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7年Asahara等首次证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EPC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近年来,临床上通过EPCs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获得成功。EPC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疾病展现了美好的未来,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脐静脉血、成人外周血和骨髓,不仅参与胚胎血管形成,而且在出生后的血管生成过程中有很强的促进作用.EPC在血管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值得探索的新途径.以下就EPC在缺血心肌、缺血肢体、损伤角膜修复中的血管生成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焦云娣 《中外医疗》2010,29(20):184-184,186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具有在外周血管系统中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能力,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出生后的血管损伤修复,并在肿瘤形成及转移的血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肿瘤中针对EPC为靶点的治疗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贾琴  常青  李自成 《广东医学》2006,27(1):129-131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前体,亦称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它具有迁移特性、能进一步增殖分化为成熟的EC,但缺乏成熟EC的特征性表型,也不能形成管腔结构。近年的研究发现,EPCs定居于成体骨髓,可以动员到外周血,迁移、归巢到血管新生部位,并在迁移部位增殖、分化为EC,形成新的血管。它们在成体血管新生和受损内膜的再内皮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EPCs的研究成果为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组织工程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最近几年,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迅速,同时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成体EPCs的来源、特征、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并观察其在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各种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和扩增,于培养第7天选择免疫荧光(DiI-acLDL/ FITC-UEA-Ⅰ)鉴定EPCs,并且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观察上述细胞在第0、4、10和21天的CD34、CD31、KDR和eNOS的表达变化.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等形态;第7天免疫荧光染色表明,约70%的细胞呈双荧光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D31和KDR表达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逐渐升高,至第21天分别达到(72.1±11.2)%和(81.0±12.5)%,而CD34在第10天达到高峰(38.0±13.4)%后,第21天下降为(28.3%±12.2)%;RT-PCR结果表明,第4、10和21天eNOS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本试验成功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在其体外扩增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过程中,CD31、KDR和eNOS等内皮细胞标志表达逐渐增强,而CD34的表达在内皮祖细胞的成熟分化过程中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并观察其在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各种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和扩增,于培养第7天选择免疫荧光(DiI-acLDL/FITC-UEA-Ⅰ)鉴定EPCs,并且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观察上述细胞在第0、4、10和21天的CD34、CD31、KDR和eNOS的表达变化。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等形态;第7天免疫荧光染色表明,约70%的细胞呈双荧光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D31和KDR表达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逐渐升高,至第21天分别达到(72.1±11.2)%和(81.0±12.5)%,而CD34在第10天达到高峰(38.0±13.4)%后,第21天下降为(28.3%±12.2)%;RT-PCR结果表明,第4、10和21天eNOS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本试验成功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在其体外扩增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过程中,CD31、KDR和eNOS等内皮细胞标志表达逐渐增强,而CD34的表达在内皮祖细胞的成熟分化过程中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7.
针对血管再生位点且区别于原位内皮细胞的内皮祖细胞(EPCs)已经从外周血CD34,VEGFR-2,AC133(CD133)阳性细胞中分离出来。内皮细胞促成来源于已存在的邻近血管的生长或增生的肿瘤血管生成。有证据表明来源于骨髓的循环EPCs可促成肿瘤血管生成及某些肿瘤生长。本文对EPCs在肿瘤血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骞爱荣  赵俊生  商澎  赵建业  陈建  陈志南 《医学争鸣》2003,24(12):1100-110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10 2例人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VEGF阳性表达率为4 9.1%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VEGF表达和MV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 ;VEGF表达还与胃癌浸润深度和生长方式密切相关 (P <0 .0 5 ) ;VEGF表达阳性或MVD≥ 5 0的胃癌患者 5a生存率较低 (P <0 .0 5 ) .结论 :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 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其参与了胚胎时期的血管发育,成体血管新生及损伤修复,故在肿瘤的血管新生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生理学特性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生物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鹏程  李彦豪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5):1793-1796
胚胎期血管生成存在两种方式,即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形成(angiogenesis)。血管发生是指中胚层衍生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迁移、聚集、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在原位或远处形成原始毛细血管网的过程。血管形成系在原有血管基础上,成熟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发芽(sprouting)、搭桥(bridging)方式形成新的血管的过程。以往认为,出生后血管生成仅以血管形成的方式进行。然而,自1997年Asahara等首次证明成人外周血中CD34^ 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缺血组织中整合形成新生血管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成年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综述内皮祖细胞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数据来源 本综述中使用的数据主要从Medline和 PubMed 检索1999年- 2009年10月相关的英文文献。检索词为“内皮祖细胞”。 文献选择 本综述主要选择与内皮祖细胞在肿瘤新生中的作用及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相关文献。 结果 从骨髓、脐带血和外周血中分离的内皮祖细胞能增殖、迁移和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实验证实内皮祖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肿瘤的血管新生,其中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趋化因子间质细胞源性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Notch信号通路等。有证据表明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的变化可作为反映病人对抗肿瘤治疗反应及预测肿瘤预后和复发的生物标志。除此之外,在动物模型中,辐射可暂时性地升高内皮细胞而降低内皮祖细胞。同时,在临床前实验中,用于治疗的基因修饰的内皮祖细胞可抑制肿瘤生长,从而为肿瘤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结论 内皮祖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包括内皮祖细胞的确切的生物标记和它们与放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在肿瘤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急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及对EPCs增殖的影响,在体研究VEGF基因修饰EPCs对内膜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鉴定EPCs,脂质体介导pcDNA3-hVEGF165质粒转染组、pcDNA3空质粒转染组、空白对照组.ELISA法检测EPCs表达VEGF蛋白,MTT法检测hVEGF165基因修饰对EPCs增殖的影响.基因修饰EPCs移植到内膜损伤血管模型中,观察基因修饰对EPCs修复内膜损伤的效应.结果 FITC-UEA-Ⅰ和DiⅠ-acLDL荧光双染证实分化的EPCs,脂质体介导pcDNA3-hVEGF165质粒转染组EPCs培养基上清中表达VEGF,hVEGF165基因转染促进EPCs迁移、黏附和增殖.基因修饰EPCs促进损伤内膜修复.结论 EPCs可以成功转染hVEGF165基因,并且促进EPCs的迁移、黏附和增殖,增强EPCs对损伤内膜修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内皮抑素作为内源性抗血管生成物质,可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特别是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抑制其迁移并诱导调亡,从而达到抑制血管生成[1-2].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易产生耐药性,故内皮抑素在抗肿瘤新血管生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内皮抑素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内皮祖细胞在体内外能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目前,内皮祖细胞已被证实存在于成年人外周血,骨髓和人脐带血中。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内皮祖细胞,以VEGF为诱导因子,观察VEGF对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的影响,同时重点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分析VEGF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结果 VEGF实验组细胞在三维基质内向胶原基质内生长,24 h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对照组细胞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VEGF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鼠尾胶原凝胶可以诱导内皮祖细胞表现出血管新生中的迁移、增殖、发芽等;VEGF能动员和诱导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6.
赵清  魏盟 《上海医学》2007,30(1):53-55,F0004
目的研究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分离和定向培养的方法,并对其功能进行鉴定。方法从兔股静脉插管抽取静脉血20 mL,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分别予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0 ng/mL或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30μg/mL的M199培养基培养。培养2周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内皮祖细胞。结果每毫升外周血可分离1×106~2×106个单个核细胞,两组均于接种后第2~3天细胞胞体增大,有的呈多边形或梭形;第4天出现条带或栅栏状分布;第7~8天梭形细胞增多;第14天左右出现细胞集落,其特点是中央为圆形细胞,外周是梭形细胞;添加VEGF的培养基组每接种5×105个单个核细胞出现5~10个细胞集落,而添加ECGS者出现8~15个。第4周,添加VEGF的培养基组的细胞开始脱落而死亡,而添加ECGS的细胞仍持续稳定生长,呈铺路石样分布。两组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双阳性的EPCs,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染色阳性。结论采用VEGF和ECGS均可体外培养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且均能使其诱导分化为内皮样细胞,而ECGS较VEGF诱导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动员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加大剂量阿司匹林组、心肌缺血加小剂量阿司匹林组和单纯心肌缺血组.心肌缺血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一周从心腔内取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计数EPCs,28 d后取缺血区心肌免疫组化法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单纯心肌缺血组和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VEGF显著增多[(101.51±16.97)、(94.67±11.78)vs(80.07±10.32),(P<0.05)];心肌缺血加小剂量阿司匹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EPCs显著增多[(42±7)vs(20±6),(P<0.05)];单纯心肌缺血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600±104)vs(431±73),(P<0.05)];大剂量阿司匹林抑制了因缺血导致的VEGF、EPCs和毛细血管密度的增加分别由缺血时的(101.51±16.97)、(46±9)、(600±104)降至(70.76±10.15)、(23±6)、(431±80),(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抑制大鼠缺血心肌的血管生成和因缺血和损伤导致的EPCs的动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EPC)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于腹股沟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50mg/kg,连续2d,制作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随机分为EPC治疗组和对照组;心脏彩超评估心功能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内的血管密度。结果 细胞移植3个月后EPC组心肌内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心肌内移植EPC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原表达、细胞形态、增殖潜能和体内外血管生成方面的异同点.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 细胞在接种后每2 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隔日换液1次,直到晚期克隆出现. 同期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比较.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直接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结合荆豆凝集素及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体外培养细胞的群体倍增次数确定细胞增殖潜能,胶原凝胶细胞体外种植及裸鼠体内移植实验分别测定体外及体内血管生成功能.结果:EPC在培养21~28 d出现,表现出典型的内皮细胞"铺路石"外貌. 与HUVEC相比,EPC表达高水平的CD36和KDR(EPC vs HUVEC, P<0.01),但表达CD146,结合植物凝集素和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在两种细胞间未存在统计学差异. 体外培养100 d,EPC和HUVEC分别传代46次和25次,只有EPC能在体外和裸鼠体内胶原凝胶中形成管腔样结构. 结论:人外周血来源的EPC虽然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的表型和形态特点,但仍保留干/祖细胞的完整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外周血中能够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称为内皮祖细胞。新近研究提示,内皮祖细胞在众多肿瘤中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同时,其与肿瘤的分级、分期、预后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