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视网膜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蔚  王琳  惠延年  张淼丽 《眼科学报》2000,16(4):231-234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Sprague-Dawly(SD)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n cells,RGC)存活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夹伤对照组,溶剂对照组,BDNF治疗组4组,每组20只眼。荧光金逆行标记RGC后7天,除正常组外行球后视神经夹伤,将100ng BDNF注入BDNF治疗组大鼠玻璃体腔内,分别于5,7,14,21,28天行RGC计数。结果:视神经夹伤后第7天RGC开始减少,14天时降至正常对照的70.2%,28天时降至40.5%。与正常组相比BDNF治疗组14天时RGC数开始减少,但7、14、21、28天RGC数均明显多于夹伤组(P<0.01)。结论:在视神经夹伤后眼内注射BDNF能减少RGC的死亡,对RGC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源营养神经活性物质 (SC derived neurotrophic activity,SCNA)对Sprague-Dawly(SD)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存活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日龄3~5 d SD乳鼠SC,收集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经超滤浓缩后制成冻干粉。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夹伤对照组,视神经夹伤溶剂对照组,视神经夹伤SCNA 治疗组,每组20只眼。荧光金逆行标记RGC后7 d,除正常对照组外均行球后视神经夹伤,SCNA治疗组将100 ng SCNA注入大鼠玻璃体腔内。分别于视神经夹伤后第5、7、14、21、28 d 将动物灌注固定,做全视网膜铺片,行RGC计数。 结果 视神经夹伤后第7 d RGC开始减少,14 d时降至正常对照的70.2%,28 d时降至40.5%。SCNA治疗组7 d时RGC数开始减少,但14、21、28 d RGC数均明显多于视神经夹伤对照组及视神经夹伤溶剂对照组(P<0.01)。 结论 在视神经夹伤后眼内注射SCNA能减少RGC的死亡对RGC损伤有保护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70)  相似文献   

3.
马科  徐亮  马英楠  陈英杰  陈长喜  孙秀英 《眼科》2003,12(5):307-310,i001
目的 :研究莫尼定对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SD大鼠 2 0只随机分为用药组 8只和对照组 12只。所有大鼠右眼用 40 g微型视神经夹紧贴球后夹持视神经 60秒 ,左眼未做夹持。用药组于夹伤前1小时及夹伤后每日腹腔注射莫尼定 1mg/kg ,阴性对照组于夹伤前 1小时及夹伤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5ml/kg ,实验观察2 8天。实验结束前 4天双上丘注射 3 %荧光金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做视网膜铺片 ,距离视乳头中心上下左右各2mm拍摄照片 ,使用CPAS图像分析软件做节细胞定量分析 ,节细胞存活率 =右眼节细胞密度 /左眼节细胞密度× 10 0。结果 :用药组、对照组节细胞存活率分别为 61 0 1%和 53 48%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3 5)。结论 :在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中 ,莫尼定具有明显的视网膜节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神经夹伤保护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研究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在视神经损伤后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实验治疗组。制作实验性视神经夹伤模型,用头部宽1mm的微型血管夹夹伤大鼠右眼视神经后,实验治疗组向伤眼玻璃体腔内注入蛇毒神经生长因子100BU(0.025mL)。实验对照组向伤眼玻璃体腔内注入0.025mL平衡盐液。于损伤后第3d、7d、14d、30d、60d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各组视网膜形态学变化。结果电镜下大鼠视网膜改变:实验治疗组和对照组电镜下均可见坏死和凋亡。伤后14d,实验治疗组视网膜微管数目比实验对照组较多,排列比较整齐。结论在视神经损伤早期,蛇毒神经生长因子能减轻视神经夹伤后微管的损坏,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茸  徐亮  刘玉军  马科 《眼科》2009,18(6):414-4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植入胰高血糖素类肽-1(GLP-1)缓释珠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SPF级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5只。方法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3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大鼠右眼玻璃体内植入4个GLP-1缓释珠,对照组右眼玻璃体内注入4μl复方氯化钠。GLP-1缓释珠直径600μm,内含3000个整合了GLP-1基因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被致密的藻酸盐外膜,以确保GLP-1产物可顺利释放而不引起免疫排斥。玻璃体内注射均在右眼视神经夹伤后立即进行。视神经夹伤后第23天用3%荧光金从双侧上丘做逆行标记,第28天取双眼球标本做视网膜铺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拍摄照片,采用人工双盲法进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主要指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密度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结果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密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113±474)/mm2和(1734±424)/mm2,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46)。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4±18)%和(57±1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1,P=-0.022)。结论GLP-1缓释珠玻璃体内植入后对视神经夹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香菇多糖(LNT)对视神经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按视神经夹伤后存活时间不同(1,3,7,14 d)随机分为4组,每只兔右眼为治疗眼(实验组),于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LNT;左眼为对照眼(对照组),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LNT实验组与对照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用TUNEL染色法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做凋亡细胞的定位和计数,评估香菇多糖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正常组视网膜内界膜平滑完整,三层细胞分界清楚,节细胞呈单层排列,内、外丛状层厚度、染色均匀.对照组损伤后视网膜厚度较正常组变薄,细胞排列疏松紊乱,节细胞数目减少,以伤后7 d最为严重.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绀比较节细胞存活数增加,网膜厚度大于对照组,且细胞排列相对整齐.结论 兔视神经损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LNT能有效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活化巨噬细胞对于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按夹伤后存活时间不同(1、3、7d)分为3组,每只大鼠右眼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酵母多糖(实验组),左眼接受玻璃体内注射PBS(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GAP43和ED1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中未见ED1阳性巨噬细胞,实验组中视网膜内表面见ED1阳性巨噬细胞,C组GAP43较多(189.26±26.16),与B组(65.29±21.32)相比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中无GAP43的表达。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酵母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从而促进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GAP43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制剂EGb 761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的影响.方法 大鼠48只经荧光金逆行标记后制备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EGb 761 150 mg/kg·d和生理盐水灌胃.在视神经损伤后4d、7d及14d观察视网膜铺片,进行RGC计数.结果 大鼠视神经损伤后4d、7d及14d,RGC数量持续减少,但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依次为P<0.05,P<0.01,P<0.01).结论 EGb761可促进视神经损伤后RGC的存活,对RGC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Li HM  Lu SD  Xia X  Xu P  Wang F  Huang Q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2):119-122
目的探讨移植表达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细胞对SD大鼠视神经横断伤后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脂质体将CNTF表达质粒转移至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稳定、高水平表达CNTF的细胞株。采用双侧背外侧膝状体及上丘核团注射3%荧光金逆行标记视网膜节细胞。将标记后的大鼠分为两组,于标记后7d手术切断眶内段视神经其中一组左眼不做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右眼切断视神经作为手术对照组;另一组双眼均手术切断视神经,左眼注射PBS作为治疗对照组,右眼视网膜下移植表达CNTF的细胞作为实验组。术后5、14、17、21及28d取出眼球,铺片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视网膜内存活的节细胞。结果手术切断眶内段视神经后2周,视网膜内节细胞数减少6744%,视网膜下移植表达CNTF的细胞后第5、17、21d视网膜内存活的节细胞数明显多于治疗对照组(P<005)。结论视网膜下移植高水平表达CNTF的细胞对视网膜节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CNTF和Ad-BDNF对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夹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腺病毒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d-BDNF)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定量夹伤模型,玻璃体腔内注射CNTF和Ad-BDNF,经上丘荧光金(FG)逆行标记RGC,计数视网膜铺片上的RGC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上RGC密度为2155±265个/mm2(n=12),视神经夹伤后RGC在1~2wk内下降速率最快,到3,4wk时RGC细胞数量虽仍有减少但下降速度已经明显减慢。CNTF组在视神经夹伤后1wk时视网膜RGC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但2~4wk的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Ad-BDNF组视神经夹伤后1~4wk视网膜RGC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CNTF治疗组玻璃体腔内一次性注射CNTF可以在损伤早期2wk内为损伤的RGC提供神经营养因子,减少RGC的早期死亡。Ad-BDNF治疗组的这种保护作用可以持续到损伤后4wk,能够为RGC提供长时间地营养支持,但这种作用比较局限,可能与单一营养因子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大鼠视神经压榨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江冰  蒋幼芹 《眼科学报》2001,17(2):99-102,121
目的建立大鼠标定性视神经损伤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28只,7只为正常对照组,只进行双上丘注射3%快蓝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另21只为标定性视神经损伤组,依损伤后存活时间的不同再分为A组(4d组)、B组(14d组)及C组(21d组),每组7只.21只大鼠以夹持力为40 g的特制视神经夹,在大鼠眼球后2 mm处夹持视神经4s,制成大鼠标定性视神经压榨伤模型,于处死前3d采用双上丘直接注射3%快蓝(fast blue)法标记双眼RGCs,将全视网膜铺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在距视乳头1 mm处的颞上、颞下、鼻下、鼻上4处作荧光摄影(400 ×),并输入计算机经图像分析仪计数RGCs,按RGCs标识率进行统计学比较.RGCs标识率=损伤眼(右眼)RGCs数/未损伤眼(左眼)RGCs数×100%.结果正常大鼠的RGCs标识率右眼RGCs数/左眼RGCs数为99.79%±13.05%,左眼RGCs数/右眼RGCs数为101.86%±13.91%,无论是用左眼的RGCs数比右眼的RGCs数,或用右眼的RGCs数比左眼的RGCs数,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5).视神经损伤组的RGCs标识率A组(4d组)RGCs标识率为77.79%±7.11%;B组(14d组)RGCs标识率为63.76%±3.79%;C组(21d组)RGCs标识率为54.66%±4.75%.以上显示,损伤各组的RGCs标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A、B、C组的RGCs标识率渐进性降低.结论用特制的夹持力为40 g的视神经夹,夹持正常大鼠视神经4s,可造成部分性RGCs丧失,随大鼠存活时间的推移,RGCs呈渐进性丧失.眼科学报2001;1799~102.  相似文献   

12.
大鼠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现神经损伤早期视网膜的病理改变。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和钳夹伤模型,观察视网膜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1)光镜:早期表现为神经纤维层血管扩张,损伤后7、14天可见散在的核染色质边聚。空化的节细胞。2)电镜:损伤后1天节细胞出现胞浆成分疏松,内质网扩张等变性样改变,横断伤3天及钳夹伤7天可见节细胞坏死,部分节细胞凋亡。结论视神经损伤导致节细胞出现迟发性死亡,提示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游玉霞  李建军  李玉洁  马科 《眼科》2014,23(2):107-110
 目的 探索饱和氢气水对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SPF级SD大鼠18只。方法 对18只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均选取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使用40 g微型视神经夹在大鼠视神经球后2 mm处夹持60 s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A组给予饱和氢气水腹腔注射,5 ml/kg,每日1次;B组和C组分别给予饱和氢气水和生理盐水滴眼,每次1滴,每日3次。用药第9天,麻醉下采用3%荧光金双上丘两点注射法逆行标记大鼠RGC,第14天深麻醉下取眼球并处死动物,行视网膜定向铺片,距离视乳头中心上下左右各2 mm 拍摄照片,盲法计数RGC。主要指标 RGC存活率。结果 A组、B组和C组RGC存活率分别为40.35%±13.04%、58.34%±14.00%和43.07%±7.80%(F=3.965, P=0.041)。其中B组与A组和C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0;P=0.042);A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698)。结论 饱和氢气水滴眼2周对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眼科,2014, 23: 107-1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EGCG组(B组)、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C组)、视神经钳夹+EGCG组(D组)等4组,每组各18只。B、D组在视神经钳夹或假手术前2 d起给予腹腔注射EGCG  25 mg/(kg·d),直至手术后2 d,共5 d;随后改为口服2 mg/(kg·d)。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EGCG。每次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3%荧光金经上丘逆行标记RGC方法,比较各组视神经钳夹伤后7、14、28 d RGC的存活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组视神经组织神经丝蛋白(NF-L)的表达。结果 视神经钳夹伤后7 d,C、D组RGC存活数量分别为(943.61±85.06)、(1 134.45±117.85) 个/mm2;14 d时分别为(812.76±172.07)、(1 021.67±94.02) 个/mm2;28 d时分别为(766.94±171.45)、(1 009.72±126.40)个/mm2。各时间点D组RGC存活数量均显著高于C组(t=3.216,2.609,2.792;P=0.009,0.026,0.019)。各时间点A、B组间RGC存活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9,0.403,0.254;P值均>0.05);视神经钳夹后7、14、28 d,D组视神经组织NFL表达均高于C组(t=9.847,5.731,2.868;P=0.001,0.005,0.045)。结论 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RGC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璐  苏绍波  柳夏林 《眼科研究》2013,(11):1045-1049
背景Toll样受体4(TLR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相关受体,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中起致炎作用。研究发现,视神经损伤后继发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引起视网膜损伤,因此视神经损伤后TLR4的表达及其效应值得研究。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TLR4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成年健康SPF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取大鼠右眼用视神经钳夹法制备视神经损伤模型,左眼不予处理为对照组。分别于视神经损伤后3d和7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LR4的表达;分别采用逆转录PCR法(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LR4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情况。结果视网膜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TLR4在大鼠视网膜中呈绿色荧光,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造模眼视网膜中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左眼均明显增强,绿色荧光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内层。RT—PCR法检测表明,模型眼视网膜损伤后3d和7d视网膜中TLR4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2±0.06和3.92±0.12,对照眼TLR4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7±0.12和3.44±0.17,大鼠模型眼TLR4mRNA表达的灰度值较对照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2.888,P〈0.001;t7d=-4.669,P=0.010)。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大鼠模型眼视网膜损伤3d和7d视网膜中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05和1.49±0.03,对照眼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09和1.38±0.07,模型眼视网膜中TLR4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1.324,P〈0.001;t7d=-5.638,P=0.005)。TUNEL染色显示,模型眼RGCs凋亡数较对照眼增多。结论TLR4在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内层的表达明显上调,提示TLR4通路可能参与RGCs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焦晓玲  彭媛  杨柳 《眼科研究》2014,(4):303-307
背景 米诺环素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神经保护效应,但是否对视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研究尚少.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只清洁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8只、生理盐水组64只和米诺环素组64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和米诺环素组用反向镊钳夹小鼠左眼视神经3s以建立视神经钳夹伤动物模型,造模后米诺环素组立即以45 mg/(kg&#183;d)的剂量腹腔内注射米诺环素0.4ml,造模后24 h注射剂量减半,以后每日注射1次,直至处死,生理盐水组小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第4、7、11、14天处死并制备视网膜铺片,用4&#39;,6&#39;-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RGCs层细胞密度的变化.取各时间点小鼠眼球制作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TUNEL法测定RGCs的凋亡;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面CD11b mRNA的表达.结果 在视神经损伤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分别为(77.50±2.38)个/0.01 mm2和(70.00±2.94)个/0.01 mm2,明显低于米诺环素组的(88.75±2.36)个/0.01 mm2和(81.00±3.92)个/0.01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6.708,P<0.01;t7d=-4.491,P<0.01);生理盐水组RGCs凋亡数分别为(12±1)个/mm和(4±1)个/mm,明显多于米诺环素组的(4±1)个/mm和(1±0)个/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12.832,P<0.01;t7d=3.455,P=0.026);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与米诺环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08、0.777),且两组小鼠视网膜均未发现凋亡细胞.Real-time PCR检测显示,造模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与米诺环素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8.312,P<0.01;t7d=5.407,P<0.01),但在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2个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170).结论 米诺环素可能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早期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而减少RGCs的凋亡,从而对视神经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inkgo biloba on the retinal ganglion cell survival in a rat optic nerve crush model. Methods: Twenty‐four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a study group of 12 animals receiving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 of ginkgo biloba and a control group of 12 animals receiving intraperitoneal saline injections. All injections were performed 1 hr before the optic nerve crush and daily afterwards. For each animal, the right optic nerve was crushed closely behind the globe for 60 seconds using a microclip with 40 g power. The left optic nerve was kept intact. At 23 days after the optic nerve crush, th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were labelled retrogradely by injecting 3% fluorogold into both sides of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of the brain. At 4 weeks after the optic nerve crush,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Photographs taken from retinal flat mounts were assessed for the number and density of th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esults: The survival rate,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retinal ganglion cell density in the right eye with the optic nerve crush divided by the retinal ganglion cell density in left eye without an optic nerve trauma, was significantly (p = 0.035)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with ginkgo biloba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60.0 ± 6.0% versus 53.5 ± 8.0%).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 of a ginkgo biloba extract given prior to and daily after an experimental and standardized optic nerve crush in rat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survival rate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建立兔视神经夹伤模型,观察伤后视网膜组织中一氧化氮的表达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关系,从而探讨RGCs凋亡机制及氨基胍(AG)在伤后对RGCs的保护性作用。方法55只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正常对照组(5只)、损伤对照组(25只)、AG治疗组(25只)。损伤组双眼夹伤视神经,按伤后1、3、7、14、21d又随机分为5组(5只/组)。AG治疗组于伤后2min耳缘静脉注射2%AG,损伤对照组同法注射生理盐水。应用TUNEL染色计数凋亡阳性细胞;比色法测量一氧化氮(N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结果正常组视网膜切片中极少见RGCs凋亡。损伤组于伤后1d偶见,3—7d逐渐增多,至14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很少表达iNOS,但含有少量NO。在损伤后二者含量逐渐增高,与RGCs凋亡呈正相关性。同一时间点损伤对照组和AG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兔视神经夹伤后,NO合成增多可能是引起RGCs凋亡的一个因素。而AG通过减少NO的合成,降低RGCs凋亡,对RGCs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