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精神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呈明显增长趋势。本文对264名3~5岁儿童进行心理行为调查.并对其异常者进行了心理干预和矫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行为状况,加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保健工作,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笔者于2000年12月对我城区198名4~6岁儿童进行心理行为调查、评定,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 对象和方法 本市城区4~6岁的儿童均为调查对象。采用美国Achenbacr儿童行为量表(4~6岁组),由家长按儿童最近6个月内的情况填表完成。2 资料处理 按4~6岁行为量表评分方法,把量表113个行为症状归纳为8个行为因子(行为症状综合征),男童有I社交退缩;11躯体诉说;m优郁;W不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镇江市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保持儿童良好的情绪行为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镇江市2 92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 SDQ)(家长版)、自编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相关信息。主要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镇江市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41%,男童(11.99%)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8.72%)(χ2 = 12.473,P = 0.00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危险因素有男童(OR = 1.345,P = 0.026)、隔代带养(OR = 1.405,P = 0.022)、母亲偶尔饮酒(OR = 1.369,P = 0.033),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OR = 3.061,P = 0.001)、高中/中专(OR = 2.115,P = 0.014)、大专(OR = 1.918,P = 0.033);儿童没有吸二手烟(OR = 0.516,P<0.001)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 部分学龄前儿童存在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且存在多种影响因素,需更进一步研究综合干预方法改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情绪和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均会造成负面影响。学龄前期是儿童情绪、行为能力发展关键时期,在此阶段若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则能恢复正常。为了解芜湖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况,分析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现场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整群抽取芜湖市弋江区内9所幼儿园1 950名3~6岁儿童,共回收有效问卷1 912份,问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期通常是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时期。孩子出生后,在与婴儿的交流中母亲占有先天优势,这是建立在母婴曾经同体的生物学基础上的母婴联结。婴儿出生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就是将母婴联结化为日益复杂的人际交往的开始。但是由于父母的社会角色,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间照料孩子,婴儿不得不在出生后几个月就需要更换主要看护人。从而不利于循序渐进地将母婴联络转化为人际交往,使孩子从小就反复体验到分离的焦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基本信息问卷、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困难总分异常发生率为8.72%,其中多动(17.04%)、同伴交往问题(20.81%)较为突出,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农村学龄前3~7岁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并为制定干预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随机抽取7个幼儿园,共68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和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收集数据。结果:3~7岁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5.56%。独生子女情绪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双亲监护男童的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困难总分得分均低于非双亲监护男童,双亲监护女童的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低于非双亲监护女童,3~7岁儿童多动注意不能问题得分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过去一年内身体状况、家庭生活质量是影响儿童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农村学龄前3~7岁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教育与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及夜间睡眠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源自2015年3-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部分3~6岁学龄前儿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发育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和质量,通过长处与困难量表(SDQ)了解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有效问卷共8 900份。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0%、13.9%、18.9%、25.5%、13.6%和16.2%,除情绪症状异常率女童高于男童,其余各项异常率男童全部高于女童。睡眠质量好、较好和较差/很差分别为3.9%、52.9%和4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夜间睡眠较短的儿童相比,夜间睡眠较长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较低,OR值(95%CI)分别为0.86(0.77~0.95)、0.85(0.78~0.93)、0.85(0.79~0.92)、0.87(0.81~0.93)、0.83(0.76~0.91)和0.82(0.76~0.89);与睡眠质量好的儿童相比,睡眠质量较差/很差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升高,OR值(95%CI)分别为3.26(2.40~4.42)、2.86(2.16~3.78)、2.60(2.00~3.38)、1.96(1.52~2.54)、4.02(3.06~5.27)和2.56(1.96~3.35)。结论 夜间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早期家庭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PU-P)对安徽省3个地区2 553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调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6%;其次为多动、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9%,10.8%,10.1%,9.9%和7.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分层分析显示,母亲的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以及父亲拒绝均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但是父亲控制/过度保护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无关(P>0.05);其他监护人仅表现为拒绝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异常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困难总分异常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发生风险,且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关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2.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玉霞  吴赛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142-1143
目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日益增多,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国外报道7%~20%的学龄前儿童有行为问题。国内报道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学者报道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可作为预测成年人发生精神障碍危险性的1个指标,有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持续到青春期以至成年。为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为寻求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03年4月对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5个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托幼机构进行学龄前儿童行为偏差矫正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由幼儿园老师按照个体化的矫正方案对8名存在行为偏差的学龄前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结果经过1个周期的行为矫正,各个幼儿都达到或基本达到矫正目标.结论在幼儿园进行儿童行为偏差矫正,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防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基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了解太原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对太原市5所幼儿园共444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36%,无性别差异,各问题行为检出率男童以性问题和违纪因子最高,女童以多动,性问题,分裂样,肥胖因子较高,分裂样因子女童高于男童(P<0.05),男女行为总分差异无显性,但内向分女童高于男童,负向分男童显高于女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有父亲吸烟时间,母亲孕期总分,母亲情绪,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喜吹零食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存在性别特点,儿童行为问题可能与教育教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学龄前多动症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治疗,以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多动症是一个长期、慢性的心理障碍问题,学龄前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效果显著,临床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末以来,我国神经行为学〔1〕研究进展迅速,对接触不同种类神经毒物职业人群的神经行为功能评价以及对相关方法学的探讨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多种神经毒物对学龄前儿童智能发展、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孕妇接触多氯联苯类化合物〔2〕以及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  相似文献   

18.
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用NYLS《3-7岁儿童气质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日本S-M社会适应能力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艾森格人格问卷(成人)对杭州市542例3-6岁入托儿童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气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无差异。启动缓慢型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18.18%,难养型12.07%,易养型8.57%。分裂强迫发生率各气质类型有明显差异(P=0.0003),启动缓慢型最高21.7%,其次为难养型11.4%。不同气质维度与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儿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结论:启动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易发生行为问题,但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应重视此类儿童的教育及改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北京市大兴区学龄前儿童的睡眠障碍及情绪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并分析二者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16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学龄前儿童的人口学特征、睡眠障碍及情绪行为问题情况,采用描述分析方法对该人群情绪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与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睡眠障碍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睡眠障碍儿童392例,占29.21%;情绪行为问题儿童127例,占9.46%;经相关性分析,睡眠不安与情绪问题(r=0.219)、多动问题(r=0.172)均具有相关性(均P<0.05);睡眠节律紊乱与情绪问题(r=0.245)、亲社会行为问题(r=0.064)具有相关性(均P<0.05);异态睡眠与情绪问题(r=0.293)、多动问题(r=0.297)、同伴交往问题(r=-0.073)及亲社会行为问题(r=0.167)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不安(OR=5.733)、睡眠节律紊乱(OR=5.909)、异态睡眠(OR=12.273)是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 北京市大兴区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与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均较高,且睡眠障碍是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余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现状,我们于2001年11月对304名4~7岁的城区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