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微创附加钢板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 月—2015 年 8 月采用微创附加钢板治疗的 11 例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女 3 例;年龄 18~63 岁,平均 34.6 岁。股骨 8 例,胫骨 3 例。原始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A 型 5 例,B 型 4 例,C 型 2 例。髓内钉固定手术至本次手术时间为 6~22 个月,平均 12.4 个月。术前患者膝关节或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较对侧减少(30.71±14.72)°。结果手术切口均 Ⅰ 期愈合。11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4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4~8 个月,平均 5.7 个月。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钢板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或踝关节 ROM 较对侧减少(15.36±12.1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1,P=0.000)。患肢功能恢复按 Schatzker-Lambert 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或 Kaikkonen 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分级法,优 5 例,良 5 例,可 1 例,优良率 90.9%。 结论微创附加钢板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方法简便,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菱形理念”指导下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应用“菱形理念”,采取辅助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自体骨髓浓集液及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凝胶治疗的 21 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患者资料。其中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7~48 岁,平均 32.5 岁。均为闭合性股骨干骨折,4 例首次钢板内固定不愈合后更换为髓内钉固定仍不愈合,余 17 例首次采取髓内钉固定。骨折不愈合分型:肥大性骨不连 4 例,萎缩性骨不连 17 例;骨折端骨缺损长度 1~3 mm;末次治疗至该次治疗时间 10~23 个月,平均 14.3 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始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四肢骨折愈合影像系统评分(RUST)评价骨折愈合程度;末次随访时根据 Schatzker-Lambert 疗效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105~160 min,平均 125.6 min;术中出血量 160~580 mL,平均 370.5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2~46 个月,平均 26.5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7 个月,平均 4.8 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为(0.8±0.3)分,较术前(5.2±3.7)分明显下降(t=7.235,P=0.000);RUST 评分为(3.4±0.3)分,较术前(1.5±0.7)分显著提高(t=8.336,P=0.000);按 Schatzker-Lambert 疗效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优 16 例,良 4 例,可 1 例,优良率 95.42%。 结论按照“菱形理念”采取辅助钢板联合自体髂骨、自体骨髓浓集液及 PRP 凝胶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既可以恢复骨折端的稳定性,又改善了骨折端的生物学环境,提高了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20年3月采用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的18例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2 例,女 6 例;年龄22~64岁,中位年龄43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4例。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为Ⅲ型3例、Ⅳ型15例,Pauwels分型均为Ⅲ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3 d。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即刻采用Garden指数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参照Zlowodzki方法判定股骨颈短缩程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2~98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101~220 mL,平均153 mL;术中空心钉导针置入次数3~5次,平均4次;术中透视次数9~21次,平均15次;住院时间5~11 d,平均7.2 d。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40个月,平均 17.3个月。未出现术后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头钉切割、退钉、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即刻评价骨折复位质量:Ⅰ级 15例,Ⅱ级 3例。随访期间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骨折愈合时间7~15周,平均12.1周。末次随访时股骨颈短缩≤5 mm 2例,5~10 mm 1例,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16.7%。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3~97分,平均93.5分;其中优12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83.3%。结论对于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疗效肯定,具有术后患肢负重早、骨折愈合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传统牵引床复位比较,探讨下肢骨牵引器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0 月—2018 年 3 月经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8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4 例术中采用骨牵引器辅助复位(试验组),42 例采用牵引床辅助复位(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AO 分型以及骨质疏松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均缩短,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 12~21 个月,平均 14.2 个月;对照组 12~22 个月,平均 14.3 个月。术后 8 例(试验组 3 例、对照组 5 例)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5 例(试验组 2 例、对照组 3 例)术后 1 年内发生内固定失效。除内固定失效患者外,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6±2.9)周,对照组为(12.4±3.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0,P=0.214)。术后 1 年,试验组 Harris 评分为(86.2±5.9)分,对照组为(84.1±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8,P=0.080)。 结论与牵引床相比,骨牵引器辅助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能明显缩短术前体位摆放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手术效率且获得相似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传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比较,探讨 3D 打印辅助 MIPO 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其抗胫骨旋转不良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0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20 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 AO 分型 A、B、C 型各 40 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以 1∶1 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 例,3D 打印辅助 MIPO)与对照组(20 例,传统 MIPO)。相同骨折分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内行 CT 扫描并测量双侧胫骨旋转角,计算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以差值绝对值超过 10° 者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各型胫骨骨折患者经两种技术治疗后胫骨旋转程度和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 结果术后 1 例发生感染,经换药抗炎治疗后好转;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术后 A 型患者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9,P=0.580),B、C 型患者对照组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均显著大于研究组(P<0.05)。相同类型骨折患者中两组胫骨旋转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 型患者两组均无胫骨旋转不良发生,B 型患者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 型患者对照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44)。 结论对于 A 型胫骨骨折,3D 打印辅助 MIPO 与传统 MIPO 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相当;对于 B、C 型胫骨骨折,3D 打印辅助 MIPO 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 MIPO,且骨折类型越复杂,优势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筋膜下非接触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骨折术后隐匿感染性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 12 例股骨骨折术后隐匿感染性再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8~69 岁,平均 42.8 岁。内固定物取出后 3 d~4 周(平均 10.6 d)再骨折 5 例,其中钢板固定 4 例、髓内钉固定 1 例;内固定术后 7~16 个月(平均 9.3 个月)内固定物断裂并骨折 7 例,其中钢板断裂 5 例,髓内钉断裂 2 例。术中常规行细菌培养,切取组织送病理检查,采用断端清创、深筋膜下非接触锁定钢板固定、松质骨颗粒移植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药物静脉滴注 2~3 周,口服 4 周。术后定期复查 X 线片,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细菌培养阳性 8 例,阴性 4 例,病理检查证实均为慢性骨感染。所有患者伤口未出现渗液、破溃等现象。1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36 个月,平均 29.6 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再发生骨折,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14~22 周,平均 18 周。末次随访时根据 HSS 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患侧膝关节功能:优 9 例,良 3 例。结论股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治疗需判断是否存在隐匿性感染,深筋膜下非接触锁定钢板固定是治疗隐匿感染性股骨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时保留腓骨或截断腓骨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09 年 4 月—2014 年 4 月,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并随访达 1 年以上的 41 例(41 足)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19 例术中保留腓骨(A 组),22 例术中行腓骨截骨(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期、病因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OS)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胫骨远端关节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结果。 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6~55 个月,平均 36.6 个月。A、B 组各 1 例因疼痛及活动受限,行踝关节融合术,排除末次随访评价。X 线片复查示,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A 组愈合时间(3.6±0.4)个月,B 组为(3.9±0.7)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2)。末次随访时,两组 TAS、TLS、TT、T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B 组 TT、TC 改善程度优于 A 组(P<0.05)。两组 AOFAS 评分、AOS 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 ROM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 Takakura 分期,A 组改善率为 55.6%,B 组改善率为 5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 结论对于腓骨相对较长或影响术中胫距关节复位者,踝上截骨术中同时行腓骨截骨后 TT 及 TC 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踝上截骨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 23 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男 19 例,女 4 例;年龄 19~54 岁,平均 37.8 岁。感染骨段切除后骨缺损长度为 5.2~8.1 cm,平均 6.5 cm。既往手术 2~4 次,平均 2.5 次。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 7~23 个月,平均 11.8 个月。记录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愈合指数和并发症。采用 Ilizarov 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骨愈合和功能评价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6 年,平均 4.8 年。所有患者创面及骨缺损均愈合,未出现感染复发、骨不连、再骨折、畸形愈合、医源性神经麻痹、膝关节或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5 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局部护理后未出现深部感染。骨搬运时间 65~120 d,平均 75.6 d;外固定时间 75~145 d,平均 97.8 d;骨折愈合时间 4~17 个月,平均 8.7 个月;外固定指数 18~28 d/cm,平均 22.4 d/cm;愈合指数 31~52 d/cm,平均 40.2 d/cm。末次随访时,根据 ASAMI 评价标准,骨愈合达优 15 例、良 8 例,功能达优 18 例、良 5 例,优良率均为 100%。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可减少外固定器使用时间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估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2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0 例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21 例,女 9 例;年龄 15~65 岁,平均 40.7 岁。受伤时 Pauwels 角为 51°~79°,平均 63.6°;按 Pauwels 分型均为Ⅲ型。初次术后至此次骨不连翻修手术时间为 5~24 个月,平均 9.7 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1.3)分,Harris 评分为(31.2±5.3)分,颈干角为(116.3±7.9)°,下肢短缩(1.73±0.53)cm。采用三角稳定固定系统,即动力髁螺钉+股骨颈内侧解剖支撑钢板组成类三角形结构,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行骨不连翻修手术。记录患者术后下肢短缩长度、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VAS 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60 个月,平均 27.7 个月。术后未见明确股骨头坏死塌陷迹象;1 例患者术后 4 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取出内固定物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8~6.0 个月,平均 3.9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短缩(0.30±0.53)cm,短缩得到不同程度纠正,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1,P=0.000);颈干角为(133.9±5.7)°,较术前显著恢复(t=−11.239,P=0.000)。患者 VAS 评分为(0.7±0.9)分,Harris 评分为(88.3±5.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6.705,P=0.000;t=−40.138,P=0.000)。 结论三角稳定固定系统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可提供稳定、平衡的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骨盆 CT 三维重建,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系,分析骨盆骨折的三轴移位方式并建立复位原则。方法纳入 2015 年 6 月-2016 年 5 月正常骨盆 CT 数据 21 例,建立均值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中点为原点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轴,并基于此坐标系统建立一种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对临床中 2012 年 1 月—2016 年 5 月收治的 55 例骨盆骨折患者(男 29 例,女 26 例;年龄 11~66 岁,平均 35.6 岁),根据上述三轴移位方式分类方法,按逆向复位原则行闭合或切开复位,运用空心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估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根据三轴原理,将骨盆骨折移位分为 x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y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z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纳入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平均 7.1 cm;复位时间平均 12.2 min;受辐射时间平均 55.3 s;螺钉植入时间平均 27.2 min,术后骨盆 X 线片或三维 CT 显示所有骨盆骨折复位良好,螺钉钢板植入无误;术中失血量平均 96.5 mL;手术时间平均 2.1 h;住院时间平均 18.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53 个月,平均 16.7 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获优 39 例,良 13 例,可 3 例,优良率 94.55%。结论基于骨盆三轴立体坐标轴的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能简便、精确表示患者骨折的移位方式,并可为患者术中复位进行精确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6 月–2016 年 12 月,采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的 21 例外伤性四肢骨折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4~64 岁,平均 40.1 岁。骨缺损部位:肱骨 3 例,桡骨 5 例,尺骨 4 例,股骨 2 例,胫骨 7 例。原发骨折 AO 分型:A 型 2 例,B 型 7 例,C 型 12 例。开放性骨折 14 例,闭合性骨折骨不连伴骨缺损 7 例。受伤至骨缺损修复时间为 5~165 d,平均 21.3 d。扩创后骨缺损长度 2.5~6.5 cm,平均 4.5 cm。结果手术时间 86~130 min,平均 101 min;术中出血量 185~647 mL,平均 316 mL。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 1 例,延期愈合 2 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2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 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2.5~7.0 个月,平均 5.4 个月,无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愈合率为 100%。无深部感染或感染复发,无内固定物断裂和再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患肢功能恢复分级为优 12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90.5%。结论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具有筋膜取材及手术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费用低、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11 年 1 月—2016 年 4 月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 19 例。男 13 例,女 6 例;年龄 22~62 岁,平均 4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6 例,压砸伤 1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18 例为小腿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ⅢB 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后形成感染性骨缺损、骨髓炎,1 例为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既往手术 2~5 次,平均 3 次。受伤至骨搬移术时间为 3~11 个月,平均 6.5 个月。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 2.0~5.5 cm,平均 4.3 cm。术中胫骨短缩后松开止血带检查肢体末梢血运,7 例直接闭合创面,5 例采用邻近皮瓣修复,5 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 例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1 例单纯植皮修复。选用单臂外固定架或环式外固定架,并在胫骨近侧或远侧干骺端的两排外固定架钉之间完全锯断;1 周后以 1 mm/d 速度进行肢体延长。结果术后 1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36 个月,平均 14 个月。2 例对合端创面延迟愈合,余均顺利愈合。18 例对合骨端自然愈合,1 例因病灶骨未完全切除致对合骨端发生骨不连。5 例发生牵张骨痂生长缓慢,其中 4 例经“手风琴”技术和注射红骨髓后顺利愈合,1 例植骨辅助内固定后对合骨端愈合。骨延长时间为 1~3 个月,延长指数为 1.6~2.7 cm/月,平均 2.2 cm/月;骨愈合时间为 7~13 个月,平均 11.1 个月。根据胫骨骨折疗效评定系统 Johner-Wruhs 评分评定疗效:优 9 例,良 8 例,中 2 例,优良率为 89.5%。结论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可改善截骨端的直接对合,明显缩短骨对合端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4 月—2019 年 11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9 例;年龄 65~93 岁,平均 78.4 岁。初次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 14 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 A1 型 5 例,A2 型 7 例,A3 型 2 例;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 2 例,均为 Seinsheimer Ⅴ型。根据 Chan 等提出的非假体内植物周围再骨折分型标准,1 型 10 例(1A 型 6 例、1B 型 3 例、1C 型 1 例),2 型 6 例(2A 型 4 例、2B 型 2 例)。再骨折距初次手术时间为 1~52 个月,平均 14.6 个月。其中短钉组(髓内钉长度≤240 mm)再骨折发生率为 1.92%(11/573),长钉组(髓内钉长度≥340 mm)为 1.66%(5/3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6)。分别予以加长髓内钉翻修(5 例)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11 例)。 结果患者手术时间 78~168 min,平均 115.8 min;术中出血量 120~500 mL,平均 283.1 mL。1 例患者术后 3 个月发生心肌梗死而死亡;余 15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46 个月,平均 16.8 个月。内植物周围再骨折于术后 14~20 周,平均 16.4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植物松动断裂、螺钉切出等并发症发生,内植物周围未发生再次骨折。末次随访时,患肢均恢复行走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 56~92 分,平均 80.2 分,其中优 2 例、良 10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80%。结论髓内钉尖端及远端交锁螺钉周围应力集中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初次手术髓内钉长度及再骨折类型采用加长髓内钉翻修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有望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 年 9 月—2016 年 3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150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51 例采用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A 组),53 例采用切开复位 LCP 内固定(B 组),46 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 组)。3 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 3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髋关节 Harris 评分。 结果3 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 A 组随访时间为 12~23 个月,平均 18.6 个月;B 组为 12~25 个月,平均 19.0 个月;C 组为 12~24 个月,平均 18.9 个月。A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 B、C 组(P<0.05);C 组仅手术时间较 B 组缩短(P<0.05),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C 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短于 A、B 组,A 组短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A 组 11 例(21.6%)、B 组 14 例(26.4%)、C 组 2 例(4.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C 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 A、B 组(P<0.05),A、B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者术后 12 个月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FNA、LCP 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三者相比,PFNA 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操作简便的优势,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能早期负重、缩短卧床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建议选择 PFNA 内固定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 年 6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 38 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26~6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摔伤 3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8 d,平均 5 d。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4.3±8.4)分,Lysholm 评分为(44.5±7.2)分,膝关节活动度为(62±12)°。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异物刺激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2 d X 线片检查示,髌骨骨折均达满意复位与稳定固定。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6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3 个月。末次随访,参照 Böstman 评分标准评定:优 36 例、良 2 例,优良率达 100%。VAS 评分为(10.2±6.6)分、Lysholm 评分为(93.1±6.4)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24±1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59,P=0.000;t=31.099,P=0.000;t=20.727,P=0.000)。 结论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点,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均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骨皮质临时固定技术在不稳定型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维持复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 2015 年 5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符合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31-A2.2 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且需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的患者 40 例,随机分为试验组(术中使用经骨皮质临时固定技术组,20 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根据张世民等提出的术中透视内侧与前侧皮质对应关系(正性、中性、负性支撑)来判断骨折复位质量,观察内固定稳定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 12 个月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试验组术中 2 枚克氏针共植入次数≤4 次 6 例(30%),5~8 次 7 例(35%),≥9 次 7 例(3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输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21 个月,平均 17 个月。术后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再骨折等并发症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术中复位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Z=–2.794,P=0.024)。术后 12 个月试验组 Harris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1)。 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术中使用经骨皮质临时固定技术,可在术中有效维持复位效果,减少术者透视次数,提高复位质量,减少异体血输入,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 年 6 月—2015 年 12 月,通过闭合复位股骨颈骨折,应用微创切口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 19 例。男 5 例,女 14 例;年龄 35~77 岁,中位年龄 52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7 例,摔伤 2 例。股骨颈骨折根据 Garden 分型:Ⅱ 型 7 例,Ⅲ 型 8 例,Ⅳ 型 4 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根据 Seinsheimer 分型:Ⅱ 型 9 例,Ⅲ 型 5 例,Ⅳ 型 3 例,Ⅴ 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7 d,平均 3.7 d。结果手术时间 58~125 min,平均 82.4 min;术中出血量 225~725 mL,平均 289.5 mL。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3.9 个月。术后 1 个月患者尖顶距为 9~23 mm,平均 15.2 mm。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8~42 周,平均 27.4 周;其中 1 例术后 3 个月出现轻度髋内翻,股骨颈出现轻度移位,颈干角约 122°,术后 42 周骨折愈合。5 例患者主诉骨折处轻微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 1~3 分,平均 1.8 分;其余患者 VAS 评分均为 0 分。16 例患者逐渐恢复至术前行走水平。随访期间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失败、螺钉切出及钢缆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HS)为 72~92 分,平均 82.8 分;15 例患者(78.9%)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能够通过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20 年 8 月,结合 Ilizarov 技术使骨块近弧形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 6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40~61 岁,平均 49.3 岁。病程 2~72 个月,平均 16.1 个月。均为外伤导致跟骨骨髓炎,其中高处坠落伤 4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砸伤 1 例。感染波及距跟关节 4 例,距跟关节已融合或部分融合 2 例。拆除外固定架后采用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足部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踝-后足功能,并与术前评分比较。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26.0 个月,平均 16.3 个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均未行二期植骨融合等手术。跟骨骨髓炎伴缺损畸形一期截骨滑移 5 例,跟骨骨折感染清创术后原骨块病灶清除后直接滑移 1 例;骨块滑移时间 28~62 d,平均 38.7 d;滑移距离 3.1~5.2 cm,平均 3.6 cm。1 例患者因术后时间较短,跟骨滑移部骨质尚未愈合,未拆除外固定架(未参与临床评分),但足部外形、复查 X 线片及带架行走等情况满意。其余 5 例带架时间为 6~8 个月,平均 6.5 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可见足部恢复三点着力负重,纵弓可见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明显内外翻。Maryland 评分为(80.8±4.7)分,较术前(33.6±4.3)分显著改善(t=−35.782,P=0.000),获优 3 例、良 2 例;AOFAS 踝-后足评分中位数为 84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79,86)分,较术前评分[中位数为 33.5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21.3,37.5)分]显著改善(Z=−2.023,P=0.043),获优 4 例、良 1 例。其中疼痛、步行距离、摆脱助行工具、上下楼梯、畸形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距下、足跗关节活动度较差或消失。 结论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可以优化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次数,尽量模拟跟骨原形态重建,是一种有效、经济、新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7 年 1 月采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 65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28 例,女 37 例;年龄 46~75 岁,平均 53.2 岁。左膝 30 例,右膝 35 例。病程 3~7 年,平均 4.0 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困难。膝关节内侧挤压试验阳性。术后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随访期间摄 X 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测量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以及膝关节内翻角(knee varus angle,KVA)。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仅 1 例出现ル趾麻木,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18 个月,平均 15.4 个月。X 线片复查示,术后 12 周时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各时间点 MPTA、FTA、PTS 及 KVA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6 个月及 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术后 12 个月 HSS 评分以及 KSS 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 1 周、6 个月及 12 个月 VAS 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 结论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改良前外侧腓骨小头上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6 年 1 月—2018 年 9 月,采用经改良前外侧腓骨小头上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 19 例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男 11 例,女 8 例;年龄 28~65 岁,平均 43.2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2 例,摔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根据 Schatzker 分型标准:Ⅱ 型 9 例,Ⅲ 型 4 例,Ⅴ 型 4 例,Ⅵ 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5~13 d,平均 8.5 d。合并骨质疏松 2 例。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 X 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 Rasmussen 放射学评分评价手术复位疗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65~130 min,平均 95 min;术中出血量 150~350 mL,平均 220 mL。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0 个月,平均 15.4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2~20 周,平均 14.5 周;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 Rasmussen 放射学评分评价手术复位疗效:优 13 例、良 4 例、中 1 例、差 1 例。膝关节功能 HSS 评分获优 14 例、良 3 例、中 1 例、差 1 例。膝关节活动度达 90°~135°,平均 113.4°。结论经改良前外侧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具有创伤小、安全、复位及固定可靠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