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以持续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胀满、隐痛、早饱、嗳气、泛酸、厌食、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杭州市名老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沈玉明从事中医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50余年,对FD的诊治及研究有独到的建树,辨证用药常中有变,疗效显著.现将沈老治疗FD辨病辨证及用药特点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可归于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烧灼疼痛感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等有关,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但病情容易反复,远期疗效不尽如人意。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山西中医药大学李晶教授临证经验丰富,强调辨证论治思维,用方灵活变通,用药注意顾护患者脾胃,并重视调畅情志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尤其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李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多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脾胃不足、外邪侵袭相关。气滞贯穿疾病始终,因此当以调理气机为首要治疗原则,健脾和胃、调补气阴,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并重视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自我调护,以使中焦升降功能复健。文章结合案例介绍李晶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陆周  沙筠 《新中医》2001,33(10):14-15
单兆伟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关键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中虚气滞。临床上首重“平和”之法;而胃体阳用阴,亦需注重顾护胃阴;寒热错杂证宜苦辛通降;并重视调和肝胃,分清虚实、寒热、气血之异。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多为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内伤外感。本病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治疗以调和肝脾为主,辅以心理疏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与辨病、辨症相结合,在临床上对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颇佳。以下介绍导师张照兰教授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主要包括其在病因、病机、分型、治疗、调护各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张倩倩 《河北中医》2009,31(2):166-167
姜树民(1957-),男,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20余载,熟读经典,博采众长,曾先后师从于周学文教授和国内著名老中医李玉奇教授,尽得真传,且有所发挥,在治疗脾胃病证方面有独到的建树。笔者有幸拜姜教授为师,侍诊于侧,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姜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杜晓泉教授长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对于脾胃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治疗脾胃病,辨证细致入微,用药轻灵、和缓,独有心得.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强调脾胃运化功能的重要性,认为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胃气壅滞,食滞、气滞、湿聚是主要病理因素,以异功散合香苏散为基本方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西医治疗缺乏特异性,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往往收效甚优。蔡春江教授学贯中西,主从肺论治该病,善抓主症,多用药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马文辉教授师承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独到的认识。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增高,常反复发作。马文辉教授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及饮食两大因素。治疗方面,将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相结合,采取协调疗法。多选用调胃舒郁汤治疗该病,倡导"定病、定方、定疗程"。后经多年临床实践与总结,马文辉教授发现滋腻之品久用之后有碍胃气、部分人群对于大黄较敏感,故在调胃舒郁汤基础上进行加减,提出以调胃消食汤治之,临床收效显著。通过马文辉教授诊治痞满、腹痛和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来介绍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的症候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发病有多个环节,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然而疗效并不理想。本病中医学属胃痛、痞满等范畴,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为指导,针对本病的多因素、多靶点进行辨证论治,相比西药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赵国岑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柏根 《河南中医》2004,24(5):19-20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赵国岑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医教研40余年,学验俱丰,尤擅长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我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磊  顾庆华 《中医药通报》2014,(5):27-28, 30
顾庆华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肺三脏关系密切,其病机核心为肝胃不和,气滞湿阻。若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可兼见化火、血瘀、气血阴阳亏虚之象。治宜疏肝理气、运脾和胃、宣通肺气为主,辅以通达阳气、活血化瘀之法,验证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张善举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30年,对消化病的诊治有其独特的见解,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3.
方盛泉 《中医药学刊》2004,22(5):796-79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属中医胃脘痛、痞症范畴;朱生梁教授从详辨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本,临床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尤重疏肝和胃,并注重心理因素在FD发病中的作用。据此,朱教授应用中医理论组成疏肝健胃方。同时配合心理干预,临床治疗F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介绍左常波教授应用"斡旋针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斡旋针法是左常波教授"三调一治"针法体系里重要的气化针法之一,由董氏奇穴及传统穴位组成,分别为右心门、右足三里、左太冲、左太白。斡旋针法立足于人体气机升降变化的基本规律,侧重于调节脾胃升降功能,以斡旋中土,左升右降,使气机升降规律有序,一气周流,生生不息。笔者师从左常波教授学习近十年,临床使用斡旋针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15.
吕冠华  高文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43-1644
王长洪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关系密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通降"为基本大法,根据病机分别采用和降、清降、温降、润降、辛开苦降等治疗方法,以调畅气机,恢复脾胃的纳运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属中医胃脘痛、痞症范畴;朱生梁教授从详辨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本,临床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尤重疏肝和胃,并注重心理因素在FD发病中的作用.据此,朱教授应用中医理论组成疏肝健胃方,同时配合心理干预,临床治疗F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上腹不适、胀满、早饱、餐后饱胀等消化不良临床证候群,经生化、内镜和影像检查,排除了消化系统和其他器质性疾病病因。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动力障碍样型、溃疡样型和非特异型3种类型。动力障碍样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不适为主,包括早饱、恶心、餐后饱胀、腹胀等.  相似文献   

18.
肖汉玺老师出身六代中医世家 ,从事中医消化内科临床、科研 5 0年 ,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中医基础理论深厚 ,法古而不泥古 ,组方用药严谨灵活 ,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善治内科杂病。笔者有幸在肖老师指导下工作十余年 ,现将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简述如下。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dyspepsia ,FD)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症候群 ,以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泛酸、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 ,经各种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FD病人一部分表现以上腹疼痛为主 ,状似…  相似文献   

19.
介绍时昭红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经验。时教授认为,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久病失养、劳倦过度,或瘀血阻络等原因使脾胃虚弱,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均会导致FD。因此,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根本。时教授以辛开苦降为基本治疗大法,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创立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方,随症加减,并配合针刺、艾灸、穴位敷贴、拔罐等中医外治疗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介绍闫雪洁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闫雪洁主任医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错综相连,但病性多为本虚标实,病机为脾胃虚弱,外邪内陷,从而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治疗以健脾和胃、清润通降为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寒证、湿热阻胃证、寒热错杂证论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