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每组43例。EMR组患者行EMR治疗, ESD组患者行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后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术后残留率。结果 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7.7%、97.7%,均高于EMR组的53.5%、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73±0.92)分,明显低于EMR组的(4.19±1.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08, 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残留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应用ESD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与EMR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痛苦小、身体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112例EGC、癌前病变患者,以手术不同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EMR治疗,观察组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疗效及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1.01±2.02...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磷酸钠盐肠道准备和传统3 d肠道准备在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两组:3d肠道准备组(20例)和磷酸钠盐肠道准备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肠道清沽度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磷酸钠盐组肠道准备耐受性明显优于3 d肠道准备组(P<0.05).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行术前磷酸钠盐肠道准备,能保证良好的肠道清洁,与传统3 d肠道准备相比,其操作简单,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肠道准备中的痛苦,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EMRL)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对来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且直径在5mm-15mm的SMT行EMRL治疗,切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内镜及超声随访。结果所有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创面愈合良好,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EMRL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安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消化道肿瘤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内镜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应用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较小的无蒂浅表性病变行病灶切除的方法[1].我们消化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应用EMR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12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磷酸钠盐口服液法与甘露醇法在肠道清洁的优劣。方法将100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甘露醇组术前5天限制饮食,检查当天口服甘露醇250ml加1500ml水;磷酸钠盐口服液法组术前晚开始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液45ml加水1000ml,当天早上再次服磷酸钠盐口服液45ml加水1000ml。结果磷酸钠盐口服液法在肠道清洁满意程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上,均优于甘露醇,P值分别小于0.05及0.001。结论新的肠道准备剂磷酸钠盐口服液(辉灵)肠道清洁效果满意,患者无不良反应,可应用于各种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张亚琪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159-159,142
目的:探讨磷酸钠盐口服溶液与硫酸镁导泻液,这两种不同口服肠道清洁液的肠道清洁效果和患者耐受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硫酸镁导泻液进行肠道准备,对肠道清洁度,患者耐受性,水电解质紊乱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磷酸钠盐组在肠道清洁度,患者耐受性上好于硫酸镁组(P<0.05)。结论:磷酸钠盐口服溶液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耐受性好的肠道清洁准备药物,在临床上完全可以替代口服硫酸镁导泻液。  相似文献   

8.
范国才 《中国药业》2013,22(1):88-89
目的观察磷酸钠盐口服溶液和甘露醇清洁肠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前口服甘露醇溶液,观察组术前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溶液,比较两组肠道清洁度、服药后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服药后清洁肠道的有效率均为100%,均成功行结直肠手术,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例数及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磷酸钠盐口服溶液应用于结直肠手术肠道准备,具有导泻作用快、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孙荣  凌亭生 《淮海医药》2011,29(1):33-35
目的 观察磷酸钠盐口服溶液清洁肠管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进行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13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观察组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观察用药过程中排便情况,肠腔清洗效果和气泡存在情况,比较服药前后3 d便性状及次数,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31例患者完成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入我院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超声内镜联合ESD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胃镜联合ESD治疗,对两组的一般手术情况和随访记录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病灶切除率更高,随访复发情况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黏膜及黏膜病变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291例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宋瑞  尹文光  牛绍利  林静  赵伟 《安徽医药》2012,16(1):103-105
目的通过调查和了解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某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2010年1月~2010年6月291例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妇产科剖宫产手术291例病人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应用的抗菌药物涉5类、9个品种,使用最多的是头孢替安+替硝唑联用与头孢西丁+替硝唑联用。预防用药以术后用药为主,共288例,占99%;术前用药共3例,占1%;术中用药无;平均用药时间为5.98 d。其中二联使用抗菌药283例,占97%;三联使用抗菌药8例,占3%。术后感染9例,占手术总数3.1%;DUI值>1的品种有6种,占67%;ADT值超过临床推荐疗程的占较大比例。结论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预防用药起点较高且三联用药指征不明显;术前2 h内及术中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无,术后开始大剂量长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较普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及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72例胃及大肠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6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手段进行手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3%(χ^2=15.73,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7%(χ^2=31.65,P<0.05)。结论对于胃及大肠息肉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7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7例患者共计189处病灶,181处病灶予以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5例;活动性出血21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结论 EMR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内镜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內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对103例消化道平坦型病变患者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术前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肠道、仪器的准备,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并给以健康指导。结果:103例中113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割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9.12%,除术中出血7例(6.80%),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0.97%),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孔发生。结论:內镜下黏膜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切除大多数消化道平坦型病变。护士围术期娴熟、细致、密切的配合,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住院费用,为手术成功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能力六合图对医院制剂硫酸镁口服溶液进行质量分析.方法 运用Minitab软件中能力分析的"六合图"功能,以硫酸镁口服溶液的硫酸镁含量为指标,判断生产过程中硫酸镁含量是否达到控制状态,硫酸镁口服溶液的生产工艺是否稳定.结果 硫酸镁含量及硫酸镁口服溶液的生产工艺处于受控状态,但存在潜在缺点.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应用...  相似文献   

16.
周雷  陶俊 《安徽医药》2022,26(12):2485-2488
目的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评估血小板计数对 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预测价值,为评估 EMR术后出血风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 9月至 2021年 6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 348例病人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 n=29)和未出血组( n=319)。对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合并疾病、息肉情况、 EMR操作情况等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病人血小板计数( 84.8±24.1)×109/L低于未出血组病人( 141.0±49.9)×109/L(P<0.05)。凝血功能、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的比例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中息肉分布于多个肠段的病人比例 55.2%(16/29)和发生术中出血的病人比例 48.3%(14/ 29)均高于未出血组的 34.8%(111/319)及 9.4%(30/319)(P<0.05)。单次息肉切除数量( 2.8±1.3)枚和息肉基底最大径( 1.1±0.2) mm明显高于未出血组的( 1.8±0.8)枚及( 0.7±0.2)mm(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单次切除息肉数量和息肉基底最大径是 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计数低、单次切除息肉数目多、切除息肉底径大是 EMR治疗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入院治疗的25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25例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病变直径介于6~13mm,运用内镜黏膜切除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基底及切缘均未见病变残留;患者在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后进行1~7个月的随访,内镜复查平均次数为2.12次,在首次内镜复查过程中均发现创面愈合、瘢痕形成,经过碘染色后观察没有发现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微创优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癌前期病变的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2003年8月~2006年3月经色素内镜筛查且活检证实为早期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41例患者,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进行了EMR治疗,其中早期癌1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1例。结果:对早期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41例病人进行了内镜下EMR。出血、黏膜下血肿等并发症3例,无穿孔及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EMR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癌前期病变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葡萄糖酸镁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其内在质量。方法:依据药物溶解度和临床治疗需要,筛选设计了处方,确定药物浓度。同时对附加剂,溶剂温度,消毒灭菌温度,时间和稳定性等进行了考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处方中药物浓度以10 % 无水品计算投料,加入适量甜叶菊甙矫味,以80 ℃左右热蒸馏水直接溶解制备,成品以100 ℃30 min 消毒灭菌。经40 ℃相对湿度75 % 条件下加速试验3 个月,质量稳定。结论:该产品处方和工艺设计合理,操作简便,质量稳定,临床补镁有效率达100 % 。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采用强光照射、高温、加速试验、TLC和室温留样考察葡萄糖酸镁口服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本品对光、热较稳定,室温条件贮存2年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