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镍钛记忆合金两脚固定器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舟骨陈旧性骨折并骨不连疗效。方法2013 年 1 月—2017 年 1 月,应用镍钛记忆合金两脚固定器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 11 例舟骨陈旧性骨折并骨不连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18~42 岁,平均 26.1 岁。致伤原因:运动伤 3 例,摔伤 7 例,重物砸伤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6~18 个月,平均 8.9 个月。通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握力、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尺偏、桡偏),以及 Mayo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上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 35~63 min,平均 48 min。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20.7 个月。X 线片检查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 12~25 周,平均 15 周。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于术后 10~12 个月取出,平均 11.2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握力以及腕关节屈曲、桡偏、尺偏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9,P=0.824);上述指标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yo 评分、VAS 评分、DASH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镍钛记忆合金两脚固定器联合松质骨移植治疗舟骨陈旧性骨折并骨不连可获得较好疗效,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 年 1 月—2019 年 6 月,采用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治疗 33 例高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 12 例,女 21 例;年龄 47~89 岁,平均 75.1 岁。致伤原因:跌倒伤 21 例,交通事故伤 7 例,其他伤 5 例。骨折分型:根据自定骨折分型标准,高位 A 型 14 例、高位 B 型 19 例;根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标准,31-A1.2 型 14 例、31-A2.2 型 19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5 d,平均 2.7 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末次随访时行 Parker-Palmer 行走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间 40~75 min,平均 55 min;术中失血量 50~150 mL,平均 64 mL;住院时间 5~15 d,平均 8.7 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8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3.6 个月。骨折复位质量参照 Chang 等的评价标准,获优 9 例(32.1%)、良 17 例(60.7%)、差 2 例(7.1%)。术后 1 例因跌倒导致 PFNA 内固定失败;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4 个月。3 例主诉髋外侧疼痛。末次随访时,Parker-Palmer 行走功能评分为 6~9 分,平均 7.9 分。结论高位股骨转子间骨折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采用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能有效预防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改良前外侧腓骨小头上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6 年 1 月—2018 年 9 月,采用经改良前外侧腓骨小头上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 19 例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男 11 例,女 8 例;年龄 28~65 岁,平均 43.2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2 例,摔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根据 Schatzker 分型标准:Ⅱ 型 9 例,Ⅲ 型 4 例,Ⅴ 型 4 例,Ⅵ 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5~13 d,平均 8.5 d。合并骨质疏松 2 例。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 X 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 Rasmussen 放射学评分评价手术复位疗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65~130 min,平均 95 min;术中出血量 150~350 mL,平均 220 mL。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0 个月,平均 15.4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2~20 周,平均 14.5 周;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 Rasmussen 放射学评分评价手术复位疗效:优 13 例、良 4 例、中 1 例、差 1 例。膝关节功能 HSS 评分获优 14 例、良 3 例、中 1 例、差 1 例。膝关节活动度达 90°~135°,平均 113.4°。结论经改良前外侧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具有创伤小、安全、复位及固定可靠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菱形理念”指导下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应用“菱形理念”,采取辅助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自体骨髓浓集液及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凝胶治疗的 21 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患者资料。其中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7~48 岁,平均 32.5 岁。均为闭合性股骨干骨折,4 例首次钢板内固定不愈合后更换为髓内钉固定仍不愈合,余 17 例首次采取髓内钉固定。骨折不愈合分型:肥大性骨不连 4 例,萎缩性骨不连 17 例;骨折端骨缺损长度 1~3 mm;末次治疗至该次治疗时间 10~23 个月,平均 14.3 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始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四肢骨折愈合影像系统评分(RUST)评价骨折愈合程度;末次随访时根据 Schatzker-Lambert 疗效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105~160 min,平均 125.6 min;术中出血量 160~580 mL,平均 370.5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2~46 个月,平均 26.5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7 个月,平均 4.8 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为(0.8±0.3)分,较术前(5.2±3.7)分明显下降(t=7.235,P=0.000);RUST 评分为(3.4±0.3)分,较术前(1.5±0.7)分显著提高(t=8.336,P=0.000);按 Schatzker-Lambert 疗效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优 16 例,良 4 例,可 1 例,优良率 95.42%。 结论按照“菱形理念”采取辅助钢板联合自体髂骨、自体骨髓浓集液及 PRP 凝胶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既可以恢复骨折端的稳定性,又改善了骨折端的生物学环境,提高了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植骨 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0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 12 例股骨萎缩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4~61 岁,平均 41.7 岁。7 例骨不连位于股骨中上段,5 例位于股骨远端或髁上。病程 1~9 年,平均 3.7 年。既往手术 1~9 次,平均 2.8 次。手术取出原固定物,清理骨不连骨折端,安装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器,骨缺损长度<4 cm 者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患侧肢体较健侧短缩>2.5 cm 者术中行股骨近端闭合截骨加装骨延长组件,备术后肢体延长;所有患者未植骨。记录患者外固定器佩戴时间、骨不连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50 个月,平均 30 个月。12 例骨不连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 6.0~23.5 个月,平均 11.5 个月。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 7~25 个月,平均 13.5 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优 6 例、良 4 例、可 2 例,优良率 83.3%。4 例股骨成角畸形>7°,伸膝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再行截骨手术等特殊处理。2 例术后患侧肢体短缩>2.5 cm,通过穿补高鞋替代;4 例跨膝关节固定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丢失 10~30°;10 例发生针道感染,其中 4 例感染并固定针松动者给予拔针后更换位置重新固定,余 6 例感染但固定针未松动者通过局部换药、针道护理及口服抗炎药物感染控制。无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骨愈合率较高,相对微创、无需植骨,初步临床效果确切,对于多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同样有效。治疗时需要重视术后外固定器护理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6 月–2016 年 12 月,采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的 21 例外伤性四肢骨折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4~64 岁,平均 40.1 岁。骨缺损部位:肱骨 3 例,桡骨 5 例,尺骨 4 例,股骨 2 例,胫骨 7 例。原发骨折 AO 分型:A 型 2 例,B 型 7 例,C 型 12 例。开放性骨折 14 例,闭合性骨折骨不连伴骨缺损 7 例。受伤至骨缺损修复时间为 5~165 d,平均 21.3 d。扩创后骨缺损长度 2.5~6.5 cm,平均 4.5 cm。结果手术时间 86~130 min,平均 101 min;术中出血量 185~647 mL,平均 316 mL。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 1 例,延期愈合 2 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2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 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2.5~7.0 个月,平均 5.4 个月,无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愈合率为 100%。无深部感染或感染复发,无内固定物断裂和再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患肢功能恢复分级为优 12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90.5%。结论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具有筋膜取材及手术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费用低、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下前环内固定支架联合后环骑跨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9 年 1 月,对 26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行皮下前环内固定支架联合后环骑跨钢板固定治疗。其中男 16 例,女 10 例;年龄 25~66 岁,平均 42.8 岁。骨折根据 Tile 分型:B2 型 9 例,B3 型 6 例,C1 型 7 例,C2 型 3 例,C3 型 1 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为 6~43 分,平均 18.3 分。合并脑外伤 4 例,四肢骨折 7 例,血气胸 3 例,坐骨神经损伤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2 d,平均 6.4 d。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发生,以及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6 个月,平均 16.8 个月。手术时间为 65~142 min,平均 72.5 min;术中出血量为 42~124 mL,平均 64.2 mL。术后出现 2 例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激惹、1 例股神经麻痹、1 例切口浅表感染,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或症状消失。术后 3 个月 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质量根据 Matta 评价标准评定:优 8 例、良 15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为 88.5%;骨盆功能根据 Majeed 评分系统评定:优 10 例、良 12 例、可 4 例,优良率为 84.6%。结论应用皮下前环内固定支架联合后环骑跨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组合臂式外固定架与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6 月—2015 年 1 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的 37 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组合臂式外固定架治疗的 55 例患者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Gustilo 分型、合并伤、软组织缺损范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14 个月,平均 12 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 8 个月,对照组外固定架针道松动发生率为 76.4%(42/55),骨不连发生率为 29.1%(16/55),返岗工作率为 70.9%(39/55);研究组分别为 8.1%(3/37)、8.1%(3/37)和 91.9%(34/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42 例患者发生畸形愈合,而研究组未见钢板扭曲、螺钉退出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 Johner & Wruhs 评价法评价,对照组优良率为 60.0%(33/55),研究组为 91.9%(34/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4,P=0.002)。 结论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操作简便、骨折愈合快,可有效固定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 年 6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 38 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26~6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摔伤 3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8 d,平均 5 d。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4.3±8.4)分,Lysholm 评分为(44.5±7.2)分,膝关节活动度为(62±12)°。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异物刺激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2 d X 线片检查示,髌骨骨折均达满意复位与稳定固定。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6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3 个月。末次随访,参照 Böstman 评分标准评定:优 36 例、良 2 例,优良率达 100%。VAS 评分为(10.2±6.6)分、Lysholm 评分为(93.1±6.4)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24±1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59,P=0.000;t=31.099,P=0.000;t=20.727,P=0.000)。 结论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点,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均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载柚皮苷复合支架的性能及其对兔骨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 W/O/W 方法制备载柚皮苷和无载柚皮苷缓释微球;以凹凸棒石和 Ⅰ 型胶原蛋白为材料,通过“3 层夹心法”分别构建载柚皮苷、无载柚皮苷和载 TGF-β1 复合支架。分别利用体外缓释、扫描电镜和细胞计数试剂盒 8 法评价载柚皮苷微球的缓释效果、支架的形貌和细胞相容性。取 40 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A、B、C、D 4 组,每组 10 只。于兔双侧股骨髁间窝处制备直径 4.5 mm、深 4 mm 的骨软骨缺损模型,A 组为缺损组(空白对照),B、C、D 组分别于骨软骨缺损处植入无载柚皮苷复合支架(阴性对照组)、载柚皮苷复合支架(实验组)及载 TGF-β1 复合支架(阳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 3、6 个月时取材,行大体、HE 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分别观察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Western blot 检测新生软骨 Ⅱ 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载柚皮苷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构建的骨软骨复合支架有较好的孔隙;载柚皮苷软骨层支架细胞的增殖率与无载柚皮苷支架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体内植入实验大体观察示,术后 3 个月 C、D 组缺损范围与 A、B 组相比明显缩小;术后 6 个月 C 组缺损处被新生软骨所覆盖,D 组新生软骨与周围正常软骨整合良好。组织学染色示,术后 3 个月 A、B 组缺损处被少量纤维组织填充,C、D 组可见少量软骨生成;术后 6 个月 C、D 组新生骨软骨组织与正常骨软骨类似,A、B 组缺损处以大量纤维组织为主。Western blot 检测示,术后 3、6 个月 C、D 组缺损处新生组织中 Ⅱ 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载柚皮苷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并对兔关节骨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 Herbert 螺钉固定治疗新鲜无移位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5 月—2015 年 8 月,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 Herbert 螺钉固定治疗新鲜 Krimmer 分型 A2 型腕舟骨骨折 15 例。其中男 12 例,女 3 例;年龄 18~51 岁,平均 33.4 岁。致伤原因:摔伤 9 例,训练伤 3 例,机器伤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5 d,平均 5 d。无其他合并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采用改良 Mayo 腕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手术时间 28~53 min,平均 33.9 min;术中出血量 5~30 mL,平均 10.5 mL;术中透视次数 2~6 次,平均 2.6 次。15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0.5 个月。1 例患者出现钉道入口皮肤处疼痛、酸胀感,经熏洗后逐渐缓解;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8~16 周,平均 11.6 周。末次随访时改良 Mayo 腕关节评分为 76~99 分,平均 92.5 分;获优 12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 93.3%。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 Herbert 螺钉固定治疗新鲜 Krimmer 分型 A2 型腕舟骨骨折出血少,医患放射损害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4 月—2019 年 11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9 例;年龄 65~93 岁,平均 78.4 岁。初次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 14 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 A1 型 5 例,A2 型 7 例,A3 型 2 例;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 2 例,均为 Seinsheimer Ⅴ型。根据 Chan 等提出的非假体内植物周围再骨折分型标准,1 型 10 例(1A 型 6 例、1B 型 3 例、1C 型 1 例),2 型 6 例(2A 型 4 例、2B 型 2 例)。再骨折距初次手术时间为 1~52 个月,平均 14.6 个月。其中短钉组(髓内钉长度≤240 mm)再骨折发生率为 1.92%(11/573),长钉组(髓内钉长度≥340 mm)为 1.66%(5/3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6)。分别予以加长髓内钉翻修(5 例)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11 例)。 结果患者手术时间 78~168 min,平均 115.8 min;术中出血量 120~500 mL,平均 283.1 mL。1 例患者术后 3 个月发生心肌梗死而死亡;余 15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46 个月,平均 16.8 个月。内植物周围再骨折于术后 14~20 周,平均 16.4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植物松动断裂、螺钉切出等并发症发生,内植物周围未发生再次骨折。末次随访时,患肢均恢复行走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 56~92 分,平均 80.2 分,其中优 2 例、良 10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80%。结论髓内钉尖端及远端交锁螺钉周围应力集中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初次手术髓内钉长度及再骨折类型采用加长髓内钉翻修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有望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清创后一期 Ilizarov 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8 年 10 月,应用清创后一期 Ilizarov 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患者 8 例(9 足、11 个部位)。其中男 3 例(4 足、5 个部位),女 5 例(5 足、6 个部位);年龄 44~65 岁,平均 57.5 岁。糖尿病足分级:Wagner 3 级 6 例(7 足)、4 级 2 例(2 足)。左足 4 例,右足 3 例;双足 1 例。慢性骨髓炎病程 1~5 年,平均 3.1 年。骨髓炎部位:第 1 跖骨头 3 足,第 3 跖骨头 1 足,第 4 跖骨头 1 足,第 5 跖骨头 6 足。其中 2 例为同一足合并 2 个部位慢性骨髓炎。记录跖骨延长长度及时间、佩戴外固定架时间,计算外固定架带架指数;观察足部溃疡及骨延长段愈合情况,记录愈合时间,计算骨延长段愈合指数。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 9~26 个月,平均 15.0 个月。除骨延长期间发生针道感染外,治疗期间均无皮肤坏死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跖骨延长长度 12~35 mm,平均 20.5 mm;跖骨延长时间 21~84 d,平均 57.8 d。佩戴外固定架时间 10.4~21.1 周,平均 14.6 周;外固定架带架指数为 42.9~59.2 d/cm,平均 54.3 d/cm。患者足部溃疡均愈合,愈合时间 19~70 d,平均 30.5 d;随访期间溃疡均无复发。X 线片复查示骨延长段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指数为 37~51 d/cm,平均 42.5 d/cm。末次随访时,踝关节 AOFAS 评分为 87~95 分,平均 91.7 分;获优 5 足、良 4 足,优良率 100%。结论清创后按照 Ilizarov 张力-应力法则行一期跖骨延长,能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重建跖骨长度、保留跖骨负重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1 年 1 月—2017 年 6 月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治疗的 28 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 26 例,女 2 例;年龄 22~59 岁,平均 41.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3 例,高处坠落伤 9 例,重物砸伤 4 例,碾压伤 2 例。病程 4.5~17.0 个月,平均 7.1 个月。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长度为 6.5~16.8 cm,平均 10.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 3.5 cm×2.0 cm~18.0 cm×11.0 cm。记录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时间、延长区矿化时间、外固定指数,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 Ilizarov 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对骨愈合及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拆除外固定架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65 个月,平均 35 个月。骨搬移时间 41~136 d,平均 60.2 d;外固定时间 7.5~20.0 个月,平均 13.4 个月;外固定指数 1.1~1.9 个月/cm,平均 1.4 个月/cm;延长区矿化时间 6.0~16.5 个月,平均 10.5 个月。术后发生 12 例钉道感染,9 例骨搬移接触断端延迟愈合,2 例延长段出现力线偏移即轴向偏移,1 例出现延长区骨矿化不良,1 例在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骨搬移接触断端再骨折。无感染复发、截肢、血管神经相关并发症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 ASAMI 评分标准:骨愈合获优 17 例、良 7 例、可 4 例,优良率 85.7%;功能恢复获优 15 例、良 10 例、可 3 例,优良率 89.3%。结论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可有效减少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时间,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20 年 8 月,结合 Ilizarov 技术使骨块近弧形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 6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40~61 岁,平均 49.3 岁。病程 2~72 个月,平均 16.1 个月。均为外伤导致跟骨骨髓炎,其中高处坠落伤 4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砸伤 1 例。感染波及距跟关节 4 例,距跟关节已融合或部分融合 2 例。拆除外固定架后采用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足部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踝-后足功能,并与术前评分比较。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26.0 个月,平均 16.3 个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均未行二期植骨融合等手术。跟骨骨髓炎伴缺损畸形一期截骨滑移 5 例,跟骨骨折感染清创术后原骨块病灶清除后直接滑移 1 例;骨块滑移时间 28~62 d,平均 38.7 d;滑移距离 3.1~5.2 cm,平均 3.6 cm。1 例患者因术后时间较短,跟骨滑移部骨质尚未愈合,未拆除外固定架(未参与临床评分),但足部外形、复查 X 线片及带架行走等情况满意。其余 5 例带架时间为 6~8 个月,平均 6.5 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可见足部恢复三点着力负重,纵弓可见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明显内外翻。Maryland 评分为(80.8±4.7)分,较术前(33.6±4.3)分显著改善(t=−35.782,P=0.000),获优 3 例、良 2 例;AOFAS 踝-后足评分中位数为 84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79,86)分,较术前评分[中位数为 33.5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21.3,37.5)分]显著改善(Z=−2.023,P=0.043),获优 4 例、良 1 例。其中疼痛、步行距离、摆脱助行工具、上下楼梯、畸形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距下、足跗关节活动度较差或消失。 结论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可以优化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次数,尽量模拟跟骨原形态重建,是一种有效、经济、新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搬运联合锁定钢板(bone transport with a locking plate,BTLP)与Ilizarov支架或Orthofix支架行传统骨搬运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0年9月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别采用BTLP(BTLP组,n=20)、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n=23)、Orthofix支架(Orthofix组,n=17)进行骨搬运治疗。3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胫骨骨折分型、骨缺损长度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骨搬运支架带架时间、外固定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重建完成(拆除支架)后,采用Ilizarov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评价标准评定骨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5个月,平均20.4个月。BTLP组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短于Ilizarov组,骨搬运支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指数均低于Ilizarov组和Orthofi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组骨折愈合22例、延迟愈合1例,Orthofix组分别为16、1例,BTLP组分别为18、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4)。骨重建完成后根据ASAMI 评价标准,BTLP组骨愈合评价优于Orthofix组,功能评价优于Ilizar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LTP组4例(20%)、Ilizarov组18例(78%)、Orthofix组12例(70%)发生并发症,BTL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lizarov组和Orthofix组(P<0.05)。 结论BTLP治疗胫骨骨缺损安全、有效,并且在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外固定指数、患肢功能恢复方面较传统骨搬运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骨盆 CT 三维重建,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系,分析骨盆骨折的三轴移位方式并建立复位原则。方法纳入 2015 年 6 月-2016 年 5 月正常骨盆 CT 数据 21 例,建立均值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中点为原点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轴,并基于此坐标系统建立一种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对临床中 2012 年 1 月—2016 年 5 月收治的 55 例骨盆骨折患者(男 29 例,女 26 例;年龄 11~66 岁,平均 35.6 岁),根据上述三轴移位方式分类方法,按逆向复位原则行闭合或切开复位,运用空心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估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根据三轴原理,将骨盆骨折移位分为 x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y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z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纳入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平均 7.1 cm;复位时间平均 12.2 min;受辐射时间平均 55.3 s;螺钉植入时间平均 27.2 min,术后骨盆 X 线片或三维 CT 显示所有骨盆骨折复位良好,螺钉钢板植入无误;术中失血量平均 96.5 mL;手术时间平均 2.1 h;住院时间平均 18.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53 个月,平均 16.7 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获优 39 例,良 13 例,可 3 例,优良率 94.55%。结论基于骨盆三轴立体坐标轴的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能简便、精确表示患者骨折的移位方式,并可为患者术中复位进行精确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克氏针“摇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干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 年 11 月—2019 年 9 月采用克氏针“摇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12 例儿童尺桡骨干双骨折。男 9 例,女 3 例;年龄 1~11 岁,平均 5 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入院至手术时间 1~4 d,平均 3.2 d。结果手术时间平均 4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2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脂肪液化、切口皮缘坏死、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2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24 个月,平均 17 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8~14 周,平均 10 周。随访期间钉尾处皮肤无激惹、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 Flynn 评分标准评定,获优 10 例、良 2 例,优良率 100%。结论克氏针“摇杆技术”是一种新颖、有效的辅助闭合复位方法,联合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干双骨折具有微创、快速、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21 例。男 5 例,女 16 例;年龄 32~88 岁,平均 62 岁。摔伤 14 例,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左侧 13 例,右侧 8 例。闭合性骨折 20 例,开放性骨折 1 例。骨折根据 AO/OTA 分型:33-A1 型 5 例,33-A2 型 3 例,33-A3 型 8 例,33-C2 型 2 例,33-C3 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3 d,平均 6.5 d。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8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8~24 周,平均 16.6 周;关节面恢复平整,下肢长度恢复。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未出现明显膝关节僵硬。术后 6、12 个月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12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 1 个月时明显增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间 Neer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按 Neer 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6 例。 结论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良好,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骨折行 Taylor 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轴向应力刺激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6 年 6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45 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 Taylor 空间支架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根据术后是否进行轴向应力刺激分为试验组(23 例)和对照组(2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试验组进行轴向应力刺激;两组均行轴向载荷分担比值测试,该值<10% 时拆除外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拆除外固定支架 6 个月后,参照 Johner-Wruhs 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和 3例发生针道异物反应,予以对症抗过敏治疗后好转。4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12 个月,平均 10 个月。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无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和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拆除外固定支架 6 个月后,参照 Johner-Wruhs 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试验组优 13 例、良 6 例、中 3 例、差 1 例,优良率 82.6%;对照组优 5 例、良 10 例、中 4 例、差 3 例,优良率为 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6,P=0.032)。 结论Taylor 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行轴向应力刺激能促进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愈合,促进骨折处局部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