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茂胜  罗少军  张文广 《医学综述》2005,11(12):1125-1127
自外周血中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EPCs)以来,人们对出生后个体血管生成的认识从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扩展到血管新生/血管发生(angiogenesis/vasculogenesis)。以往,出生后个体中新生血管的产生机制被认为是“血管新生”,即新血管的产生源于已经存在的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然而,EPCs的分离使得认识到新的机制——血管发生,即来源于骨髓的EPCs增殖、趋化、分化,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利用成年机体血液循环中的EPCs对缺血组织趋向能力及分化形成血管的生物学性能,可以通过移植EPCs或通过诱导趋化、促进EPCs动员、增生,使缺血组织局部的EPCs数量增多,从而促进成体的血管生成,这种治疗称为“治疗性血管发生”。将对此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1 出生后的血管发生 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又称内皮祖细胞,是近年发现的能自我更新、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的多能干细胞[1].在胚胎期,血管EPCs来源于血岛,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针对血管再生位点且区别于原位内皮细胞的内皮祖细胞(EPCs)已经从外周血CD34,VEGFR-2,AC133(CD133)阳性细胞中分离出来。内皮细胞促成来源于已存在的邻近血管的生长或增生的肿瘤血管生成。有证据表明来源于骨髓的循环EPCs可促成肿瘤血管生成及某些肿瘤生长。本文对EPCs在肿瘤血  相似文献   

4.
王敬民  孔繁斗 《医学综述》2005,11(10):907-90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不同成员作为内皮细胞重要的调节因子控制着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血管发生、血管通透性以及内皮细胞存活,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VEGF在宫颈癌发生、转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现就其生物学特性与宫颈癌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日霖  梁伟钧 《河北医学》2011,17(4):541-544
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干细胞的研究热点之一,它经过诱导分化后所得内皮细胞不仅能够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生长,而且还能够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修复内皮,重建血管等生理功能,相关的研究也证明EPCs移植可用于血管新生或心血管组织工程上。这为EPCs移植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在移植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贾琴  常青  李自成 《广东医学》2006,27(1):129-131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前体,亦称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它具有迁移特性、能进一步增殖分化为成熟的EC,但缺乏成熟EC的特征性表型,也不能形成管腔结构。近年的研究发现,EPCs定居于成体骨髓,可以动员到外周血,迁移、归巢到血管新生部位,并在迁移部位增殖、分化为EC,形成新的血管。它们在成体血管新生和受损内膜的再内皮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EPCs的研究成果为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组织工程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最近几年,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迅速,同时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成体EPCs的来源、特征、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血管生长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最有力的生长因子。它通过与血管内皮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具有强大盼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微血管通透性、诱导血管生成等多种功能,被认为与哮喘的气道慢性炎症和血管生成有关。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血管生成作用是全部或部分通过增强VEGF的表达及生成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大鼠脾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在损伤血管内膜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在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大鼠脾源性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法定向扩增EPCs,检测其内皮细胞特性。通过尾静脉将EPCs移植到颈动脉内皮损伤的大鼠体内。10只大鼠行偶氮蓝染色,观察内皮损伤血管段再内皮化情况;其余大鼠于术后14d处死,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脾源性单个核细胞体外可诱导出内皮祖细胞,表现为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EPCs移植组损伤血管57%不被偶氮蓝着染,而球囊损伤组损伤血管几乎完全被偶氮蓝染成蓝色。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在球囊损伤2周后血管新生内膜增生明显减轻,血管腔狭窄程度显著减轻。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值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损伤组及M199组。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PCNA阳性表达细胞较单纯球囊损伤组及M199组明显减少。结论EPCs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增加循环EPCs数量可以促进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新生内膜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转染兔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从兔外周血中体外分离、扩增EPC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化学法鉴定EPCs,设EPCs细胞对照组(EPCs)、EPCs+Ad空病毒载体对照组(EPCs+Ad)及EPCs+Ad-Ang-1组(EPCs+Ad-Ang-1)。以携带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EPCs后,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RT-PCR鉴定细胞内Ang-1基因在EPCs中的转录;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Ang-1蛋白表达。结果 EPCs+Ad-Ang-1组镜下观察到大部分细胞呈现绿色荧光;RT-PCR鉴定证实EPCs细胞内的Ang-1转录;ELISA检测证实EPCs+Ad-Ang-1组细胞上清液中Ang-1的浓度高于EPCs组和EPCs+Ad组(均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Ang-1基因转染外周血EPCs可行。  相似文献   

10.
胡馗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40(4):491-494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内皮前体细胞,具有促进损伤血管修复和新生血管形成的特点。研究发现EPCs在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CAV)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移植后供心血管内皮损伤可以触发EPCs的修复过程。本文综述了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PCs的归巢和分化,探讨了EPCs对CAV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祖细胞靶向损伤血管内皮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 ZL  Teng GJ  Mai XL  Ju SH  Deng G  Sun JH  Zhang HY  Yu H  Li G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679-684
目的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作为磁共振示踪细胞的标记物,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血管内皮损伤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鉴定并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制备Fe2O3^-多聚左旋赖氨酸(PIJL)并体外标记EPCs。用2.5F球囊扩张兔右侧颈动脉,制作血管内膜损伤模型,进行EPCs局部移植。A组5只,移植Fe2O3-PLL标记的EPCs,B组5只,移植荧光标记的EPCs,C组5只为空白对照,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7d,所有实验兔行MR颈动脉扫描,并取受损伤血管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MR信号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PCs的Fe2O3^-PLL标记率〉95%,A组标记细胞移植后7d,MR扫描T2WI显示损伤血管壁明显低信号区,而B组和C组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病理学检测显示A组损伤血管内膜有普鲁氏蓝染色阳性细胞黏附,B组损伤血管内皮有强荧光表达,C组损伤血管内皮无表达。结论利用1.5TMR仪进行活体成像技术,可示踪并检测磁粒子标记血管内皮祖细胞在损伤血管内皮的归巢、黏附及分布,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血管内皮损伤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百里醌对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DiI-ac-LDL吞噬试验及VEGFR-2、Ⅷ因子和CD34细胞免疫组化证实细胞属性;百里醌作用EPCs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EPCs体外侵袭能力;小管形成实验检测EPCs体外小管形成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EPCs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体外成功培养出人脐血内皮祖细胞,百里醌可显著抑制体外EPCs增殖,IC50=51.2nmol/L;百里醌可抑制体外EPCs侵袭和小管形成,呈浓度依赖性;百里醌可显著下调EPCs中MMP-2和MMP-9的表达。结论百里醌可能通过抑制EPCs中MMP-2和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EPCs参与的血管生长,从而有望作为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药物。  相似文献   

13.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自1997年被发现和认识后,改变了人们对血管生成的认知。EPCs在特定的细胞因子诱导下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新生。随着对EPCs研究的深入,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近年研究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通过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增强EPCs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恢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因此,了解阿司匹林对EPCs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组织内都有显著的缺氧区域,处于缺氧状态的肿瘤细胞仍能不断增殖、浸润。肿瘤在适应缺氧时,主要有两种生长方式:(1)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超过儿立方毫米,就必须生成血管,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在肿瘤血管形成调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Warburg效应,即肿瘤在缺氧甚至有氧状态下增加糖酵解酶活性而加速糖酵解来获取能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提高CXCR7表达能否提高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生成能力。方法:利用高表达CXCR7的腺病毒转染至人脐带血来源的EPCs,建立CXCR7high-EPCs工程化细胞。比较CXCR7high-EPCs与对照组EPCs在无血清条件下存活、黏附、经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诱导的跨内皮迁移、管样结构形成以及一氧化氮(NO)生成能力。结果:高表达CXCR7能显著增强EPCs在无血清条件下细胞存活能力、黏附功能、SDF-1诱导的跨内皮迁移、管样结构形成以及EPCs生成NO的能力,并且与SDF-1有协同作用。结论:提高CXCR7在人脐带血来源的EPCs中表达能够增强其血管生成能力,这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指能从骨髓迁移到外周血,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又称血管内皮干细胞(endothelial stemcells)。1997年Asahara等[1]应用免疫磁珠法从成人外周血中分离CD34+细胞,并在预衬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培养皿培养,得到的细胞可表达vWF、CD34、CD31、VEGFR-2等内皮细胞特异性抗  相似文献   

17.
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差异剪接后能够产生促进血管生成的VEGFxxx和抑制血管生成的VEGFxxxb。在VEGFxxxb家族中,VEGF165b在功能上具有代表性地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VEGF165所介导的血管生成作用。由于VEGF165b具有机体自然产生、不具有免疫原性的优势,有望通过强制高表达、外源性给予重组蛋白或促进VEGF外显子8b选择性剪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用于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李兴升  王志刚 《重庆医学》2006,35(8):749-750
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冠心病患者将会不同程度受益于基因治疗的进步。有研究者提出了“治疗性血管生成(therapeutic angiogenesis)”这一治疗策略。很快,治疗性血管生成就成了冠心病治疗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其中,两种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被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临床试验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KD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AngⅡ(10^-5mol/L,10^-7mol/L,10^-9mol/L)干预一定时间(6h,12h,24h和48h)。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EP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收集贴壁细胞,Trizol法提取总RNA,以RT-PCR法对EPCs的KDR 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测定,并观察缬沙坦(valsartan)对此的影响。结果AngⅡ呈浓度依赖方式诱导KDR mRNA的表达增加;10^-5mol/L的AngⅡ作用6h,EPCs的KDR mRNA表达即有显著增加(P〈0.01),随着时间延长,KDR mRNA表达逐渐增加,至48h达最高峰。而缬沙坦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KDR mRNA的表达增加,使之接近于正常水平。结论AngⅡ可显著增加EPCs的KDR mRNA表达,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此作用可被ATI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所阻断,提示AngⅡ通过AT1受体介导上调EPCs的KDR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近来对肿瘤生长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血管生成由正负两方面调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素,由不同肿瘤细胞分泌,也可在发育中的正常细胞及组织中表达,在体内调节血管的通透性,为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多种细胞提供一个纤维网络;在体外能促进基质的降解以及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运动和血管腔样结构的形成,并可动员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VEGF是诱导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生长因子。理论上来说,采用不同方法来干预或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