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生术是指运有气功导引、摄生保健、房中术等手段调节人体机能 ,以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性情、预防和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养生术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 ,诸多史料证明了这一点。气功导引在先秦两汉时水平很高。《庄子·刻意》中就有“吹 呼吸 ,吐故纳新 ,熊径鸟引。此导引之士 ,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 ,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气功专门文献 ,即《却谷食气》和《导引图》。前者主要论食气吐纳术 ,后者则载有 44幅各不相同的导引式图画。它们集西汉以前气功发展之大成 ,真实集中地反映…  相似文献   

2.
《诸病源候论》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病理学专著,也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功法集成和气功治疗学专著。该书汇集了隋以前儒、释、道、医诸家各流派及散在民间的许多功法和气功治疗经验,反映了我国气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杰出成就,使人们得以看到散佚无存的《养生方导引法》的梗概,对后世气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发掘研究古代功法,推动我国气功科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该书《以下简称《病源》)共辑功法论治  相似文献   

3.
《诸病源候论》集隋以前养生方导引法之大成,在气功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该书卷二十八为"目病诸候"篇,是最早阐述眼科疾患的专篇文献,其下目风泪出候、目暗不明候、目茫茫候三候载有养生方导引法共11条,对现今气功治疗眼病的研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对此三候进行了文字梳理的基础之上,对导引法条文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词语注释、操作参考、功理阐释,以期对气功治疗眼疾的研究探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李栖蟾,古代气功家。生平事迹不详。此法载《内外功图说辑要·诸仙导引图》。主治:睡梦中精滑精遗。具体操作法:以身端坐,挺起两脚,互相搓摩脚心令发热。复调息运气,存想内气由丹田传至脚心(涌泉  相似文献   

5.
浅谈气功的养生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功疗法——包括内养功和强壮功,我国古代都叫做养生法。它具有益气养神、疏通经络气血和强身抗老的作用。如能持之有恒,可使人健康长寿。气功疗法属于“导引法”范围,起源古远,早在战国初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证明,在公元前四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已盛行用气功治病了。隋唐时期,已基本上形成一种学派,如《隋书经籍志》就载有“导引图”一书,《巢氏诸病源候论》也曾记  相似文献   

6.
《诸病源候论》集隋以前养生方导引法之大成,在气功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该书卷二十八为"目病诸候"篇,是最早阐述眼科疾患的专篇文献,且其中三候下载有养生方导引法共11条。鉴于"目病诸候"篇对眼科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均有重要指导意义,故仅对该篇的研究作以概述。  相似文献   

7.
《太白还丹篇》选自《重刊道藏辑要》(1906年成都二仙庵刊刻本)第五集《道枢》中;作者为唐朝人王元正。文中主要叙述修炼气功的调气、集神、保精,使精、气、神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过程,对现代气功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蜂时期,儒家、道家、仙家、兵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历史上形成了“诸子起,百家争鸣”的时代。天文历算已具相当水平。阴阳五行学说也已形成,医学水平提高。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加深,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及卫生保健之风日盛,摄养、修身、导引、食气(服气)之术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养生"一词,也称"养性"、"摄生"、"保生"、"延老"、"寿世"等,养生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导引等。《汉书.艺文志》中载有《黄帝歧伯按摩十卷》,说明我国的按摩导引之术,早在氏族社会便已开始形成系统。中医强调精、气、神和形体的统一,按摩和导引可以通气血、疏积郁,普遍用于治病和养生。  相似文献   

10.
气功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在我国的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应用“导引”治病,庄周在庄子一书中,对“导引”进行了解释,他说“引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长导之士,养形之士,彭祖寿考者之所为也”,由此知“导引”早已被采用作疾病治疗和保健措施,按“导引”乃属于气功前身,根据刘贵珍医师编著气功疗法实践一书,对“气”“功”二字的解释,“气”字代表呼吸吐纳的意思,“功”字是指不断调整呼吸和姿式的练习,故气功疗效高低与能否正确掌握坐、卧、站等动作的姿式和呼吸方法甚为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养性延命录》是南朝著名气功专著,文中引用百家之说,阐述了养生抗衰老的学术思想及具体方法。认为养生延年要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摄养精、气、神是养生延年之核心,养神之道在于清静。要人们凡事有节,以中和为贵,尤其强调要节制饮食。并论述了服气导引,气功修炼的具体方法,至今仍具有学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先看一则新闻。1989年8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消启、,说是一个人在连续七八天不喝一口水、几十天不吃一点食物的情况下,照样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而且治愈了身上的重病。消息说,这种奇异效应来自“家传自然气功”。这种气功的特点在于“避食”,即在练功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喝水、不吃食物,以调动人体内部潜能,达到健身治病、开智开慧的目的。 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新闻”,避食术古已有之。避食,古代又称断谷、辟谷、却谷、绝谷,现在则称断食。古人将粮食、蔬菜等植物食品泛称为“谷”。所谓避食,亦即有意识地逐渐减少进食,甚至一段时间内不进食物以养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法文修真旨要》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道家气功养生文献,从中可概见道教符箓派的气功养生思想和炼功特色。“摄身之道,莫过乎元气”,强调了元气在人体的重要性,调气在气功养生中的意义。“服气诀”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气功疗法,提出了结合不同季节适寒暖而服气的主张,介绍了作者炼功的经验和体会。“明耳目诀”则是一种按摩保健法。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医书《阴阳十一脉久经》中的“强食产肉”一条,不是吃生肉, 应作气功导引致柔解,与之紧密相连的“缓带”、“被发”、“大杖”、“重履”,不能分割解释,应是已失传两千多年的针灸综合治疗法。  相似文献   

15.
六字诀功法是将发音、呼吸吐纳与动作相结合的一种导引术。本文简要梳理六字诀发展源流,对嘘、呵、呼、吹、呬、嘻与脏腑对应关系的分歧从五行学说角度进行了探讨。经络体系是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基础,呼吸吐纳及动作导引是该气功的核心,六字音内动五脏,并使内气下沉、分从各经,增加了健身效用。  相似文献   

16.
张果老,即民间信仰中的八仙之一.唐代著名气功家。其著作甚丰,内容包括内丹、外丹、房中、气法等,主要有《黄帝阴符经注》、《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大还丹契秘图》、《张果老先生服气法》。  相似文献   

17.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18.
辟谷原为道教求仙方术,古无平人辟谷养生依据。《内经》《难经》均明示"平人绝谷"神无所养则七日而亡,古医籍中辟谷与养生分列别论,道医认为平人辟谷易致病夭寿。食气辟谷无成功实例和理论依据,"气满不思食"原指脾虚气滞纳呆之证,后被道教转指为内丹术"止念"法中意志修炼。服饵辟谷方制作无章法且安全性堪虞,但其中甘味超八成及谷物、补益药并用或为"气满不思食"真正原因。辟谷背离传统中医学"谷肉果菜""五谷为养"古训,违反现代营养学"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原则,似难具备成为中医养生方法和特色诊疗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1.气功对老年人的脑血流图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作用,尤以椎基底动脉系统搏动性血容量和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弹性状态,说明气功促进脑血液循环确实行之有效,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2.气功对改善两侧波幅差无论是功能性或是器质性均有显著效果,尤其是调整神经功能紊乱,所以练功应持之以恒,以保持长期效应。3.通过导引养生功,练功前后对比分析,表明气功对脑部循环状态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加强气功锻炼,可更好地使老年人防病强身,延年益寿。4.有关导引养生功的作用机理尚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对气功早有论述,对气功学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内经》医学中的有关气功医学理论,一直少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研究《内经》整体医学的一个缺撼,为此,本文拟就《内经》对气功学的认识及影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