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HIV 感染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2 月—2017 年 1 月,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 22 例(35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 HIV 感染者(阳性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治疗的 33 例(43 髋)未感染 HIV 患者(阴性组)作为对照。阳性组患者年龄、性别、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随访期间髋关节功能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复查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观察假体位置。 结果阳性组随访时间 13~24 个月,平均 20.2 个月;阴性组为 14~25 个月,平均 21.6 个月。阴性组手术时间较阳性组明显缩短(t=3.677,P=0.00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1、3、6、12 个月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职业暴露,住院期间出现切口浅表感染 2 例、肺部感染 1 例;阴性组出现切口浅表感染 1 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 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两组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 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 HIV 感染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带血管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 ONFH 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广泛检索国内外文献,对带血管骨移植术治疗 ONFH 的作用机制、术式及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带血管骨移植术是临床常用的保髋术式,通过带血管骨组织替代坏死骨组织,重建血循环系统,促进坏死区愈合,为 ONFH 骨坏死区域提供生物力学支撑,预防关节面塌陷。主要术式包括带蒂髂骨瓣移植、带蒂大转子骨瓣移植以及带血管腓骨移植,临床应用均获得一定疗效,且不同术式适用于不同类型患者,需根据患者全身状况、ONFH 发病诱因、坏死分期及程度等综合评估选择。结论带血管骨移植术治疗中青年 ONFH 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极大程度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有效延缓甚至避免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保髋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影像学表现及与疼痛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以 2016 年 12 月—2019 年 10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72 例(624 髋)围塌陷期 ONF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270 例,女 102 例;年龄 15~65 岁,平均 35.3 岁。单髋 120 例,双髋 252 例。ONFH 类型:创伤性 39 例(39 髋)、激素性 196 例(346 髋)、酒精性 102 例(178 髋)、特发性 35 例(61 髋)。其中,有疼痛症状 482 髋,疼痛时间≤3 个月 212 髋、3~6 个月 124 髋、6~12 个月 117 髋、>12 个月 29 髋;无疼痛 142 髋。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Ⅱ期 325 髋、Ⅲ期 299 髋。将患者根据 ONFH 病因以及 ARCO 分期进行分组,比较髋关节疼痛以及 X 线片(新月征和囊性改变)、CT(软骨下骨骨折和囊性改变)及 MRI(骨髓水肿、关节积液和软骨下低信号带)的影像学表现差异。采用χ2 检验分析 ONFH 疼痛时间与 X 线片、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 结果不同病因 ONFH 患者在 X 线片新月征、CT 软骨下骨骨折及 MRI 关节积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 ARCO 分期 ONFH 患者在髋关节疼痛症状及所有影像学表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ONFH 患者疼痛时间与所有影像学表现均相关(P<0.05);同时 CT 囊性改变与 MRI 软骨下低信号带、关节积液分级,以及 MRI 软骨下低信号带与关节积液分级亦相关(P<0.05)。 结论围塌陷期 ONFH 患者影像学上囊性改变、软骨下低信号带、关节积液与股骨头塌陷和髋部疼痛关系密切,当 ARCO Ⅱ期 ONFH 出现上述信号提示股骨头不稳定,为预判 ONFH 疾病发展及合理选择保髋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79例(182髋)采用FNS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96例,女83例;年龄20~59岁,平均53.7岁;低能量致伤106例,高能量致伤73例。骨折Garden分型:Ⅱ型40髋,Ⅲ型78髋,Ⅳ型64髋。Pauwels分型:Ⅰ型23髋,Ⅱ型66髋,Ⅲ型93髋。术前合并糖尿病21例。根据末次随访时有无ONFH,将患者分为坏死组和未坏死组,对两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致伤机制、术前骨密度、术前合并糖尿病、骨折Pauwels分型、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物取出与否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ONFH发生的影响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179例(182髋)患者术后获随访20~34个月,平均26.5个月。其中30例(30髋)于术后9~30个月发生ONFH(坏死组),ONFH发生率为16.48%。 149 例(152 髋)末次随访时未发生 ONFH(未坏死组)。单因素分析示,两组术前骨密度、术前合并糖尿病、骨折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示,Garden Ⅳ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Ⅲ级、股骨头后倾角>15°、术前合并糖尿病为FNS内固定术后发生ONFH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Garden Ⅳ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不佳、股骨头后倾角>15°、术前合并糖尿病患者,FNS内固定术后ONFH发生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 H 亚型血管在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 H 亚型血管的组织学特点、促进成骨生物学机制,探讨其在 ONFH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结果H 亚型血管是一种新发现的骨内血管,主要分布于干骺端和骨内膜,高表达内皮黏蛋白和 CD31,可分泌与骨祖细胞存活和增殖相关的生长因子,周围聚集大量 Osterix 阳性骨祖细胞、Ⅰ 型 α 胶原蛋白阳性成骨细胞和 Runx2 阳性早期骨祖细胞,这些细胞能分泌 VEGF 促进血管生成,具有诱导骨形成和血管生成的能力。PDGF-BB、裂隙引导配体 3、HIF-1α、Notch 信号通路和 VEGF 等参与了 H 亚型血管促进成骨的生物学机制。结论H 亚型血管在骨组织修复重建过程中对血管生成和骨形成起重要调节作用,该型血管的发现揭示了血管生成和骨形成之间协同作用的生物学机制。针对调控 H 亚型血管的新技术可能成为治疗 ONFH 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采用组织工程技术促进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骨组织再血管化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阐明股骨头血管化机制,对组织工程技术在促进 ONFH 骨组织再血管化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归纳。结果重建或改善股骨头血供是治疗 ONFH 的关键,目前组织工程研究热点主要基于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以及促血管生成因子三方面,联合 3D 打印技术和药物递送系统来促进股骨头骨组织再血管化。结论基于组织工程技术的股骨头再血管化策略,有望改善局部血供,延缓甚至逆转 ONFH 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儿童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经验。方法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收治 45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其中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1~13 岁,平均 5.7 岁。致伤原因:运动摔伤 43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骨折按 Gartland 分型,Ⅱ型 12 例,Ⅲ 型 3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2 h,平均 4.6 h。先行闭合复位,其中 12 例 Gartland Ⅱ型闭合复位均获得成功;Gartland Ⅲ 型患儿中 20 例闭合复位成功,11 例复位失败者及 2 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改行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手术时间 16~52 min,平均 32 min;C 臂 X 线机透射次数 4~17 次,平均 6.7 次;住院时间 3~7 d,平均 4 d。45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0 个月,平均 12 个月。3 例 Gartland Ⅲ 型闭合复位患儿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1~3 个月后恢复。术后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3 个月。无切口感染、Volkmann 肌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6 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者获优 16 例、良 12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7.5%。其中 Gartland Ⅱ型优 9 例、良 3 例,优良率 100%;Gartland Ⅲ 型优 7 例、良 9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0%。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者获优 7 例、良 5 例、一般 1 例,优良率 92.3%。结论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先闭合复位,对复位失败者采取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射线暴露较少,术后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辅助肌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15 例 15 髋 ONFH 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20~45 岁,平均 31.6 岁。病因:激素型 9 例,酒精型 6 例。病程 15 d~3 年,平均 8 个月。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Ⅱ期 4 髋,Ⅲ期 11 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2±0.2)分,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57.3±1.3)分。术前行股骨头 DSA 检查确定股骨头血管病变部位,根据造影结果指导肌骨瓣移植术式的选择。对于股骨头上、下支持带血管均显影者行单纯髓芯减压术,对上支持带血管显影而下支持带血管未显影者采用前外侧入路的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对上支持带血管不显影而下支持带血管显影者采用经后外侧入路的股方肌骨瓣移植,对上、下支持带血管均未显影者行吻合血管的腓骨瓣移植。结果15 例 15 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4 个月。随访期间患者 ONFH 未进一步加重,股骨头无塌陷,关节间隙正常,髋关节屈伸功能可。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为(1.9±0.2)分,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92.1±0.8)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5,P=0.00;t=23.22,P=0.00)。 结论对于需行肌骨瓣移植的 ONFH 患者,术前行股骨头 DSA 可明确股骨头血管病变部位,以此指导肌骨瓣移植术式的选择,对保髋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ing,FVFG)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技术,以及改进的手术器械在术中应用价值。方法2011 年 3 月—2013 年 1 月,采用改进的手术器械行FVFG治疗ONFH患者 35 例(47髋)。男 24 例(32 髋),女 11 例(15 髋);年龄 22~43 岁,平均 34 岁。单髋 23 例,双髋 12 例。病程 5~9 个月,平均 7 个月。ONFH类型:酒精性 25 髋,激素性 12 髋,创伤性 3 髋,特发性 7 髋。术前行 X 线片检查,根据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标准:Ⅰ期 3 髋,Ⅱ 期 39 髋,Ⅲ 期 5 髋。术前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58.2±6.1)分。结果术中切取腓骨时间为 15~35 min,平均 25 min;手术时间 90~200 min,平均 130 min。术中出血量为 150~500 mL,平均 27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42 个月,平均 28 个月。末次随访时 Harris 评分为(87.3±5.7)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038,P=0.000)。X 线片复查示,腓骨瓣位置良好,末次随访时股骨头坏死改善 9 髋,无进展 36 髋,进展 2 髋。 结论采用 FVFG 治疗 ONFH 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术中应用改进的手术器械能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0.
体外震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又称体外冲击波,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从上世纪末开始应用到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治疗中。在此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同时,仍存在很多误区和挑战。建议使用聚焦式、高能量 ESW 治疗 ONFH,而非低能量发散式压力波;对不同类型的 ONFH 制定个体化科学的治疗方案;建议对 ESW 治疗 ONFH 进行多中心联合研究,共同探索其未知领域,并提供高水平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采用死骨清理打压植骨术或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治疗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疗效。方法将 2012 年 6 月—2017 年 11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24 例(27 髋)ANFH 患者纳入研究。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后,12 例(14 髋)行死骨清理打压植骨术(A 组),12 例(13 髋)行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 ANFH 侧别、类型、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每侧髋关节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影像学检查观察股骨头有无塌陷、截骨块愈合情况,股骨头周围血供情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 结果两组每侧髋关节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2,P=0.797;t=–0.918,P=0.411)。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为 12~28 个月,平均 19.7 个月;B 组为 14~24 个月,平均 17.8 个月。两组术后 6、12 个月 Harri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 A 组获优 3 髋、良 7 髋、差 4 髋,优良率 71.4%;B 组获优 5 髋、良 7 髋、差 1 髋,优良率 92.3%。术后 1 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示,与术前相比两组股骨头周围血供均未被破坏。术后影像学复查显示两组大粗隆截骨块均愈合,B 组股骨颈截骨均愈合;术后 12 个月仅 A 组 2 例(2 髋)出现新的塌陷。患者关节间隙较术前均无狭窄,无软骨下骨硬化及骨囊肿形成。 结论对于 ARCO Ⅲ期 ANFH 患者,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后行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在延缓塌陷、提高髋关节功能方面优于死骨清理打压植骨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 E 防治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ANFH)的可能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取雄性 SD 大鼠 72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 24 只。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模型组及干预组采用脂多糖联合激素法制备 SANFH 模型,干预组在注射激素的同时每天肌肉注射维生素 E 40 mg/kg,连续 7 d。末次激素注射后 2、4、8 周取股骨头,HE 染色观察骨坏死发生情况,计算空骨陷窝率;TUNEL 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 Western blot 检测观察胱天蛋白酶 9(Caspase-9)、Caspase-3、细胞色素-c(cytochrome-c,Cyt-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组织学观察示,干预组空骨陷窝率仅 8 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周时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细胞凋亡指数各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P<0.05),8 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 Western blot 观察示,干预组各时间点 Cyt-c、Caspase-9、Caspase-3 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8 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维生素 E 可通过减轻线粒体依赖性骨细胞凋亡来延缓大鼠早期 SANFH 病程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常见病,好发于中青年人。因人工关节假体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且髋关节翻修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并发症较多,所以保留髋关节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保髋手术方法较多,但疗效不确切。关于如何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明确 ONFH 病理发展过程有助于选择恰当的 ONFH 保髋手术方式。早期的髓芯减压术与打压植骨术方法简便,可减轻股骨头内压力、缓解疼痛,但无法彻底清除坏死骨,仅应用于早期 ONFH。血管化骨移植术的应用填补了前者缺陷,不仅能够彻底清除坏死骨,还可以为股骨头提供有滋养血管的移植骨,有利于股骨头内骨结构的重建。钽棒的应用为股骨头提供了力学支撑,具有预防股骨头塌陷的作用。近十年来,保留髋关节手术开展越来越多,临床疗效也不断得到改善,多种术式相互结合为 ONFH 保髋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无论采用何种术式,保髋手术的理念始终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手术创伤小、方法简便、对髋关节骨结构损伤不大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天玑骨科机器人(TiRobot)联合Artis Zeego系统的双机器人模式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初步应用经验,分析手术学习曲线。方法2019年7月—2021年2月,采用TiRobot联合 Artis Zeego 系统微创治疗90例骨盆骨折患者。男64例,女26例;年龄13~78岁,平均46.5岁。身体质量指数14.67~32.66 kg/m2,平均23.61 kg/m2。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3例,高处坠落伤37例,跌倒等低能量损伤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36 d,平均7.3 d。根据植入螺钉部位,将患者分为骶髂螺钉组(n=33)、髋臼螺钉组(髋臼前柱或后柱,n=24)、复合螺钉组(骶髂及髋臼前、后柱,n=33),记录螺钉植入时间及植入精度,并绘制手术学习曲线,比较初学期及熟练期相关指标差异。 结果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5~200 mL,中位数20 mL;无血管神经损伤发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螺钉植入时间7.5~33.0 min,平均18.92 min;螺钉植入精度1.1~1.8 mm,平均1.56 mm。骶髂螺钉组、髋臼螺钉组、复合螺钉组分别于完成7、10、11例手术后进入适应期。随手术经验积累,螺钉植入时间有明显下降趋势。与初学期相比,3组熟练期螺钉植入时间缩短(P<0.05),但螺钉植入精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iRobot联合Artis Zeego系统的双机器人模式辅助骨盆骨折手术安全、高效,有助于术者迅速掌握导航下的骨盆通道螺钉微创植入技术,在确保植入精度的前提下,明显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PFLC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比较,探讨采用新型股骨近端内侧支撑钢板(proximal femoral medial buttress plate,PFMBP)固定股骨反转子间骨折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方法取 18 具第 4 代 Synbone 人工股骨标准试验骨(左侧)制备 AO 31-A3.1 型股骨反转子间骨折模型后,根据内固定不同随机分为 3 组(n=6),分别为 PFLCP 组、PFNA 组、PFMBP 组。各标本骨折固定后包埋固定,分别行轴向压缩试验、扭转试验及最大轴向压缩破坏试验,计算对应轴向压缩刚度、扭转刚度,记录最大轴向载荷及标本破坏情况。 结果轴向压缩刚度 PFLCP 组为(109.42±30.14)N/mm,PFNA组为(119.13±29.14)N/mm,PFMBP 组为(162.05±22.05)N/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中不同扭转角度对应扭矩比较,以及同一扭转角度各组扭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刚度 PFLCP 组为(1.45± 0.44)N·mm/deg,PFNA 组为(1.10±0.13)N·mm/deg,PFMBP 组为(1.36±0.32)N·mm/deg;PFLCP 组、PFMBP 组与 PFNA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LCP 组及 PFMB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轴向载荷 PFLCP 组为(1 408.88±0.17)N,PFNA组为(1 696.56± 0.52)N,PFMBP 组为(2 154.65±0.10)N,3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FBMP 在轴向压缩刚度和扭转刚度方面优于 PFLCP 及 PFNA,提示维持内侧稳定性对于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多普勒超声对小型猪隐匿型穿支皮瓣血流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取7月龄普通级广西巴马实验小型猪7只,体质量20~25 kg,于双侧后肢分别制备隐动脉穿支皮瓣(A组,n=4)、隐动脉隐匿型穿支皮瓣(B组,n=5)、隐动脉隐匿型穿支皮瓣+肌膜(C组,n=5)。术后观察实验动物存活以及皮瓣成活情况,术后5 d皮瓣拍照后采用Photoshop CS5软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于术前及术后即刻、3 d、5 d对皮瓣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测,其中隐动脉指标包括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血流量,隐静脉指标包括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记录皮瓣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结果 术后1 d,1只实验动物因感染死亡,其余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最终A组3侧、B组4侧、C组5侧后肢皮瓣纳入观测。术后3组皮瓣均出现肿胀,3 d时最显著,且B组皮瓣出现部分瘀紫和坏死;5 d时,A、C组皮瓣基本成活,B组皮瓣坏死面积进一步增大,A、B、C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99.7%±0.5%、74.8%±26.4%、100%,B组低于A、C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内各时间点皮瓣隐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普勒超声监测初步研究显示单纯隐动脉隐匿型穿支皮瓣及联合肌膜两种皮瓣类型均有稳定血流,但后者皮瓣成活面积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研究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中采用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 2016 年 2 月—12 月行初次单侧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60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MA 组及对照组,每组 3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股骨头坏死病程及分期,以及术前髋关节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屈曲及外展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 组术前口服塞来昔布、术中切口周围注射局麻药物、术后切口冰敷及口服塞来昔布,对照组仅术后使用患者自控式镇痛泵;两组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曲马多补充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静息和活动状态下 VAS 评分、髋关节屈曲和外展活动度、曲马多使用率及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及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术后 MA 组 4 例(13.3%)使用曲马多,低于对照组的 11 例(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72)。MA 组术后 6、24 h 时髋关节静息状态下 VAS 评分、术后 48 h 及出院时活动状态下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 VA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3 d 两组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 1 d 及出院时 MA 组患者髋关节屈曲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而 MA 组术后 1、2、3 d 及出院时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A 能有效缓解游离腓骨移植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活动训练,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囊化转基因 BMSCs 移植修复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ONFH)的疗效。方法采用高压静电法制备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poly-L-lysine-sodium alginate,APA)微囊化高表达 Foxc2 转基因 BMSCs,取部分细胞成骨诱导培养,2、3 周时茜素红染色观察。取 40 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激素加内毒素方法制备 SONFH 模型,经 MRI 筛选造模成功 32 只,将其随机分为 A、B、C、D 4 组(n=8);另取 6 只正常兔作为正常对照组(E 组)。A 组模型动物不作任何处理;B、C、D 组动物双侧后肢股骨头行髓芯减压后,分别于减压区注入生理盐水、同种异体 BMSCs、APA 微囊化转基因 BMSCs。术后 6、12 周取股骨头标本行 HE 染色,观察骨长入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过氧化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 γ 2(peroxisome proliferative activated receptor γ 2,PPARγ-2)和 VEGF 蛋白表达;术后 12 周透射电镜观察骨微结构,生物力学测定松质骨及软骨下骨最大压缩强度及平均弹性模量。 结果诱导培养 2、3 周,茜素红染色后均可见钙结节形成,且 3 周时数量较 2 周时增加。各组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示,与 A、B、C 组比较,D 组骨小梁排列较整齐,骨空骨陷窝较少,有丰富的功能细胞器,可见明显成骨,且 12 周时坏死区被完全修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术后 6、12 周,A、B、C 组 OCN 及 VEGF 表达均低于 D、E 组,B、C 组高于 A 组,E 组高于 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 PPARγ-2 表达高于 D、E 组,A 组高于 B、C 组,D 组高于E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周生物力学测试显示,D、E 组股骨头松质骨、软骨下骨平均弹性模量和最大压缩强度均高于 A、B、C 组(P<0.05);A、B、C 组间及 D、E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囊化转基因 BMSCs 体内移植可修复兔早期 SONF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收治严重股骨或胫骨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11 例。男 10 例,女 1 例;年龄 19~37 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8 例,高压电烧伤 2 例,CO 中毒烧伤 1 例。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 3~14 d,平均6.5 d。骨缺损长度8~18 cm,平均14 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 13 cm×8 cm~25 cm×19 cm。一期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和病变股骨或胫骨断端,组织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二期采用 Orthofix 单边外固定延长架或Ilizarov环形外固定延长架修复骨缺损。结果术后 1 例修复术后 2 个月皮瓣下出现一窦道,经扩创、去除坏死股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填充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骨延长期间,1 例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和加强护理后控制感染。患者截骨段延长 8~18 cm,平均 14 cm;停止延长后外固定支架继续保留 4~12个月,平均 6.5 个月。患者骨缺损均修复,骨愈合时间为 12~22个月,平均 17 个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5 个月。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未见骨髓炎、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功能恢复较好。结论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与骨转换标志物比较,探讨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股骨头塌陷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以 2010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收治并接受非手术治疗的非创伤性 ONF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96 例(139 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男 54 例(79 髋),女 42 例(60 髋);年龄 22~60 岁,平均 40.2 岁。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股骨头塌陷,将患者分为塌陷组和未塌陷组。测量患者股骨颈宽度、髋轴长度、身高、体质量及股骨颈骨密度,计算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包括抗压强度指数(compressive strength index,CSI)、抗折强度指数(bending strength index,BSI)、抗冲击强度指数(impact strength index,ISI);测量骨转换标志物血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typeⅠcollagen amino terminal elongation peptide,t-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ALP、25 羟基维生素 D [25 hydroxyvitamin D,25(OH)D]、N 端骨钙素(N-terminal osteocalcin,N-MI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股骨颈骨密度、ONFH 病因、日本骨坏死调查委员会(JIC)分型以及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骨转换标志物,初步筛选股骨头塌陷发生的影响因素。取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及骨转换标志物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断其对非创伤性 ONFH 患者股骨头塌陷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 年,平均 3.2 年。随访期间,46 例(64 髋)发生股骨头塌陷(塌陷组),其余 50 例(75 髋)未发生股骨头塌陷(非塌陷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 JIC 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90,P=0.000);但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BMI、股骨颈骨密度及 ONFH 病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中,塌陷组 CSI、BSI、ISI 均低于非塌陷组(P<0.05);骨转换标志物中,塌陷组 t-P1NP 及 β-CTx 低于非塌陷组(P<0.05),N-MID、25(OH)D 及 ALP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SI、ISI 和 t-P1NP 是非创伤性 ONFH 患者股骨头塌陷的危险因素(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 CSI、BSI、ISI、t-P1NP、β-CTx 的截断值分别为 6.172、2.435、0.465、57.193、0.503,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 0.753、0.642、0.903、0.626、0.599。 结论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比骨转换标志物更能预测非创伤性 ONFH 股骨头塌陷的发生。其中,ISI 0.465 是一个潜在临界值,低于该值可以预测早期非创伤性 ONFH 股骨头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