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发现中药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潜在联系、对应关系,为中药药理学研究及传统中药功效的发展提供信息与参考。查阅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收集、整理书中547味中药、335种功效及86种药理作用信息,借助Access及Excel软件统计分析单一功效、药理作用出现的频次及频率,以及功效-药理作用同时出现的频次与频率;另以清热、抗细菌作用为例进行了功效-药理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547味中药共有335种功效、86种药理作用,其中出现最多的功效为"清热",频次为130次,频率为0.24;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理作用为"抗炎作用",频次为191次,频率为0.35;功效-药理作用同时出现最多频次的为清热-抗细菌作用,频次为75次,频率为0.26,同时出现频率最多的泻下-致泻作用,频次为3次,频率为0.30。与清热功效共同出现的药理作用共有52种,按照出现频次、频率高低进行排序,前10位依次是抗细菌、抗炎、抗肿瘤、抗肝损伤、免疫调节、解热、抗病毒、降血糖、抗氧化、镇痛;与抗细菌作用共同出现的功效共有161种,按照出现频次频率高低进行排序,前10位依次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湿、杀虫、凉血、祛风、燥湿、止血。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中药传统功效和现代药理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药中药化——中药现代科学化之捷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杰 《中医药学刊》2006,24(4):696-697
众所周知,中药的绝大多数是植物和动物组织入药,又具中医药学术语表述的多方面性能和功效,这就决定其现代科学化研究的艰难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若将现有中药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和比例完全研究清楚,虽然从现代的化合物分离、鉴定技术的总体来讲,是能够做到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决非易事,尤其对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研究难度会更大。就生物活性而言,若将每种现有中药的中医药学术语的性能和功效表述,均给予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表述,尽管不能说绝对做不到,但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例如干地黄,按《中药大辞典》所记主要性能和功能为:性味——甘、苦、凉,归经——人心、肝、肾经,功用主治——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如此,可以想象其难度和工作量之大。加之,中医药学的一些术语内涵,如阴、阳、气、血等,从现代科学角度讲如何理解,尚待探讨,故用所知现代科学的指标和术语来表述中药生物活性的相关内容,更有实际困难。总之,尽管对现有中药进行了大量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有的药如人参等已有上百年研究的历史,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达到现代科学化,可见此途径之艰难。现有西药的绝大多数,其组成成分清楚,具较多现代生物活性指标表述,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资料等。面对此况,研究确定每种西药的中药性能和功效表述,从而使其中药化,确有很多方便之处。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目的是研制《中药临床信息数据元标准目录》,为中医电子病历的应用提供中药临床药学的应用标准及模式。研究方法是通过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小组讨论、专家咨询4种形式制定工作路线、初步确立研究内容:从中药本草考证,中药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理化鉴别、现代研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炮制,中药调剂,中成药规格、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功效主治等,小包装等的应用,新药研究,管理等一条线展开。包括中医药理论、应用及医院管理等信息;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总则及第16部分中有关内容,数据元研究基本方法,从界定的研究内容中提取中药临床信息数据元。提出构建《中药临床信息数据元标准目录》的思路与方法,整理出中药临床信息数据元标准目录,分为基础类、临床应用类、管理类三部分,并且规范中药临床信息数据元的标识、定义、表示、允许值。讨论中药临床信息数据元的信息来源、采集标准、留接口、规范科学术语、与已有标准对接、维护管理方案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分析了传统及现代的中药复方功效研究思路与探讨方法的特点,探索性地提出立足中医原创思维,从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方能揭示中药复方的功效。复方的配伍不仅是"君臣佐使"和"药物七情"理论下的中药功效的配伍,也包括复方中药的药性配伍。药性中的气、味、归经的配伍才是中药复方配伍的核心,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不能偏离药性配伍。明确以药性配伍为复方功效研究的核心,寻求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这是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上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药经微生物发酵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关键过程。益生菌发酵中药具有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增强药效、扩大适应证、降低中药毒性、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中药的现代发酵技术是以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学相结合发展而来,通常的发酵方式有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和双向发酵。其中基于液固发酵,益生菌发酵由好氧发酵、兼性厌氧发酵和厌氧发酵方式中的2种或2种以上组合,构成多级联合发酵,进一步提高活性成分含量和生产效率。益生菌发酵中药的应用已经涉及抗肿瘤、降血糖、治疗肝脏疾病以及化妆品、保健品和畜牧业等领域。探讨益生菌发酵中药的方式、优缺点和应用领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的应用功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曹宜  杭爱武  虞舜 《中草药》2010,41(12):2106-2108
为获得中药功效和相关研究文献中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提出建设综合中药功效、植物学分类、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面相关数据的中药功效数据集市;然后建立同一功效的数据立方体,利用多维数据分析和关联数据挖掘方法,剖析相关数据特征,发掘中药功效与植物学分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潜在联系,探寻中药功效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中药复方功效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多味中药治疗作用的概括与总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有机地阐释复方功效的科学内涵,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本文就中药复方功效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总结,极大地丰富了中药复方功效现代研究的内容,促进了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解表"相关中药功效术语"发汗""发散"为例,基于药性理论探讨如何用英文准确表达药物功效、作用特点的方法与可行性,为中药功效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提供研究实例。首先对"发汗""发散"的学术内涵进行古今文献的系统挖掘,把握其核心作用特点,然后对当前的英译版本进行系统整理并研究其英文内涵,对相关术语的中英文内涵进行对照研究,得出基于药性理论指导下性效结合的英译,并建议"发汗""发散"翻译为sweat perspire和disperse。本研究首次将药性理论应用到"解表"相关中药功效术语的英译中,为中药功效术语英译的合理性、准确性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中药及复方的功效基于实践而来,是方药临床作用特点和范围的高度概括及对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达形式。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基于系统生物学理论以对生物系统多层次分析的交叉学科,已成为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虚拟筛选手段,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完善。现代医学背景下,方药功效的概念模糊、缺少科学论证。如何阐释中药功效内涵,指导中医理论研究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该文从现代医学对功效的认识出发,探究使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功效研究的可行性,并结合过去功效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探究其是否能代表方药功效的部分作用。汇总了现有功效研究适用平台与算法,从功效概念体现、靶点筛选、结果验证、功效网络的构建及避免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同质化等方面提出与讨论该领域研究思路及存在问题,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深入探究中药及复方功效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药临床应用及中医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曹宜  佘侃侃 《辽宁中医杂志》2012,(11):2251-2252
中药功效数据集市以中药功效数据为主题,采用维度建模方法,组织与功效相关的植物分类学信息、化学成分、中药药理信息,采集中药事实型数据和部分文献型数据,根据中药相关学科概念体系,划分维度层次,支持与中药功效相关的多途径、多层次检索,可为中药功效多维分析、数据挖掘和文本挖掘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药现代化进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产权等4个方面概述了中药产业的现状。作者认为:中药材生产在建立GAP基地,保证药材的质量的同时,应采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开辟中药材生产的新模式;中药工业应引入先进制剂技术中药,以生产出“三效”、“三小”、“五方便”的现代中药;药材专业市场的规范管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商业应实行代理制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应从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多方位着于,构建中药知识产权的立体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释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一种中医病证的观点.方法 回顾以往中医文献中辨析艾滋病与"伏气温病"、"瘟毒"、"虚劳"等类似中医病证存在本质性差异的论文,分析艾滋病与上述各种中医病证的差异.结果 多位学者对上述说法作出详细的考证、比较和分析,得出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中医病证的否定结论.结论 艾滋病不同于其他中医病证,但艾滋病的治疗可参考传统中医学的某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泻下药和解表药的现代药理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医药体系中的传统药效的现代药理学解释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本实验设计了3种方法,在总体上对中药的传统药效与中药的现代药理活性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对被研究的中药药效给出言之有据的解释。方法收集大量中药传统药效、中药现代药理活性和中药所含活性化合物现代药理活性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寻找特定中药药效类别(泻下和解表)的现代药理学的特征,从而得到其现代药理学解释。结果使用的3种方法都能够给出与2种药效相关的现代药理活性。汇总3种结果得到,泻下与导泄、兴奋胃肠平滑肌、止血和利尿4种药理活性相关;解表与抗凝血/抗血栓、止痛、解热3种药理作用相关。3种方法比较,共有化合物方法结果比较好。结论对大量中药的传统药效和它们的现代药理活性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得到中药药效的现代药理解释。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对其他中药传统药效的研究中,对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景贤  龚莉 《中医杂志》1992,33(11):45-46
中医辩证肾虚为主的159例各类肾病患者,用现代医学测试手段探讨了中医肾开窍于耳、肾主水、肾主骨、肾生髓、其华在发等功能概念,为诊治肾脏疾病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清以前医籍中以“禀”为词素的先天体质术语及其内涵进行研究。方法:以《中华医典》光盘为检索对象,以“禀”为关键字检索,共检索出6 480篇,逐篇阅读后,筛选出清代以前具体论述先天体质的文献,提炼出9个用来表述先天体质的词汇。结果:1. 隋朝最早出现以“禀”字组成的先天体质术语。至明末,依次出现了“禀气”、“禀质”、“禀受”、“禀赋”、“所禀”、“赋禀”、“气禀”、“禀体”、“素禀”9个先天体质术语,出现率高的先天体质术语是“禀受”(33.27%)与“禀赋”(32.99%)。2. 构成先天体质的要素有5 个,至明末依次出现了形体、父母遗传、寿夭、气血、地域,出现率最高的是形体(32.11%)。结论:1. 清以前,表述先天体质的术语带有“禀”字。2. 用多个词汇来表述先天体质,意在表述先天体质的不同要素,同时也体现了先天体质的认识过程。3.最先认知的先天体质要素不是父母遗传,而是形体、气血是位居第2 的先天体质要素,表明观察先天体质不仅涉及身体的结构———形体表现,也涉及身体的功能———气血表现。古代中医有关先天体质的探讨对当今的健康认知与健康维护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及系统生物学对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的进展,回顾了我国中药质量标准的历史和现状,并描述了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向“整体”、“综合”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具有“整体”特征的指纹图谱在中药的真实性鉴别、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价和控制及与药效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描述了系统生物学的各种“组学”在中药材的种质资源和质量控制、中药整体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生物学的引入将促进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框架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架"、"框架理论"的提出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许多学科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了明确其概念内涵,探讨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文章从框架的思路起源出发,系统阐述框架与框架理论的定义,研究概念框架与理论框架的区别及联系,分析框架的具体建构条件及建构方法,并对框架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共有化合物是一类同时存在于多种具有相同药效的中药中的化合物。本研究寻找并分析了“泻下”、“止痛”和“清热”3类共有化合物 ,发现其现代药理活性与所属中药药效类别有很强的联系 ,这为探索中药药效与现代药理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气概念谈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及翻译原则薛俊梅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译者在翻译时应正确认识中医中的气概念的重要性,认为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有其特殊性,因而在介绍和翻译中医药学时,译者要充分了解中医药体系的基本特点,掌握中医名词术语的真正内涵并根据其特点和原则进行翻译来保持中医药固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刘铁军教授认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当以"肠毒"立论,大肠传导功能受损,毒邪不能有效排出,肝脏解毒功能减低是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发生、发展、迁延不愈、产生多种并发症的原因。肠毒作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其形成与肝、大肠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刘教授在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上,主张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现代研究的有机结合,将"中医下法"运用在其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将"肝与大肠相通"等中医传统理论融入其中,研发出疗效确切的成药"毒消肝清丸",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