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文献整理 ,进一步探讨君、臣、佐、使的处方原则。文献基本上以《黄帝内经》为主旁及他家 ,指出君、臣、佐、使的科学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5运气同化 运气同化,就是五行与六气同类化合。由于运有太过不及;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中运之气与司天,在泉,岁支,方位等共同化合谓之运气同化,根据运与司天,在泉等相同分为天符、岁会、太乙天符、同天符、同岁会。  相似文献   

3.
采用发生学研究方法,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文献所载有关药食气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考究其与《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形成的关系,旨在揭示药食气味理论发生的基本情形。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药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内经》药学思想最突出之处是提出了系统的五味学说以及探索药效成分的气味学说,揭示了药物作用的根本原理在于药中精微物质的存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并指出的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果皮地的,这种相对性与药物的使用目的直接相关。《内经》在药学理论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较详细论述,反映了中医学早期发展阶段的药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有关头痛的论述颇为丰富,提出了六经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伴随症状、针灸治疗方法,并根据头痛伴随的症状、症状所在的经络脏腑,而调其有关脏腑经络所归宿的腧穴。头痛外感病因:风、寒、湿、寒湿、热,内伤病因: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寸口脉短弱而出现头痛的脉诊诊断,提出治疗头痛的原则:调阴阳,补不足,泻有余;详细记述了厥头痛、头项部疼痛的治疗方法,同时还提出头痛治疗的宜忌及头痛的预后。为后世关于头痛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针灸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通过对其年内历法不同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应用进行文献溯源,提出《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的历法体系是多元思想影响下的集合。六节气位划分是以天文观测为据,在成熟的阴阳合历基础上,受《周易》“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和《周髀算经》七衡六间图思想共同影响形成的独特历法体系;四季与二十四节气的应用是气象物候观测的实际需求,是在农耕文明影响下运气理论趋向实践的应用体现;五时的划分模式受五行文化思想影响而成,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三者相较,六节气位具有精密的历算系统与规则,理论属性强,在运气理论演算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四季与二十四节气用于实用观象,实践属性多;而五时模式则与五行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是文化渗透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失眠与卫气营血失衡、五脏失调、阴阳跷脉失交有关。卫气为阳,营血为阴,五脏亦可分阴阳。卫气营血、五脏功能失调,阴阳跷脉不能交通,则阴阳升降失常,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引起失眠。临床治疗应在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具体的病症具体分析,灵活选用治法。  相似文献   

8.
主谓倒装是古籍中常见的一种特殊语序 ,是为了强调谓语 ,突出谓语的感情色彩 ,或者为了押韵 ,把谓语置于主语前的语法现象。《内经》中主谓倒装句一般都简洁明了 ,故钱超尘先生在《黄帝内经研究大成》“《黄帝内经》语法研究”部分对《内经》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没有涉及主谓倒装。考察《内经》全文 ,主谓倒装现象共出现 6 1处之多 ,其中的有些句子还比较复杂 ,各本校释书的标点和释义也不尽相同 ,因此有必要对《内经》中的主谓倒装句进行整理研究。1 《内经》主谓倒装句的类型《内经》中主谓倒装句包括感叹…  相似文献   

9.
杨秀毅 《中医学报》2019,34(6):1152-1155
《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详细阐述了古人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观察,并结合天干、地支纪年预测气象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进而提出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针对外感六淫邪气及疫气,提出"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的辨证思想,即首先认清致病邪气的性质,再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利用药物的性味去克制其所胜的邪气,使各种偏胜之气得以恢复正常;针对运气之郁,指出其发源于自然界气候气化得太过或不及,治疗上要纠正偏胜之气,使其所胜之气得以恢复,并在偏胜之气来临之前补益其所胜之气,以防止相乘太甚。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提出人体生命运动、病理状态具有时间周期性及节律性,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时应顺应天时,形成了关于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时间诊断学、时间治疗学、时间养生学在内的诸多理论,构建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框架,是中医时间生物医学的起源之书。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报》2019,(6):1152-1155
《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详细阐述了古人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观察,并结合天干、地支纪年预测气象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进而提出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针对外感六淫邪气及疫气,提出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的辨证思想,即首先认清致病邪气的性质,再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利用药物的性味去克制其所胜的邪气,使各种偏胜之气得以恢复正常;针对运气之郁,指出其发源于自然界气候气化得太过或不及,治疗上要纠正偏胜之气,使其所胜之气得以恢复,并在偏胜之气来临之前补益其所胜之气,以防止相乘太甚。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在如何运用药物方面提出了许多原则和方法,这些对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疏理,总结如下用药法则:以偏纠偏、药法四时、因人用药、缓急有制、中病即止、服药得法。  相似文献   

13.
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对人体生命的起源、本质,生命的生长、繁殖、发育、运动形式、思维等生命现象发生的机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有着极为丰富的论述。本文对《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论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从生命的分类、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阐述,尤其是对胎孕、男女性别、人体生长发育、人体寿命、人体感觉功能、人体精神思维、健康、体质等方面,作了客观而深入的论述。中医学理论就是在《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科学的理论反为中医学理论所掩盖,不为人们所注意。本文发掘《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理论,旨在光大《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亦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内容浩瀚广博,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而且阐述了若干药性理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用药。故药性理论渊源,实源于《黄帝内经》,而历代医家对其理论渊源系统整理阐述者少,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药性理论,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1四气(又称四性)《黄帝内经》中并无药物四气(或四性)的明确记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很多注家也都解释为“寒证用热药”治疗或“热证用寒药”治疗,这里的寒热可以是指药性,但主…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标本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黄帝内经》标本理论的重要意义,分别从病程,医患,病症,病机,运气等五个方面论述标要的含义,探讨标本缓急,间甚,逆从等治疗原则,并指出标本之治贵在切合病情需要,灵活掌握和运用,不可拘泥于原文。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饮食疗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中饮食疗法,如热饮疗法,冷饮疗法,食补疗法,食泻疗法,食忌疗法,饥饿疗法,醪酒疗法,药膳疗法进行分别论述,提示该疗法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简要分析了《黄帝内经》中的风邪理论,认为《黄帝内经》在外感病邪中突出风邪的重要地位,既归纳了风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也揭示了风邪致病的机理,并且从防、养、治3个方面立体有序的提出了风邪所致疾病的应对方法,还列举了大量由风邪引起或以风命名的疾病,为后世风邪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深受汉武帝的重视和推崇,82篇内容以《春秋公羊传》资料为基础,凸显了他的政治主张和学术立场.他用当时人们对人类自身形体大致构造、某些生理机能、脏腑形体关系、形神关系的医学认识,言思想、言文化、言治国、言治事、言治人等等,其中宣扬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点,运用精气、阴阳、五行等世界观和方法论阐释治国方略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以及生命科学的等相关道理,除有专章讲述养生之外相关内容还散见于别章,较全面地勾勒出这一时期人们对养生的认识.作为影响汉武帝期朝野思想的《春秋繁露》,也就很自然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也可以从中窥视到此后成书《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相关背景.  相似文献   

19.
3.1五运的含义:五运,指五行之气的运动,包括一年五个季节气候变化的运动规律,和统主一岁的五种气象的运动规律。一年四季可以用五行归类,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循环运转不已,实质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循环运转不已故又称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等五运。五行之气的产生来自五方的气流,它反映了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中“气薄则发泄”的内涵,以获得更深的理解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围绕“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和“气薄则发泄”,结合《黄帝内经》中气味阴阳并见的条文和历代医家对原文的注解与理解,分析气味的阴阳属性和气薄的内涵。基于名家验方实践和现代研究成果,阐述气薄药物的功效和影响因素,并附医案以佐证。[结果]药物的气与味可作为同一事物的相反属性而分属阴阳,气无形升散,内通心肺,出于上窍,属于阳;味有形沉降,内通胃肠,出于下窍,属于阴。属阳的气可再分阴阳,气薄的药物属于阳中之阴,可归纳为属性寒凉,性质偏于弱,作用趋于上,强度趋于缓。气薄药物的功效可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发汗以祛邪、升散以宣滞、行气以和中、甘缓以补养。药物的气味虽为固有特性,但可通过炮制手段、择取用药部位、控制煎煮时间、调整剂型用量等途径实现“气薄”。[结论]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后世丰富拓展了“气薄则发泄”的含义,临床应用时应掌握其性质和功效,注意灵活变通,以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