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行之大字本《伤寒论》及北宋元祜三年(1088年)刊行之小字本《伤寒论》至今尚无处寻觅.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苏常熟赵开美据元祜本翻刻,以逼近原貌,故今通称为“宋本伤寒论”,实指赵开美翻刻本.通过考证宋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来源及其十大特征,可以辨析“法”与“证”的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2.
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 (10 6 5 )刊刻大字本以来至 2 0 0 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 ,凡 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 ,涉及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 ,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行详考 ,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 ,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变  相似文献   

3.
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 (10 6 5 )刊刻大字本以来至 2 0 0 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 ,凡 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 ,涉及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 ,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行详考 ,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 ,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变。  相似文献   

4.
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刻大字本以来至200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凡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涉及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行详考,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变。  相似文献   

5.
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刻大字本以来至200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凡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涉及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行详考,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变。  相似文献   

6.
宋本《伤寒论》原刻本今存5部,皆藏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原刻本有徐矩庵题记,其外孙女刘乃和教授对徐矩庵藏书详考,清代医生姜问岐简考及其两枚朱章均有重要价值;首次确证台湾故宫本是赵开美目睹手抚之工作本,有"东海仙蠹室藏"朱章为证;分析了木印牌记的重要价值及刻字工人赵应期史料。故宫本原藏北平图书馆,1941年转藏美国国会图书馆,1965年回归台湾;王重民在美国拍摄为缩微胶卷并写有提要。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版本表解》含两节,一为《伤寒论》版本表,一为《伤寒论》版本解说。《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汤液经法》32卷,王叔和三次整理编次《伤寒论》,第一次见《脉经》卷七、八、九,以卷七为重心;第二次整理为三阴三阳模式;第三次整理见《伤寒论》卷七第十五节至卷十第二十二节。梁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上承两晋《辨伤寒》,下开隋本《伤寒论》及唐孙思邈本《伤寒论》。孙思邈本见《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荆南国末帝高继冲进献北宋朝廷者即隋本,北宋校正医书局以高继冲本为底本校定之,刊成大小两种字体流行,明代赵开美据小字本翻刻,逼真原貌,名为《宋本伤寒论》,今存五部,皆藏中国,已成国宝,逐项以文献资料证明之,本文对研究《伤寒论》文献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淳化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于北宋淳化三年(992)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宋本《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今以淳化本校宋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研读宋本《伤寒论》,宜参此本。  相似文献   

9.
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的复宋刻本,实为复宋本。由于影印逼真,后世均称宋本,在此,亦称宋本,但林忆校定的原刻本早已不见。赵氏于1599年以前刊刻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刊印后,又得到宋版《伤寒论》,并于1599年予以复刻,他在刻《仲景全书·序》中说:“复得宋本《伤寒论》焉。予曩固知成注非全文,及得是书,不啻拱壁,转卷间而后知成之荒也,因复并刻之,所以承先大夫之志欤。”〔1〕并与《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方论》以及《伤寒类证》合辑成为《仲景全书》。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称作宋本的《伤寒论》即指此本。此外,…  相似文献   

10.
第三节 矩庵发现的《伤寒论》大字本与小字本  1908年有名“坊”或“矩庵”者,发现一部名副其实的真正的赵开美本《伤寒论》,欣幸不已,狂喜过望,乃展纸濡墨,书以题记。题记全文见本文第二节第(一)小节,此段从略。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有此书缩微胶卷,原书今藏台北市国家图书馆,著录于该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第 131页 (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69):“《仲景全书》26卷 5册,明万历己亥(27年 )海虞赵氏刻本。”书签上写有“仲景全书  万历己亥赵清常  景宋刻本 坊”,谓此书为“坊”所献也。坊所写题记书于“刻仲景全书序”前,即全…  相似文献   

1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11,31(5):441-444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逼真北宋原刻本,医家美称赵氏翻刻本为"宋本",北宋原刻本已佚.宋本今存五部,皆藏中国,极为珍秘,已为国宝.日本枫山秘府藏有一部,经反复考察,系据赵开美之初刻本翻刻者,翻刻草率,讹字甚多,日本安政期间中医文献学家堀川济据枫山秘府本翻刻之,改其讹字,刊刻精美,对中国影响甚大,1923年恽铁樵影印之,...  相似文献   

12.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12,32(1):33-35
赵开美(1563-1624),为明代著名藏书家,字玄度,一字如白,号清常道人,江苏常熟人,万历中以父荫授刑部郎中,官太仆丞,晚年又名"琦美",其人保藏整理《古今杂剧》242种,翻刻大量珍贵古书,其中包括宋板《伤寒论》。  相似文献   

13.
宋本《伤寒论》版本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考,宋本《伤寒论》中国藏有五部,日本藏有一部,今世所存凡六部。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之本为赵开美所刻无疑,但它是赵氏初刻本,不是翻刻本;而宽文本虽然不是好版本,但它对传播《伤寒论》功不可没。日本翻刻《伤寒论》最精善者是安政本。另,考证宋本《伤寒论》务须将两类误称“仲景全书”者加以区别:一是与张卿子《仲景全书》相区别,二是与恽铁樵影印日本安政本相区分。  相似文献   

14.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16.
《医经正本书》与《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密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9,29(3):214-218
《医经正本书》为南宋程迥所撰,未涉临床方剂,而以考辨为主。该书完整地记载了宋代太医局大方脉科考试所据之《伤寒论》全书,不但增加了医学史研究的史料,而且也使我们看到,《伤寒论》历传不衰,尤其在宋代取得飞速发展,这与皇朝关注医学与重视《伤寒论》的医疗价值密切相关。该书文献丰富,对研究中国古代医政、图书、典章制度、医学伦理、方剂度量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方书大量出现的时代,方书的序跋也随之丰富。从宋代方书序跋内容分析来看,不仅简要叙述了医家在医书编撰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也对医家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介绍,还反映了宋代医学的发展背景及发展情况。方书序跋作为医学书籍的一部分,其整理与刊刻,一方面有助于笔者了解医方书籍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对医方书籍的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伤寒论》的考据、注释和临床实用三方面探讨伤寒。《伤寒论》的研究注重宋以前的文本考据及宋以后的原文注释,前者追寻原貌,后者阐发医理。《伤寒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关联是研究的基础,在注重具体治法方药的同时,应充分理解《伤寒论》的证治原理和规律,以及临床的诊疗格局和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金匮要略》皆从《伤寒杂病论》分化而来,故二书所用之剂量具有一致性。从宋代林亿等校订之后,原书记载之方药剂量一直流传至今。医家们在临床运用时应如何考量原书所定方药之剂量,则一直有广泛争议。但是,近年来却兴起一种趋势,主张运用仲景方应该依据原书所定之剂量。若如此,在当今临床上就会出现运用大剂量,甚至超大剂量的现象。本文从历代有关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及方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关系等方面,对有关方药剂量展开一些讨论。提出了中医临床疗效之关键并非只在方药剂量上,运用仲景方用量宜多宜少之关键在于"善测病情"。须知"毒药治病",用之得宜则为治病之药,用之失宜则为害人之毒。若不在识病断证上下功夫以明方药治病之理,而独以剂量之大者为要,病者可能反受其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