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改良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8 年 5 月—2019 年 5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DLS 合并 LSS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 CLIF 组 33 例及 TLIF 组 3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腰椎骨密度、腰椎滑脱程度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行腰椎 CT 检查,比较两组椎间融合率;术前及术后 2 周、3 个月、末次随访时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LL、SL,采用 VAS 评分、ODI 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未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相关并发症。CLIF 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 TLIF 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均为 18 个月。除 TLIF 组术后 1 例因血糖控制不佳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两组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均未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CLIF 组和 TLIF 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 90.91%(30/33)和 93.75%(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667)。两组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ODI、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LL 及 SL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 2 周 CLIF 组 VAS 评分低于 TLIF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03,P=0.000)外,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 VAS 评分及 OD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 CLIF 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LL 及 SL 均显著大于 TLIF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 CLIF 手术治疗 DLS 合并 LSS 可取得与传统 TLIF 相同的治疗效果,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中老年轻中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106 例轻中度腰椎滑脱症(Meyerding 分度≤Ⅱ度)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 TLIF 组(54 例)及 PLIF 组(5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滑脱椎体、Meyerding 分度及滑脱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 1 周,1、6、12 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测量滑脱角与椎间隙高度评价椎体滑脱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 Suk 标准判定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A 组 25~36 个月,平均 32.7 个月;B 组 24~38 个月,平均 33.3 个月。改良 TLIF 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 PLIF 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和 JOA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1、6 个月改良 TLIF 组 VAS 评分和 JOA 评分显著优于 PLIF 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 Suk 标准,改良 TLIF 组椎间融合率为 96.3%(52/54),PLIF 组为 98.1%(51/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并发症: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术后 1 周内健侧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 TLIF 组均未发生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 1 周内患侧神经损伤,PLIF 组分别发生 4 例(7.7%,P=0.054)和 8 例(15.4%,P=0.002)。 结论改良 TLIF 与 PLIF 手术治疗中老年轻中度腰椎滑脱症疗效肯定,改良 TLIF 手术对脊柱后柱正常结构损伤小、出血量和引流量少,硬脊膜和神经损伤发生率低,可改善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临床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滑脱(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IS)患者生理载荷下相邻节段三维瞬时运动特征。方法选取有临床症状需手术治疗的 L4 IS 患者 14 例为研究组;以 15 名无腰痛症状和脊柱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双 X 线透视影像系统和螺旋 CT 检查结合技术,从受试者腰椎薄层 CT 获取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由双 X 线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 X 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下不同活动体位腰椎滑脱节段三维瞬时运动状态。通过在椎体几何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相邻节段(L3、 4 和 L5、S1)椎体间的活动度和相对位移,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对照组 L3、 4 在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和左侧弯-右侧弯时,L5、S1 在左旋-右旋和左侧弯-右侧弯时,沿主要运动轴(主运动轴)的活动度均较相应耦合运动轴(次运动轴)活动度有增大趋势;但研究组这种趋势消失,主次运动紊乱。L5、S1 由于椎间小关节方向偏冠状位,前屈-后伸时沿主要运动轴活动度较相应耦合运动轴活动度变小;但研究组这种趋势消失。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 L3、 4 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和左旋-右旋时存在位移失稳(P<0.05);研究组 L5、S1 椎体间在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和左侧弯-右侧弯时沿 x、y、z 轴的相对位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临床症状的 L4 IS 患者相邻节段主次运动模式紊乱,且相邻头侧椎间运动存在位移失稳,而尾侧椎间运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将 2017 年 10 月—2018 年 10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90 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 3 组:PRP 注射组(A 组,创面及创周局部注射 PRP+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PRP 覆盖组(B 组,PRP 凝胶+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和对照组(C 组,单纯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每组 30 例。3 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及术前糖化血红蛋白、创面面积、Wagner 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 3 组患者治疗次数、住院时间及 A、B 组 PRP 使用总量。治疗期间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首次清创术后 3 个月测算创面愈合率。 结果A、B、C 组治疗次数分别为(10.2±0.8)、(11.4±0.6)、(12.5±0.5)次,A、B 组 PRP 使用总量分别为(306±24)、(342±18)m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住院时间分别为(40.5±1.8)、(62.1±2.3)、(88.6±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3 组创面坏死渗出均逐渐减少,创面面积逐渐缩小;A 组均明显优于 B、C 组,B 组优于 C 组。首次清创术后 3 个月,A、B、C 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 93.2%±0.8%、52.1%±1.1%、21.3%±1.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RP 能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而且 PRP 局部注射疗效优于 PRP 凝胶覆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钉用于可复性寰枢椎脱位(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RAAD)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2 月—2018 年 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41 例 RAAD 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寰椎均为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椎板钉固定 13 例(椎板钉组)、椎弓根钉固定 28 例(椎弓根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 JOA 评分,影像学检查螺钉植入准确性、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物稳定性。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达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椎板钉组随访时间 12~17 月,平均 13.8 个月;椎弓根钉组 12~20 个月,平均 14.1 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4,P=0.482)。末次随访时,椎板钉组及椎弓根钉组 JOA 评分分别为(13.9±1.6)、(14.3±1.8)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9.033,P=0.000;t=−15.835,P=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0,P=0.532)。椎板钉组共植入 26 枚螺钉,其中 25 枚螺钉准确植入;椎弓根钉组共植入 56 枚螺钉,其中 54 枚螺钉准确植入;两组螺钉植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1,P=0.951)。椎板钉组均获得寰枢椎后方骨性融合;椎弓根钉组 1 例后方融合影像不连续,其余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1,P=0.496)。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松动。 结论枢椎椎板钉治疗 RAAD 安全、可靠,能维持寰枢椎初始稳定性,近期疗效较好,可作为椎弓根钉替代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与Wiltse入路TLIF(Wiltse-approach TLIF,W-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2019年6月符合选择标准的47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PE-TLIF治疗(PE-TLIF组),26例采用W-TLIF治疗(W-TLIF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滑脱椎体、滑脱分度、滑脱分型及术前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节段性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及Taillard指数(Taillard index,T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VAS评分及JOA评分评价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于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DH、SL及TI,并行腰椎CT检查,按Suk标准评测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与W-TLIF组相比,PE-TLIF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PE-TLIF组出现2例一过性下肢放射痛,W-TLIF组出现1例浅表切口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9.5%vs. 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848)。两组患者均获随访,PE-TLIF 组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W-TLIF 组为12~24个月,平均17.7个月。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PE-TLIF组术后3 d及3个月腰痛VAS评分显著低于W-TLIF组,术后3个月腰椎JOA评分显著高于W-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DH、SL及T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各指标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Suk标准评价,PE-TLIF组和W-TLIF组融合率为90.5%(19/21)和92.3%(24/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融合器沉降进入邻近椎体或向前、后移位。 结论PE-TLIF和W-TLIF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尽管PE-TLIF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术后卧床时间短,且早期腰痛及功能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6 月—2015 年 12 月治疗的 37 例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根据腰大肌脓肿清除的手术入路不同分为 A 组(21 例,行后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和 B 组(16 例,行前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术前 C 反应蛋白、腰大肌脓肿侧别、腰大肌脓肿最大横径及纵径、伴随脓肿、脓腔分隔情况、术前病变节段 Cobb 角、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病变节段 Cobb 角变化情况;采用 ASIA 分级评价脊髓神经功能。 结果除 B 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 A 组(t=–2.985,P=0.005)外,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47 个月,平均 31.1 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A 组 4 例二次行前方脓肿清除置管化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脓肿均吸收,红细胞沉降率及 C 反应蛋白均正常。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病变节段 Cobb 角以及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9 例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中,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 结论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特殊情况下仍需行前路脓肿清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根治性切除术比较,评价阴茎阴囊 Paget 病局部扩大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1 月—2015 年 8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41 例阴茎阴囊 Paget 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14 例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A 组),27 例采用根治性切除术(B 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损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创面愈合分级、患者功能及外观自评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 B 组比较,A 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次数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为 13~67 个月,平均 35.5 个月;B 组 11~70 个月,平均 38.8 个月。A 组创面甲级愈合 11 例、乙级愈合 2 例、丙级愈合 1 例,B 组分别为 12、7、8 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2,P=0.036)。术后 5 年内 A 组复发 4 例(28.6%),B 组复发 6 例(2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654)。末次随访时,A 组患者外观及功能自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 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0,P=0.008)。 结论阴茎阴囊 Paget 病进展缓慢,预后良好,局部扩大切除术可有效去除症状,降低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且术后复发率较根治性切除术未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小开窗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 Denis A、B 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重建效果和远期稳定性差异。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1 月—2014 年 2 月,采用椎体内植骨成形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 50 例 Denis A、B 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 例术中采用经伤椎椎板间隙小开窗椎体内植骨(A 组),20 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B 组)。两组患者除术前 Cobb 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损伤节段以及术前神经功能 Frankel 分级、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后凸 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 16~31 个月,平均 19.1 个月;B 组 17~25 个月,平均 20.2 个月。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除 Frankel A 级患者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腰背部疼痛均较术前缓解,术后 3 个月、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断钉、退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等;伤椎椎体内植骨填充良好,植骨融合。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均恢复良好,A、B 组术后 1 周、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 Cobb 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以上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 Denis A、B 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椎板间隙小开窗或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均能较好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并维持椎体稳定,降低了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可根据患者椎管占位严重程度、椎体塌陷情况及脊髓神经损伤程度,选择合适植骨通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改进前后的疗效,探讨改进后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170 例(184 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行 PVP 治疗。根据技术改进与否分为技术改进前组(A 组,95 例),采用保持骨水泥周围温度为 0℃ 及平行穿刺术;技术改进后组(B 组,75 例),采用提高骨水泥周围温度或减少骨水泥在冰生理盐水中的时间及交叉穿刺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密度 T 值、手术节段及术前椎体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行 CT 检查,统计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两组骨水泥灌注量,椎体中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所占比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计算两组椎体压缩率,并采用 VAS 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 结果两组均无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A、B 组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5,P=0.861)。A 组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有 38 个椎体(36.89%),B 组有 49 个椎体(60.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2,P=0.001)。A 组有 19 个椎体(18.45%)发生骨水泥渗漏,B 组有 6 个椎体(7.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B 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3.3±1.2)个月和(11.5±1.1)个月。两组术后即刻椎体压缩率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 A 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压缩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大(P<0.05),B 组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 A 组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大(P<0.05),B 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0,P=0.705),但末次随访时 B 组 VAS 评分显著低于 A 组(t=3.627,P=0.000)。 结论PVP 低温骨水泥灌注过程中,通过增加骨水泥的黏稠度和采用交叉穿刺技术,可以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改善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降低椎体塌陷风险,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轻中度胸腰椎爆裂骨折时,伤椎植入长螺钉与撑开复位的先后次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8例轻中度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先伤椎植钉再钉棒撑开复位内固定(intermediate screws then distraction-reduction fixation,ISDRF)组(32例)以及先钉棒撑开复位再伤椎植钉内固定(distraction-reduction then intermediate screws fixation,DRISF)组(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骨折节段、致伤原因及术前载荷分享评分、胸腰椎损伤分型和严重评分、椎管侵占率、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采用椎管侵占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和背部VAS评分评价患者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均未出现血管、脊髓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深部感染及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两组椎管侵占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前后椎管侵占率差值及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2.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物松动并发症;ISDRF组2例患者在内固定物取出后出现轻度背痛。组内比较显示,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背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背痛VAS评分较术后1周亦有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ISDRF组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后1周及12个月均有显著丢失(P<0.05),Cobb角较术后1周时有显著丢失(P<0.05);DRISF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后1周及12个月时均无明显丢失(P>0.05)。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ISDRF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值显著高于DRISF组(P<0.05),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亦显著高于DRISF组(P<0.05);术后1周ISDRF组Cobb角矫正率显著高于DRISF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轻中度胸腰椎爆裂骨折时,伤椎植入长螺钉不影响椎管内骨折块复位;DRISF术后能更好地维持恢复的伤椎前缘高度,减少后凸Cobb角的随访丢失,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olymethylmethacrylate-augmented screw fixation,PASF)治疗老年胸腰椎脊柱结核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12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20 例接受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术后行 PASF 的老年胸腰椎脊柱结核合并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男 8 例,女 12 例;年龄 65~72 岁,平均 68.5 岁。骨密度 T 值 −4.2~−3.6,平均−3.9。胸椎结核 12 例,胸腰椎结核 3 例,腰椎结核 5 例。病变节段累及 T3~L4,其中单节段病变 11 例,双节段病变 6 例,多节段病变 3 例。病程 3~9 个月,平均 6 个月。脊髓神经功能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 级 2 例,B 级 5 例,C 级 6 例,D 级 4 例,E 级 3 例。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价植骨融合和椎旁脓肿吸收情况,测量节段 Cobb 角以评价脊柱后凸改善情况。测量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术前、术后 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 ASIA 分级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评价结核临床治愈情况。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154~250 min,平均 202 min;术中失血量 368~656 mL,平均 512 mL。20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42 个月,平均 26.8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及结核中毒症状改善,椎旁脓肿吸收,达到脊柱结核临床治愈标准。术后 1 年内患者均获满意植骨融合。术后仅 1 例发生无症状骨水泥渗漏至椎旁静脉,其余患者未出现椎管内骨水泥渗漏、肺栓塞以及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 ASIA 分级为 C 级 7 例、D 级 8 例、E 级 5 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9,P=0.000)。术后 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 评分、节段 Cobb 角、ESR 和 CRP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1 个月和末次随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失败、近端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或结核复发发生。 结论对于胸腰椎脊柱结核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PASF 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short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oplasty,SSF+VP)以及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植骨(short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SSF+BG)治疗不稳定型 Kümmell 病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 2013 年 3 月—2015 年 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48 例不稳定型 Kümmell 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 25 例采用 SSF+VP 治疗(SSF+VP 组),23 例采用 SSF+BG 治疗(SSF+BG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密度、骨折节段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后凸 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VAS、ODI 评分以及后凸Cobb角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SSF+VP组手术时间为(107.7±18.8)min,SSF+BG组为(113.7±22.4)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P=0.302)。术中SSF+VP组 6 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 SSF+BG 组 1 例切口延迟愈合。X 线片复查示,两组植骨均融合,SSF+VP组植骨融合时间为(15.1±1.3)周,SSF+BG组为(15.7±1.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1,P=0.180)。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 VAS、ODI 评分以及 Cobb 角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SSF+VP 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SSF+BG 组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显著低于术后即刻(P<0.05);Cobb 角、ODI 评分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 SSF+VP 组 VAS 评分优于 SSF+BG 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 SSF+BG 组明显优于 SSF+VP 组(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 Cobb 角、OD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 SSF+VP 相比,SSF+BG 治疗不稳定型 Kümmell 病术后骨折椎体可达骨性愈合,疼痛改善明显,并发症较少,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切口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8 年 1 月收治的 65 例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前路手术切口长度分为小切口手术组(A 组 29 例)和传统切口手术组(B 组 3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脊柱后凸 Cobb 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 ESR、CRP;术后采用 VAS 评分评价疼痛恢复情况;测量脊柱后凸患者病变椎体 Cobb 角,并计算 Cobb 角角度丢失及矫正率;根据 Bridwell 植骨融合标准评定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A 组患者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 B 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9 个月,平均 20 个月。 A、B 组分别有 4 例(13.8%)和 14 例(38.9%)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0,P=0.025)。两组术后 6 个月 ESR 和 CRP 均降至正常范围,术后 3、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 ESR 和 CRP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恢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7,P=0.868)。两组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A 组术后 1 d VAS 评分显著低于 B 组(t=−2.317,P=0.024),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2,P=0.392)。两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 1 d 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Cobb 角以及角度丢失和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术后 6 个月、1 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结核病灶均治愈,无结核复发。 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采用小切口技术可以达到和传统切口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短节段与长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 Kümmell 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44 例Ⅲ期 Kümmell 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短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 18 例(短节段组),长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 26 例(长节段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伤椎节段、骨密度(T 值)、Frankle 分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TLK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长节段组(P<0.05);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24.4 个月。两组术后 1 周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 Cobb 角、TLK 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Frankle 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短节段组 3 例(16.67%)、长节段组 6 例(23.08%)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0)。短节段组术后 1 例发生骨排斥反应,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及伤椎塌陷。 结论短节段与长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 Kümmell 病均可获得较好疗效,能维持伤椎高度,预防伤椎再塌陷;但短节段强化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可变向腰椎融合器(Cage)在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收治的单节段 L4 或 L5 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 161 例,根据 Cage 植入情况分为试验组(85 例,TLIF 术中植入改良可变向 Cage)和对照组(76 例,TLIF 术中植入传统非变向 Cage)。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滑脱节段、滑脱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 Cage 术中植入时间、Cage 位置调整次数、植入 Cage 透视次数、曝光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 3、6、12 个月分别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记录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 6、12 个月行 CT 检查,采用 Bridwell 标准评价腰椎融合情况。 结果试验组 Cage 术中植入时间、Cage 位置调整次数、植入 Cage 透视次数、曝光时间和总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161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4.3 个月。试验组术中发生 1 例硬膜囊撕裂,对照组发生 1 例切口浅表感染;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 6 个月试验组融合率为 76.5%(64/85),显著大于对照组的 57.9%(44/76)(χ2=6.44,P=0.02);术后 12 个月试验组融合率为 96.5%(82/85),对照组为 90.8%(69/76)(其中 Cage 移位 3 例、螺钉断裂 4 例),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P=0.26)。两组患者术后 3、6、12 个月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逐渐降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组 Cage 可获得相似的临床疗效,采用改良可变向 Cage 能有效减少 TLIF 术中的透视次数和辐射剂量,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受辐射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准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同时伴有盘黄间隙狭窄和骨性侧隐窝狭窄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收治并采用精准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的 45 例伴有盘黄间隙狭窄和骨性侧隐窝狭窄的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29 例,女 16 例;年龄 42~82 岁,中位年龄 58 岁。病程 3~96 个月,平均 24.4 个月。病变节段:L4、5 36 例,L5、S1 9 例。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与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手术疗效。术后复查 CT 及 MRI,评价术后腰椎稳定性及减压情况。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45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18 个月,中位时间 11 个月。2 例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1 例切除骨块移至椎管内,5 例出现术后腰背痛,无神经根损伤、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腿痛 VAS 评分为(0.6±1.2)分,较术前的(5.7±1.4)分显著改善(t=8.981,P=0.001);腰痛 VAS 评分为(1.7±1.4)分,与术前的(1.5±1.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5,P=0.58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 Macnab 标准评价疗效,优 20 例,良 22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93.3%。 结论精准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是一种治疗同时伴有盘黄间隙及骨性侧隐窝狭窄的侧隐窝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轻中度腰椎滑脱症中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植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12 月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的 56 例轻中度(Meyerding 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28 例利用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安放机器人机械臂,按照术前规划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A 组);余 28 例在透视辅助下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滑脱类型、Meyerding 分度及手术节段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通过 CT 测量椎弓根螺钉外展角,参考 Neo 等的标准评估植钉准确性,采用 Babu 等的方法评判螺钉对上关节突的侵犯情况。 结果两组分别植入 112 枚螺钉,A、B 组分别有 5 枚(4.5%)和 26 枚(23.2%)螺钉穿破椎弓根侧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7,P=0.002);参考 Neo 等的标准评估植钉准确性,A 组 0 度 107 枚、1 度 3 枚、2 度 2 枚,B 组 0 度 86 枚、1 度 16 枚、2 度 6 枚、3 度 4 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5,P=0.031)。B 组有 20 枚(17.9%)螺钉穿过上关节突;A 组由于减压侧部分截取关节突关节,共计 80 枚螺钉关节突关节完好,仅有 3 枚(3.8%)螺钉穿过上关节突。根据 Babu 等的方法评估螺钉侵入上关节突关节的程度,A 组 0 级 77 枚、1 级 2 枚、2 级 1 枚,B 组 0 级 92 枚、1 级 13 枚、2 级 4 枚、3 级 3 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14,P=0.029)。A、B 组螺钉外展角分别为(23.5±6.6)°和(18.1±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03)。 结论与传统透视经皮植钉相比,脊柱机器人辅助经皮植钉精确度高,螺钉穿破椎弓根侧壁及侵入关节突关节的发生率更低,并具有更大的螺钉外展角,与 MIS-TLIF 术式相结合,可用于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研究Prodisc-C Vivo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零切迹Zero-P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及其对颈椎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27例,采用Prodisc-C Vivo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对照组(29例,采用零切迹Zero-P融合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颈椎病类型、病程、累及节段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及颈椎曲度等一般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及临床疗效指标(VAS评分、JOA评分、NDI及各评分改善率)和影像学指标(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曲度及假体位置、骨质吸收、异位骨化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4个月,平均26个月。均未出现肢体脏器功能损害、内植物失败及相邻节段退变严重需再次手术等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各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同程度维持了手术节段活动度,对照组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基本消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两组颈椎整体活动度及颈椎曲度在术后3个月有所下降,末次随访时又有不同程度增加,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CT检查示,所有患者未见假体松动、下沉或移位等;研究组发生人工椎间盘下椎体终板前缘部分骨质吸收2例(7.4%),未影响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异位骨化3例(11.1%)。结论Prodisc-C Vivo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零切迹Zero-P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早期疗效均满意,前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同时减少术后相邻节段代偿性过度活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和可动式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术(mobile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assiste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MED-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6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3例采用显微镜辅助ALDF(ALDF组),110例采用MMED-LIF(MMED-LIF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节段以及术前腰痛及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前凸角度及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后复查腰椎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器有无下沉,并测量椎间隙高度、前凸角度及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LD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MMED-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两组腰痛、腿痛VAS评分以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且呈持续降低趋势,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及OD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DF组腰痛VAS评分及ODI改善率高于MMED-LIF组(t=7.187,P=0.000;t=2.716,P=0.007),但腿痛VAS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579)。术后2 d腰椎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前凸角度较术前增大(P<0.05),滑脱不同程度复位(P<0.05),且维持至末次随访时(P>0.05)。ALDF组椎间隙高度改善率、前凸角度改善率大于MMED-LIF组(P<0.05),两组滑脱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6,P=0.167)。随访期间未见内植物松动、断裂现象,椎间融合器无移位、下沉。 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情况下,显微镜辅助ALDF和MMED-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前者术后腰痛和功能改善更显著,椎间隙高度和前凸角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