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机械胸外心脏按压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胸外心脏按压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7例(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和观察组29例(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48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血尿素氮(BUN)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等生化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的差异。结果复苏后48 h,观察组CK-MB、c Tn I和BUN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CS和C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机械胸外心脏按压较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可更有效地改善组织灌注,恢复神经功能,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的心脏按压频率在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过程中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28例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纳入为对照组。将134例在2016年2月到2017年4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纳入为实验组。对照组在抢救时心脏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实验组抢救时心脏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心脏按压频率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心脏按压频率保持100-120次/分时抢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抢救心脏停搏的疗效.方法:心脏骤停患者7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常规复苏组30例和联合复苏组40例.常规复苏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术(STD-CPR),联合复苏组采用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联合复苏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复苏时间为6.80±1.2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电监护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时胸外按压复苏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周口市中医院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50例CA并行胸外按压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胸外按压复苏未予心电监护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心电监护下行胸外心脏按压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胸外按压人次、按压频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以及有效按压时间比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电监护下对CA患者行胸外按压能够有效提高按压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脏骤停患者胸外心脏按压效果及复苏成功率.方法:65例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患者为观察组,70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跳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患者骨折发生率.结果:萨勃心肺复苏机组临床效果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而骨折发生率较人工按压组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效果和成功率要优于传统人工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初期徒手胸外按压与机械胸外按压对患者血气指标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接收的6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将其根据心肺复苏方法不同平均分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徒手胸外按压,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机械胸外按压,对两组患者血气指标、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pH值、乳酸、PaCO_2以及PaO_2等血气指标方面差异较小(P0.05);在心肺复苏成功率方面,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是59.37%和84.37%,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31.25%和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胸外按压与徒手胸外按压均不会影响患者pH值、乳酸、PaCO_2以及PaO_2等血气指标,但是机械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成功率要比徒手胸外按压更优,除此之外,其能够降低患者气胸、胸壁胸内脏器损伤以及肋骨骨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普遍采纳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东柏 《海南医学》2008,19(11):73-74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疗效.方法 机械组85例,使用蓝仕威克TMHLRR R-301心肺复苏机;徒手组67例,使用传统胸外心脏按压和机械通气,两组患者均使用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 机械心肺复苏组85例,有效率7.1%,徒手心肺复苏组67例,有效率14.9%,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机械心肺复苏无肋骨骨折发生,徒手心肺复苏组有两例肋骨骨折.结论 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与标准徒手心肺复苏相比复苏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可明显减少人力,防止救护人员疲劳,减少肋骨骨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走过了50周年.1960年,Kouwenhoven、 Knickerbocker 和Jude报道了应用闭合式胸外按压成功抢救了14例患者.同年,在美国马里兰(Maryland)医学会议上首次介绍了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联合使用.2年后,即1962年,开始有人应用直流电单相波电除颤抢救心脏骤停患者.1966年,美国心脏学会颁布了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随后定期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9.
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与判断心脏骤停的标准,已为大家所熟知,并在临床抢救中广泛应用。我们在腹部手术中应用“腹内—胸外按压”方法抢救3例术中心脏骤停病人并取并成功,而该方法与目前心脏骤停后的复苏方法如心前区叩击法,胸外心脏按压法,胸内心脏按压法有所不同。现介绍如下。一、方法: 1.确定心脏骤停已发生。 2.术者于患者一侧,术者一手置于患者左膈顶心脏下方,另一手置于左胸壁心前区,双手同时连续对压,80~100次/分,以较心外按压略重的力量,按压膈顶部之手可感到心脏向下冲击感,此手力量的以感到心脏冲击为宜。同时辅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  相似文献   

10.
董钧  陆峰 《大家健康》2013,(14):1+3
目的:分析我中心在执行《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下称《2010AHA指南》)前后4年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病历,探讨《2010AHA指南》中对心肺复苏CPR流程及技术参数的调整对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照我中心执行《2010AHA指南》前后各2年的复苏成功病例524例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①两组发病年龄具有相同的分布特点,对复苏成功无显著影响。②执行CABD流程后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缩短I组为(4.82±2.55)秒,明显高于Ⅱ组(1.91±1.43)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5,P=0.0000.05)。③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I组为2.35%,Ⅱ组为3.24%P0.050)有统计学差异。④复苏成功患者中存活出院率(I组为5.21%,Ⅱ组为11.50%P0.050)有统计学差异。⑤有目击者第一时间实施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率17.1%,无目击者第一时间实施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率1.22%。两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33,P=0.0000.05)。结论:CPR中采取CABD复苏流程更为合理和有效。尽早而有效的胸外按压在早期复苏中可维持一定动脉压,提供重要脏器对氧的基本需求,有利于心肺复苏成,并认为公众自救早期实施胸外按压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心脏收缩-舒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受诸多生理性和/或病理性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而影响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粉防己碱对心脏α受体的作用,实验以豚鼠离体心脏,大白鼠离体心房为标本,以甲氧胺及肾上腺素(预先用心得安阻断β受体)为激动剂,以心脏心房收缩力为指标,同时记录心率,并与戊脉安、酚妥拉明进行对照比较。实验结果说明:1.大白鼠心房、豚鼠心脏均存有α受体,前者兴奋时产生缓慢的正性肌力作用,后者兴奋时产生初始短暂抑制及随之较长时间兴奋的双相肌力作用。2.粉防己碱与戊脉安对大白鼠心房及豚鼠心脏α受体没有明显作用,提示粉防己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心脏α受体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3.
14.
褪黑素(m elaton in,MT)是松果体腺分泌的一种吲哚胺类神经内分泌激素。长期以来,松果体一直被认为是视觉系统的一个退化器官,直到1958年美国耶鲁大学皮肤病学专家Lerner等从牛的松果体中分离提取到能使两栖动物皮肤颜色变浅的物质并命名为褪黑素以来,松果体的功能才重新引起人  相似文献   

15.
16.
17.
E Jokl  J T McClellan 《JAMA》1970,213(9):1489-149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给予辛伐他汀干预.8周后,测定心脏重量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及血液中总-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心肌梗死组大鼠右室重量指数(RVWI)、左室重量指数(LVWI)升高(P<0.01),外周动脉压(APS)、舒张压(APD)均降低,心率增快(P<0.01).左室收缩压(LVSP)和心室收缩期室内压上升速率( dp/dtmax),心室舒张期室内压下降速率(-dp/dtmax)下降(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P<0.01).血清和心肌NOS、iNOS活性下降(P<0.01).辛伐他汀干预组较心肌梗死组(M组)RVWI、LVWI下降(P<0.01),APS、APD、LVSP、 dp/dtmax、-dp/dtmax均回升(P<0.01),LVEDP回落(P<0.01);血清和心肌NOS、iNOS活性升高.结论:辛伐他汀减轻左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电复律后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的变化及原因。方法测定40例心脏电复律术后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值(CK、CK-MB、AST、LDH、α-HBDH)及心肌钙蛋白T,同时以健康人(对照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组)作为对照。结果电复律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心肌酶活性明显高于心脏电复律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肌钙蛋白T阳性率电复律组明显低于心梗组(P<0.01)。结论心脏电复律术后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值的升高主要是电流对心肌的损伤引起,但与急性心梗患者的心肌坏死比较程度较轻,同时心肌酶的增高也可能与电流对骨骼肌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无创心排血量监测(NICOM)与有创心排血量监测(Swan Ganz导管)测定的心指数(cI)和心排血量(CO)结果间的相关性,评价NICOM在临床麻醉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择期手术患者36例,选取切皮前(T1)、打开胸腔(T2)、取乳内动脉(T3)、切开心包(T4)、吻合前降支(T5)、吻合对角支(T6)、吻合后降支(T7)、缝合心包(T8)和缝合胸腔(T9)9个时间点,分别用NICOM和SwanGanz监测患者的cI和CO,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T1、T3、T4时间点,NICOM与SwanGanz监测CO的相关系数曲线比较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50、0.877(P〈0.05);CI的相关系数曲线较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0.819、0.804(P〈0.05)。结论在心脏解剖位置不变的条件下,NICOM与Swan Ganz的相哭性较好,可为围术期目标管理提供无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