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灵枢>是<内经>的一部分,其文词古奥,所以,注译本很多.而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灵枢译释>是其中流传较广、影响很大的一种.今在阅读中发现有不少错误,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冬不按硚,春不鼽衄……"之说,对此诸家解说不一,众论纷云,历来是个疑点(本文<素问>原文均引自<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唐·王冰注:"按谓按摩,硚谓如硚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硚,春不鼽衄."(<黄帝内经素问>,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相似文献   

3.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句话分别见于<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篇.原文日:"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如下几种:"不盛不虚的从本经取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发病不由于邪气盛或正气虚,就于本经取穴调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编著)"对虚实不明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针灸学辞典>,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不盛不虚,以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或饮药或灸刺以取之也."(<类经>上册,张介宾编著)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然而<黄帝内经>通贯天道、地道、人道,并包容自然、社会与生命之道,实为代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之鸿篇巨制.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大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黄帝内经>无疑为三坟之雄文.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医学的启蒙教材当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涉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中<黄帝内经>成书最早,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经选读>认为,该书应在<史记>、<汉书·艺文志>期间,即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32年成书.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中医<黄帝内经>挖掘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方法:系统分析<黄帝内经>中与心理健康管理相关的条文.结果:<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相当丰富,如:"不治已病治未病"、"形神共养,身心健康"、"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神调神"等.结论:<黄帝内经>对现代心理健康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为唐代杨上善奉敕编撰.有些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编纂,提出了异议.有的学者认为<太素>即是<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的<黄帝泰素>.那么,<黄帝内经太素>与<黄帝泰素>之间究竞有无关系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莫基之作.<内经选读>是现代高等中医药教学过程中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是中医药学人才必备的知识.多年来,在探索与挖掘<黄帝内经>学术价值的同时,<黄帝内经>的传承与发扬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教学中地位章显.尽管如此,<内经>教学中仍存在课程结构、课时安排、教学重点与方向模糊等方面的不足.因此,笔者认为还应正确处理<内经>教学与相关基础学科教学间的关系、<内经>教学中精读与泛读问的关系、<内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间的关系.如此,将有利于在良好继承的基础上提高现代中医药院校<内经>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杨坤  余达  王玉兴 《光明中医》2009,24(7):1227-1228
目前,在评介<难经>时,多认为它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其内容十分丰富,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由于<难经>的内容取材于东汉以前的古典医经,保存了一些已亡佚医籍的内容,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笔者经过对<难经>内容的初步分析,从书名、编排体例、问答语气、内容、作者等几方面考证,结果认为<难经>是一部有关医学知识并可用于考核学生和医师掌握医学理论水平的问答题集.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径>治未病源于<易经>、<道德经>,是传统中华文化在维护人体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在多个章节论述了治未病涵义和内容.本文节选有关条文,加以归纳、阐述,对<黄帝内经>治未病进行探讨,旨在为认识治未病、实施治未病工程寻源探宝.  相似文献   

11.
《素问·脉解篇》:“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此句经文前人解释均不够详细透彻.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释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6月第一版,1981年10月第二版。下简称《释译》)以古代的“月建”之说加以注释,影响颇广,近年出版的《素问令释》、《黄帝内经素向校释》等书皆沿  相似文献   

12.
姚洁琼  贺娟 《环球中医药》2012,5(7):528-530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相通之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中医学全方位囊括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统一于中医学体系之中.<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之渊薮,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养生,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探讨<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助于深入体会<黄帝内经>养生七法的内涵.本文通过介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七种养生方法,探究<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相信这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方法 会为中医养生观的探讨打开新的思路,也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天人相应"解释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活动变化之间的某种联系,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之一.文章以妇人月事的生理、病理、治疗及调护等作为纵向层面,以月之盈亏、四时气侯、昼仪晨昏等作为横向层面,对<黄帝内经>有关妇科方面的论述进行剖析,探讨<黄帝内经>之"天人相应"观在妇科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胡宝倩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64-3065
<黄帝内经>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从现代心理学中的普通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来归纳、总结了<黄帝内经>的心理学知识,以期对其中的心理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论述了一种近乎理想化的境界,在现代生活中离年轻化、现实化还存在一定差距.文章从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合理的目标以及豁达的心态等5个方面将<黄帝内经>养生经典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强调养生要注重未病先防,要贯穿人的一生.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养生经典,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文章从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几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它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1]在<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典籍中所阐述的五行配脏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相似文献   

18.
《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版)释;“足少阴之分间,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和《灵枢经校释》均释为“足少阴肾经之起点”,历代注家于此或阙如弗释,或增义为训。  相似文献   

19.
刘斌  董福慧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43-945
"谿谷属骨"记载于<黄帝内经>,该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谿谷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解剖学概念,在论及骨痹、骨痿、骨蚀、骨疽、痹厥等骨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时,均有提及这一概念.同时,谿谷也是络脉交会的关键部位,在针刺治疗骨病时是用于调节气血循行的必要的穴位.因此,谿谷是<黄帝内经>骨相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其表现在正常情况下是络脉气血交会的场所,病变时是邪气留居的部位,在治疗中是针刺补正祛邪的取穴所在."谿谷属骨"理论广泛地参与了<黄帝内经>关于骨病的讨论.是该书用于阐发骨病因机证治的核心,因此在中医骨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太素》杨注反切勘误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反切文字错误之处的勘正,前修时贤多有论及.笔者为深入研究<太素>,亦曾对2000年8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科文本)中杨注反切用字作了系统考证.兹不揣浅陋,从愚见中撷取10例,条析如下,以就商于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