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胃息肉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中西医治疗效果均有待提高。文章试从水寒土湿木郁理论探讨胃息肉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黄元御乃清代著名中医医家,崇尚张仲景,潜心经方,擅长以中焦脾胃为枢纽诊治内伤外感疾病,临床运用半夏治疗疾病较多。通过阅览黄元御之《四圣心源》,知其载方137首,其中含有半夏的方剂37首,治疗脾胃病之呕吐、呃逆、痞证,肺病之咳嗽、肺胀、胸中气塞,心病之心下悸、奔豚。奔豚多用半夏顺人身右侧肺胃之气,并助胆火、相火、大肠气机下沉,戊土右降,胃腑安和,神气则归于根,百病不生矣。旨在论述半夏降戊土以安胃气、下辛金、平甲木、沉君火的作用,总结黄元御运用半夏的规律,为临床运用半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四圣心源》一书,理论基础多源于《黄帝内经》《难经》,治法多尊崇仲景。黄元御精通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以“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立论,十分重视脾胃及其功能,多次强调培补中气,认为脾升则肝肾升,胃降则心肺降。同时黄元御认为“阴易盛而阳易衰”,提出“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故用药时甘、辛味药物为多,而黄氏有言“降胃必用半夏”,《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平,现多认为其味辛温,黄元御则认为半夏具有辛燥开通之性的同时,还有沉重下达之性,且专入胃腑,主用于降逆气。 相似文献
5.
6.
7.
8.
《四圣心源》为清代御医黄元御“一气周流”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医著。“木气下陷”是气机圆运动障碍的发病节点之一,也是“水寒土湿木郁”病机基础的普遍转归趋势。本文通过对《四圣心源》中“木气下陷”条文疏理和举方归法并总结出病机证治规律,其分立为升阳益气、升阳止血、升阳固精、升阳止泻、滋阴升阳、升阳降浊、疏肝通脉,疏肝散结、升阳散火、清肝利湿、温脏止痛等法,其总以升阳疏肝为纲统领诸法,体现了黄氏圆运动思想独到的整体观和运动观,为当今临床辨治疑难杂病提供新思维新模型、案例参考和治疗手段,以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黄元御认为咳喘之发病责之肺胃,肺胃不降是其病机关键,扶中气、降肺气是治疗咳喘的最基本方法。黄元御重视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力倡温中补土,多用温阳燥湿,忌用清凉滋润。对于内伤杂病,立法重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用药多选茯苓、甘草、半夏、芍药、桂枝、人参、附子、干姜等,通过调整脾胃,维持人体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10.
《四圣心源》是清代御医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的代表性著作,黄元御认为“木气下陷”是“一气周流”重要的发病节点之一,可影响气机圆运动运行及脏腑功能藏泻,亦是崩漏的致病成因关键。本文从《四圣心源》“木气下陷”的理论内涵出发,剖析了“木气下陷”与崩漏的病机关联性,辨证施治总体以“疏肝达郁、升阳止血”为纲,并以条文梳理和举方例证的方式归纳提炼了崩漏的具体治法,希望能为崩漏的辨治提供新的思维角度,丰富治疗方式,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13.
黄元御推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尊之为医界四圣,有“妙悟岐黄”之称,并著书《四圣心源》,提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以及“培植中土,抑阴扶阳”的诊病理论。通过研读《四圣心源》中血瘀篇、痰饮篇,并结合“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认为“肾寒脾湿,肝血不升,木陷而血瘀”是血瘀根原,“燥土温水清木”是其治则。“阳衰土湿,金水堙郁,气滞津凝”是痰饮根原,治则为“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并在“一气周流”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图文形式以浅析破瘀汤和姜苓半夏汤,以解析其方理。 相似文献
14.
15.
《四圣心源》的关键学术思想是“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基于这种认识,鼻的生理功能的形成在于“清升浊降”,病理状态则是“浊阴上逆”,于是变应性鼻炎表现为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等临床症状。这些症状都是肺气不清引起,肺气不清源于土湿胃逆。总结《四圣心源》的学术思想,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策略为“利水燥土,清肺降逆”,其中清肺降逆是治标,利水燥土是治本,通过标本兼治才能恢复“一气周流”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界“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现将此书关于中风的辨治思路及其特色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18.
黄元御为清代著名医学家,乾隆皇帝曾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以褒奖其学识。《四圣心源》乃其学术精华之作,该书详述脏腑枢轴运动思想,并自拟多方。其中对于目痛的辨证论治对后世眼科医家有着极大的影响。书中认为目痛的病机之标为浊清之气相冲撞而作目痛,病机之本为肺气不敛。并详加说明目痛兼赤热的病机,除浊清之气相撞外,赤热乃胆气郁而化火所致。目痛的治疗原则,当辨左右、阴阳以遣方用药,药物服法中包含了阳中求阴等思想来增强其消、补、温、清之效。 相似文献
19.
《四圣心源》为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精华之作,旨在弘扬四圣(黄帝、歧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本书中详加阐述"枢轴运动"(圆运动)的观点,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书中尤其重视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是黄氏治疗疾病的最大特点之一。文章从生理、病理、方药选择等方面,对《四圣心源》中的脾胃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通过研究《四圣心源》的脾胃思想,为建立以脾胃为中心的脏腑辨证诊疗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思维方法,对提高临床辨治疾病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认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困败,水谷不化,下趋二肠,而为泄利。泄则脾与二肠俱陷,小肠相火不升,郁陷而反下热,移热于大肠魄门,此痔病所由生也。并认为痔病的根源是因为脾虚不运,寒湿困阻,中气升降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火陷魄门所致,故予“茯苓石脂汤”(干姜、甘草、茯苓、桂枝、牡丹皮、芍药、赤石脂、升麻)加减以培土燥湿、温中清下,兼以协调肝肺气血升降。黄元御诊治痔病的学术思想拓宽和丰富了痔病的诊治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