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龄草(TTM)正丁醇萃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Wistar大鼠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模型+TTM正丁醇萃取物50,100和200mg·kg-1组。高脂模型组喂高脂饲料;给药组喂高脂饲料4周后ig给予TTM正丁醇萃取物,每天1次,共6周。取大鼠肝组织HE常规染色及苏丹Ⅲ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和肝脂肪变性程度。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及肝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测定肝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和m 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肝脂肪变性程度、血清GPT和GOT活性、TC和TG水平及肝组织MDA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组织GSH-Px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TM正丁醇萃取物50,100和200 mg·kg-1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血清GPT和GOT活性和MD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各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GRP78 m 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TTM正丁醇萃取物50,100和200 mg·kg-1组肝组织GRP78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不同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TTM正丁醇萃取物能有效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损伤和脂肪变性程度,该作用可能与其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抗氧化酶活性及降低肝组织内质网应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采用(自由摄取)胆碱缺乏氨基酸(CDAA)饮食诱导建立NASH模型的同时,每周2次(周二和周六)ip给予1,25(OH)2D31,5和10μg·kg-1。第12周末,测量大鼠体质量、肝质量,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和肝组织TG水平;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6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指数明显增加(P<0.01);血清GPT和GOT和肝组织TG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清CHO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NAS积分和CD68,TGF-β1和α-SM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予1,25(OH)2D3治疗后,5μg·kg-1剂量组肝指数下降(P<0.05);血清GPT和GOT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5μg·kg-1剂量组血清TG水平显著升高(P<0.01);5μg·kg-1剂量组肝组织TG水平、NAS积分和CD68,TGF-β1,α-SM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1,25(OH)2D3可通过抑制肝组织的CD68、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改善NASH大鼠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肝脏脂联素和SIRT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潜在的机制。方法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C组,12只,给予普通饲料)、高脂组(HF组,22只,给予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两组各随机抽取6只;证实NAFLD模型建立后,将剩余HF组大鼠随机分为二甲双胍干预组(HF+M组,8只)、高脂组(HF1组,8只)及对照组(NC1组,6只),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及肝脏TG含量,测定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脂联素、SIRT1、AMPK-αmRNA表达。结果高脂喂养8周后,HF组大鼠NAFLD模型建立,伴明显胰岛素抵抗。HF+M组大鼠血清TC、TG、FFA、FBG、ALT、AST、肝脏TG含量及HOMA-IR低于HF1组(P<0.05),血清脂联素较HF1组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较HF1组有所改善;与HF1组比较,HF+M组肝脏SIRT1、AMPK-α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减轻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肝脏TG沉积,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进而激活SIRT1/AM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表现,肝脂肪变、肝炎症及肝细胞气球样变是NAFLD的必要条件。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系统地研究传统中药津力达(JLD)颗粒能否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小鼠肝细胞焦亡及游离脂肪酸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HepG2细胞模型焦亡,从而改善NAFLD。方法动物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喂养C57BL/6J建立脂肪肝模型,按分组分别灌胃给与JLD颗粒或羟甲纤维素钠(CMC-Na)20周。生化分析方法检测小鼠血清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HE和油红染色检测肝细胞脂滴及炎细胞浸润,Western印迹法检测焦亡相关蛋白NLRP3,胱天蛋白酶1,P20和IL~(-1)β的表达,并通过实时PCR(q RT-PCR)检测胱天蛋白酶1,IL~(-1)8和Il-1β的基因表达水平。细胞实验使用HepG2细胞,给与或不给予JLD,然后暴露于游离脂肪酸(FFA)中共孵育18 h,MTS检测HepG2肝癌细胞生存活性,检测细胞各组甘油三酯(TG)和GOT含量,尼罗红染色观察HepG2细胞脂滴,Western印迹法技术检测细胞焦亡通路相关信号分子NLRP3,胱天蛋白酶1、IL~(-1)8和IL~(-1)β蛋白表达。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TG,GOT,GPT,LDL-C和NEFA含量明显增加(P<0.01);HE和油红染色显示脂滴增多;炎症小体NLRP3、焦亡通路依赖蛋白胱天蛋白酶1和p20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胱天蛋白酶1,IL~(-1)8和IL~(-1)β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5)。给予JLD后明显降低TG,LDL-C和NEFA的含量,减少细胞内的脂滴堆积,抑制焦亡通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P<0.0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FFA组相比,JLD促进FFA损伤HepG2肝癌细胞18 h后细胞增殖,降低TG、GOT的含量(P<0.01),脂滴明显减少,下调焦亡蛋白NLRP3,胱天蛋白酶1,P20和IL~(-1)β的表达(P<0.01)。结论 JLD具有治疗NAFLD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焦亡通路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介导的,从而为JLD的临床应用治疗NAFLD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慈菇消脂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喂以标准饲料;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复制NAFLD大鼠模型。对照组喂以吡格列酮0.135mg/kg,慈菇消脂胶囊各组分别喂以0.162g,0.324g,和0.648g/kg。6周后,观察慈菇消脂胶囊对NAFLD大鼠体质量、肝指数、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铁蛋白(SF)水平,和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慈菇消脂胶囊组及吡格列酮组,TC,TG,SF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肝组织P4502E1的表达与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一致。与吡格列酮组相比,慈菇消脂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P4502E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同时TC,TG,SF指标也恢复接近正常水平。结论慈菇消脂胶囊可明显抑制NAFLD大鼠肝组织P4502E1的表达,改善血脂代谢异常,从而发挥治疗NAFLD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FE)对高脂血症大鼠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物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 35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A组,26只)和普通饮食对照组(B组,9只)。A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A1组,8只)、TFE100mg/d组(A2组,9只)及TFE200mg/d组(A3组,9只),干预4周后测量各组大鼠的PPARγ表达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A组TG、TC、LDL-C水平明显增加(P<0.01)。给予TFE后,TG、TC水平低于A1组(P<0.05),而PPARγ表达水平较A1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TFE能增加高脂血症大鼠的PPARγ表达水平,对内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治疗高脂血症大鼠心肌间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阐述白藜芦醇降血脂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高脂模型组、白藜芦醇高、中、低(150、100、50 mg·kg-1·d-1)剂量组,尾静脉取血,测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游离脂肪酸(NEFA)等指标;Trizol法提取心肌总RNA,利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测定间隙连接蛋白43在正常、高脂、给药3种情况下的差异.结果 高脂血症时,血清中的TC、TG、LDL、NEFA含量升高(P<0.05),HDL含量降低(P<0.05).经白藜芦醇治疗后,TC、TG、LDL及NEFA含量降低(P<0.05),HDL含量上调至接近正常水平.高脂组与正常组比较,间隙连接蛋白43的mRNA表达显著减弱(P<0.05),给药组与高脂组比较,间隙连接蛋白43的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高脂组与正常组免疫组化比较,间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显著减弱(P<0.05),给药组与高脂组比较,其表达显著增强(P<0.05).结论 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作用,药效与间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改变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脂联素(ADN)及ADN受体2(AND-R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36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用四氯化碳(CCl4)背部皮下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药物组于造模开始每只大鼠缬沙坦灌胃(30 mg·kg-1·d-1),8周末处死。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肝纤维化分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ADN、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中ADNm RNA(ADN-R2)m RNA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肝脏ADN、ADN-R2、Ⅰ型胶原表达水平。结果 (1)模型组大鼠造模成功,药物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2)模型组较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TNF-α、TGF-β1水平增高(P<0.01),药物组较模型组ADN增高(P<0.01)、TNF-α和TGF-β1水平下降(P<0.01或<0.05);(3)肝脏ADN和ADN-R2m RNA水平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较模型组增高(P<0.05);(4)模型组较对照组ADN、ADN-R2蛋白表达减少,Ⅰ型胶原蛋白增高(P<0.01),药物组较模型组ADN蛋白表达增高(P<0.01),ADNR2蛋白表达增高(P<0.05),Ⅰ型胶原蛋白下降(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可能通过增高大鼠ADN、ADN-R2的表达,减少TNF-α、TGF-β1水平,减轻肝脏炎症,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通过调节FGF21/adiponectin轴改善高脂诱导NAFLD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方法将25只SD大鼠予以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取5只证实NAFLD模型建立;继将剩余20只大鼠分为模型组(HF组)、二甲双胍干预组(HF+M组),每组10只,并继续给予高脂饮食;另取10只普通饮食饲养大鼠作为对照组(NC组)。于灌胃8周末,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空腹血糖(FBG);酶免法测定肝脏TG含量、血清胰岛素(FIN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及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FGF21、AMPK mRNA表达及脂肪组织adiponectin mRNA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HF组大鼠出现糖脂代谢紊乱及轻度肝功能受损,伴明显胰岛素抵抗、肝脏TG过度沉积及血清Adiponectin水平下降;二甲双胍干预后,可降低HF组大鼠血清TC、TG、FBG、ALT、AST、肝脏TG含量及HOMA-IR(P<0.05),升高血清adiponectin及FGF21水平;HE染色提示肝脏脂肪变较模型组明显好转;与HF组比较,二甲双胍可增加肝脏AMPK-α及FGF21 mRNA表达(P<0.05),而adiponectin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脂肪组织adiponectin mRNA表达明显上调。结论与高脂喂养组比较,二甲双胍可有效减轻高脂诱导大鼠肝脏脂质沉积及外周胰岛素抵抗,推断其机制与二甲双胍通过AMPK途径上调肝脏FGF21 mRNA表达有关,但其并非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可能是通过刺激脂肪组织adiponectin分泌而发挥降脂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8,(5):651-655
目的:观察泽泻汤加味方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组织中水通道蛋白8(AQP8)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高脂血症的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蒸馏水)、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1.89 mg/kg)和泽泻汤加味方高、中、低剂量组(29.56、14.78、7.39 g/kg,以生药量计),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以复制高脂血症模型,并于造模同时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5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大鼠肝组织中AQP8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G、TC、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中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出现细胞排列不整齐、肝血窦充血水肿等病理学变化,肝组织中AQP8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肝组织的结构趋于正常、脂肪变性明显减轻。结论:泽泻汤加味方可能通过下调肝组织中AQP8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发挥其对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高脂饮食构建NAFLD大鼠模型,观察非诺贝特对NFALD大鼠血清学肝功、血脂及肝脏病理的影响。方法将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病理组(B组)及非诺贝特组(F组),每组9只,分别予正常饮食及高脂饮食建立NAFLD模型。于4、8、12周后,每组各处死大鼠3只,称体重、肝湿重,计算肝指数;8周后测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肝脏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F组第5周开始药物干预。结果 8周时B组大鼠体重及肝指数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肝指数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N组与F组大鼠肝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体重和肝指数大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指标:8周时N组与F组AST、ALT、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AST、ALT、TG、TC明显高于N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B组AST、ALT、TG、TC明显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LT、TG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与N组AST、ALT、TC、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高脂饮食诱导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造模成功;非诺贝特对NAFLD大鼠的肝脏酶学、血脂及病理学均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非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研究白藜芦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膳食喂养方式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SD大鼠36只,随机平均分成3组:正常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200mg·kg-1·d-1),每组12只。12周末处死大鼠,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指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LEP)、脂联素(ADP);选取部分肝组织进行HE染色,实时定量PCR检测TNF-α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以及TNF-α、LEP水平均降低(P0.01),ADP水平升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NF-αmR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细胞因子TNF-α、瘦素水平,上调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高脂饲养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高脂组(HF)和白藜芦醇治疗组(Res)。16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大鼠血浆TG和TC明显升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大,红细胞变形指数减小;白藜芦醇能明显降低高脂大鼠血浆TG和TC水平(P<0.05),并且明显降低大鼠全血黏度(P<0.05)、血浆黏度(P<0.05)和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P<0.05)。结论:白藜芦醇改善高脂饲养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可能与其降低血脂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柴胡皂苷-b2(SS-b2)对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S-b2(5,10和20 mg·kg~(-1))组和阳性药(水飞蓟宾10 mg·kg~(-1))组。各组小鼠连续7 d每天ig给予不同剂量的SS-b2、水飞蓟宾或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2 h,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分别一次性ip给予5%CCl_4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真核起始因子2α(p-eIF2α)、转录激活因子4(ATF4)、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GPT和GOT的活性及MD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同时,肝组织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PERK,p-eIF2α,ATF4,GRP78和CHOP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SS-b2组小鼠血清中GPT和GOT的活性及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SOD的活性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上述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SS-b2明显改善CCl_4引起的小鼠肝细胞肿胀、肝小叶周围胞核溶解和肝索排列紊乱,使细胞形态明显好转。结论 SS-b2对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2周龄雄性W 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N,n=20),②模型组(M,n=20),③治疗组(罗格列酮组,RSG,n=15)。其中N组大鼠喂食基础饲料12周;M组和RSG组大鼠喂食高脂饲料6周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1.d-1)和罗格列酮(3 mg.kg-1.d-1)灌胃治疗6周,且在喂食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40万IU.kg-1。造模6周后,取N组和M组大鼠各5只处死,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细胞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提取大鼠心脏,HE染色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形态改变。灌胃治疗6周后,各组大鼠处死后按前述方法再次检测各指标变化及冠状动脉病理形态变化。结果造模6周后,M组大鼠血清TC,TG,LDL-C,CRP,MCP-1,ICAM-1水平均升高(P<0.05),HDL-C水平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灌胃治疗6周后,RSG组大鼠血清TC,TG,LDL-C,CRP,MCP-1水平较M组降低(P<0.05或P<0.01),但仍略高于N组(P<0.05),HDL-C,ICAM-1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光镜下观察见RSG组大鼠AS病变较M组明显减轻。结论罗格列酮治疗6周能降低大鼠TC、TG、LDL-C水平,抑制血清炎症因子CRP、MCP-1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A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及西格列汀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FGF21 mRNA及SREBP-1c mRNA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普通饲料,NC组)及高脂组40只(高脂饮食,HF组),喂养8周后,每组随机抽取10只,比较后证实HF组NAFLD模型成功建立。继将HF组分3组:二甲双胍干预组(HF+M,10只)[加二甲双胍500 mg/(kg·d)]、西格列汀干预组(HF+XI,10只)[加西格列汀10 mg/(kg·d)]及高脂组(HF1,10只)(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8周末处死,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FGF21 mRNA及SREBP-1c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两种药物均可降低血清ALT、AST活性(P<0.05),减少TC、TG、FFA含量,FBG、肝脏TG含量及HOM A-IR(P<0.05);西格列汀可明显改善大鼠肝脏脂肪变,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可下调肝组织SREBP-1c mRNA表达量,上调FGF21 mRNA表达量(P<0.01),而西格列汀可同时降低肝脏FGF21 mRNA及SREBP-1c mRNA表达量(P<0.01)。结论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均可有效减少肝脏TG含量,但西格列汀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较二甲双胍明显,而二甲双胍减轻HOM A-IR强于西格列汀;同时,二者均可不同程度影响肝组织SREBP-1c与FGF21 mRNA表达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泽泻汤(RAD)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对泽泻汤防治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喂饲高脂饲料方法复制高脂血症模型,然后分别给予泽泻汤高、低剂量及血脂康胶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TC、TG、HDL和LDL的含量,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肝脏PPARα和ACO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HE方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泽泻汤能明显降低血清TC、TG及LDL的含量(P<0.01),升高HDL含量(P<0.01),增强肝脏PPARα和ACO的表达(P<0.01),改善大鼠脂肪变性程度。结论泽泻汤增强肝组织中PPARα和ACO的表达可能是其防治高脂血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牛膝多糖(ABP)对链佐星诱导性糖尿病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ICR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ABP50和100mg.kg-1(ip,每天1次,共15d)治疗组。分别于给药前,给药8和15d时用血糖测量仪检测血糖水平,并进行血糖耐受试验。末次给药第2天测量小鼠体重,处死,测量心、肝、脾和肾脏器官重量,同时制备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比色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钙(Ca)和磷(P)含量及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采用ELISA检测血清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升高(P<0.05,P<0.01)。ABP50和100mg.kg-1在血糖耐受试验中能较好地调节血糖水平,其血糖在15d时分别比模型组下降了27.4%和16.3%(P<0.05,P<0.01)。ABP50mg.kg-1治疗组小鼠脾和肾脏指数,血糖、血清TG和TC浓度,GOT,GPT和ALP活性均显著低于糖尿病模型组(P<0.05),血清瘦素水平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血清脂联素、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ABP100mg.kg-1对血清TC和TG水平及ALP和GPT活性无明显作用,对上述其他指标的作用与ABP50mg.kg-1相似。各组血清胰岛素浓度及Ca和P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ABP对链佐星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所致脑血管和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在饲喂高脂饮食的同时每天ig给予番茄红素5,25,45,65,85,105和125 mg·kg~(-1),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氟伐他汀钠10 mg·kg~(-1)组,实验期4周。用试剂盒检测血清和脑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总抗氧化能力(T-AOC)、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脑组织密封蛋白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磷酸化P38蛋白(p-P38)水平;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并对其计数;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番茄红素浓度。结果实验第4周末,与高脂模型组相比,番茄红素25~85 mg·kg~(-1)组血清和脑TC,TG,LDL-C,Ox-LDL,IL-1,TNF-α,VCAM-1,VEGF及脑NO,GFAP,p-P38水平降低(P<0.01),血清T-AOC,NO及脑密封蛋白5水平和脑海马区神经元数升高(P<0.01),105和125 mg·kg~(-1)组仅血清TC,TG,LDL-C及血清和脑IL-1,TNF-α水平降低(P<0.05),血清NO水平升高(P<0.01)。番茄红素干预剂量与血清番茄红素浓度呈二次曲线关系(P<0.01),其中65和85 mg·kg~(-1)组血清番茄红素浓度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番茄红素主要通过影响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以减少Ox-LDL生成,减轻炎性反应,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损伤,维护血脑屏障通透性,间接降低星型胶质细胞活化程度,减少脑P38蛋白磷酸化及IL-1,TNF-α和NO分泌,发挥脑血管和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脂肪变与脂联素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CHC患者,分为肝脂肪变组(10例)与无脂肪变组(70例),另选同期诊断的30例单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2组CHC患者及对照组血清脂联素等指标。结果 CHC患者的p(脂联素)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c(FPG)、c(TG)、p(APO-B)、c(LD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70例无肝脂肪变的患者与10例肝脂肪变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CHC患者脂联素水平对比差异明显(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脂联素值与患者年龄及HCV RNA、GOT、GPT水平呈正相关,同FPG、TG、APO-B、L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CHC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年龄、病毒核糖核酸水平、肝炎进展程度呈正相关,和血脂及血糖水平负相关,肝脂肪变与血清脂联素没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