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刚  刘丽 《安徽医药》2014,(9):1702-170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血清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血清脑钠肽( BNP)、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第1天、第5天和恢复期的水平,并与2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COPD患者急性加重和缓解期的BNP、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第1天、第5天和缓解期时间段COPD患者血清BNP、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第1天,第5天血清BNP、Hs-CR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动态监测BNP、Hs-CRP对COPD的急性发作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清脑钠肽水平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60例患者,动态监测患者术前、术后6、24、48h及术后1周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术前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血清BNP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48h及术后1周血清BN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浓度最高,术后1周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水平的变化可以准确反映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的状况,对术前病情评估、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处理的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测定脑钠肽(BNP)鉴别心源性及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40例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血浆脑钠肽(BNP)测定,其中心功能不全患者为84例(根据心脏彩超EF<50%)和5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根据肺功能测定)。结果①心功能不全患者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组(638.2±451.7)pg/mL、(216.3±113.4)pg/mL,P<0.05;②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56,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8,P<0.05)。结论快速测定BNP水平,有助于早期区分呼吸困难究竟是心源性还是肺源性原因所致,对指导临床医师在第一时间快速判断病情,对早期恰当准确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列为观察组,选取45名健康提价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观察组BNP含量,hs-CRP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BNP、hs-CRP含量组间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钠肽(BNP)水平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8例,在常规心肺复苏措施同时检测血清BNP水平,待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的第6h、12h、24h分别再检测血清BNP水平,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GS)方法(复苏后48 h评分),以GCS评分高低分为三组.结果 GCS >5分组于第6 h BNP达到最高峰后逐渐下降,GCS =5分组于第6h时下降但其最大值低于GCS >5分组,而GCS <5组自心肺复苏起BNP持续下降.结论 脑钠肽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存在一定得相关性,脑损伤程度与脑钠肽呈反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脑钠肽检测在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首次确诊或复发尚未行任何治疗的甲亢老年患者72例,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组(36例)、单纯甲状腺功能亢进组(36例),同时3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比3组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心脏超声检查检查3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左心房前后径(LA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甲亢患者2组老年患者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甲亢心脏病组比单纯甲亢组水平要高(P<0.01);甲亢患者的LAD、LVEDD明显高于对照组,甲亢心脏病组比单纯甲亢组更高(P<0.001),3组LVEF无显著差异(P=0.329).BNP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743,P=0.001),与LAD和LVEDD呈正相关(R=0.823,0.726);清BNP水平预测甲亢心脏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P<0.05),其临界值为283.65 pg/ml时,灵敏度为94.8%,特异度为91.3%.结论 血清脑钠肽的检测可作为是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比较其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已确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116例,老年健康体检者50例,NBP用全自动荧光磁微粒酶免分析仪检测,NT-proBNP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比较血清NBP和NT-proBNP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关系,并作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BNP,并与BNP显著相关(r=0.763,P<0.01);BNP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95%CI:0.612~0.769),cutoff值为150ng/L为时,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61.6%,NT-proBNP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95%CI:0.661~0.842),cutoff值为250 ng/L时,灵敏度为81.96%,特异性为74.16%。结论血清NBP和NT-proBNP浓度检测对老年CHF均有一定诊断价值,血清NT-proBNP比BNP相对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联合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亲环素A(Cy 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钠肽(BNP)表达,探讨三者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观察组为慢性心力衰竭(CHF)50例,选取我院同期体检证实为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Cy PA及BNP浓度,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hs-CRP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y PA、BNP和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中Cy PA与BNP浓度呈正相关(r=0.45,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中Cy PA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48,P<0.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中BNP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76,P<0.0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中Cy PA、BNP和hs-CRP浓度显著升高,其可能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情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无创机械通气在目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已经获得肯定疗效。本研究动态观察了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在行无创通气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B型脑钠肽(BNP)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诊治AECOPD合并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化学发光微粒子酶法和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40名治疗前、后AE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BNP和IL-8的水平,分析患者轻、中、重、极重组血清BNP和IL-8的直线相关性。结果① AECOPD组BNP和IL-8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缓解期组BNP和IL-8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②AECOPD轻、中、重、极重组患者血清BNP和IL-8的水平随AECOPD程度加重而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ECOPD各组血清BNP和IL-8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BNP和IL-8的水平可作为AE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判断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11病例匹配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BiPA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24、48 h的RR、HR及SaO2、pH值,PaO2、PaCO2以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和辅助呼吸机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2、24、48 h的SaO2、pH值、PaO2均高于对照组(t=4.46、3.82、3.49、2.97、4.08、7.75、5.09、3.72、4.13,均P<0.01),治疗后24、48 h的RR低于对照组(t=2.63、3.81,均P<0.01).观察组治疗48 h后APACHE Ⅱ评分为(16.7±1.2)分,低于对照组的(18.9±1.1)分(t=6.73,P<0.01);辅助呼吸机评分为(3.0±0.5)分,低于对照组的(3.5±0.6)分(t=3.51,P<0.01).观察组病死率为6.66%,对照组的病死率为36.66%,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6.054,P<0.05).结论 BiPAP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好,在临床应用中应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体重指数(BMI)与血清白蛋白(ALb)等营养指标及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撤机时间的关系。方法统计2007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之ALb、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总胆固醇(TC)及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撤机时间,分低BMI组和正常BMI组,分析两组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低BMI组ALb、TLC、TC明显低于正常BMI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撤机时间明显长于正常BMI组(P〈0.01)。结论低BMI合并呼吸衰竭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在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功能评定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以术后是否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将患儿分为LCOS组(n=15)和非LCOS组(n=45),记录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CBP)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时间,患儿术后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在术前(T0)、术毕(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及术后48 h(T5)检测血浆BNP及心脏指数(CI);比较两组患儿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术后LCOS的发生率为25%,与非LCOS组比较,LCOS组患儿年龄小、体重轻、LVEF较低;CBP、手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IS评分高(P〈0.05);两组患儿BNP在T2显著增高,在T3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LCOS组在T0-T5高于非LCOS组(P〈0.05),而CI则呈现相反趋势;以IS评分的中位数为截点(本研究中18.5为中位数),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即IS〈18.5分组和IS≥18.5分组,两组患儿BNP在T2显著增高,在T3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IS≥18.5分组在T0-T5高于IS〈18.5分组(P〈0.05),而CI则呈现相反趋势;患儿血浆BNP在T0-T5均与CI呈负相关(P〈0.05),与IS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T0)、BNP(T3)与LCOS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血浆BNP与心功能密切相关,术前BNP、术后6 h的BNP是LCOS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动态监测BNP水平对于早期评估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功能状态以及术后LCOS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早期BIPAP无创通气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呼衰)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80例COPDⅡ型呼衰患者中随机分成通气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对症治疗和低浓度氧疗,治疗组除了常规治疗外,加无创机械通气(BiPAP)治疗,采用通气口鼻面罩,采用S/T(自主呼吸定时模式),氧流量1.5~3.0L/min。吸气压(IPAP)由6~8cmH2O逐渐增加到14~20cmH2O;呼气压(EPAP)设定为4~6cmH2O。通气时间为每次3h,2~3次/d。结果治疗组上机24h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减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pH、PaO2和SaO2均升高,Pa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aO2、SaO2升高与PaCO2下降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力通气(BiPAP)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早期治疗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实际疗效。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56例患者分为2组,两组当中的对照组患者30例采取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法,观察组的26例患者则采用BiRAP无创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以常规治疗及系统化的护理方法。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30%,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5.8)d,观察组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4.4)d,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结合常规治疗及系统的护理在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方面明显好于常规通气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辅用自动变流(SIMV+AutoFlow)模式时气道峰压(PIP)、平均压(Pmean)、阻力(R)、顺应性(C)和镇静剂使用量,评价SIMV+AutoFlow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需机械通气的COPDⅡ型呼衰患者59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29例选用SIMV+AutoFlow模式,Ⅱ组30例选用SIMV模式,观察2种模式下患者PIP、Pmean、R、C和镇静剂使用量。结果Ⅰ组在上机后2、24、48h的PIP、Pmean、R及上机72h镇静剂的使用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C显著高于Ⅱ组(P〈0.05);2组患者一般情况、上机前后的血气指标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SIMV+AutoFlow通气模式,能显著降低PIP、Pmean、R,改善呼吸力学,在需要保证输送潮气量,又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时,采用SIMV+AutoFlow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左心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率及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用2009年至2013年因COPD呼吸衰竭合并左心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5例,其中24例拔管后行无创通气,21例拔管后常规氧疗,比较两组撤机成功率、病死率。结果无创通气组23人成功撤机,撤机成功率95.8%;氧疗组14人成功撤机,撤机成功率66.7%;两组撤机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值4.27,P〈0.05)。无创通气组死亡1人,死亡率4.2%,氧疗组死亡5人,死亡率23.8%。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值2.233,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可提高COPD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左心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的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AVA与PSV两种机械通气方法在COPD患者撤机中的应用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8例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满足撤机条件后,分别采用NAVA方法与PSV方法撤机治疗,对比两种撤机方式在COPD患者撤机中的差异。结果 24例应用NAVA撤机的患者中23例(96.8%)撤机后未再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无撤机后行无创呼吸机序贯辅助通气,1例(3.2%)患者撤机失败。24例应用PSV撤机的患者20例(83.3%)撤机成功,4例(16.7%)患者撤机失败,继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与PSV组比较,NAVA组有创通气时间缩短[(4.29±1.46)d比(5.25±1.03)d,P<0.01],ICU住院天数显著缩短[(4.67±1.57)d比(6.17±1.88)d,P<0.01]。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 NAVA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的机械通气模式。根据膈肌电位触发呼吸机辅助通气,在COPD患者撤机方面较传统的PSV撤机方式具有更接近生理、撤机成功率高的优点,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无创呼吸机治疗和护理。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测定治疗前、后测心率、血气分析(呼吸困难和低氧)变化的迹象。结果:经过24h无创呼吸机治疗,治疗组pH值升高,氧分压升高,PaCO2降低,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无创通气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为了提高其疗效,合理护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