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目的探讨睾酮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12只性成熟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芝麻油对照组(n=6)和睾酮实验组(n=6)。采用单侧坐骨神经切断损伤模型,手术后分别隔日皮下注射芝麻油和睾酮。两周后通过尼氏染色统计腰骶髓坐骨神经损伤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和截面积。结果睾酮实验组腰骶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状态要好于芝麻油对照组,胞体饱满,突起较多。神经元数量和平均截面积明显大于芝麻油对照组(P0.01)。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睾酮对支配该神经的运动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增加存活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和截面积。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单纯疱疹病毒载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dv HSV-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本实验对成年大鼠造成双侧坐骨神经损伤后 ,于右侧损伤处分别施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 dv HSV-GDNF;左侧损伤处施加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取损伤后 4、7、14和 2 8d大鼠的脊髓 L4 ~ L6 节段 ,经石蜡包埋切片后行 Nissl染色 ,计数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 :坐骨神经损伤后 4、7、14和 2 8d,右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明显高于左侧。提示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 dv HSV-GDNF可减少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 相似文献
5.
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家兔小腿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 (AChE)的变化。方法 :建立家兔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 ,制备特异识别神经系统AChE的单克隆抗体 ,以该抗体作为一抗 ,酶标羊抗兔IgG作为二抗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测定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神经损伤后 0 .5h、3h、12h组 ,坐骨神经断点、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组织AChE的含量。结果 :坐骨神经损伤 0 .5h后 ,断点处AChE含量最高 ,波长 492nm之OD值为 ( 0 .64 0± 0 .0 68) ,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含量 0 .5h时最低 ,波长 492nm之OD值分别为 ( 0 .2 13± 0 .0 72 )、( 0 .2 0 3±0 .0 60 ) ,3h最高 ,12h时降低。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 ,断点及其远端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的变化呈时间依赖性 ,但变化不一。 相似文献
6.
7.
小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 ,腹腔注射抗 BDNF血清 ,动物存活 2周。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相关蛋白 ( GAP-4 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发现 ,注射抗 BDNF血清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 GAP-4 3m RNA的阳性神经元与 GAP-4 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减少 ,阳性神经元的光密度也降低 ,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结果提示 ,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 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GAP-4 3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臂丛损伤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对照组6只,损伤组18只。建立3种臂丛损伤模型:右C7前根撕脱(A组);右C7前根撕脱+同侧C5~T1后根离断(B组);右C7前根撕脱+右C5与C6之间脊髓半横断(C组)。术后14d取C7节段脊髓,采用尼氏染色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及其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术后2周A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最高,B组居中,C组最低。3个臂丛损伤组C7前角均可见凋亡特征性改变:运动神经元内核染色质聚集靠边,核固缩、碎裂、核膜皱褶并内陷,并有染色质团块形成的凋亡小体。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内细胞器密集,线粒体轻度肿胀,核周粗面内质网减少,游离核糖体增多,胞浆内可见较多的空泡。神经元胞体周围的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呈轻度肿胀,髓鞘的板层结构消失。结论臂丛损伤诱导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途径中存在凋亡和坏死两种机制,运动神经元可形成凋亡小体。 相似文献
9.
胎脑提取液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胎脑提取液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随机分成术后3个时间组。无菌条件下制作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AChE和SDH活性的变化。结果:术后1w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比正常组明显降低;术后2w实验组开始升高,对照组进一步降低;术后3w实验组与正常组相近,对照组开始升高。结论:胎脑提取液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溃变有保护作用,可促进大鼠受损神经元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解剖科学进展》2015,(5)
目的研究锌对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模型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CD1小鼠随机分4组,SNI小鼠模型,假手术组,低锌组(SNI后每天腹腔注射氯碘羟喹10mg/kg·d);高锌组(SNI后每天腹腔注射氯化锌溶液20 mg/kg·d)。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SNI后第7天锌含量变化对模型动物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损伤组脊髓的锌含量降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aspase-3表达上调,阳性细胞百分比增大,光密度增加(0.01)。高锌组能增加脊髓的锌含量,下调caspase-3表达,降低阳性细胞百分比和光密度(0.01);而P低锌组则使脊髓的锌含量更少,caspase-3表达更多,阳性细胞百分比和光密度更高(0.01)。结论锌能抑制SNI模型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锌对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突触素Ⅰ mRNA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DNF是否参与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突触素ImRNA的表达。在小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腹腔注射BDNF抗体中和内源性BDNF,动物存活1~2周,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突触素ImRNA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结果显示:注射BDNF抗体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突触素ImRNA阳性运动神经元的数目和平均光密度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DNF可参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突触素ImRNA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死亡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选择10只正常SD大鼠,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再选择35只SD大鼠,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6节段脊髓作HE染色,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其死亡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牛脊髓前角匀浆对豚鼠脊髓、前根及坐骨神经的影响。方法采用新鲜牛脊髓前角匀浆免疫豚鼠。观察脊髓、前根、坐骨神经光镜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豚鼠体重在第4次免疫后明显下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和丢失,有卫星、噬节及墓穴现象形成。电镜下最主要的表现是线粒体异常;其次神经元核周质内异常神经丝聚集,形成包涵体;轴突内异常神经丝聚集形成轴索球。前根及坐骨神经的变化,表现为轴索变性及继发的髓鞘改变。结论牛脊髓前角匀浆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豚鼠脊髓、前根及坐骨神经免疫所介导的损伤,为进一步研究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微囊组(n=25)、细胞组(n=25)、单损组(n=25)、正常组(n=5)。术前制备兔坐骨神经细胞混悬液以及将其微囊化,微囊组、细胞组和单损组大鼠在脊髓半横断伤后,立即在损伤处分别植入10μl微囊化坐骨神经组织细胞1、0μl坐骨神经组织细胞以及10μl生理盐水。于术后2 d7、d1、4 d、21 d2、8 d(每个时相取5只大鼠)取出损伤部位脊髓组织,正常组(每个时相取1只大鼠)则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石蜡包埋后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GDNF阳性染色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的胞浆内。大鼠脊髓损伤后上述细胞2 d后表达开始上升2,1 d达到最高。微囊组与单损组、细胞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GDNF的表达,有利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预损伤对脊髓损伤后小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Control),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组和坐骨神经预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组。假手术组仅移除小鼠T8-T10椎骨上棘暴露胸髓,SCI组移除小鼠T8-T10椎骨上棘暴露胸髓给予外力打击造成标准损伤,SNI组小鼠手术切断右腿坐骨神经,在预损伤7d后进行脊髓损伤。在恢复期(即脊髓损伤14d后),通过电生理实验检测运动神经传导功能,通过组织病理学检验检测组织缺损恢复、髓鞘再生及小胶质细胞的募集活化。结果电生理实验表明SNI组小鼠运动传导功能恢复明显强于SCI组;HE染色结果说明SNI组脊髓组织缺损恢复情况明显强于SNI组;以MBP为指标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NI组髓鞘含量明显多于SCI组,髓鞘再生能力明显增强;以IBA-1为指标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NI组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坐骨神经预损伤明显增强了小胶质细胞的募集活化作用。结论坐骨神经预损伤处理可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后组织形态恢复、小胶质募集活化作用、髓鞘再生作用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脱细胞支架(AS)联合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首先制备AS,用于桥接损伤的神经。其次切除大鼠右侧坐骨神经10 mm,建立大鼠SNI模型。将SNI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AS桥接组(AS)和AS联合电针治疗组(AST)。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AS组将支架桥接于两断端处,AST组在支架桥接术后2 d给予电针进行治疗,采用20 Hz、1 mA疏密波相间的电流,针刺穴位为环跳和阳陵泉,每次电针15 min,7 d 1个疗程。电针4周后,用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用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的表达。结果 :AST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明显高于AS组;尼氏染色显示AST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形态较完整,尼氏体呈蓝紫色、斑块状,偶见部分核移位现象,尼氏体的数量明显多于AS组和模型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AST组脊髓内BDNF和NGF蛋白表达量均高于AS组和模型组。结论 :脱细胞支架联合电针不仅可增加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还可阻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尼氏体肿胀与溶解,并可上调脊髓内BDNF和NGF蛋白的表达,对SNI所致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异种脊髓前角匀浆免疫后的变化。方法:猪脊髓前角匀浆免疫豚鼠后,豚鼠脊髓前角以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及IgG免疫组化染色,同时电镜下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超微变化。结果: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在变性和丢失,以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围绕破坏的神经元形成卫星现象及小墓穴为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内IgG沉积呈颗粒状分布。运动神经元胞质内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结论:猪脊髓前角匀浆作为抗原可引起豚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说明猪与豚鼠运动神经元存在共同抗原,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运动神经元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19.
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植入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对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尼氏染色和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染色标记细胞数和阳性细胞平均面积、平均光密度。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数量减少,尼氏体脱失、溶解。术后3d,微囊组NOS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平均面积及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高于单损组;术后7d微囊组NOS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平均面积较细胞组高;术后14d,细胞组NOS阳性细胞数急剧增高超过微囊组,但微囊组仍平稳上升。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移植能诱导早期NOS表达增加及抑制后期NO过量产生,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有利于损伤脊髓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20.
雪旺细胞和层粘蛋白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30只成年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分别应用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层粘蛋白和生理盐水于神经侧断端,4周后,观察损伤侧腰4、5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神经元酸性磷酸酶和胆碱脂酶活性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为59%,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强,胆碱脂酶活性明显降低;雪旺细胞组和层粘蛋白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82.3%和81.1%,酸性磷酸酶和胆碱脂酶活性较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