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Fas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用CT征象反映肺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周围型肺癌31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Fas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应关系。结果:周围型肺癌的大小、坏死、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Fas异常表达关系密切,而胸膜凹陷征、小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与Fas表达关系不密切。结论:周围型肺癌中肿瘤的直径>3cm及出现坏死、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提示肺癌恶性度高,易转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术前胸部CT显示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 10 mm(临床N2期)的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N2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术前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N2期NSCLC患者中,假阳性率为42.22%(19/45)。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P=0.022)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4)均为临床N2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CEA水平为独立影响因素(P=0.007)。结合术前CT诊断及血清CEA水平进行筛选后,假阳性率降至7.69%(3/39)。结论 术前血清CEA水平是临床N2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利于降低CT诊断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PET/CT显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PET/CT检查的初诊NSCLC患者13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大小、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预测因素。结果 68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得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SUVmax、大小、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原发灶SUVmax是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SUVmax、大小及分化程度有关;原发灶SUVmax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预后与CD44v3、CD44v6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周围型NSCLC患者进入研究.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44v3、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肺癌CT征象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CD44v3、CD44v6表达与肺癌CT征象中的深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CD44v3、CD44v6表达与肺癌术后3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 结论 深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与CD44v3、CD44v6表达明显相关,提示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较强;CD44v3、CD44v6阳性表达的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更短,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5.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2和VEGF表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2和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法对4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进行MMP-2、VEGF表达的检测,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 MMP-2和VEGF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毛刺征、空泡征无关.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瘤体直径>3 cm、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提示肿瘤的恶性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患者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泰安八十八医院收治的经穿刺活检确诊的82例周围型肺癌为研究对象,均行CT增强扫描,比较不同CT征象周围型肺腺癌患者MVD表达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T征象与MVD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低分化周围型肺癌患者MVD表达水平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患者,腺癌患者MVD表达水平高于鳞癌患者(P<0.05)。肿瘤直径>2 cm患者MVD表达水平高于直径≤2 cm患者,伴有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淋巴结转移患者MVD表达水平均高于不伴有上述CT征象的患者(P<0.05),不同毛刺征及强化程度周围型肺癌患者MVD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周围型肺癌患者CT征象中肿瘤直径、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淋巴结转移与MVD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312、0.286、0.405、0.322、0.279、0.330,P<0.05)。结论:CT增强扫描可有效评估周围型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16层螺旋CT征象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的关系。为将16层螺旋CT作为一种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无刨性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4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鳞癌27例,腺癌21例)。术前行16层螺旋CT扫描,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结果:周围型肺癌中腺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明显高于鳞癌,分别为61.57±10.29和52.46±11.32(P<0.05)。肺癌MVD值与16层螺旋CT影像上肿瘤直径、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16层螺旋CT征象与其微血管密度值有密切关系。可用于预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评价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8.
直径小于3cm肺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分析直径<3cm的31例结核球和56例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特征。结果:31例结核球中,21例边缘光滑、出现钙化17例、小空洞11例、胸膜增厚14例;56例周围型肺癌中,边缘毛糙、有分叶者35例、胸膜凹陷征17例、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3例。增强扫描16例结核球无强化、4例有薄层环状强化;而38例周围型肺癌增强后均有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32例、均匀强化6例。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清晰显示直径小于3cm肺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病变特征及血供情况,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研究MMP-2(基质蛋白酶-2)在肿瘤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周围型肺癌57例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MMP-2免疫组织化学资料。结果:57例周围型肺癌中,MMP-2阳性表达35例,阳性率为61.40%,MMP-2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5)。MMP-2在肿瘤直径〉3 cm的表达强度高于肿瘤直径≤3 cm者。与肺癌CT征象中深分叶征、棘突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没有相关性(P〉0.05)。周围型肺癌的强化程度与MMP-2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MMP-2的异常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病理分级相关,提示MMP-2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MMP-2异常表达与螺旋CT征象中肿瘤直径的大小、深分叶征、棘突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是其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MMP-2的表达与螺旋CT征象相关,可以在蛋白表达上判断周围型肺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腺癌及淋巴结增大的螺旋CT征象与肿瘤微脉管(淋巴管、微血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搜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标本行SP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其淋巴管密度(LM-VD)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肺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某些SCT表现与LMVD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LMVD、MVD值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肺癌强化幅度、瘤体大小、淋巴结增大、棘突征、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淋巴结大小、周围脂肪间隙情况等CT表现与LMVD和(或)MVD有相关性。结论肺腺癌的棘突征、毛刺征、分叶征、强化幅度、瘤体大小及淋巴结增大等CT征象与肿瘤的微脉管生成有关,可以一定程度预测肺癌的侵袭及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多参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4例肺内占位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根据纵隔淋巴结性质将其分为恶性组(83例,淋巴结232枚)和良性组(91例,淋巴结230枚);比较组间纵隔淋巴结参数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输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MLP),以标准化重要性>50%的参数建立评估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判断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效能;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恶性组纵隔淋巴结参数与NSCLC原发灶参数的关系。结果 组间纵隔淋巴结短径、纵横比,坏死、脂肪、钙化占比,对称分布比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及淋巴结SUVmax/纵隔血池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短径、纵横比、SUVmax及MTV标准化重要性>50%,以之鉴别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657、0.776及0.772,联合应用的AUC为0.831。恶性组纵隔淋巴结SUVmax、TLG与NSCLC原发灶SUVmax均呈正相关(r=0.318、0.15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位于原发灶同侧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max均呈负相关(r=-0.139、-0.20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分布对称则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max均呈正相关(r=0.164、0.161,P均<0.05)。结论 18F-FDG PET/CT参数可用于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短径、纵横比、SUVmax及MTV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2.
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初诊NSCLC患者(337个纵隔淋巴结)术前PET/CT资料,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评价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以患者为观察单位,PET/CT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66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64例,灵敏度79.41%(54/68),特异度80.65%(50/62),准确率80.00%(104/130),阳性预测值81.82%(54/66),阴性预测值78.13%(50/64);以淋巴结数为单位,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25个,非纵隔淋巴结212个,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74.42%(96/129),特异度86.06%(179/208),准确率81.60%(275/337),阳性预测值76.80%(96/125),阴性预测值84.43%(179/212)。PET/CT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18F-FDG PET/CT特征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NSCLC患者91例,共96个原发灶,根据病理结果将病灶分为不伴淋巴结转移,即LN(-)组(n=66)及伴淋巴结转移,即LN(+)组(n=30)。比较两组原发灶大小、肿瘤消失率(TDR)、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上述指标中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LN(-)组和LN(+)组原发灶大小、TDR、SUVmax、MT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原发灶、SUVmax及MTV增大和TDR降低,淋巴结转移比例增高。多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DR及MTV纳入回归方程。结论 NSCLC原发灶18F-FDG PET/CT表现特征对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价值,其中TDR及MTV是主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NSCLC初诊患者共337个纵隔淋巴结的术前PET/CT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对照,根据淋巴结SUVmax绘制SUVmax的ROC曲线,计算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SUVmax诊断界值.结果 337个纵隔淋巴结中,病理确诊为转移性淋巴结129个(129/337,38.28%),无转移淋巴结208个(208/337,61.72%).纵隔淋巴结SUVmax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当SUVmax为4.5时Youden指数最大(0.605),准确率最高(81.6%).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SUVmax≥4.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18F-FDG PET纵隔淋巴结高代谢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亚临床感染和肺癌转移所致的18F-FDG PET纵隔淋巴结高代谢的不同特征.方法对300例健康体检者和1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FDG PET显像,以肉眼和SUV相结合的方法对纵隔淋巴结进行分析.结果 9.67%的健康查体者见纵隔淋巴结浓聚,年龄51~90岁,淋巴结分布较规律, SUV 2.06±1.01;纵隔转移淋巴结分布规律性较差,SUV 3.16±1.34.结论肺癌转移和老年亚临床感染均可致纵隔淋巴结FDG摄取增高,须根据年龄、病史及淋巴结显像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对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全部患者均为前纵隔单发实性肿块,最大直径为7.5~17.7 cm,CT显示肿瘤均为类圆形,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央见坏死无强化区,4例动脉期可见自周边向中心的不规则条状及网状血管影,5例周边部呈不规则厚壁环状明显强化;7例侵犯邻近胸膜,2例侵犯前胸壁;4例合并中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心包积液;2例见肺内转移,1例肺门淋巴结转移。结论 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央型占位对接受手术的N_2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的657例N_2型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中央支气管侵犯和阻塞性肺炎,将患者分为中央型组(n=157)和非中央型组(n=500),结合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57例患者中,中央型组男性患者比例更高(79.0%vs 58.6%),全肺和袖式切除术比例更高(15.3%vs 0.2%, 10.2%vs 1.6%),鳞癌患者更多(57.3%vs 16.6%),肿瘤更大(40.2 mm vs 32.9 mm),累及胸膜比例更低(46.5%vs 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组和非中央型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7.2%和44.8%(P0.001),年龄、肿瘤大小、手术方式、N分期、有无放化疗、是否中央型占位是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中央型HR为1.38(P=0.016)。在602例接受标准肺叶切除患者中,中央型占位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4,P=0.032)。中央型鳞癌和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均低于非中央型患者(32.7%vs 36.0%,P=0.678;19.4%vs 48.1%,P0.001),其中,中央型占位是影响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0, 95%CI 1.51~3.50,P0.001)。结论:对于N_2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中央型占位是不良预后因素;这种表现在腺癌患者中更为明显,N_2中央型腺癌患者手术后的预后较差,选择手术时应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80例NSCLC患者施行患侧肺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肺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共清扫602组淋巴结,分析NSCL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结合T分期、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共清扫的602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18.8%,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性NSCLCT分期T1、T2、T3、T4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02,P=0.00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1.8%。 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