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盈  钟玲  陈国兵  吴海燕  傅小雨 《重庆医学》2013,42(20):2352-2355,2358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系统观察比较不同液体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乳酸清除率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0.9%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羟乙基淀粉复苏组(HES组)、4%高渗盐水复苏组(4%NaCl组)、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组(霍姆液组),每组25例。以PiCCO系统监测各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清除率和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4组患者的心率(HR)显著减少,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显著增加(P<0.05)。NS组的血管外肺水指数明显增加(P<0.05)。4%NaCl组、霍姆液组实验液体量及复苏液体总量均显著少于NS组和HES组(P<0.01);复苏1h,霍姆液组平均动脉压较其他3组明显升高(P<0.01);24h血乳酸清除率也较其他3组高(P<0.01);而4组间严重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观察到霍姆液组28d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结论在脓毒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4种液体均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使用霍姆液可在迅速提升血压的同时,保持较少的复苏液体总用量。  相似文献   

2.
刘娜  徐悦利  路艳  苏锐  杨宝英  徐贯杰 《重庆医学》2016,(24):3381-3384
目的 探讨不同补液方案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影响,寻求合适的晶胶配比方案.方法 45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分为A组(晶体组);B组(晶∶胶=1∶1);C组(晶∶胶=1∶2).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出量(PiCCO)记录术前(T0)、插管后5 min(T1)、双肺通气15 min(T2)、单肺通气15 min(T3)、肺复张双肺通气15 min(T4)和术毕(T5)时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T0、T5血乳酸(Lac).结果 C组T5时CI、ITBVI、GEDVI与T0比较显著增加,且该时点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与T0比,A组T4、T5时EVL-WI显著增加且Ts时显著高于C组(P<0.05).与T0比,A组T5时Lac显著增加(P<0.05).结论 晶体与胶体1∶1补液方案维持食管癌根治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对血管外肺水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对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water,EVLW)的影响。方法将22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组(n=11)和B组(n=11),两组患者均按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方案复苏,A组予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万汶)+0.9%生理盐水复苏,B组予0.9%生理盐水复苏;分别于复苏前、复苏6 h、复苏24 h、复苏48 h收集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管外肺水数据,并记录复苏后6、24和48 h液体复苏达标情况。结果两组复苏后均可以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Lac)水平显著下降(P<0.05)。A组比较B组在复苏过程中更早(6小时)出现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显著升高(P<0.05),肺血管渗透性指数(PVP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均无显著改变(P>0.05),B组EVLWI在复苏48 h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EVLWI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常规液体治疗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血乳酸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择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常规输液组(C组,n=23)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n=22).C组术中补液方案:按术前禁食水丧失量+生理需要量+继续损失量+第三间隙丢失量进行补液.G组术中以正常MAP、Hct、Hb为基础,维持正常值范围(800~1 000ml/m2)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为导向目标进行补液.采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PiCCO)监测仪记录术前(T0)、气管插管后5min(T1)、双肺通气15min(T2)、侧卧位单肺通气15min(T3)、肺复张后双肺通气15min(T4)和术毕(T5)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指数(CI)、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变化.采集T0,T5时点颈内静脉血和桡动脉血栓测Sa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动脉血乳酸(Lac)并计算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记录所有患者输液总量、胶体液量、失血量、尿量、手术时间以及术中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等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二组液体治疗方案均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与T0比,二组T1时点MAP、CI、ITBVI均显著降低(P<0.05).G组T4、T5时MAP明显高于C组(P<0.05).G组T5时CI明显高于T0,且明显高于C组(P<0.05).与T0比,G组T4、T5时ITBVI明显升高(P<0.05).二组间各时点EVLW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C组T5时DO2I增加,G组T5时DO2I、VO2I均增加,且该时点G组明显高于C组.G组T5时Lac明显低于C组(P<0.05).术中G组输注液体总量显著少于C组、胶体液量显著多于C组(P<0.05).其余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够提高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心输出量,维持循环功能稳定,增加氧供需平衡、保证微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23-26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型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重型多发伤合并ARDS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行常规监护,观察组36例,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心输出量(CO)、心脏每搏输出量(SV)等体征变化,并比较两组胶体液量、平均输液量、复苏成功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复苏后HR、SVR水平低于对照组,MAP、CO、S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胶体液量、平均输液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多发伤合并ARDS患者实施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液体复苏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76-81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达标后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PiCCO)测定的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指导下采取不同液体管理方式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6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5例,按EGDT方案复苏,同时在入科后6 h内开始PiCCO监测,达标后随机分为液体限制组和液体非限制组,并采集病例相关数据。动态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科后不同时段液体出入量、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心输出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清B型钠尿肽(BNP)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等。结果入科后24 h、48 h、72 h、96 h、120 h,两组间液体入量、每日液体平衡量(入量-出量)、ITBVI、EVLWI、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PV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非限制组的EVLWI与ITBVI、EVLWI与BNP均成正相关(P0.05)。液体限制组使用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均少于液体非限制组(P0.05)。结论利用略低于正常的ITBVI指导EGDT达标后限制性液体管理,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肺功能,减少肺水产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部超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两种方法评价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时血管外肺水的相关性.方法:以2017年12月—2018年8月入住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PiCCO监测,记录PiCCO...  相似文献   

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133-136
目的:探究临床常用晶体液对脓毒症休克患者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乳酸钠林格氏液组(LR组)、生理盐水组(NS组)以及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组(RS组),每组患者接受相应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h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比各组治疗24h乳酸清除率及前后APACHEⅡ得分,并就各组总体住院时间、病死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1)治疗前各组HR、MAP及心输出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后乳酸林格氏液组患者HR低于LR及NS组,MAP及心输出量高于LR及NS组(P<0.05);(2)治疗前后各组PCT、CRP、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24h内的各组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APACHEⅡ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总体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林格液能够较好维持循环容量、血压,可以缓解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症状,但对乳酸清除无明显作用,使用临床常用晶体液乳酸钠林格氏液、生理盐水以及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复苏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7):901-90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山莨菪碱对感染性休克血管外肺水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我院重症监护室6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山莨菪碱的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C组,未用山莨菪碱),常规剂量组25例(N组,山莨菪碱20~40 mg/日),超大剂量组(H组,山莨菪碱80 mg/日),观察T、HR、氧合指数、CI、ITBVI、EVLWI变化。结果:治疗12h后,超大剂量组出现CI、ITBVI升高,EVLWI下降,但同时T升高,HR升高,氧合指数下降,患者不能耐受,终止实验。N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心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氧合指数改善明显优于C组,病死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山莨菪碱能够降低感染性休克血管外肺水,改善患者预后,不推荐超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技术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输液管理与护理。方法通过PICCO(pulseindicatedconitinuouscardiacoutput)技术(PULSION公司,德国),即经肺热稀释方法和脉搏轮廓分析法,对28例因严重脓毒症入住ICU的患者,监测MAP、CI、SI、SV、EVLWI、ITBVI、GEDVI,记录液体复苏前后的上述指标。结果复苏前与复苏终点(感染发生后6~10小时内)相比,ITBVI、GEDVI与SI有显著相关性,P〈0.01;HR与SI似呈负相关,P〉0.05;CVP、MAP与SI相关性较差,P〉0.05;复苏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变化(ΔITBVI)与每搏输出量指数变化(ΔSI)有显著相关性,P〈0.01;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变化(ΔGEDVI)与ΔSI显著正相关,P〈0.05;而ΔCVP、ΔHR、ΔMAP与ΔSI相关性较差P〉0.05。结论 ITBVI、GEDVI及容量复苏后的变化可以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况,指导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作为治疗目标,评价感染性休克早期以PiCCO监测结果为优化目标的导向性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以中心静脉压(CVP)为复苏目标的初始经验性容量复苏循环仍不稳定,则实施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共纳入80例患者。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指导容量复苏,记录PiCCO目标导向治疗前(初始)、8 h及24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并采用多重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确定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指标。结果 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PiCCO目标导向治疗8 h和24 h后平均动脉压(MAP)[(73.6±13.4)和(75.1±10.2)mm Hg]、ITBVI[(843.5±168.9)和(891.5±232.9)mL/m2]和CI[(3.2±1.1)和(3.9±0.4)L.min-1.m-2]均较治疗前[(69.1±21.4)mm Hg,(781.2±146.7)mL/m2和(2.7±1.5)L.min-1.m-2]显著升高,动脉血乳酸[(2.0±1.4)和(1.1±1.0)mmol/L]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1624.2±301.7)和(1543.6±435.4)d.s.m2.cm-5]则较治疗前[(119.7±11.6)次/min,(3.1±2.4)mmol/L和(1796.2±399.1)d.s.m2.cm-5)显著下降(P<0.05),容量复苏达标率(64.7%和66.9%)明显高于初始达标率(55.7%)(P<0.05)。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4例)和死亡组(26例)。存活组初始及24 h容量复苏达标率(57.1%和71.3%)均明显高于死亡组(28.6%和39.3%)。以28 d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55.03,P<0.05)。通过逐层筛选,拟合方程,确定初始CI(R=0.431)和ITBVI(R=0.627)以及24 h的EVLWI(R=0.305)对28 d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可以提高容量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而且CI、ITBVI和EVLWI是较好的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腹腔内压力(IAP)对急性肺损伤(ALI)家猪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只家猪经耳缘持续静脉泵入油酸0.1 mL/kg制作急性肺损伤模型,采用氮气气腹法制作不同腹腔压力模型,随机将IAP设置为0、15和25 mm Hg,即分为IAP0组、IAP15组和IAP25组,动态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采用脉搏轮廓持续心排出量监测(PiCCO)法动态监测心排出量(CO)、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置入食管内压管动态监测食管内压(Pes)的变化。结果 IAP15组、IAP25组与IAP0组比较,Pes和气道峰压(Ppeak)均显著增加(P<0.01),肺顺应性(Cstat)则显著下降(P<0.05),跨肺压(Ptp)呈下降趋势,PaO2亦呈下降趋势,PaCO2则呈上升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AP15组、IAP25组与IAP0组比较,HR和CVP显著增加(P<0.05),CI和ITBVI则显著下降(P<0.05),但MAP无明显改变(P>0.05);ΔPes与CI的变化(ΔCI)呈负相关(r=-0.648,P<0.05)。结论急性肺损伤时,腹腔内压增高引起胸腔内压力增高,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和心排出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ARDS并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40例,均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经股动脉放置PiCCO动脉导管,参考PiCCO指标的动态变化指导液体管理、血管活性药应用及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参考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心率(HR)及尿量等情况指导补液。比较两组治疗前(T0)、治疗后24 h(T1)、治疗后48 h(T2)的HR、CVP、MAP、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观察组撤机前、SBT后30min以及拔管后30min时的PiCCO参数:中心静脉压(CVP)、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进行GEDVI、ITBVI与CV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呼吸机治疗时间、ICU住院时间、28天内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T1、T2 的PaO2/FiO2 为245.4±18.7 mmHg、295.3±20.6 mmHg,分别高于对照组189.3±19.7 mmHg、236.5±20.2 mmHg,HR、CVP、MA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观察组撤机拔管后容量指标及血管外肺水较撤机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DVI、ITBVI与CVP的相关性分析发现,GEDVI与CVP及ITBVI与CVP相关系数分别为0.131、0.224,相关性较弱(P>0.05)。观察组呼吸机治疗时间、ICU 住院时间为7.78±2.31天、9.12±2.32天,对照组分别为15.12±3.68天、21.53±4.81天,观察组28天内病死率10%低于对照组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应用PiCCO可更精准地监测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强化液体管理,为ARDS撤离呼吸机创造条件,可使患者早日脱机,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O监测在危重病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应用前景。方法收集200例危重患者,入院后同时给于PAC及PiCCO监测,观察检测开始后1min、12h、1d三个时间点的检测数据,数据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六项指标分别经球形检验发现,P>0.05,符合球形分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续结果。结果显示,患者六项指标不同时间点差异显著(P<0.05),但组别与时间交互项均无差异(P>0.05)。说明患者患者六项指标两种检测方式不同时间点存在明显差异,但个时间点两种检测方式比较,无差异。结论两种检测方式所得血流动力学相似,但PiCCO可进一步测量 ITBVI、EVLWI,对判断液体及血管容量影响较大,对危重患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具有进一步推广及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察不同舌色的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差异,为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医舌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67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根据舌色将其分为白舌组22例、紫舌组25例及红舌组20例。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方法测定各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心排血指数(cardiac output index, CI)、总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neral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GEDVI)、胸腔内总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 ITBV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 EVLWI)等,并记录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Ⅱ)评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留置天数及28 d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CVP、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红舌及白舌组比较,紫舌组CI明显降低(P<0.05),GEDVI、ITBVI、EVLWI明显升高(P<0.05)。3组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ICU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紫舌组ICU留置时间明显多于红舌组(P<0.05),白舌组和红舌组ICU留置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患者舌色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可用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对指导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PiCCO监测在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危重烧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监测,研究组实施PiCCO监测,比较复苏前后两组的HR、APACHEⅡ评分、CVP、MAP、EVLWI、ITBVI及GEDVI。结果复苏后,研究组的HR、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研究组的CVP与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后的EVLWI、ITBVI及GEDVI高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对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容量管理方法在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0例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压(CVP)进行容量管理,观察组根据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胸内血容量(ITBV)、血管外肺水(EVLW)数据进行容量管理,评价两种容量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CV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后48 h的MAP、CVP水平均低于治疗后24 h(P均<0.05);组间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CVP、MAP变化趋势不同,观察组CVP、MAP下降较对照组更快(P<0.05);治疗后36 h,观察组患者心排血指数(CI)水平较治疗前提高,舒张末总容量指数(GEDVI)、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13±4.12) d,短于对照组的(19.12±3.88) d(P<0.05)。结论 PICCO测定EVLWI、ITBVI等指标可准确指导心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中心静脉压(CVP)或每搏输出量变异(SVV)为目标的早期液体复苏方案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9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CVP组和SVV组,根据不同的复苏目标(分别是CVP、SVV达标)进行早期液体复苏,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对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影响,并分析复苏后EVLWI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复苏后,与CVP组相比,SVV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缩短(均P<0.05),但两组28d病死率(SVV组35.7%,CVP组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前EVL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均有增加(均P<0.05),且复苏后SVV组EVLWI≥9ml/kg的例数较少(SVV组11例,CVP组18例).回归分析显示复苏后EVLWI≥9ml/kg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基础EVLWI较高、达标时SVV较低、复苏导致的CI增加较少和SVV增加较多.结论早期液体复苏可导致老年脓毒症患者的EVLWI明显升高.依据SVV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比CVP作为复苏目标,达标时EVLWI过高的危险性减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以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在老年重大胸部外伤手术中液体复苏的应用研究。方法:急诊行重大胸部外伤手术的老年患者48例,随机分为以ITBVI/EVLWI为导向的研究组(Study group S组)和对照组(Routine group,R组),每组各24例患者。对照组监测CVP指导补液,研究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ITBVI、EVLWI等指标,准确评估患者容量状况。比较术中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2)、乳酸等指标。观察术后休克改善情况及氧合指数,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以及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死亡率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组织灌注改善,休克改善明显好转,氧合指数明显增加,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血乳酸浓度明显降低,急性肺水肿、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CVP,以ITBVI、EVLWI指导液体复苏,能更精确评估和指导老年重大胸部外伤手术患者术中液体管理,减少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评估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符合率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性。方法:将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拟行PiCCO监测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由各级临床医师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并选择治疗方案,在得到监测结果后决定是否更改治疗方案。统计临床评估的预测符合率和治疗方案更改率。结果:临床评估预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符合率为50.2%~71.3%,其中预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符合率较其他3项参数均显著升高(均P<0.05)。根据PiCCO监测结果,41%医师更改了治疗方案。SOFA评分6~12的患者,临床预测符合率较评分<6和≥12者均显著降低(均P<0.05)。中高级职称医师预测符合率显著高于住院医师(P<0.05),且更少更改治疗方案(P<0.05)。结论:临床评估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符合率较低,PiCCO监测能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