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儿童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经验。方法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收治 45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其中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1~13 岁,平均 5.7 岁。致伤原因:运动摔伤 43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骨折按 Gartland 分型,Ⅱ型 12 例,Ⅲ 型 3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2 h,平均 4.6 h。先行闭合复位,其中 12 例 Gartland Ⅱ型闭合复位均获得成功;Gartland Ⅲ 型患儿中 20 例闭合复位成功,11 例复位失败者及 2 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改行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手术时间 16~52 min,平均 32 min;C 臂 X 线机透射次数 4~17 次,平均 6.7 次;住院时间 3~7 d,平均 4 d。45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0 个月,平均 12 个月。3 例 Gartland Ⅲ 型闭合复位患儿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1~3 个月后恢复。术后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3 个月。无切口感染、Volkmann 肌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6 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者获优 16 例、良 12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7.5%。其中 Gartland Ⅱ型优 9 例、良 3 例,优良率 100%;Gartland Ⅲ 型优 7 例、良 9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0%。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者获优 7 例、良 5 例、一般 1 例,优良率 92.3%。结论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先闭合复位,对复位失败者采取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射线暴露较少,术后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软骨损伤评估、治疗方法以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收治 17 例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患者。男 2 例,女 15 例;年龄 15~33 岁,平均 19.3 岁。致伤原因:扭伤 14 例,膝关节过伸、内翻暴力致伤 3 例。骨软骨骨折部位:髌骨 8 例,股骨外髁 4 例,股骨内髁 1 例,胫骨平台 4 例。新鲜骨折 15 例,陈旧性骨折 2 例。术前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31.6±2.3)分。14 例骨软骨骨折切开复位后,根据骨质情况分别选择可吸收棒(9 例)、可吸收软骨钉(3 例)或可吸收缝线(2 例)固定;3 例骨块位于胫骨内侧平台边缘非负重区直接取出。结果术后 1 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再次清创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 个月~2 年,平均 13 个月。14 例行内固定患者中,13 例骨折愈合良好,1 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未愈合;3 例非负重区骨软骨取出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变窄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后 1 年,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91.3±1.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7.136,P=0.001)。 结论对于膝关节骨软骨损伤,骨软骨骨块带有全层松质骨时可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带点状松质骨时可直接取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近年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有关手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文献,总结各手术方法研究进展、优势及局限性。 结果髌骨下极是伸膝装置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加强股四头肌力臂作用。该部位骨折相对少见,且多为粉碎性,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目前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式较多,包括髌骨下极切除术、张力带技术、钢板内固定术、带线锚钉技术、镍钛聚髌器、独立垂直钢丝固定技术等,不同方式各具特点且各有优劣。研究表明,单一内固定方式并发症较多且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因此目前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以多种内固定方式相结合为主。结论 对于髌骨下极骨折,如骨折块体积较大且以横形分布为主时,宜选择以张力带技术为主的联合固定方式;骨折块粉碎严重、骨块体积较小时,基于缝合固定的综合内固定方式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陈旧性第 1 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Bennett骨折)疗效。方法2012 年 2 月—2015 年 3 月,采用韧带松解联合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 10 例陈旧性 Bennett 骨折患者。其中男 8 例,女 2 例;年龄 24~44 岁,平均 35.3 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 5~14 周,平均 7.5 周。术前拇示指捏力为 1~3 级,平均 1.8 级。术后石膏外固定 4~8 周,骨折愈合后去除克氏针,期间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0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16 个月,平均 12.5 个月。X 线片及 CT 检查示第 1 腕掌关节对位好,无再脱位发生;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3.5 个月。1 例伤后 14 周手术患者,术后第 1 腕掌关节仍存在持续疼痛症状,X 线片检查见关节毛糙、间隙变窄,证实第 1 腕掌关节炎形成;其余患者无关节炎发生,第 1 腕掌关节处无明显疼痛,关节稳定。末次随访时,拇示指捏力为 3~12 级,平均 6.8 级。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评价疗效,优 7 例,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90%。结论对于陈旧性 Bennett 骨折,通过适当松解桡背侧韧带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一种新的肱骨近端骨折类型—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并探讨其受伤机制、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2009 年 9 月—2016 年 9 月收治的 23 例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4 例,女 9 例;年龄 21~66 岁,平均 39.7 岁。致伤原因:扭伤 2 例,高处跌落伤 8 例,交通事故伤 1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16 d,平均 17.1 d。肱骨头后脱位 2 例、前脱位 3 例,其他部位骨折 3 例,臂丛损伤 2 例;均伴肩袖不同程度挫伤。根据自定骨折分型标准:内旋型 6 例,外旋型 14 例,外展型 3 例。23 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24 个月,平均 17 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6 个月。术后 6 个月采用 Neer 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优 16 例、良 5 例、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 84.6%。术后 1 例发生肩袖再次撕裂,行二次手术修补。结论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可能为肩关节受到暴力后极度内旋、外旋和外展所致,经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确切疗效。治疗时注意除骨折复位固定外,肩袖修复及功能重建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5例(37足)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临床资料。其中,19例(20足)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钢板组),16例(17足)行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克氏针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类型、受伤至入院时间以及术前跟骨Gissane角、Böhler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跟骨Gissane角及Böhler角,以及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 术后钢板组1足发生切口皮肤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9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钢板组愈合时间为(2.65±0.71)个月,克氏针组为(2.24±1.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1,P=0.253);末次随访时跟骨Gissane角、Böhler角均恢复正常,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于术后11~22个月,平均16.8个月取出钢板。末次随访时,钢板组AOFAS踝-后足评分为(91.2±5.1)分,高于克氏针组(86.9±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27);其中钢板组获优15足、良4足、可1足,克氏针组获优14足、良3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12,P=0.092)。结论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前者术后患儿足踝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 年 6 月—2015 年 12 月,通过闭合复位股骨颈骨折,应用微创切口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 19 例。男 5 例,女 14 例;年龄 35~77 岁,中位年龄 52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7 例,摔伤 2 例。股骨颈骨折根据 Garden 分型:Ⅱ 型 7 例,Ⅲ 型 8 例,Ⅳ 型 4 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根据 Seinsheimer 分型:Ⅱ 型 9 例,Ⅲ 型 5 例,Ⅳ 型 3 例,Ⅴ 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7 d,平均 3.7 d。结果手术时间 58~125 min,平均 82.4 min;术中出血量 225~725 mL,平均 289.5 mL。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3.9 个月。术后 1 个月患者尖顶距为 9~23 mm,平均 15.2 mm。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8~42 周,平均 27.4 周;其中 1 例术后 3 个月出现轻度髋内翻,股骨颈出现轻度移位,颈干角约 122°,术后 42 周骨折愈合。5 例患者主诉骨折处轻微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 1~3 分,平均 1.8 分;其余患者 VAS 评分均为 0 分。16 例患者逐渐恢复至术前行走水平。随访期间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失败、螺钉切出及钢缆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HS)为 72~92 分,平均 82.8 分;15 例患者(78.9%)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能够通过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 年 6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 38 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26~6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摔伤 3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8 d,平均 5 d。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4.3±8.4)分,Lysholm 评分为(44.5±7.2)分,膝关节活动度为(62±12)°。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异物刺激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2 d X 线片检查示,髌骨骨折均达满意复位与稳定固定。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6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3 个月。末次随访,参照 Böstman 评分标准评定:优 36 例、良 2 例,优良率达 100%。VAS 评分为(10.2±6.6)分、Lysholm 评分为(93.1±6.4)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24±1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59,P=0.000;t=31.099,P=0.000;t=20.727,P=0.000)。 结论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点,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均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和鹰嘴 V 形截骨入路治疗肱骨远端 C3 型骨折的疗效并探讨操作细节。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4 月—2016 年 9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36 例 AO/OTA C3 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外侧柱锁定板垂直放置内固定治疗。17 例(A 组)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通过提拉牵引肱三头肌和尺骨鹰嘴进行显露;19 例(B 组)采用尺骨鹰嘴 V 形截骨入路,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通过鹰嘴截骨和肱三头肌翻转进行显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随访记录患者患肘疼痛情况、力量、活动度和稳定性,根据 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价肘关节总体功能。 结果A 组手术时间短于 B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5.0±10.4)min、(121.0±12.3)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0,P=0.123)。两组患者均获 1 年以上随访,A、B 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3,P=0.405)。两组各有 1 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A 组未发生切口感染,B 组 1 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静脉应用抗生素 2 周后治愈;两组均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 3 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肱骨远端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 A、B 组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分别为(102.0±12.6)、(99.5±1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P=0.501)。A、B 组 MEPS 评分分别为(82.9±7.3)分和(81.3±7.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P=0.507);两组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2,P=0.659)。 结论在 C3 型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通过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提拉尺骨鹰嘴可以显露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复位后行稳固固定,可取得与鹰嘴 V 形截骨入路治疗相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特征制定不同手术方案治疗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3 月—2016 年 4 月收治的 18 例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男 6 例,女 12 例;年龄 36~7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2 例,摔伤 14 例,撞伤 1 例,重物压伤 1 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根据 Wahlquist 胫骨平台 Ⅳ 型骨折亚分型:A 型 1 例,B 型 5 例,C 型 1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6~16 d,平均 9.5 d。将胫骨内侧平台远端骨折线尖端所在部位确定为手术入路所在部位。根据 DeCoster 等分级标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肌肉骨骼功能评分表(SMFA)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发生。不同入路均获得满意的术中显露;根据 DeCoster 等分级标准评价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达优 13 例、可 5 例。1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8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 10~16 周,平均 12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无钢板移位、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SMFA 评分为 15~48 分,平均 28.5 分。HSS 膝关节评分为 52~94 分,平均 81.1 分;其中优 10 例,良 5 例,可 2 例,差 l 例,优良率 83.3%;评分为差者主要表现为重度创伤性骨关节炎症状。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特征制订不同手术方案治疗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臂双极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14 年 6 月—2019 年 3 月,收治 14 例前臂双极骨折脱位患者。男 9 例,女 5 例;年龄 19~52 岁,平均 34.9 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 8 例,交通事故伤 4 例,运动伤 1 例,机器绞伤 1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2~48 h,平均 16.6 h。均为闭合性损伤。尺、桡骨骨折均切开复位内固定,上、下尺桡关节根据稳定程度选择修补环状韧带、外侧副韧带或者 TightRope 带袢钢板固定。术后石膏固定 3 周后,指导患者开始功能锻炼。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腕、肘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 Anderson 等的前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24.8 个月。X 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2~18 周,平均 14.9 周。上、下尺桡关节稳定性均可。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 65°~160°,平均 124.6°;腕关节屈伸活动度为 115°~165°,平均 155.0°;前臂旋转活动度为 65°~165°,平均 154.6°。根据 Anderson 等的前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 8 例,良 5 例,不满意 1 例。结论前臂双极骨折脱位需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重点是恢复尺、桡骨解剖结构及坚强内固定,稳定上、下尺桡关节,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才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的特点、机制和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 2007 年 6 月—2015 年 10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7 例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37~71 岁,平均 51.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2 例,摔伤 2 例,击打伤 3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2 h~3 d,平均 9 h。齿状突骨折采用 Anderson-Grauer 分型,ⅡA 型 1 例,ⅡB 型 3 例,ⅡC 型 2 例,浅 Ⅲ 型 1 例。颈髓损伤受累节段:C4、5 1 例,C4~6 2 例,C5~7 4 例。颈椎退变程度:轻度 2 例,中度 3 例,重度 2 例。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采用下颈椎损伤分型系统评分(SLIC)为 4~6 分,平均 5.1 分。枕颈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1.0)分。神经功能采用 ASIA 分级,B 级 1 例,C 级 4 例,D 级 2 例;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9.2±3.9)分。齿状突骨折采用前路螺钉固定术 4 例,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 3 例;下颈髓损伤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 4 例,椎间盘切除 Cage 植骨融合术 3 例。 结果手术时间 178~252 min,平均 210.2 min;术中出血量 60~140 mL,平均 96.5 mL,均未输血。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7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66 个月,平均 18 个月。均未出现与颈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 6~9 个月,平均 7.7 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 VAS 评分为(1.7±0.7)分,JOA 评分为(15.1±1.7)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8.064,P=0.000;t=–7.066,P=0.000)。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 ASIA 分级为 D 级 5 例,E 级 2 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0,P=0.011)。 结论复合暴力和下颈椎退变是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据齿状突骨折的类型与下颈髓的损伤状态制定并实施一期手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 Tillaux 骨块在 Ruedi-Allgower Ⅲ型 Pilon 骨折手术中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2 月—2013 年 9 月收治的 21 例术前明确 Tillaux 骨块需要复位的 Ruedi-Allgower Ⅲ型 Pilon 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17 例,女 4 例;年龄 28~68 岁,平均 42.9 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 13 例,摔伤 4 例,撞伤 2 例,扭伤 2 例。入院行 X 线片和 CT 检查示,21 例合并腓骨远端骨折,均存在 Tillaux 骨块移位。按照 AO/OTA 分型:C1.2 型 3 例,C1.3 型 1 例,C2 型 10 例,C3 型 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4~31 d,平均 10 d。所有患者 Pilon 骨折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针对 Tillaux 骨块选择合适的钢板或螺钉固定,针对压缩部分选择同种异体骨植骨处理。结果术后 2 例出现伤口拐角处皮肤坏死,经相应处理后愈合;余 19 例伤口Ⅰ期愈合。术后 72 h 内采用 Burwell-Chamley 影像学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复位效果,其中解剖复位 19 例,一般复位 2 例。2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48 个月,平均 24.9 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神经损伤表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4~8 个月,平均 6 个月。19 例患者于术后 15~19 个月取出内固定。发生关节增生 17 例,骨性关节炎 4 例,患者均无关节活动度丧失。术后 1 年或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功能,获优 13 例、良 6 例、可 2 例,优良率 90.5%。根据 Olerud-Molander 踝关节骨折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术后全负重训练时获良 6 例、中 8 例、差 7 例,全负重训练 1 年时获优 10 例、良 3 例、中 6 例、差 2 例。结论对于复杂的 Ruedi-Allgower Ⅲ型 Pilon 骨折,Tillaux 骨块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复位标志,关节面重建以此为标志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伴关节盘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6月—2021年6月,采用关节盘复位锚固术联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伴关节盘移位20例(27侧)。男15例,女5例;年龄8~65岁,中位年龄40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 3例,摔伤14例。其中,单侧骨折13例,双侧骨折7 例;骨折分型:A型5侧,B型22侧。单纯髁突囊内骨折14侧,髁突囊内骨折伴下颌颏部骨折12侧、下颌角骨折1例。最大开口度5~20 mm,平均9.7 mm。受伤至手术时间4~20 d,平均11.6 d。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价骨折复位及关节盘复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最大开口度,通过Helkimo指数中的临床功能障碍指数(clinical dysfunction index,Di)评价颞下颌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影像学复查示26侧骨折达解剖复位、1侧达基本复位;关节盘复位达优25侧、良1侧、差1侧,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有效率达96.3%。患者咬合关系稳定程度基本达到伤前水平,切口瘢痕隐蔽。开口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最大开口度达32~40 mm,平均36.8 mm;17例最大开口度≥35 mm。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评价Di 0级 8侧、DiⅠ级18侧、DiⅡ级1侧。术后出现2例开口偏斜、1例关节弹响、2例暂时性患侧额纹消失,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对于伴有关节盘移位的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骨折复位内固定同时采用关节盘复位锚固术,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和传统切开(Henry 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2013 年 10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56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微创组(26 例)和传统组(30 例),分别采用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和传统 Henry 入路切开复位斜 T 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 3 个月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尺偏角与术前的差值;术后 4 周及 3 个月腕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腕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及握力占健侧的百分比(分别记为 FS%、FR% 和 HG%);术后 3 个月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 结果微创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16 个月,平均 12.6 个月。两组均无桡动脉损伤、螺钉过长或进入关节间隙发生。微创组 1 例术后发生正中神经一过性刺激症状,1 个月后完全恢复;传统组 2 例术后出现肌腱刺激疼痛症状,取出钢板后缓解。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4 周微创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FS%、FR%、HG% 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 3 个月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微创组 DASH 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8,P=0.000)。患者对术后切口美观感评价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 结论微创经皮掌侧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腕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6 月—2014 年 11 月,收治 46 例髌骨骨折患者。男 30 例,女 16 例;年龄 20~86 岁,平均 54 岁。骨折原因:摔伤 27 例,交通事故伤 16 例,击打伤 3 例。闭合性损伤 41 例,开放性损伤 5 例。左侧 24 例,右侧 22 例。骨折 AO 分型:34-A 型 3 例,34-B 型 1 例,34-C1 型 7 例,34-C2 型 13 例,34-C3 型 2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1~12 d,平均 3.7 d。采用单根钛缆环扎加“8”字张力带内固定,在髌骨表面形成几何学“球冠”形状的张力带结构。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20.6 个月。术后 1 例出现软组织刺激,2 例出现 1 枚克氏针移位、钛缆部分松动。术后 3 个月复查 X 线示骨折均已愈合,期间无钛缆断裂发生;38 例术后 12 个月时取出内固定物。术后 12 个月,按 Böstman 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评价为 24~30 分,平均 28.34 分;优 42 例、良 4 例,优良率 100%。结论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的优点,术后允许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胸腔镜辅助复位与传统手法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 2012 年 3 月—2017 年 3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22 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7 例,胸腔镜辅助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和对照组(15 例,传统手法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 6 个月采用 Constant-Murley 评分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分为主观评价指标(功能活动以及疼痛)及客观评价指标(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 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t=5.881,P=0.00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20 个月,平均 11 个月。骨折均获解剖复位,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对照组 1 例髓内钉取出困难,1 例骨折不愈合;两组其余患者均未发生骨折不愈合、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4,P=0.453)。术后 6 个月两组 Constant-Murley 评分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镜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无需透视,临床疗效与传统手法复位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肱桡关节“接吻骨折”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例肱桡关节“接吻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5~75岁,平均41.9岁。致伤原因:跌倒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运动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72 h,中位时间2 h。桡骨头骨折根据Mason分型标准: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2例。肱骨小头骨折根据Grantham分型标准:Ⅰ型10例,Ⅱ型2例;其中4例GranthamⅠ型X线片检查漏诊,经CT和/或MRI检查确诊。合并肘关节其他损伤4例。桡骨头骨折采用螺钉或微型钢板内固定11例,保守治疗1例;肱骨小头骨折采用螺钉或钢板内固定9例,摘除1例,保守治疗2例。术后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检测肘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2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达65°~161°,平均136.9°;旋转活动度达70°~180°,平均149.2°。MEPS评分为70~100分,平均87.4分;获优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 肱桡关节“接吻骨折”临床少见,肱骨小头骨折程度一般较桡骨头骨折轻,GranthamⅠ型肱骨小头骨折单纯X线片检查易漏诊。此类型骨折按照关节内骨折处理原则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