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频心电图作为一项无创伤性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由心肌缺血等因素所引起的心肌损害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当心肌表现为缺血、坏死、纤维化时,高频心电图上可以出现切迹、扭结。我们对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进行这方面的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55~76 y。其中既往有急性心肌梗死史者25例,下壁心肌梗死10例,前间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前侧壁心肌梗死5例,无急性心肌梗死史但心电图上有明显的Q波或QS波者5例。受检者取仰卧位,先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与分析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在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的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60例,同时给予头胸导联心电图及常规导联心电图检查,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60例无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头胸导联诊断右心室梗死的准确率,同时对ST段抬高程度进行对比。结果对右室梗死患者及无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常规导联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诊断准确率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右室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检查时可见ST段抬高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头胸导联相比于常规导联心电图在诊断右室梗死上更具优势,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临床上应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进展进行整理研究。方法对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分类、心电图诊断MI的新标准、等位(同)性Q波的概念、再梗死、ST段抬高形态的意义、酷似心肌梗死的ECG以及体表心电图漏诊MI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应当重视对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认识和临床应用,若临床上出现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应首选心电图进行检查,而且要尽快完成,同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若不能完全确定,建议及时做好必要的重复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仔细对比观察分析。结论临床上应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准确可靠,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罗卫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143-144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本组200例AMI患者中,具有典型心电图变化者143例(71.50%),表现为ST段抬高,无典型变化者57例(28.50%);住院期间共死亡13例(6.50%),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中恶性心律失常7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力衰竭3例。结论心电图作为AMI的一种常规无创性检查,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优点,在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肌酶学变化进行综合判断,为AMI的早期诊疗提供有效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常规心电图(ECG)检查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梗)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依据之一,而后壁AMI在ECG检查中常无典型改变,易被误诊或漏诊。现将笔者在临床检查中总结的20例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早期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心电图表现ST段显著移位为其特点,面对损伤区的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背向损伤区的导联,则呈相反的变化.病后数小时出现大Q波及T波倒置.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电图上显示的Q-ST-T的变化有其特征性的演变过程,因此,观察心电图演变对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浅析酷似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分析,提高诊断技术水平,减少误诊,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就近二十年来遇到300例属于非前间壁心肌梗死引起心电图波型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前间壁心梗在临床上发病高,但酷似前间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较为常见。结论酷似前间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临床上常见,为防止误诊误治,应密切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发病年龄、病程等,根据心电图波型的变化进行详细诊治,防止误诊误治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应用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的临床实际效果。方法:使用计算机法对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2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分成试验组100例以及对照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试验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进行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诊断的临床效果对比。结果: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显示为67%,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的89%,试验组患者室性、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对照组相比显示结果更优,差异P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对于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典型心电图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30例常规心电图检查无Q波、无明显ST段抬高者6例;肢导低电压、电轴左偏者2例,仅有ST-T变化、无Q波者6例;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者5例;V1~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者4例;V3~V5导联U波倒置、后出现ST-T改变者4例,动态监测ST-T改变者3例。患者心肌酶谱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及规律。结果 30例患者中死亡4例。其中心源性休克2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余26例患者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均给予AMI常规治疗处理,病情好转后出院。误诊为消化疾病13例、循环系统疾病8例、呼吸疾病5例、神经系统疾病4例。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40%心电图变化不典型,即没有病理性Q波,或心电图改变不典型者,临床易于误诊、漏诊,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对原因不明的上腹部疼痛、胸闷、突发心力衰竭,休克、晕厥等症状者,应及时进行辅助检查和心电图动态观察,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心电图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心电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本文对我院588例冠状动脉造影瞬时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因心电图病理性改变而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12例以心电图和心肌酶阳性而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22例患者心肌三联为阳性。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动态观察综合分析,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常见急危重症,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发疾病,心电图是最常用的可靠检查之一,对其早期诊断、有效治疗、病情进展、预后判定等均具有重要价值.为提高心电图应用价值,进一步指导临床抢救、治疗,作者对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鹤煤总医院近年来82例近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黎  马兰 《安徽医药》2017,38(10):1330-1332
目的 评价心电向量检查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8例心电图QRS波形正常的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患者,同期行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项检查中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与其他2项检查结果比较,对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检查的准确性进行评判。结果 8例患者心电图QRS波形正常,1例伴有V1-V3导联ST段上抬,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ST段压低和/或T波变化,2例为正常范围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符;8例患者的心电向量检查结果均符合相应部位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1例,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1例,前壁、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1例,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心电向量检查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常能诊断心肌梗死。但是,有的病人无典型症状(无痛性心肌梗死),或是心电图变化因梗死范围很小或同时累及左右束枝而被掩盖,因而不能确诊;心肌梗死后,在心电图上也无法辨认心壁瘤的有无。而电记波没有这些缺点,被人认为是心肌梗死的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自1960年10月至1963年5月,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放射科用电记波检查了71例临床上疑有心肌梗死之患者,发现其中50例有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并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心电图检查,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式归纳总结患者临床资料,重点探究心电图的早期特异性表现。结果 85例患者中典型心肌梗死占44.71%,不典型心肌梗死占54.12%,正常心电图占1.18%;ST段抬高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36.84%)、死亡率(15.79%)与非ST段抬高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70%)、死亡率(2.17%)相比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分为典型与不典型两种,临床检查中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右胸、正后壁导联),以实现早期鉴别诊断,辅助治疗,促进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初发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不典型心肌梗死25例。死亡8例,65岁以上的老年人7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心力衰竭2例、恶性心律失常4例。结论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要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其变化,必要时加做18导联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检查。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非Q波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上无Q波出现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1].是临床危重症之一,早期明确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但因本病心电图表现不典型,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应心肌酶学改变方能作出正确诊断.现将我院去年治疗的8例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定位心肌梗死,为临床提供可能的治疗依据。方法:对90例患者心电图(ECG)定位与超声心动图的定位进行比较。结果:两者可以相互验证。ECG所示梗死部位与超声心动图比较,出现运动前的室壁节段大致相同,符合率78.9%,其中后壁心肌梗死21例,前间壁心肌梗死30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6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诊断高于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并且可以弥补心电图对心肌梗死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5例中,病情有所缓解23例,死亡15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2例.结论 为防止不典型心肌梗死的漏诊、误诊,凡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肩痛、牙痛,伴恶心、呕吐、出大汗等症状或突然出现心衰、休克、昏迷、偏瘫者,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应作常规心电图检查,若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则应注意有无正后壁及右室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加做V7-V9及V3R-V5R,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查心肌酶谱.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特殊的临床表现与心电图。方法:收集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3例,与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比较,分析其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误诊情况。结果: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较为常见,再加上心电图不典型,致使其极易漏诊或误诊。结论:对突然出现心功能衰竭、消化道症状、脑卒中、心律失常、休克或其他部位疼痛的老年患者,如果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均应高度警惕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并及时作出相应检查,而不能单靠一次心电图不典型而否定诊断,应及时反复做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并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