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及评价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急性期Hunt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期Hunt面瘫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每组25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翳风穴梅花针叩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Ⅰ组为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治疗,对照Ⅱ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局部疱疹消退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及2个疗程治疗完成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疱疹消退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Ⅰ、Ⅱ组(P0.05)。第一疗程治疗完成后观察组VA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Ⅰ、Ⅱ组(P0.05);观察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Ⅰ、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期Hunt临床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及其他并发症,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单一采用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急性期Bell’s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Bell’s面瘫患者6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Bell’s面瘫常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观察组结合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法,观察两组H-B评分、瞬目反射R波长。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B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H-B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瞬目反射R1、R2波长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R1波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R2波长在第1疗程治疗结束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第2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在Bell’s面瘫治疗过程中加入井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可有效提高Bell’s面瘫的治疗效果,促进其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以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及临床疗效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H-B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P评分高于治疗前(P <0.05),FDIS评分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34-2635
目的:探讨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在Hunt综合征急性期的临床效果及评价。方法:选取48例急性期Hunt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翳风穴梅花针叩刺联合SGB治疗,对照组口服泛昔洛韦颗粒剂、甲钴胺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疱疹结痂、疼痛消失、面瘫恢复时间及有效率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疼痛消失、疱疹结痂以及面瘫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翳风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拔罐联合SGB在Hunt综合征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物理治疗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均以中药熏蒸、超短波和局部手法治疗等物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5d.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P< 0.01).治疗后两组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快于治疗前(P< 0.05或P< 0.01),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物理治疗和物理治疗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临床效果,后者的近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参数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天后观察组PS、ED、D和F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基础上加载复方当归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椎动脉血流供应,促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袭络证)的疗效。方法 8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两组以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面部残疾指数、生活质量和面神经电图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 <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FDIP)、社会功能(FD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面部感觉、口腔功能、眼睛感觉、泪液分泌、社会功能、面部运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电潜伏期、波幅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将小续命汤加减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袭络证)患者的治疗中效果良好,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和面神经电生理图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B组常规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组。结果:B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显效时间、治愈时间、治愈率以及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面神经麻痹发病早期辅助SGB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边新娜 《光明中医》2023,(5):932-935
目的 观察腹针联合落睑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1∶1的比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腹针联合落睑疗法。上述治疗每日1次,6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5个疗程。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和动态观-闭眼评分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和动态观-闭眼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针联合落睑疗法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灸对急性期Bell's面瘫疗效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滨  李宁  刘屹  黄长琼  张永玲 《中国针灸》2006,26(3):157-160
目的:探讨急性期针灸治疗是否对Bell’s面瘫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以及最佳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RCT)的研究设计方案,将患者分为早期针灸组(A组)、早期针刺配合远红外线组(B组)与7天后针灸组(C组),分别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发病7天及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6个月随访临床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及完全性面瘫的治愈时间。结果:3组在发病7天时面神经功能分级、6个月的临床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无明显差别,但A组及B组在完全性面瘫患者的治愈时间上较C组达到痊愈时间短(P〈0.05)。结论:建议在面瘫急性期可以采用患侧面部针灸治疗,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可替代传统灸疗。  相似文献   

11.
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述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10例面瘫患者按不同针刺手法分为经筋组6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其急性期、静止期和后遗症期的疗效,以及观察电针测定面神经病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2种针刺手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和90%,经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期选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经筋组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对急性期面瘫和神经活跃型患者疗效确切,可在第1个疗程内治愈,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面瘫患者采用经筋透刺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H-B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FDI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D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 <0.05)。结论 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牵正散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在年龄、病程、面神经功能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功能锻炼,同时针刺太阳、阳白、下关、鱼腰、攒竹、丝竹空、地仓、颊车、牵正、颧髎、迎香、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加味牵正散和星状神经节阻滞。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或者患者症状消失,疾病痊愈则提前停止治疗。并分别于第1、2、3、4周统计痊愈率,第4周治疗结束时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①每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痊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优良率为7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味牵正散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针疏密波干预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疏密波治疗。比较两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H-B评分和VAS评分均降低,H-B分级有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更低,总有效率更高(P <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采用电针疏密波辅助干预,可更好地恢复面神经功能,减少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入组后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用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动态、静态评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P <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动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改良Portma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和H-B面功能分级,提高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难治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周围性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红外线治疗,治疗组给予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2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的情况。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A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HAM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28/32),对照组为68.75%(22/3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难治性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面部的肌肉活动和感觉功能,改善患者焦虑与抑郁的状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盛氏面三针治疗Bell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斌  周俊灵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68-571
目的观察盛氏面三针治疗Bell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期Bell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盛氏面三针组和传统针刺组,各34例。两组均行基础药物治疗,盛氏面三针组选用面三针为主穴,传统针刺组采用攒竹、阳白、地仓、颧髎、翳风、合谷等传统穴位,两组皆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6次,10次为1个疗程。分别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后面神经功能,以及治疗前、治疗2疗程后电生理检测结果进行观察。结果两组间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1疗程后无统计学差异;2疗程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组内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与1疗程后、2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2疗程后AmpSD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两组间患者面神经损伤率比较,2疗程后颞支、颧支、颊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运用盛氏面三针治疗Bell面瘫,疗效优于传统针法。其优势表现在缩短病程,提高短期治愈率,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标本兼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慢性疲劳综合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兼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在增强患者体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明显提高了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均进行常规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联合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2组治疗20 d、30 d后分别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显效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吞咽障碍亦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