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2.
3.
4.
“药引”又叫“引药”,扰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冶疗。它们不仅与汤剂配伍,更广泛地和成药相配伍应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误解之1:患了ED,用ED药就能解决问题。
典型事例:
余先生50多岁,自我感觉各方面都不错。只是在前些年出现了勃起功能障碍(英文缩写为印)。他觉得这方面的事不好意思向别人讲,于是,他自己直接到药店买了药服用。一开始,还有点效果,但随着时问的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前不久恰逢单位体检,余先生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问他是不是存在勃起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疗效确切、服用方便、易于贮存和携带,便于接受。但其组方业已固定,而不能像汤剂那样随证加减。然而,若能辨证选用“药引”,则不仅能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而且还兼有调和、保护、制约、矫味之效,从而弥补之不足,同时,有时还能减缓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黄峥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11(4):12-12,37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而治法是辨证施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法随证设,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疏肝”法是随肝之病理而设。“疏”:《说文解字》:“疏,疏通也。”所谓“疏肝”,即疏散肝气郁结的方法。肝疏泄失调当含两方面含义:一是疏泄太过,作用太强,其性横逆;二为疏泄不及,作用太弱,其性消沉。肝疏泄太过表现于精神情志方面为亢奋,临床表现多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目眩头晕,耳鸣耳聋等。影响中焦,即“木乘土”,但临床表现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木乘土”又分为肝旺脾弱、肝气犯胃两种证型,此两种证型除出现急躁易 相似文献
8.
魏云生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6(1):16-17
伏气又称伏邪,指温病中与新感温病相对而言的伏气温病。自《内经》成书以来,历代医家对“伏气”有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伏气温病的“邪”伏于何处而各持己见。清末以后,对伏气的争论又转为对“伏气”与新感作 相似文献
9.
10.
一天,叶天士乘轿外出,有个乡人在道旁迎候,请求诊病.叶氏停轿诊之.切脉后说:"你六脉匀调,哪儿有病啊?"乡人说:"公乃名医,奇疾险病无不洞悉.然我患的乃是贫病,不知公能治否?" 相似文献
11.
王小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9,(1)
<正> “阴阳交”语出《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主要分歧集中在“阴阳交”这个名称上。唐·王冰注释说:“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1984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宗王冰之说,谓“阴阳交”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中医学以“邪正斗争”、“阴阳盛衰”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机体的“阴阳离 相似文献
12.
13.
14.
董锡玑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3)
<正> 《温病学》(1979年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笔者认为此说作为“温病概念”不够全面,难以概其全貌。“概念”,在《辞源》中解释为:“就种种观念,概括其相类似者,而成一共同之观念也。”就温病的概念来讲,也当从多种类型的热性病中,找出其相类似的特点,以概括之,至于这“相类似点”从什么角度去寻求、去归纳?笔者认为,当从病因和临床表现两个大的方面去考虑。一、就病因而言,温病的病因应以“感受温邪为主因”作为温病的“相类似点”概括之。因为温病的病因,就目前讲,仍跳不出“外感不外六淫” 相似文献
15.
李亚莉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10):960-960
医药分家起源于“以药养医”,旧的医疗体制造成医院有60%的收入来自于药品利润,药品从出厂到进入医院药房,往往要经过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环节,有的厂家为了赢得市场甚至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方法,导致药价虚高,“价不符实”。这些钱最终摊到了老百姓的身上,造成了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随着我国加入WTO,各行各业都逐步与国际接轨,OTC制度的引入,“医药分家”逐步被提上日程,从2002年开始,国家开始在广西柳州、青海西宁、山东青岛推行了“医药分家”试点模式,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6.
17.
周利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1)
“挶”、“强”小议周利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医古文,语义区别《医古文》五版教材中的《尽数》一文,有一句:“精不流则气郁,……处耳则为为聋”。句中的“”字,注释曰:“,一种耳部的疾病”。高诱注:“,聋,皆耳疾也”。从文理看,此解似恰切,非此... 相似文献
18.
药引应用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一清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3):3-4
药引是指方剂中以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及其他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果或消除某些副作用的药物,它是在中医方剂配伍原则及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人对药引的应用十分重视。尤在泾谓:“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张睿也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 相似文献
19.
“掌握学习”与“正态分布”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学习”与“正态分布”小议华西医科大学附设卫校聂伟610041对教育、教学效果或成绩进行客观性评价是检验教育、教学成效不可少的一环。现代教育评价随着布鲁姆等人的评价理论而迎来了转折。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是一种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有效的教学形... 相似文献
20.
蒋洁尘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3,(2)
<正> 或谓,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治,只有一字之别,意义略同,似乎没有什么需要深究的。果然是这样吗?不,我认为这一字之别,含义大相径庭,值得推敲。试作比较分析如下。论治的“论”,它具有思维、分析,判断、如何决舍等含义,意境比施治要广阔的多。辨证论治的“辨”和“论”,具有同等重要的性质,虽然论治要根据辨证,但有其一定的独立性,辨证施治则不然——施治即是直接施予,“施”之与“辨”只是一种从属关系,施治依附辨证,不体现有何独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