳定的篮,从而完成栓塞。对疗效进行评价,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3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动脉瘤10例,〉90%栓塞动脉瘤3例。所有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判断,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无一例死亡。6个月后MRA随访5例,DSA随访3例,显示动脉瘤无复发,血管分支存在、通畅。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部分颅内宽颈动脉瘤,特别是从瘤体基底部发出重要分支的动脉瘤以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有着较好的疗效,一次手术完全栓塞率高,手术操作简单,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6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6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36%~45%,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2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适应症广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温小华 《中外医疗》2013,32(9):65+67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来治疗颅内宽颈的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2008年3月—2010年9月收治颅内的宽颈动脉瘤患者66例,分为两组用不同的介入技术来治疗,应用颅内支架来辅助治疗的患者占38例,应用球囊来辅助治疗的患者占28例。动脉瘤的位置在交通动脉前的患者有16例,位于后交通动脉的患者占38例,位于大脑动脉的患者占6例,6例患者的动脉瘤位置在基底动脉的顶端。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来探讨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支架来辅助治疗的38例患者动脉瘤中有26例患者完全致密性的填塞,填塞90%的患者占8例,填塞70%到90%的患者占4例。应用球囊来辅助治疗的28例患者的动脉瘤中有18例患者完全致密性的填塞,填塞90%的患者占6例,填塞70%到90%的患者占4例。结论治疗颅内宽颈的动脉瘤应用支架或者球囊作为辅助性的治疗技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根据动脉瘤具体的情况来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6.
7.
岳四海 《当代医学》2014,(30):90-91
目的探讨血管内不同栓塞方法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根据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栓塞方法,观察各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动脉瘤腔填塞致密率为80.0%。不同栓塞技术的致密栓塞率情况:3D-GDC为75.0%,双微导管技术为85.7%,球囊辅助技术87.5%,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85.7%。所有患者随访1年,其中20例CTA复查,30例DSA复查,均未发生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特点,采用双微管技术、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技术可提高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双微导管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IA)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IA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双微导管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评估;测...  相似文献   

10.
胡北泉  魏风 《微创医学》2014,(3):331-334
血管内治疗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但其应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尤其是其再次出血、复发和再通问题。本文就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技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32例(血管介入组)、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46例(开颅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围术期血清脑损伤指标[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术后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结果血管介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高于开颅手术组患者(t/P=8. 320/0. 000、10. 711/0. 000、12. 851/0. 000)。血管介入组术后6 h、24 h血清S100B、NSE的含量低于开颅手术组(6h:t/P=6.492/0.000、8.769/0.000;24 h:t/P=10.832/0.000、11.178/0.000)。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慢性脑积水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在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优势,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12.
努力提高我国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水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凌锋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0):577-578
介入神经放射学在我国开展近 2 0年 ,尤其是近5年介入神经放射治疗专业人员培训的加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技术的应用 ,促进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近年到国外专门进修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医生达 30名 ,国内参加 1年以上训练的医生 86名 ,短期参观学习者更多。自 1996年以来 ,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介入神经放射学学习班 6期 ,学员达 10 0 0多人次。目前能全面开展介入神经放射治疗工作的中心有 5~ 6个 ,能做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医院有 30多家。仅2 0 0 0年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就达10 0 0例 ,…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6例(70个),4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发生血栓,1例发生微弹簧圈误栓,5例发生血管痉挛,分别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因并发症而死亡2例(3.03%),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3.03%),经积极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 栓塞技术的提高,栓塞材料的改进,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处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其栓塞时机、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所用弹簧圈包括GDC-360°、GDC-Matrix以及水解脱弹簧圈。对2例宽颈动脉瘤及1例夹层动脉瘤分别采用球囊Remolding技术及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16例;95%栓塞1例;90%栓塞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因脑血管痉挛并发一过性偏瘫、失语2例,无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弹簧圈栓塞过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Remolding技术。结果100%栓塞21例;95%栓塞9例;90%栓塞4例。1例死亡,8例遗留有单瘫或失语。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死残率高.1998年12月至2005年4月我科采用血管介入方法栓塞治疗88例颅内动脉瘤,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重点讨论血管介入栓塞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水解可脱弹簧圈Trufill DCS和Orbit,对9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96例全部成功栓塞,100%栓塞67例(其中6例应用支架辅助栓塞,11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95%栓塞12例(1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45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39例颅内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植入。42例动脉瘤致密填塞,7例大部填塞,3例疏松填塞;39例颅内狭窄患中36例血管直径恢复80%以上,3例残余狭窄2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临床恢复良好,影像学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对130例不同部位及类型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多种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后的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栓塞124例(139个动脉瘤),1例栓塞失败,转手术夹闭成功。6例术中出血,其中3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1分3例,2分0例,3分1例,4分3例,5分123例。出院后对患者随访3~48个月,共随访119例(91.5%),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远期随访(大于6个月)33例(27%)。随访期1例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行血管成形术,其余患者动脉瘤不显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根据不同颅内动脉瘤采用相应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