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纵折后牙的保存治疗效果.方法 对65颗纵折后牙带环固定,降低咬合,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结果 经过3年随访,成功率为83.1%,保存率达90.8%.结论 纵折后牙,即使折裂线达髓室底,仍可保留,关键是完善的根管治疗和严密封闭牙体牙周间隙.  相似文献   

2.
方振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225-226
目的评价后牙隐裂和折裂分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牙的临床表现分级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107颗后牙隐裂和折裂的患牙进行分级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07颗患牙中,成功81颗,好转18颗,失败8颗。有效率92.53%。结论根据患牙的临床症状分级并采取相对应的分级治疗措施是后牙隐裂和折裂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牙纵折保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颗纵折牙,经牙髓治疗后,用结扎丝将纵折牙复位,冠外结扎,并备牙、取模、做全冠修复,随访2年。结果58颗纵折牙保存治疗效果,优秀43颗(74.1%),良好12颗(20.7%),失败3颗(5.2%),治疗有效率94.8%。结论正确选择适应症,后牙纵折采用冠外结扎,全冠修复的保存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后牙完全性折裂是指患者在咀嚼时由于某种原因使牙齿出现隐裂或牙冠劈裂 ,因疼痛不适 ,不敢咀嚼、影响进食睡眠而就诊。保存此类患牙是广大病员 ,尤其是不宜和惧怕拔牙病员的强烈愿望 ,也是口腔医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本人从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7月共收治 2 4例 2 8颗纵折牙 ,进行完善的固定清洗后给予根管治疗加全冠修复 ,成功率 85 .7%。现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 2 4例 2 8颗纵折牙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性 15例 18颗牙 ,女性 9例 10颗牙 ,年龄为 2 5~ 6 0岁。上颌磨牙 19颗 ,下颌…  相似文献   

5.
后牙完全性折裂是指患者在咀嚼时由于某种原因使牙齿出现隐裂或牙冠劈裂,因疼痛不适,不敢咀嚼、影响进食睡眠而就诊.保存此类患牙是广大病员,尤其是不宜和惧怕拔牙病员的强烈愿望,也是口腔医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本人从1995年1月至2001年7月共收治24例28颗纵折牙,进行完善的固定清洗后给予根管治疗加全冠修复,成功率85.7%.现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纵裂后牙的治疗与修复情况,并作经验总结。方法①降低患牙咬合高度及复位与临时固定,复位时将原充填材料与其他异物去除、清洗干净;②采用0.3—0.5nun软质不锈钢丝于牙颈部作单环外临时固定结扎;③行根充的患者完成根管治疗;④固定2~3周后观察。结果110颗完全性纵裂后牙随访1—4年,其中10颗随访不足1年,20颗随访不足3年,其他随访3年以上,其3年的成功率为85.4%。结论对于后牙完全性纵裂的修复治疗过程中全程应用细钢丝结扎固定纵折牙,后期行全冠修复,可以有效地保存了磨牙的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7.
银汞合金充填重建髓室治疗后牙纵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牙纵折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磨牙、前磨牙由冠至根的垂直向折裂 ,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对后牙纵折的治疗过去虽有报道 ,但在如何解决药物渗漏、消毒不彻底等问题上均无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作者自 1997年以来对 4 4例 4 4颗后牙纵折患牙采用金属全冠修复加银汞合金充填重建髓室的方法进行治疗 ,经临床观察 1~ 2年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共收集磨牙、前磨牙纵折患者 4 4例 4 4颗牙 ,其中男 31例 ,女 13例 ,年龄 32岁~ 58岁 ,病例均来自我院牙体病室。适应征 :( 1)患牙折裂线通过髓室底、根分叉 ;( 2…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7例,30个牙。男16例,女11例。年龄27~56岁。其中活髓折裂牙17例,死髓折裂牙13例,均为冠部的颊舌向纵折,其中9例发生完全性纵折。其牙位分布情况为,上颌第一磨牙14颗,第二磨牙9颗,下颌第一磨牙5颗,第二磨牙2颗。在后磨牙的纵折牙中上颌多于下颌,第一磨牙多于第二磨牙。  相似文献   

9.
后牙纵折保存治疗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洲  盛晓文  蔡成刚 《淮海医药》2006,24(4):286-287
目的探讨后牙纵折保存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对60颗纵折后牙立即复位环扎固定,经降颌,完善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对就诊时间、根管治疗期间临时冠保护进行分析.结果54例成功,6例失败拔除,成功率为90%.治疗成功率与就诊时间、根管治疗期间临时冠保护有关.结论纵折后牙经早期固定,完善根管治疗可有效保存,并发挥正常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10.
牙隐裂及纵折是较常见的严重的牙体病损,如治疗不当往往导致患牙丧失。现对我科自1996年~1998年收治的200例246颗后牙隐裂及纵折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次收集的病例均系因牙本质过敏、牙髓炎、根尖周炎、牙松动或牙折裂等临床表现来医院就诊,经检查确  相似文献   

11.
云晶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57-58
目的:观察银汞桩核全冠在修复后牙缺损中的效果。方法:对55例患者60颗经过完善根管治疗的后牙采用银汞桩核全冠修复,进行12~24个月的临床随访和摄片,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有2例患者2颗患牙因牙根纵裂、牙冠脱落而拔除,其余修复效果良好,治疗有效率达96.6%。结论:银汞桩核全冠用于后牙缺损的修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种植体支抗治疗拔牙患者的垂直向变化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32例使用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进行拔牙矫治的患者,平均年龄(27.1±4.3)岁,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对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的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和后牙以及颏下(Me)点的三维方向变化;通过对三维转化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MP-SN角)、[ ]平面角(OP-SN角)及下面高(ANS-Me距)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牙性及骨性指标变化情况,对影响下颌平面角变化的有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上前牙内收(6.76±1.75)mm,压低(1.57±1.54)mm;下前牙内收(5.56±1.37)mm,压低(2.94±1.15)mm;上磨牙近中移动(1.65±1.21)mm,压低(1.21±0.79)mm;下磨牙近中移动(1.30±0.84)mm,伸长(0.36±0.92)mm。Me点向前、向上移动,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1.10°±0.99°,[ ]平面顺时针旋转,下面高减小。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磨牙垂直向位置(r=0.731,P<0.01)、上磨牙垂直向位置(r=-0.485,P<0.01)、OP-SN角(r=0.437,P<0.05)、下前牙矢状向位置(r=0.405,P<0.05)及上前牙垂直向位置(r=-0.380,P<0.05)均与下颌平面角变化相关。结论 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可在内收前牙的同时逆旋下颌平面。下颌平面旋转可能与上下颌后牙和上前牙垂直向位置及下前牙矢状向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光带环固定加全冠修复治疗隐裂后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光带环粘结外固定隐裂后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然后采用铸造金属烤瓷冠或金属冠进行修复,随访0.5-6年,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成功及保存365颗,失败37颖.临床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裂纹的深度、牙周袋的深度均影响治疗的成功率.结论:光带环固定加全冠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佳木斯市向阳区学龄前儿童龋病患病情况,为该区的学龄前儿童龋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随机抽样检查向阳区的幼儿园内儿童共计97例。其中,男童47(48.45%)例,女童50(51.55%)例。结果:调查对象总体患龋率为64.95%,龋均为3.95,修复率为7.47%。患病模式呈现患龋率和严重程度无性别差异(P>0.05),与年龄呈正相关,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乳磨牙中的下颌第二磨牙(46.91%)有较高患病率,乳切牙中的上颌中切牙(22.16%)有较高患病率。乳磨牙中下颌牙齿患病率较高,乳切牙中上颌牙齿患病率较高。大部分的患者(66.15%)同时发生磨牙和切牙龋损。结论:在研究的样本中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及病变严重程度均较高。应定期进行学龄前儿童口腔检查,对发现的龋损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刘思逸  赵晓花  李琴  曹寅 《江苏医药》2012,38(15):1766-1768
目的探讨用三氧化物聚合体(MTA)和Super-Bond C&B树脂修补纵裂后磨牙裂缝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颗纵裂牙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用MTA充填(A组)、Super-Bond C&B树脂水门汀(B组)或直接用磷酸锌充填(C组)修补裂缝。结果治疗后1-3个月,三组的成功率均达到100%。治疗后24个月时,A组和B组的成功率均为100%;但C组的成功率分别为上颌第一后磨牙58.3%、下颌第一后磨牙50.0%、上颌第二后磨牙28.6%、下颌第二后磨牙28.6%。A组和B组的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后磨牙纵裂用MTA和Super-Bond C&B树脂修补纵裂疗效明显优于用磷酸锌直接充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隐裂牙的致病因素,根据牙髓状态采取不同治疗策略并评估这些治疗措施的疗效。方法对64颗因隐裂而就诊的患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患牙分布部位、修复体情况及临床诊断等数据,根据临床诊断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结果最易受累的牙位是下颌第一磨牙(26.6%),其余依次为上颌第二磨牙(25.0%),上颌第一磨牙(21.8%),下颌第二磨牙(17.2%)。好发年龄段为41~50岁和51~60岁,分别为29.7%和37.5%。用非粘接的银汞合金修复的牙齿(40.6%)发生隐裂的概率远高于用复合树脂粘接修复的牙齿(10.9%),而43.8%的隐裂牙无充填物。本研究中,有55颗患牙(85.9%)进行了根管治疗,只有9颗患牙(14.1%)保存了活髓。结论临床医生应对隐裂牙的致病因素有更清晰地认识,这有助于隐裂牙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根据不同的牙髓状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DT Light-post纤维桩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DT Light-post纤维桩在前牙残根、残冠修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上前牙牙体缺损病例46例,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A组采用DT Light-post纤维桩系统恢复桩核后作全瓷冠修复,B组采用金属桩核加金属烤瓷冠修复。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2年,两组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修复牙的牙周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纤维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前牙牙体缺损桩核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骨支持式钛桩内固定与核桩冠修复牙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外伤性牙折患者98例,共120颗患牙,随机分为二组各60颗。一组行骨支持式钛桩内固定即时修复,另一组行根管治疗后烤瓷(树脂)桩冠修复。结果经3年随访,骨支持式钛桩内固定修复牙折组患者的满意度达90%,牙齿脱落率仅为5%,而采用烤瓷(树脂)桩冠修复组患者满意度为70%,牙齿脱落率高达30%。结论骨支持式钛桩内固定即时修复牙折的方法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根管-塑化联合治疗中老年人磨牙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36例中老年人患有不可复性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钙化、牙内吸收和急、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358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对照组行常规根管治疗,对实验组则根据每个牙齿各根管的不同情况,采用根管-塑化联合治疗,观察2年进行临床评价。结果:对照组的治愈率为90.0%,实验组的治愈率为91.4%,对照组和实验组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管-塑化联合应用是治疗中老年人磨牙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10-years of clinical material referring to the rare dental abnormality of double teeth. The study material consisted of case records, operation-books and radiographic or photographic documentation on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ral Surgery, Silesian Medical University, Katowice, from the 1st of June 2000 to the 31st of May 2010. The following features were considered important: age and sex, the reason why the patient reported for treatment, general state of health, the time of recognition and type of double teeth, location of double teeth, complaints and disturbances connected with double teeth, types of radiographs, the radiographic and macroscopic appearance of double teeth and treatment method. Diagnoses were as follows: eight conrescent teeth, two fused teeth, two geminated teeth and one invaginated tooth. The anomaly of a deciduous tooth was referred to in one case only. Double teeth were most often seen in the region of maxillary incisors and molars but rarely in the mandible. The region of incisors was affected chiefly in children and the region of molars in adults. Double incisors are usually recognized prior to treatment whereas double molars as late as during their extraction. In many cases, neither intraoral radiographs nor pantomographs help to confirm double teeth or provid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o plan the treatment. In such a situation, CT or CBCT should be used in addition to imaging diagnostics. Double teeth among incisors are usually accompanied by occlusal disorders. Therefore the therapeutic management is conducted by a team, including orthodont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