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外周血细胞及其动态变化对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日至2020年3月1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第五、六病区住院,并已出院/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48例,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及临床结局分为普通型组(A组,17例),重症存活组(B组,21例),重症死亡组(C组,10例)。描述分析各亚组的外周血细胞指标值,分析入院前后及三组间统计学差异;比较各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变化动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于临床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外周血细胞计数:B组出院时淋巴细胞计数较入院时显著增高(P=0.002),中性粒细胞、NLR和PLR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12、0.001、0.007);A、B、C三组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由高到低排列,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A-B=0.020,A-C0.001,B-C=0.006),NLR由低到高排列,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A-B=0.001,A-C0.001,B-C=0.026);出院/死亡前淋巴细胞计数和NLR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C组与A、B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变化动态:A组和B组出现"中性淋巴靠拢"的比例分别为64.7%和76.2%,显著高于C组(10.0%);C组出现"中性淋巴分离"的比例为70.0%,显著高于A组(0)和B组(4.76%)。ROC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患者重症化(不含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3.55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0和0.882;淋巴细胞计数预测重症患者出现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45,≤0.5×10~9/L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00和0.905。结论外周血细胞组分动态变化是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之一,"中性淋巴靠拢"和"中性淋巴分离"分别预示较好和较差的临床结局。NLR和淋巴细胞计数是预测新冠肺炎重症化和死亡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人群、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外周血CD28分子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AIDS患者、HIV感染患者及正常健康者各50例,分别设为A、B、C三组,比较三组间CD4+CD28+、CD8+CD28+T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并分析血浆HIV病毒载量与CD4+、CD4+CD28+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性.结果 A、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水平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D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显著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水平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D4+CD28+T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水平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4+CD28+T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8+CD2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显著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水平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浆HIV病毒载量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和CD4+CD28+T淋巴细胞计数与血浆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781,-0.549,P=0.001,0.003).结论 HIV感染和AIDS患者随病情进展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8分子水平下降,可作为预后评价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22)、B组(n=22)和C组(n=22)。A组采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比例(1∶8),B组(1∶3),C组(1∶1)。观察3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输血后,A组PLT、FIB均明显低于产前,APTT、TT、PT均明显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B组PLT、FIB均略低于产前,APTT、TT、PT均略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APTT、TT、PT与产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对凝血功能影响最小,适合用于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输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全科医学科住院的113例AECOPD患者,按照痰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痰细菌培养阴性组A组(64例)及痰细菌培养阳性组B组(49例),收集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计算NLP、PLR值,比较两组患者NLR、PLR的变化,Pearson检验分析NLR、PLR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NLR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患者PLR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NLR水平与PLR、CPR、PCT、白细胞计数、住院天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5、0.442、0.348、0.475、0.211).结论:NLR可能是AECOPD患者肺部细菌感染潜在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7例SLE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PD-L1表达百分率,比较SLE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SLE活动组和稳定组中性粒细胞表面PD-L1表达百分率,分析其与SLE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并检测10例SLE患者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PD-L1的表达.结果 ① SLE组外周血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活动组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7).② SLE患者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抗核抗体(ANA)、免疫球蛋白G(IgG)、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性,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呈负相关性,对这些呈线性相关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LE患者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ANA和ESR的线性回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05).以外,在低补体3(C3)组和低白细胞计数(WBC)组中,SLE患者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C3、WBC呈负相关性.SLE患者中低WBC、低血小板计数(PLT)、高中性粒细胞数、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阳性组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高于对应的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SLE患者发热、皮肤表现、低白细胞血症、低红细胞血症、低血小板血症、贫血和血尿阳性组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高于对应的阴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 SLE患者有效治疗后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P<0.01).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PD-L1表达异常,与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以及抗体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血常规和出血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方平  黄河 《重庆医学》2008,37(17):1932-1933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骨科择期手术患者62例,分为3组,A组20例采用异体输血,B组24例为小于1 000mL的自体血回输,C组为18例大于1 000mL 自体血回输.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和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输血后血小板计数与A、B组输血后相比明显降低(P<0.05),出血时间明显延长(P<0.05);C组与A、B组输血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自体血回输对机体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型流感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与病程的关系,为甲型流感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4月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成年甲型流感患者72例,分为单纯甲型流感组(31例)和甲型流感肺炎组(41例),比较两组咽拭子标本的病毒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 CT值)、有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等指标。结果:甲型流感肺炎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小于单纯甲型流感组(P<0.05);甲型流感肺炎组的CRP、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大于单纯甲型流感组(P<0.05);两组CT值、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PC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症状出现后48 h内经抗病毒治疗患者不进展为肺炎的比例为82.6%,而48 h后抗病毒治疗患者不进展为肺炎的比例仅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50%的甲型流感患者在体温恢复正常时病毒核酸仍呈阳性。结论:不能以CT值、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PCT作为患者有进展为肺炎风险的指标;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降低及CRP升高对甲型流感患者的预后不利;及时抗病毒治疗是治疗甲型流感的首选,不能以体温恢复作为患者无传染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黎海东  ;郑丹  ;李仲庭 《吉林医学》2014,(20):4456-4457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88例支原体感染后的小儿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80例体检健康小儿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小儿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以及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表现疑为肺炎支原体的,可通过对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初步判断小儿视同存在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9.
马小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15-1216
目的探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依据输血方案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A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8比例输注,B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3比例输注,C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输注。比较3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与产前比较,输血后A组、B组FIB水平均降低,TT、APTT、P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TT、APTT、PT较产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水平高于A组和B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B组FIB水平高于A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适用于产后大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支原体肺炎患儿和正常儿童血常规检验结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30例,视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同一时间段于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正常儿童30例,视为对照组,对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比较。结果 (1)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以及红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血红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免疫球蛋白(Ig)G、Ig M、Ig A、Ig E水平值均高于对照组和正常参考值(P<0.05)。结论可以将血常规检验作为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早期诊断依据,操作简便,准确率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何红华 《现代医学》2013,(8):574-57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60例入选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在白细胞下降开始分别予rhG-CSF 300μg.d-1、450μg.d-1、300μg.(12 h)-1皮下注射,至白细胞恢复至正常值4.0×109L-1时即停药,记录白细胞恢复所需时间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同时观察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A、B、C组治疗时间分别为(13.3±8.0)、(12.8±3.7)、(11.9±2.4)d;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治疗时间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B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B、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予300μg.d-1rhG-CSF治疗,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回升时间快,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作为常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术中回输自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异体输血,观察组采取自体血回输,比较两组失血量、输血量及输注前后不同时间点血常规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异体血回输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红细胞以及红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手术前,并且观察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手术前,凝血酶原时间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水平、1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恢复至手术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外科手术中采用术中回输自体血技术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初期对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建立适合本实验室正常妊娠女性血细胞分析的生物参考区间并验证其适用性.方法:采用纵向序贯研究的方法,以到本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的正常妊娠女性为研究对象,按孕周不同将其分为孕早期(≦12周)和孕晚期(≧28周)两个实验组,同时选取150名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非孕健康育龄妇女作为对照组,连续检测最终筛选出的150例同一正常孕妇孕早期和孕晚期的血细胞各检测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对照组的相应检测项目进行比较.结果:3组间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U%)、淋巴细胞百分数(LY%)、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EOS%)、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核细胞百分数(MO%)、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孕早期组与孕晚期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本实验室孕早期和孕晚期血细胞各项检测指标的参考区间,经验证符合要求.结论:正常妊娠早期和晚期女性的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与正常非妊娠女性有明显差异,各实验室应建立妊娠女性血细胞分析的参考区间,这对帮助临床评估正常妊娠女性的健康水平,提高医疗安全,促进优生优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高血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随访6个月,比较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其亚型水平。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无心脑血管事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结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6例重症肺炎作为A组,同时选择46例轻型肺炎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两组入院时的降钙素原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重症肺炎组的30d病死率、机械通气率及住院天数。结果:A组较B组血清PCT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将PCT水平分为<0.5、≥0.5~2.0、≥2.0和≥10.0 4个级别,各个级别水平两组相比亦有统计学差异。将PCT<0.5作为阴性对照组,≥0.5~2.0、≥2.0和≥10.0 3个级别组与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间超敏C反应蛋白,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症肺炎患者中,PCT水平愈高,30d病死率愈高,机械通气比例增加,住院天数增加,与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清PCT较超敏C反应蛋白、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炎症指标更有助于重症肺炎的诊断,PCT检测可为早期诊断、准确评价及时干预脓毒症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CHC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组连续用药48周,B组连续用药72周。在治疗进行4、12、24、48和72周(B组)以及治疗结束12、24周后进行HCV-DNA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延长快速病毒学应答(e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以及延迟病毒学应答(DVR)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均高于A组,复发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皮疹、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7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临床效果较48周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减少停药后复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动干预在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高白细胞白血病(HLL)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在化疗前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白细胞单采治疗,对照组常规用机器自动细胞采集,干预组是手动干预进行白细胞采集,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术前外周血象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外周血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术后外周血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两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均>0.05)。结论手动干预白细胞单采能快速降低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数,同时会出现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出现重度贫血(Hb<60g/L)的风险也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临产前全血细胞参数、凝血4项指标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为预防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发生大出血提供实验诊断数据。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美国ACL TOP全自动血凝仪,对350例临产孕妇(设为研究组)和120例健康育龄未孕妇女(设为对照组)进行血常规及凝血4项指标检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孕妇临产前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凝血4项中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孕妇临产前淋巴细胞百分比、中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全血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临产前存在一过性生理性贫血,凝血功能指标显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应密切观察孕产妇临床症状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等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5例MAS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情发展程度分为轻型MAS组(A组,n=65)和重型MAS组(B组,n=30);将同期分娩的10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纳入对照组(C组,n=100)。对所有受试新生儿均行血常规检验,记录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及D二聚体(D-D)检测,记录并对比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1产后24 h及72 h时,A、B两组PAF、WBC、TM及t-PA水平显著高于C组,且D-D、PLT水平明显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24 h A、B两组在TM、PLT等指标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PAF、D-D、WBC及t-PA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72 h时,A、B两组在D-D、WBC、PLT、t-PA等指标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PAF及TM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将PAF、D-D、WBC、PLT、tPA、TM等指标作为诊断MAS、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在丙肝复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 年2 月-2014 年1 月解放军第425 医院收治的丙肝复发患者200 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 组(疗程为12 个月)和B 组(疗程为18 个月),均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并分析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A 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71 例,复发13 例,无应答3 例;B 组SVR74 例,复发6 例,无应答4 例。两组SVR 率、 无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B 组复发率低于A 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B 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与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丙肝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输血感染、既往是否使用过干扰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病毒载量、药物减量或停用患者的SVR 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是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丙肝复发患者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持续治疗18 个月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肝功能,降低丙肝复发率,但对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并无改善作用,其治疗效果受HCV 基因型、病毒载量及药物减量或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