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肝衰竭类型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4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损肝药物、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前三类药物依次是中药(共17例,36.17%)、抗结核药(9例,19.15%)、抗菌药物(6例,12.77%);肝衰竭类型以急性(17.02%)、亚急性(80.85%)为主;并发症以肝性脑病、腹水为主;总治愈好转率为26.19%,无效死亡组的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发生率均高于治愈好转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主要致病药物有中药(包括成药及汤剂)、抗结核药、抗菌药等,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衰竭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肝衰竭组及对照组,研究两组患者血常规、腹水细胞计数和腹水培养情况,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对肝衰竭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经验使用抗菌药物(三代头孢、莫西沙星、亚胺培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肝衰竭合并腹膜炎组患者血中中性粒细胞比例、PCT〈2的比例、腹水细胞总数分别为(81.50±9.25)%、12.5%、(3.43±0.44)log/ml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水培养阳性率均较低,分别为22.7%及15.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腹水培养结果大肠杆菌所占比例为35.0%,对三代头孢普遍敏感率为25.0%,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衰竭合并腹膜炎组中应用亚安培南及莫西沙星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4.0%、74.0%,高于三代头孢(52.6%),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7.10±1.64)d、(8.50±2.57)d短于三代头孢组(12.20±4.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衰竭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感染重,腹水培养阳性率低,对三代头孢的敏感率低,亚安培南及莫西沙星治疗疗效优于三代头孢。  相似文献   

3.
薛源  林琳  陆建春  黄家富 《肝脏》2016,(8):641-644
目的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和成本,并分析ACLF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65例早期ACLF患者入组,其中包括地塞米松组23例、氢化可的松组16例和对照组26例。比较3组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变化。采用成本-效果比值法和最小成本分析法对3种治疗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3组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均在发病后第3周上升至高峰。氢化可的松治疗成本较高,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本接近;Cox回归分析显示肝肾综合征(P0.01)和自发性腹膜炎(P0.01)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糖皮质激素不能改善早期ACLF患者的预后,不能降低治疗费用;影响该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肝肾综合征和自发性腹膜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近3年收治的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与恶化组;重点分析病程超过1周的122例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后方程,并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感染与非乙肝病毒感染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应用核苷类药物的乙肝相关肝衰竭自行停药者预后差(P<0.05).恶化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肝性脑病(HE)、肝肾综合征(HRS)的发生率高于好转组(P<0.05),基线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高于好转组(P<0.01),基线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P<0.05).对上述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NR及HE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t(P) <0.1648者,恶化的可能性为95.1%;INR< 1.75者,好转可能性为76.6%.结论 乙肝相关肝衰竭自行停用核苷类药物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ALB、INR、Hb、PLT、SBP、HE、HRS的发生影响肝衰竭预后.INR及HE是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预测指标,分析乙型肝炎肝衰竭适用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并分析我科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收治入院的100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发症、生存率、治疗措施以及不良事件。结果:100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和HBV相关慢性肝衰竭(HBV-CLF)分别为86例和14例,无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病例。HBV-ACLF和HBV-CLF在性别比例、TBil、Alb、PT、HBV DNA、HBe Ag阳性率、自发性腹膜炎(SBP)发生率、4周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是与HBV-ACLF相比,HBV-CLF发病年龄高(P0.05),PLT水平低(P0.05),腹水(Asitice)、肝性脑病(HE)、消化道出血(Bleeding)的发生率较高(P0.05)。而与HBV-CLF比较,HBV-ACLF在诊断时具有更高的ALT水平(P0.05)。另外,血清Na+水平越低,生存率越低。发生HE、Bleeding、SBP患者4周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发生并发症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与未使用此药物患者比较,短期(4周)实验室检查指标除HBV DNA外,其余各项及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CLF和CLF为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主要临床亚型。血清Na+、HE、SBP、Bleeding是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安全有效,持续的病毒抑制可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5月住解放军第302医院的资料完整的130例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诱发因素为感染(52.3%)、短期过度饮酒(8.5%)、疲劳(3.8%)、情绪激动(0.8%),另有34.6%原因不明;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治愈或好转率为41.5%,无效率为42.3%,死亡率为16.1%,其中死亡前4位的原因分别为肝性脑病和脑水肿或脑疝(33.3%)、感染性休克(28.6%)、失血性休克(23.8%)和肝肾综合征(9.5%);无效或死亡患者脑水肿、脑疝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6%,显著高于治愈或好转患者[分别为1%、1%和6%,P 均〈0.01)];无效或死亡患者血红蛋白水平[(85.0±28.3) g/L]显著低于治愈或好转组[(95.2±27.6)g/L,P〈0.05)];无效或死亡患者 Maddrey 判别函数、MELD 评分和 Glasgow 评分分别为(94.56±63.17)、(25.52±8.29)和(9.76±1.04),均显著高于治愈或好转患者[分别为(68.24±24.61)、(19.03±10.13)和(9.30±1.11),P 均〈0.01)];凝血酶原时间(r=-0.19, P=0.03)、国际标准化比值(r=-0.21,P=0.02)、尿素氮(r=-0.28,P=0.01)和肌酐(r=-0.28,P=0.01)水平与预后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或 P〈0.01),患者出现脑水肿(r=-0.26,P=0.01)、脑疝(r=-0.26,P=0.01)和肝肾综合征(r=-0.38, P=0.01)均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酒精性肝衰竭的常见诱发因素为感染和短期过量饮酒,凝血功能、肾功能和脑功能障碍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60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治愈好转组和无效病死组,并对其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60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愈好转组109例,好转率为41.92%,无效病死组151例,总死亡率为58.08%;年龄和性别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诱因依次为HBV活动及变异(51.53%)、非病毒性感染(23.08%)、消化道出血(11.10%)和其他(14.29%);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中凝血酶原活动度、低钠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过程复杂,其预后与诱因、并发症以及反映病情程度的生化指标等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6例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分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慢性重型肝炎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在腹膜炎发作前、腹膜炎发生时、腹膜炎治愈后的变化,以同组中未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为对照。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在腹膜炎发生时下降,腹膜炎治愈后回升(P均〈0.01)。结论:血小板计数变化可作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的一项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789例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差异显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差异显著;②乙型肝炎仍是各型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④急性重型肝炎(急重)、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重)和慢性重型肝炎(慢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43.0%和42.5%,急重与后2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急重、亚急重和慢重患者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腹水。结论①各型重型肝炎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不同,慢重和急重、亚急重的病因明显不同;②肝性脑病是急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明显高于亚急重和慢重,而腹水是亚急重和慢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③PTA等指标对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在无肝性脑病的患者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肝炎重度42例、慢加急肝衰竭24例、慢性肝衰竭35例、肝硬化32例和健康人群50例,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g)。结果与对照组比,各型慢性肝炎组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和肝硬化组MPV、PDW、P-LCR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LT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PLT、MPV、PDW和慢性肝衰竭组MPV高于肝硬化组(P〈0.05,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型慢性肝炎组PT、APTT、TT升高,Fig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慢性肝衰竭组、肝硬化组PT、APTT、TT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Fig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和慢性肝衰竭组Fig低于肝硬化组,慢性肝衰竭组APTT高于肝硬化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反映了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ELD-Na评分和Child-Turcorto-Pugh(CTP)评分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39例,研究MELD-Na评分与CTP评分对疾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正态Z检验. 结果 肝衰竭晚期MELD-Na评分显著高于中期及早期(P值均<0.01),肝衰竭中期MELD-Na评分显著高于早期(P<0.01),肝衰竭早、中、晚期CT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衰竭分期与MELD-Na评分的相关性(rs=0.485,P< 0.01)比CTP评分的相关性高(rs=0.306,P< 0.01);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短期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MELD-Na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CTP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ELD-Na、CTP评分的增加,短期病死率逐渐升高(P<0.01);MELD-Na和CTP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823,预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CTP评分,MELD-Na评分在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上略占优势;应用上可以MELD-Na为主,两评分模型互为补充,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对肝衰竭的干预时机。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的30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接受标准药物+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为人工肝(ALSS)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为标准药物治疗(SMT)组;两组分别分为早、中、晚3期。结果:治疗8周时,ALSS组的有效率优于SMT组(52.07%vs 34.07%,P=0.004)。ALSS组与SMT组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12周:50.4%vs 42.1%,48周:44.3%vs 40.7%,P均>0.05)。ALSS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8%、62.3%、14.9%,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7%、56.7%、9.6%;SMT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4%、42.9%、15.3%,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3%、42.9%、12.3%。两组相比,早期、晚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中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不但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提高中期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但对早期及晚期肝衰竭患者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13.
拉米夫定治疗肝衰竭8年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应用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衰竭26例,观察近期疗效及8年后随访结果。结果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组14例,近期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26.1,P〈0.01。拉米夫定治疗组中持续用药者无肝硬化发生,与停止治疗及间断治疗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近期治愈好转8例中,5例发病时HBVDNA阴性、抗-HBe阳性,选择不抗病毒治疗,后期发生肝硬化、肝癌比例明显高于HBV DNA阳性应用拉米夫定者,具统计学差异。持续用药组无肝硬化发生,与停止治疗及间断治疗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肝衰竭近期治愈好转率,并降低远期不良预后。发病期HBV DNA载量做为抗病毒治疗依椐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按发病基础分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3组,比较它们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1)3组患者的ALT、ALB、CH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HBV携带者组中的ALT、ALB、CHE明显高于其它两组。(2)3组并发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3组患者发病年龄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小,肝硬化组年龄最大。3组预后,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好,肝硬化组最差。结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病的急性肝衰竭,在生化指标、合并症、预后均有差异。肝硬化组预后最差,应尽早进性肝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探讨肝衰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18例符合MODS诊断标准的肝衰竭患者进行SOFA评分,比较存活与死亡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评判其对肝衰竭合并MODS死亡的判断能力。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呼吸系统SOFA得分分别为0.78±0.91和0.13±0.34(P〈0.01),循环系统为0.55±0.85和0.0±0.0(P〈0.05),肾脏得分1.43±1.12和0.38±0.81(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SOFA总得分分别为10.93±2.21和8.31±1.2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标准误0.040,渐进显著性水平P<0.01),渐进95%可信区间为0.778~0.936。当截断点为8分、9分和10分时,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92.9%和96.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45.0%和30.2%。结论 MODS患者呼吸、循环和肾脏功能障碍是肝衰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对肝衰竭的预后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进行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病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6例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其年龄、性别、病因、临床病型、血生化、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等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①PE治疗肝衰竭患者病死率为21.1%,肝衰竭好发年龄分布于20~5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P<0.01);②性别对肝衰竭病死率无影响(P>0.05);③药物性及重叠/混合性病毒感染所致肝衰竭的病死率高于单纯HBV感染所致肝衰竭(P<0.05);④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肝衰竭的病死率分别为85.0%、11.0%和29.6%;⑤凝血酶原活动度、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LT/AST)、血清总胆红素、低血糖、低钠血症等与PE治疗肝衰竭的病死率密切相关;⑥抗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病死率影响明显(P<0.01);⑦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对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显著(P<0.01).结论:肝衰竭进行PE治疗的病死率受年龄、病因、临床病型、血生化结果、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乔艳  吕飒  李晨  刘婉姝  王海波  田华  郭骢  游绍莉  朱冰 《肝脏》2016,(12):1023-1026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6例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同期394例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临床特点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酒精性肝衰竭占所有肝衰竭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酗酒已成为肝衰竭第二大病因。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甲胎蛋白、胆碱酯酶、住院时间和MELD等水平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比HBV-ACLF患者低(均P0.01),而GGT水平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比HBV-ACLF患者高(P=0.043),而年龄、胆红素、D/T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值分别为0.201、0.094、0.567)。虽然酒精性肝衰竭和HBV-ACLF患者两组间出院好转率比较无差异(P=0.142),但是酒精性肝衰竭相对HBV-ACLF具有更高的住院死亡率(P=0.006)。结论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住院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酒精性肝衰竭患者转归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后3个月转归情况分为生存和死亡组,进行预后预测。结果柯伟民评分系统包括肝性脑病、总胆红素、腹水、PTA、血清肌酐、肝脏斜径或厚度和感染等指标进行计分。在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MELD计分分别为(10.8±6.7)和(27.3±9.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柯伟民评分<10分42例,死亡3例(7.1%),10分≤评分<20分26例,死亡12例(46.2%),20分≤评分2例,死亡2例(100%)。柯伟民评分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标准误为0.041,P〈0.000,95%置信区间为(0.796,0.958)。应用该模型判断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为94%(16/17),特异性为68%(36/53),准确性为74%。结论 MELD模型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均可以用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但后者计算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抗菌药物在防治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作用。方法 84例慢性重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在入院前1周未经抗菌治疗、入院时无感染征象、住院时间均超过72h,在采用积极保肝、营养支持的基础上,治疗组52例采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头孢噻肟钠),对照组均未预防性应用任何抗菌药物。结果 治疗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2例(23%),死亡率为37.5%;对照组发生感染17例(53.1%),死亡率为50%;治疗组SB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慢性肝衰竭(CLF)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差异。[方法]7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肝衰竭诊疗指南分为ACLF组(27例)和CLF组(48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常见并发症、Child-Pugh评分及预后。[结果]CLF组年龄和病程均明显高于ACLF组(P<0.05或P<0.01),2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LF组血清ALT、TBil、ALB及Na+水平高于CLF组,GLO、TBA低于CLF组(P<0.05或P<0.01);ACLF组血常规参数WBC、HGB和PLT高于CLF组,凝血指标PT低于CLF组(P<0.05或P<0.01),2组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LF组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CLF组(P<0.05或P<0.01),2组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电解质紊乱差异无显著性;ACLF组Child-Pugh评分(9.2±1.7)低于CLF组(12.0±2.5),其预后优于CLF组(P<0.05或P<0.01),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LF和CLF患者在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并发症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Child-Pugh评分及预后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