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郑瑶  李雪平  董文辉 《河北医药》2012,34(19):2983-2983
近年来牙周病与早产及低体质量儿等妊娠不良事件的关系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国外学者认为牙周炎等口腔的慢性感染可能使细菌和炎性介质播散至胎盘引起妊娠并发症,孕期牙周炎可能是妊娠不良结局的又一危险因素,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比较早产孕妇和正常孕妇的牙周状况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探讨牙周炎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孕期妇女被动吸烟情况,探讨孕期不同时期被动吸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调查孕期不同时期被动吸烟状况,追踪其妊娠结局,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分析孕期不同时期被动吸烟对妊娠结局危害的影响程度。结果孕期妇女被动吸烟暴露率由低至高依次为孕早期、整个孕期、孕中期、孕晚期,被动吸烟组早产、死胎死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窒息、胎儿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被动吸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被动吸烟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增加,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及健康,孕妇应尽量避免暴露于吸烟环境,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本文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产前检查且无妊娠并发症、内外科疾病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孕期妇女860例,对其年龄、文化程度等自身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了回顾性整理分析,以探讨孕期贫血的影响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孕期营养是优生优育的重要保证,孕妇在妊娠期间为了适应生理变化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对孕期营养有更为特殊的要求。妇女孕期营养状况与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具有重要关系,孕妇营养不良可导致胎儿发育缺陷、出生体质量异常及新生儿畸形等不良的妊娠结局[1]。妊娠期营养过剩除导致孕妇体质量增加过多和高出生体质量儿外,同样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性。为探讨孕期营养状况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制定科学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加强孕期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115例GDM孕妇加强孕期管理,有效控制血糖,并与正常妊娠组进行对照,观察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GDM孕妇经过饮食、运动疗法,孕期加强母婴监护,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窒息及病理性黄疸等妊娠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GDM孕妇加强孕期管理可有效控制血糖,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孕前、孕期肥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孕前、孕期肥胖孕妇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正常孕妇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孕妇分娩结局差异。结果观察组产程异常、剖宫产、产后出血、切口感染、巨大胎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孕期肥胖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孕期干预可降低剖宫产率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妊娠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436例妊娠妇女,其中316例孕妇存在孕期生殖道感染、孕期糖尿病、孕期被动吸烟和配偶饮酒等危险因素,另120例孕妇无上述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 入选孕妇中存在生殖道感染、糖尿病、孕期被动吸烟和配偶饮酒等危险因素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5.7%、34.0%、25.8%和17.5%,均高于无上述危险因素的孕妇(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中,生殖道感染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为3.23、糖尿病OR为5.78、孕期被动吸烟OR为4.88以及配偶饮酒OR为3.85.结论 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糖尿病、孕期被动吸烟及配偶饮酒等均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荣改  高蔚然  李杰 《河北医药》2010,32(22):3262-3263
妊娠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发热对妊娠经过和结局可产生不同影响,可导致流产、死胎、死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但对新生儿预后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我们对近几年我院孕期发热病例进行分析,追踪新生儿结局,探讨孕期感染性发热与新生儿预后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期个体化营养管理对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9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孕期个性化营养管理,对比两组孕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期进行个性化营养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适于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妊娠期体重增加对河南地区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检并分娩的1650名单胎孕妇,按孕期体重增加分为3,组:低体重增加组(<7kg),正常体重增加组(7~16kg),高体重增加组(>16kg),逻辑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评价妊娠结局。结果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以及出生大于胎龄儿的风险,但降低了小于胎龄儿出生的风险。孕期体重增加不足降低了多数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但是增加了小于胎龄儿出生的风险。结论妊娠期体重增加异常和很多不良妊娠结局有关,通过宣传教育将孕期体重增加控制在适度范围有利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桑成武  谢军  孙媛媛 《安徽医药》2012,16(1):106-10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老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干预组(38例)及非他汀药物干预组(40例)。治疗前后观察血清学指标及通过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变。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干预组患者的TG、TCH、LDL-C、CRP水平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变小(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老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可以稳定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浆CRP,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低回声、不均质及强回声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依据彩超将7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38例,2组颈部彩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6个,按超声检查的回声特性分成3类,低回声105个,不均质回声89个,强回声52个,治疗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和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观察2组斑块在治疗6月,12月后颈动脉3类斑块缩小程度及不稳定粥样斑块比率有无改变。结果治疗6月后3组颈动脉3类斑块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后低回声斑块大小及稳定性斑块数目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观察二组中阿托伐他汀对低回声颈动脉粥样硬化低回声斑块有缩小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塑华  孙佳凡 《中国药房》2009,(35):2762-276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4.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蕾  徐朝义  高励 《中国药业》2010,19(7):9-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8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和C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A组、B组、C组治疗后IMT分别为(1.08±0.16)mm,(0.96±0.11)mm,(0.92±0.09)mm,C组治疗后IMT较A组、B组及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C组总胆回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目醇(LDL—C)治疗后较A组降低。斑块大小治疗前后以及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长期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比10mg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6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130例)和对照组(130例),对照组患者饮食控制、口服氨氯地平等非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6~12个月,利用超声技术评价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IMT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斑块的作用,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洋 《中国医药》2012,7(10):1222-122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127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阿托伐他汀组(n=42)和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n=43),分别接受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辅酶Q10治疗,治疗6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随访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体积、颈总动脉内径及颈动脉狭窄率,并观察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IMT及斑块体积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较阿托伐他汀组IMT及斑块体积减小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6.4±0.8)mm与(6.7±1.0)mm]均大于本组治疗前[(5.8±0.6)mm与(5.9-±0.5)mm]及对照组治疗后[(6.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颈动脉狭窄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增大及颈动脉狭窄率减小较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内径:(6.7±1.0)mm比(6.4 ±0.8)mm;颈动脉狭窄率:(22±3)%比(37±4)%,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3例患者出现乏力,2例肌痛,对照组及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能有效延缓斑块进展及颈动脉狭窄,并缓解由阿托伐他汀引起的肌痛和乏力,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效果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证实管腔狭窄程度<50%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d)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血脂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①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改善,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2个月后,2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管腔狭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观察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平均容积分别从治疗前的(17±6)、(24±5)、(42±12)mm3下降至治疗后的(13±4)、(20±7)、(32±10)mm3,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平均容积分别从治疗前的(16±4)、(26±4)、(41±13)mm3下降至治疗后的(13±6)、(23±7)、(36 ±8)mm3,治疗前后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平均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平均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平均容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能有效监测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例,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观察血脂水平变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结果治疗后2、4、12周时患者TC、TG、LDL-C等指标水平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和斑块总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中进行调脂治疗可改善粥样硬化斑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4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2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巴塞尔评分,治疗后3个月、6个月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脂水平,治疗后6个月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6个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巴塞尔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更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sCD40L浓度的影响,并探究其阻断CD40/CD40L信号途径的作用。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饮食控制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12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12周检测血清sCD40L、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4周、第12周所测指标浓度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第12周指标血清浓度低于第4周血清浓度(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尚不能认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异常对于阿托伐他汀的降血清sCD40L浓度作用有影响。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sCD40L浓度,具有除调脂作用外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