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3 229例,其中,非高龄组患者2 322例,高龄组患者907例。高龄组患者按院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790例(87.1%)与病死组117例(12.9%)。分析高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检查、并发症、治疗方案及院内生存情况。结果高龄患者院内存活率与诊断,治疗方法,入院时红细胞比积,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与他汀类药物比例呈正相关;与Killip 3~4级比例,合并房颤、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比例,病变严重程度,肌钙蛋白峰值,术后肌酐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院内病死的危险因素包括STEMI比例,合并心源性休克、室颤比例,入院时血钾水平,肌钙蛋白峰值,治疗方法。结论积极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高龄AMI患者预后,但仍需重视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高龄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提高对急性胸痛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治,以期改善高龄AMI患者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的策略.方法76例ST段抬高和(或)新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52例,女24例;年龄43~82(61.5±13.6)岁.采用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常规方法,行急诊冠脉造影和急诊PCI.结果76例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3级73例(96.1%),TIMI血流2级1例,失败2例.74支IRA共植入支架97枚,胸痛发作至IRA再通时间≤12 h和>12h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胸痛发作至IRA再通时间>12 h组的冠脉多支病变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结论急诊PCI不仅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而且能消除狭窄,减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故有条件的医院应首选PCI为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疗措施,尤其对高龄患者、有溶栓禁忌征者及有心原性休克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述临床护理工作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的32例次并发症,诸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造影剂不良反应、以及速走神经反射等均在严密的临床观察与精心的护理下,得到应急处置.结果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介入治疗术中由于得到精心观察与护理,有效地控制了并发症的持续存在,手术成功率达100%.结论护理工作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获得理想的介入治疗效果起着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随着器械和技术的进步,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广泛开展,国内某些有经验的中心TRI的比例占所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90%以上,多数经股动脉可以完成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类型,目前均可经桡动脉完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出血并发症低、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但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中是否可以常规应用还存在一些顾虑,尤其是手术可完成性、手术延迟等方面。另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都应用更强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出血的风险高于常规择期PCI,众所周知的TRI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好处在AMI直接PCI中是否更加明显?其降低出血的好处是否能带来真正的临床获益?笔者结合最新的临床试验及个人的临床实践就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是否减少首次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5年各种原因死亡。方法对4年间年龄≤75岁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521例进行1~5年随访,电话及门诊随访患者本人或死者的第一亲属,终点为各种原困死亡。用t检验、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Cox多回归法对人口资料、基线病情和介入治疗方法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接受介入治疗者275例(其中急诊介入220例,择期介入55例),接受非介入治疗者235例,介入治疗组各种原因死亡10例(3.6%),非介入治疗组各种原因死亡45例(19.1%)。卡方检验显示:介入治疗组各种原因死亡明显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介入治疗组1~5年生存率高于非介入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与各种原因死亡独立相关。结论对75岁以下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能独立显著减少患者在1~5年的各种原因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减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8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术后3d内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应用在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中能显著提高老年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度,对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AMI合并CS行PCI治疗的99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期间16例(16.2%)死亡。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死亡率分别为17.2%、22.2%、22.2%、27.3%;急性心梗发生率分别为0、1.0%、1.0%、3.0%;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0%、3.0%、6.1%、11.1%;MACE发生率分别为18.2%、26.3%、29.3%、39.4%。结论急诊PCI治疗对AMI合并CS患者有显著疗效,其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血流3级率高,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44例AMI住院患者为PCI组18例,和非PCI组26例,PCI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非PCI组给药物治疗,两组在7~10日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SDNN、SDANN、RMSSD、PNN50、LF、HF指标的变化。结果: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心率变异指标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行PCI,可使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显著增加,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探讨80岁以上的高龄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4例平均年龄(84.0±3.7)岁的急性心梗患者进行PCI,观察手术即刻效果及近远期疗效。结果:22例取得即刻成功(成功率91.7%),共对32支靶病变血管行PCI,共植入支架41(平均1.7±0.8)枚。15支IRA为完全闭塞病变,即刻开通14支,院内死亡4例。平均随访(18.5±14.8)月,14例未再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8月死:亍二肺癌。结论:急诊PCI对8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来说,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并发症——急性左心衰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我科曾收治1例93岁高龄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其住院914天共发生86次急性左心衰,由于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均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静脉溶栓组和PCI介入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静脉溶栓治疗组血管再通22例(73.33%),PCI接入治疗组血管再通28例(93.33%).两组间血管再通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溶栓治疗组出现1例患者死亡,8例不良反应.PCI介入治疗组0死亡病例,不良反应2例,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24岁,因"突发胸痛2h"于2005-07-12:11:30在某县级医院初诊.胸痛位于胸骨中下段后方,伴左肩部放射痛,病前1 d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无发热史,有吸烟史,既往无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史,否认家族中早发冠心病史.当时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未见异常,血细胞分析:WBC7.1×109/L、N69.2%、HB 152g/L,以急性气管炎处理,静点克林霉素及对症处理,留院观察疼痛缓解离院.当日夜间10时疼痛加剧,全身冷汗,持续性,无缓解期,急诊120接入院,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0.4mV,CTN_13.4ng/ml,CK_MB 46 U/L,胸部CT未见异常.入院初步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