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熊卫标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方剂学研究及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学验俱丰。临证善于广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收效明显,现就其基于"水寒土湿木郁"活用经方白术散治验介绍如下。1水寒土湿木郁证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胃息肉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中西医治疗效果均有待提高。文章试从水寒土湿木郁理论探讨胃息肉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黄元御乃清代著名中医医家,崇尚张仲景,潜心经方,擅长以中焦脾胃为枢纽诊治内伤外感疾病,临床运用半夏治疗疾病较多。通过阅览黄元御之《四圣心源》,知其载方137首,其中含有半夏的方剂37首,治疗脾胃病之呕吐、呃逆、痞证,肺病之咳嗽、肺胀、胸中气塞,心病之心下悸、奔豚。奔豚多用半夏顺人身右侧肺胃之气,并助胆火、相火、大肠气机下沉,戊土右降,胃腑安和,神气则归于根,百病不生矣。旨在论述半夏降戊土以安胃气、下辛金、平甲木、沉君火的作用,总结黄元御运用半夏的规律,为临床运用半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雅新  王玉娟 《光明中医》2022,(16):2906-2909
《四圣心源》一书,理论基础多源于《黄帝内经》《难经》,治法多尊崇仲景。黄元御精通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以“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立论,十分重视脾胃及其功能,多次强调培补中气,认为脾升则肝肾升,胃降则心肺降。同时黄元御认为“阴易盛而阳易衰”,提出“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故用药时甘、辛味药物为多,而黄氏有言“降胃必用半夏”,《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平,现多认为其味辛温,黄元御则认为半夏具有辛燥开通之性的同时,还有沉重下达之性,且专入胃腑,主用于降逆气。  相似文献   

5.
张金泽  仪凡  张广中 《中医杂志》2023,(20):2153-2156
《四圣心源》作为清代医家黄元御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强调枢轴整体观,一气周流,尤重中气。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黄元御认为六气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提出六气生理与病理互推以把握基本病机,并在基本病机上针对患者个体化六气盛衰开出具体处方,其诊疗体系可概括为建立在枢轴整体观基础上的“辨病-疾病根原-辨六气盛衰-个体化病机-处方”模式。黄元御的诊疗体系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为中医临床诊疗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甘考  刘厚强  蔡彦 《新中医》2023,55(14):220-224
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基于“一气周流”气机运动理论,认为咳嗽的根源在肺胃,中气不足、其根阳虚是咳嗽的主要病机。依据此病机将咳嗽分为湿嗽与燥咳,治疗上主张重用辛温补中之品,配合解表、清肺、降气诸法,随症加减,其学术思想对后世研究和治疗咳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瑞占  安国辉  董淑兰 《河南中医》2013,(12):2081-2082
《四圣心源》以中气转运立论,用气机升降的理论阐述鼓胀,认为中气之败为其根源,首分气鼓与水胀。其理论使百变不群之疾,执简驭繁,可谓见解独到,颇具新意。  相似文献   

8.
《四圣心源》为清代御医黄元御“一气周流”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医著。“木气下陷”是气机圆运动障碍的发病节点之一,也是“水寒土湿木郁”病机基础的普遍转归趋势。本文通过对《四圣心源》中“木气下陷”条文疏理和举方归法并总结出病机证治规律,其分立为升阳益气、升阳止血、升阳固精、升阳止泻、滋阴升阳、升阳降浊、疏肝通脉,疏肝散结、升阳散火、清肝利湿、温脏止痛等法,其总以升阳疏肝为纲统领诸法,体现了黄氏圆运动思想独到的整体观和运动观,为当今临床辨治疑难杂病提供新思维新模型、案例参考和治疗手段,以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黄元御认为咳喘之发病责之肺胃,肺胃不降是其病机关键,扶中气、降肺气是治疗咳喘的最基本方法。黄元御重视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力倡温中补土,多用温阳燥湿,忌用清凉滋润。对于内伤杂病,立法重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用药多选茯苓、甘草、半夏、芍药、桂枝、人参、附子、干姜等,通过调整脾胃,维持人体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10.
《四圣心源》是清代御医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的代表性著作,黄元御认为“木气下陷”是“一气周流”重要的发病节点之一,可影响气机圆运动运行及脏腑功能藏泻,亦是崩漏的致病成因关键。本文从《四圣心源》“木气下陷”的理论内涵出发,剖析了“木气下陷”与崩漏的病机关联性,辨证施治总体以“疏肝达郁、升阳止血”为纲,并以条文梳理和举方例证的方式归纳提炼了崩漏的具体治法,希望能为崩漏的辨治提供新的思维角度,丰富治疗方式,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治疗声喑有其独特的学术思想。认为"声气出于肺"、"阳旺金燥"是声音响振的生理基础;"阳衰土湿"是声喑发生的根源;"益清阳、驱浊阴"是声喑的治疗原则,并创立茯苓橘皮杏仁汤和百合桔梗鸡子汤,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朝初年的黄元御为中医临床大家,著《四圣心源》一书,为其理论思想的总结。黄元御崇尚中气升降理论,对疾病的认识必从中气升降出发,而其对于消渴的因机证治认识更是足以启迪后学。黄元御认为"消渴者,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蜇藏,下病淋癃,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得出消渴之因机总因脾胃有湿,中气升降失常,致风木相火疏泄失常,而发为病。处方以肾气丸治下寒上热证,下寒善溲,上热善饮;桂附苓乌汤治饮一溲二者;猪苓汤治上有口渴,下有小便不利者。  相似文献   

13.
黄元御推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尊之为医界四圣,有“妙悟岐黄”之称,并著书《四圣心源》,提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以及“培植中土,抑阴扶阳”的诊病理论。通过研读《四圣心源》中血瘀篇、痰饮篇,并结合“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认为“肾寒脾湿,肝血不升,木陷而血瘀”是血瘀根原,“燥土温水清木”是其治则。“阳衰土湿,金水堙郁,气滞津凝”是痰饮根原,治则为“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并在“一气周流”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图文形式以浅析破瘀汤和姜苓半夏汤,以解析其方理。  相似文献   

14.
黄元御秉持“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观点,用以阐述脾胃中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临床理解和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了参考。黄氏诊治黄疸病,认为湿瘀熏蒸是形成黄疸的关键、土木失调是形成湿瘀的根本,据此形成了特色显著的治疗方法,即调理脾胃为根本,兼顾肝胆之升降、寒热之分调、水道之畅通,并在谷疸、酒疸、色疸的治疗上得到体现,在情志、饮食等调护方面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四圣心源》的关键学术思想是“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基于这种认识,鼻的生理功能的形成在于“清升浊降”,病理状态则是“浊阴上逆”,于是变应性鼻炎表现为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等临床症状。这些症状都是肺气不清引起,肺气不清源于土湿胃逆。总结《四圣心源》的学术思想,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策略为“利水燥土,清肺降逆”,其中清肺降逆是治标,利水燥土是治本,通过标本兼治才能恢复“一气周流”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葛成慧 《光明中医》2014,29(12):2499-2500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界“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现将此书关于中风的辨治思路及其特色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胸痞一病以自觉胸膺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学术思想探析胸痞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认为土湿木郁是胸痞发病的重要病机,中土湿壅,脾气下陷,胃浊上逆,肝木郁结,痰气交阻于胸中,气机升降不利,发为胸痞;治疗应以疏木培土、化痰理气为主。临床以自拟调肝汤治疗胸痞寓培土于疏木之中,旨在肝脾同调,恢复气机周流,可取...  相似文献   

18.
黄元御为清代著名医学家,乾隆皇帝曾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以褒奖其学识。《四圣心源》乃其学术精华之作,该书详述脏腑枢轴运动思想,并自拟多方。其中对于目痛的辨证论治对后世眼科医家有着极大的影响。书中认为目痛的病机之标为浊清之气相冲撞而作目痛,病机之本为肺气不敛。并详加说明目痛兼赤热的病机,除浊清之气相撞外,赤热乃胆气郁而化火所致。目痛的治疗原则,当辨左右、阴阳以遣方用药,药物服法中包含了阳中求阴等思想来增强其消、补、温、清之效。  相似文献   

19.
南彦武  韩斐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094-2095
《四圣心源》为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精华之作,旨在弘扬四圣(黄帝、歧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本书中详加阐述"枢轴运动"(圆运动)的观点,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书中尤其重视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是黄氏治疗疾病的最大特点之一。文章从生理、病理、方药选择等方面,对《四圣心源》中的脾胃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通过研究《四圣心源》的脾胃思想,为建立以脾胃为中心的脏腑辨证诊疗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思维方法,对提高临床辨治疾病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认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困败,水谷不化,下趋二肠,而为泄利。泄则脾与二肠俱陷,小肠相火不升,郁陷而反下热,移热于大肠魄门,此痔病所由生也。并认为痔病的根源是因为脾虚不运,寒湿困阻,中气升降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火陷魄门所致,故予“茯苓石脂汤”(干姜、甘草、茯苓、桂枝、牡丹皮、芍药、赤石脂、升麻)加减以培土燥湿、温中清下,兼以协调肝肺气血升降。黄元御诊治痔病的学术思想拓宽和丰富了痔病的诊治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