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芳香类中药在疫病防治中应用广泛,未病时可通过烟熏避疫,或塞鼻、佩戴香囊、室内悬挂香袋以嗅吸防疫,或饮用芳香正气药扶正抗疫;病时可辨证应用芳香解表、化湿、温通、开窍诸法治疗疫病;从中药理论芳香类中药之芳香之正气可助脾胃,其性辛温香燥,故能升散走窜,达到宣清化浊与通调气机的效果,透邪外出而发挥对疫病的治疗作用;可能由于芳香类中药有广泛的抗菌、杀菌、消毒、抗病毒作用。这是中医防治疫病的重要方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春宇  董汉玉  纪瑞锋  刘昌孝  何新 《中草药》2020,51(11):3051-3061
芳香类中药自古被用于瘟疫的预防,中医药防治疫病有独特的优势。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指南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中医治疗方案中,医学观察期、确诊患者的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均选用含较多芳香类中药的中成药或方剂进行防治,部分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或中医药管理局还推荐多种其他使用芳香类中药的方式(外熏、艾灸、佩戴香囊等)防治COVID-19。芳香类中药"芳香辟秽、扶助正气"的功效在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用芳香类中药干预COVID-19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共识。芳香类中药独特的药性、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值得开展广泛深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可为后续COVID-19治疗及相应的药物开发提供参考。基于中医药理论探讨芳香类中药在防治COVID-19中的作用,并推测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芳香类中药防治COVID-19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痤疮是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中医治疗痤疮常使用芳香类中药。芳香类中药气味芳香,具有疏散之性,用于治疗痤疮内服可解表、行气、化湿、活血、解郁,外用可辟秽、止痛、安神,临床收效甚佳。从中医芳香疗法的角度探讨芳香类中药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为痤疮的治疗及芳香类中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当属中医学“疫病”范畴,病位主要在肺脾,正气不足为内在因素,“湿毒秽浊”为外在病因,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虚”。中医药防治COVID-19有独特的优势,其中芳香类中药显示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芳香类中药因其气味芳香的特性,具有避秽扶正、解表行气、祛湿和胃、开窍醒神、透络活血等多方面的功效,因而在COVID-19的预防及治疗阶段得以广泛应用。内服及外用芳香类中药具有突出且确实的疗效,其作用的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既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又体现了“治未病”及“内病外治”的思想。文章以温病理论为指导,提出芳香类中药防治COVID-19的作用机制及理论依据,研究临证应用思路及策略。诊疗过程中要重视“祛湿、透邪”,明辨湿邪寒热性质,恰当使用芳香类药物;辨明湿与温之孰轻孰重,重视因势利导,透邪外出;辨病位,即邪在上中下三焦所属的部位,注重脏腑功能和三焦气机;最后还要辨卫气营血浅深层次,采用芳香类中药干预COVID-19的发生发展。总之,文章旨在通过探讨COVID-19的证候及传变规律,继承发挥古人运用芳...  相似文献   

5.
疫病是指感受疫疠之邪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从古代起就有用芳香类中药预防和治疗疫病的记载,而芳香疗法也因治疗疫病的独特优势沿用至今。该文从芳香疗法治疗疫病的历史沿革、传统医学理论基础、现代机制研究及内治法和外治法治疗疫病等方面进行论述,发现在治疗疫病时芳香疗法具有疗效佳、不良反应小、选择性多等优势,同时芳香疗法在临床中的使用率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6.
芳香中药在疾病外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外治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内病外治是中医的治疗特色之一。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研究均发现芳香中药在疾病外治中效果显著,中药具有可透皮吸收的特点,芳香中药对药物的透皮吸收可起到促渗的作用,芳香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方法种类多样。作者对芳香中药外用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防治视疲劳领域近20年的专利状况,探讨中药在视疲劳防治过程中的用药规律。方法:在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中,对中药防治视疲劳的全球专利进行系统检索,分析专利的申请趋势、类别和法律状态等指标,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度分析,比较口服方与外用方的配伍规律与用药差异。结果:全球专利申请量逐渐增大,中国占全球中药视疲劳专利申请量的99%以上,在专利申请中常用的类别为药物组合物、口服制剂、外用眼贴和眼罩等,但授权专利占总量比例偏低。在用药规律方面,口服方偏重于滋补肝肾类中药,外用方则偏重于清热明目、芳香开窍类中药。结论:国内中药防治视疲劳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庞大,但授权率偏低;基于中医理论的中药配伍有规可循,可为防治视疲劳中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芳香中药防治疾病,在传统中医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芳香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能促进自主活动、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睡眠时长以及提高认知、学习、记忆能力。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迷迭香、苏合香、薄荷、石菖蒲、冰片、柠檬、麝香、香根草单方及其组成的复方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另外提神醒脑的芳香中药大多含有柠檬烯、α-蒎烯、芳樟醇、β-蒎烯以及1,8-桉叶素等成分,而这些成分也存在于镇静安神类芳香中药中,提示可能因其成分含量的不同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从单方、复方和有效成分3个方面对具有提神醒脑、提高认知的芳香中药精油的药效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筛选安全有效的芳香精油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并为新型复方提神醒脑芳香中药精油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中医运气学说对疫情的影响以及中医防治疫病的方药特点,探讨古代中医抗疫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工作的临床指导价值。认为结合运气学说可推知COVID-19起因与2019年己亥岁末水火相克有关,推算COVID-19的大规模扩散将于2020年3月得控,6~8月消灭;防治疫病的高频中药,以芳香开窍药、清热解毒药、祛风补虚药并举,组方思路因疫病分期不同而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疫病外用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筛选治疗疫病的外用方剂,将处方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该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组合分析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疫病外用方剂的常用药物、药对和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方剂151首,涉及中药383味,降序排列方中药物使用频次,提取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12个,演化新处方6个。结论总结了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治疗疫病外用方剂的用药规律,为疫病外用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贺书萌  万兆新  苏同生 《河南中医》2020,40(12):1790-1792
目的:探讨中药艾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防治作用。方法:以"芳香""疫病""新冠肺炎""灸法""燃烧"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药艾条防治疫病的药物,整理中医诊疗方案中中药艾条防治COVID-19的穴位,使用"古今医案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苍术、白芷、川芎、雄黄、干姜、艾叶等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穴位为关元、足三里、中脘、气海。结论:中药艾条可以增强机体正气,辟秽化浊,可用于COVID-19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芳香药物对于瘟疫的防治具有特殊作用,历来备受医家的推崇。建国以来在时有爆发的多种新型传染病防治中,芳香药物亦得到广泛运用。根据运用芳香药物防治疫病疾患的途径不同,主要分为香汤疗法、香熏疗法、香蒸疗法、香灸疗法、佩香疗法、涂香疗法与服香疗法等。芳香疗法防治疫毒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芳香醒脾化湿以培正驱邪,疏肝行气而怡神畅志,开通窍闭以苏醒神志,并可辛散解表而宣泄透邪,避秽化浊以解毒驱邪等,以奏调护正气而却避邪气的功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外用膏剂是中医药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中运用广泛,但目前其在研究过程与临床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5个方面对中药外用膏剂现存问题进行阐述:制备工艺及质量监控体系不规范、基础研究薄弱、临床研究中存在问题、不良反应研究不足、缺乏辨证论治。此外,在药物渗透度及局部组织吸收率、芳香类药物作用机制、硬膏背衬层选择、三期辨证体系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明晰其机制以促进中药外用膏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发展现况与存在问题,探讨有利于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创新发展的对策。方法:对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的整体情况(申请量与公布量、申请人类别、类型、种类和用途等)进行计量分析。结果:2010~2014年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发展主要存在发展后劲不足,合作研发量过少、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不足、中药专利保护困难等问题。结论:加强政府主导,完善专利保护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专利人才是有利于广州市皮肤外用类中药专利发展的有利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药方剂是应对重大疫情的"军火库".建立重大疫情防治中药方剂应急储备库是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疫病防治经典名方的分类防治应急储备库、疫病防治中药制剂基础研究储备库、疫病防治中药方剂常备药材及饮片储备数据库、疫病防治已有中成药储备数据库等4个子数据库,形成系统完整的重大疫情防治中药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中药外用毒性的表现形式、特点、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外用毒性中药、常见外用方法及中毒特点、外用毒性反应及救治方法进行研究,说明中药外用毒性反应特点。结果:中药外用是直接将中药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使中药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或经脉的疏通作用达到全身给药的效果。外用中药不经肠胃,没有首过效应,且不会引起胃肠道刺激,不良反应小,是一种新型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给药方式。目前中药外用理论指导较少,使得一些中药外用时毒性难以控制。后续研究应以探究中药外用正确方法为主,以期降低外用毒性提高药效。结论:中药外治的毒性反应较弱,防治及救治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但中药外用缺少相对应的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应补充完善,使中药外用更好地用于中药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因素,中医学对芳香类中药的认识和实践历史悠久。笔者通过梳理芳香类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探讨其特性及使用的合理性,具体阐述了包括芳香温通—散寒宣痹止痛、芳香化湿—化浊降脂、芳香理气—行气解郁、芳香活血—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醒神益智在内的不同的分类、治法及作用。深入理解芳香类中药,并从芳香类中药角度出发,拓展思路,能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统计与分析《中华本草》中花类中药外用的研究现状,以期对中药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中华本草》所收录中药进行一一筛选,以“来源”项下为花、花序、花托、花蕾、花柱等的中药名称纳入数据库,并将纳入的中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中华本草》可外用花类药材的性味归经、毒性、外用功能、用法、用量等信息及花类中药临床使用前处理方式与方法与作用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华本草》共明确记载外用功能的花类中药有127味,来源最多为花(95种,占比74.80%)。性味多寒凉(72种,占比56.69%),药性全面,临床一花可治疗多种疾病或一种疾病多种花类药物联用治疗。外用用法多种多样,临床使用前处理方法主要为捣敷、研末敷及研末调敷。部分花类中药临床外用功能与主治存在差异,导致花类药物虽作用强大但临床使用较为复杂且很难规范其外用功能与主治。花类中药外用主治疮疡等皮肤病,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多种领域。统计发现部分花类中药记载不规范,外用用量不明确,大部分为外用适量。结论 花类药材临床外用应用广泛且数量总体较大,但花类药材的外用功能、用法用量仍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正>清清香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气血闻香则行,香善走,透达经络脏腑而无所不达"的理论,选用芳香中草药配制而成,具有清新空气、驱邪杀菌、提神醒脑等功效,是防病保健理想之香。现结合临床探讨其防病治病的机理和应用。1理论源流中药外用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是"内病外治"的具体应用。芳香的中药外用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统计与分析《中华本草》根及根茎类中药外用的性能及应用特点,以期为中药临床外用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中华本草》收录的中药进行逐一筛选,以“来源”一项明确出现根、根茎、根皮、块根、子根等为纳入标准,统计根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归经、部位、鲜用、毒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信息,并将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华本草》中明确记载根及根茎类中药共2 662种,可外用根及根茎类中药1 653种,性味以寒凉、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入药部位以根、根茎、根皮为主;半数以上的可外用根及根茎类中药能够鲜用;功效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祛湿止痛”为主,主治病证以皮肤疮疡、跌打损伤、痹证为主;外用方法以捣敷、煎水浸洗、研末撒敷为主;大多数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外用给药并未给出明确的剂量,以适量为主。结论:《中华本草》所载可外用根及根茎类中药数量众多,疗效确切,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还存在有用量不明确、研究较少等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中药外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