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的27例肝包虫患者根据住院天数、带管天数,是否胆漏,是否复发等进行分析,并与接受传统术式的2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组27例痊愈出院,无胆漏、复发病例,获访23例,无1例出现残腔积液等肝包虫术后并发症。传统手术组发生胆漏4例,复发3例。住院天数、带管天数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临床疗效较传统术式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肝棘球蚴囊肿约有 5 %~ 1 0 %合并有胆瘘 [1]。近年来手术方法已不断改进 ,仍有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后并发不同程度的严重胆瘘发生 ,处理非常棘手。我院普外科自 1 998- 0 6~ 2 0 0 3- 0 6共收治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后并发严重胆瘘 (每日胆汁引流量>2 0 0 m L) 8例 ,占同期肝棘球蚴手术的 4.5 % ,经再次手术均治愈。现将这组资料并结合文献 ,就胆瘘的预防及手术治疗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其中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2 4~ 72岁 ,平均 5 9岁。 5例在外院行肝包棘球蚴内囊摘除术 ,术中发现胆瘘 ,内囊摘除后置胶管外引流 ,外囊缝合 ,…  相似文献   

3.
肝棘球蚴内囊摘除术后 ,均在肝内遗留有与棘球蚴等大的外囊残腔 ,其残腔容积有数百毫升至数千毫升。如对此残腔处理不当 ,可导致术后外囊残腔的积液 ,感染 ,肝脓肿 ,胆汁瘘。甚至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现将我院 1992~ 2 0 0 0年收治的 74例肝棘球蚴手术病人残腔处理方法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 36例 ,女性 38例。年龄 12~ 6 5岁。 14岁以下小儿 5例 ,6 0岁以上老年 6例 ,青壮年 6 3例。肝棘球蚴数目 :肝脏单发性 44例 ,多发性 2 3例。肝棘球蚴同时合并有腹腔 ,盆腔 ,肺棘球蚴 7例。肝棘球蚴感染特点 :细粒棘球绦虫 (犬绦虫 …  相似文献   

4.
张辉  安梦滢  邵丽 《新疆医学》2004,34(4):56-57
肝细粒棘球蚴病为新疆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手术方法为肝包虫内囊摘除术,但术中存在着复发、残腔感染以及胆瘘等问题,我院于2002年6月-2003年8月采用新术式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了11例肝包虫病患者,手术效果显著,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管、肝包、支气管瘘形成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清除包虫内囊、修补支气管及胆瘘口、带蒂大网膜填塞包虫残腔。结果 全组16例术后胆瘘、支气管瘘闭合.肝包虫残腔消失。结论 包虫内囊清除、瘘口修补、残腔大网膜填塞加置管引流是治疗肝包虫并发肝支气管胆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淑君  李静  张淑芳 《农垦医学》2007,29(3):238-239
包虫病是新疆以及一些牧业地区的地方病,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肝脏(约75%).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因其术后并发症高(10.8~65.8%),如残腔感染,积液,胆漏及长期带管等,且因无可靠的既能完全杀灭细粒棘球蚴虫节,又不伤害肝组织的制剂,造成术后复发率高(4.5~20.2%).  相似文献   

7.
王琦  陈本栋  王锋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2):915-916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治疗肝包虫病的疗效。方法采用肝包虫囊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治疗26例肝包虫病患者。结果全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胆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的18例病人未见复发及残腔并发症。结论肝包虫囊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治疗肝包虫病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新术式,可解决以往传统的内囊摘除术的高复发率和残腔并发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棘球蚴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经验,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科近10a收治的肝棘球蚴病例(其中内囊摘除术+外囊残腔开放术67例,内囊摘除术+外囊残腔引流术144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体温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残腔开放术、残腔引流术在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上与外囊切除术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腔开放术和残腔引流术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腔开放术在拔管时间上与残腔引流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囊摘除术+外囊残腔开放手术术式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等特点,可以满足大部分肝棘球蚴病外科手术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带蒂大网膜移植加引流在肝包虫残腔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防止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后遗留残腔发生积液、感染、胆瘘等并发症。方法: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加置管引流处理残腔。结果:全组43例术后肝包残腔全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带蒂大网膜移植加残腔置管引流是防止肝包残腔发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几种不同肝包虫病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探求较佳手术方案。方法5种手术方式治疗190例患者,比较单个囊肿手术耗时及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吸收热、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残腔情况(积液、感染、胆瘘)、胸腔积液、原位复发等随访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组和完全外囊内切除术组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单个囊肿)高于包虫内囊摘除术加外囊残腔引流组和包虫内囊摘除术加大网膜内引流组(P<0.01),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吸收热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均低于后者(P<0.01)。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组手术与完整外囊内摘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相比,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吸收热、术后带管天数、残腔并发症及原位复发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手术耗时及出血量明显低于后者(P<0.01)。结论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式相对传统外囊内完整摘除术式,疗效基本相同,对于邻近肝门部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的肝包虫,手术风险和难度相对较小,便于肝包虫高发区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的临床分型标准及意义。方法2000年1月~2005年3月收治了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病例47例,均行外膜内完整摘除术,观察并分析术中所见胆瘘不同的解剖特点,观察手术疗效。结果47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残腔感染及胆漏等并发症。初步提出囊性肝包虫合并胆瘘的临床分型标准。结论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的临床分型可以简洁、直观、全面地表述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的情况,不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还可以为囊性肝包虫合并胆瘘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2.
A total of 1,204 patients with liver hydatidosis were treated by operations in our hospital from 1953 to 1990. Of these 74 had biliary fistulae. Growth of echinococcus cyst causes displacement, distortion and stenosis of the hepatic ductules with impaired bile drainage. Biliary effusion may occur between the endo- and ecto-cyst walls. Long term compression renders the hepatic ductule atrophic, and liable to rupture, forming a hydatid cyst-biliary fistula. The hydatid cyst can rupture into the biliary tract, and cyst fluid escapes into the biliary tract with daughter cysts discharged into the common bile duct, causing biliary colic,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possibly liver abscess. For acute obstructive and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drainage of purulent bile and daughter cysts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fected hydatid cyst are indicated. After removal of the echinococcus cyst, the fistulous opening on the hepatic duct must be sutured, but a small biliary fistula may be left alone. According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ectocyst wall, size of the cavity, severity of the infection, and degree of bile leakage, one of the following operative procedures for obliteration of the residual cavity can be selected: (1) closure by inversion suture of ectocyst; (2) omental or muscle flap obliteration; (3) closed catheter drainage.
  相似文献   

13.
肝圆韧带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附2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浩  李玉坤  李浩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504-505
目的探寻一种上腹部带血管蒂的非大网膜自体组织修复胆道缺损或上消化道穿孔的方法。方法修复胆管缺损时,切断肝圆韧带,游离靠肝侧的肝圆韧带,将其剖开,黏膜面朝内,与胆管缝合。在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中,将肝圆韧带近脐部切断,分别结扎断端。游离肝圆韧带至肝脏附着处,再修整溃疡穿孔后,在穿孔部位用4号不吸收线垒层缝合3针,将肝圆韧带游离端覆盖在穿孔处,再收紧打结。结果胆道修复中无胆漏和胆道狭窄,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病人无胃肠瘘扣腹腔脓肿,均顺利出院。结论肝圆韧带作为上腹部的一根游离度大的仍有管腔存在的韧带在上腹部众多的手术中是一很好的生物补片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视微创胆道手术的操作技巧,提高手术质量。方法应用MEBS系列器材和相应的手术步骤,直视下采用刮吸、推剥和缝吊等操作技巧解剖胆囊三角区域并行肝外胆道手术。结果直视微创操作完成胆囊摘除98例,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10例,胆总管一十二指肠吻合7例。相关手术技巧的应用使术中解剖更为清楚,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术后迷走胆瘘1例,经缝扎瘘口后痊愈出院。无术后出血、黄疸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MEBS具有LC相同的微创效果,相应的操作技巧应用使手术更为安全简捷。  相似文献   

15.
胆内瘘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内瘘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5年5月~2005年8月间收治的29例胆内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29例,其中10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内瘘,其余病例为术中发现.所有病例经手术后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年,也无胆管狭窄发生.结论 胆内瘘术前诊断困难,对萎缩性胆囊炎、长期胆囊结石患者,尤其是发现胆道积气征者应高度怀疑.胆管瘘口可采用瘘口修补、T型管引流或肝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等方法治疗,对胃、肠道瘘口可采用瘘口修补或胃部分切除处理.  相似文献   

16.
Mirizzi综合征诊断与处理对策(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爱国  刘新生  金鑫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3):1927-1929,1934
目的 总结Mirizzi综合征(MS)的诊断与处理经验,以供同道借鉴。方法 对27例经手术证实的M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病因、特点及诊断与处理做一探讨。结果27例中术前确诊4例。在腹腔镜手术中发现MS4例,中转开腹1例。根据病理损伤程度,术中分别采用了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瘘口直接修补术、带血管蒂胆囊瓣修补痿口术及Rour-en-Y胆肠吻合术等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全部临床治愈。结论 MS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率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对不同病理类型的MS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腹腔镜下治疗M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唐文龙  刘存院  白鹏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6):679-680,698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11例,肝管损伤或坏死2例,胆囊管残端瘘1例,拨T管后胆瘘6例,T管早期脱落2例,T管安置不当1例。保守治疗14例(60.9%),再手术治疗9例(39.1%),均痊愈出院。结论:胆瘘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道手术及拨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胆道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瘘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有无胆道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哲  涂湘炎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6):517-519
目的探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全组65例。中央型结石17例,周围型结石12例,局限型结石26例,弥漫型10例;合并肝胆管狭窄40例(61.5%),共施行肝叶(段)切除术27例,肝门胆管切开取石 高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7例,肝叶(段)切除 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1例。结果术后有60例获得6个月~5年随访,优32例,良21例,差7例,优良率88.3%,术后残余结石12例(18.5%),经术后胆道镜结合液电碎石治愈10例,再次手术2例,胆漏3例,伤口感染5例,膈下脓肿2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未发生手术死亡。结论肝叶(段)切除联合胆肠吻合引流术或T管引流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能提高疗效、降低残石率、减少并发症,术后胆道镜取石是治疗胆道残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RCP联合腹腔镜对于预防困难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作用。方法分析收治的579例困难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两镜联合治疗组282例(联合组)和常规开腹手术组297例(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瘘发生率、住院时间、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结果两镜联合治疗组280例顺利完成LC,2例中转开腹;联合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5.7±26.5)ml和(142.1±22.6)min(P〈0.001)、术中出血量为(35.2±11.6)ml和(81.5±19.2)min(P〈0.001)、住院时间为(6.5±1.2)d和(10.2±2.8)d(P〈0.001)、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为(2.9±2.1)d和(5.2±2.7)d(P〈0.001),联合组术后无胆瘘发生。结论 ERCP联合腹腔镜可以减少困难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并发胆漏的病因及治疗方法,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982年9月至2002年2月我院共施行肝包虫病手术1 666例,肝包虫病术后并发胆漏13例。本文对通过13例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肝包虫病相关胆漏13例,其发生率为0.78%。其中肝包虫病合并胆漏8例,占61.53%;细小副肝管或肝旁迷走胆管损伤漏3例,占15.38%;针眼漏2例,占7.69%。结论肝包虫病相关胆漏多见于肝包虫病合并有胆漏,少数病例系手术操作失误所致。因此,原病并发胆漏可通过手术得以治疗及术中规范操作来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