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热病篇》乃清代著名医家薛雪所著,为一部辨治湿热病的专著,系统总结了湿热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为历代温病学家所推崇。湿热痉证在湿温病过程中常见,多由于湿热病邪引起,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湿热病篇》对湿热痉证的群治论述全面而细致,条分缕析,制方精巧,变化灵活,有许多独到之处,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笔者现对其辨治湿热痉证分析如下。1 湿侵经络,胜湿通络“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  相似文献   

2.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3.
世人认为叶天士长温热,薛生白专湿热,其实不然。叶氏对湿邪之性质、致病特点均有精辟的论述,对于湿热性温病的治疗尤多发明,兹择要论述。一地区方域发病有别叶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精神,结合亲身实践,认识到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每值长夏之季,天之热气下逼,地之湿气上蒸,湿热相合,浸淫弥漫,人在气交之中,无不与湿热邪气接触,体虚者易感而罹患湿热病。故叶氏曰:“吾吴(今江苏吴县)湿邪害人最广”。二阳盛热化阴盛寒化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系感受“六淫”中之湿邪。内湿系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停。亦有内、外湿相结合为患者,如嗜酒之人,内湿素旺,复感外湿,则内外合邪,湿蕴化热,而成湿热病。从脏腑来论,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共司水谷之受纳和运化。若脾胃功能失健,则水液运化障碍,聚而成湿,外  相似文献   

4.
郭选贤  孙林  谢世平 《新中医》2007,39(5):101-102
薛生白“中焦气分湿热辨证”是其“湿热三焦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薛氏的代表作《湿热病篇》中。这部著作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湿热三焦辨证是薛生白对湿热病进行辨证时,按邪在三焦不同部位而分别立法、用药的辨证方法,它体现了湿热病的一般演变规律,与吴鞠通的“三焦辨证”是不同的。而中焦气分湿热辨证,所涉及仅是针对湿热病邪在气分时的一种辨证分治的方法。中焦气分湿热辨证足湿热三焦辨证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笔者对此内容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湿热病篇》为薛生白所作。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称扫叶老人,清初吴县人。《湿热病篇》共46条,从内容上看对于湿温为患的病变,特别是湿温的性质、传变规律、证治等,论述既详细又系统,可以说是学习温病必读之书。本文根据温热经纬本,选择其中有关论湿热证治方面的内容予以阐释。按温病辨证施治规律,将全篇分为湿热病概论、邪在肌表、邪在气分、邪在营血及病后期调理等。  相似文献   

6.
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其病因病机大部分与湿热有关。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湿热之邪不仅是病理产物,更是促使肾功能衰竭的新致病因素。急性肾炎属湿热类型者亦非少见。近5年来,笔者观察了60例慢性肾炎患者,与湿热有关者达42例,占70%。这或许与我们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潮湿,且湿性腻滞,致病缠绵等有关。因此,进一步阐明湿热病邪的致病及演变机理,对防治肾小球肾炎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扫叶老人,为清代著名医家。著有《医经原旨》、《湿热条辨》等,在湿热病的病机和治疗方面,尤多建树,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爱就《湿热条辨》所载,对其治疗显热病的经验,管窥如下: 大法有四临证不拘是一“太阴内伤,湿吹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其病理特性,“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从而确定了治疗用药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一、宣:湿温初起,阻遏气机,治疗应  相似文献   

8.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9.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10.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型,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临床上湿热证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湿热致病,病情缠绵易反复,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论述详细、说理透彻、立论精当,为湿热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湿热病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刘炳凯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中医师@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医药学文献辨证论治《湿热病篇》为清·薛生白所著,是治疗湿热病的专书,对于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该书所论湿热病以湿温为主,兼及温热夹湿、暑湿等...  相似文献   

12.
湿热致疫说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73-574
湿热作为致病因子,其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意义,古人早有论述,如元代医家朱丹溪尝谓:“湿热为患,十之八九”。清代医家叶天士也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王孟英更对其病邪特性作了精辟的论述:“热得湿则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足见其致病之广,危害之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湿热病在人群中患病率有上升趋势,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特别是饮食习惯等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湿热与疫病发病的关系,希望在疫病防治上能引起人们对其足够重视,进一步发挥中医学在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6,(7):581-583
湿热痰瘀闭阻经络而致的痹证为湿热痹,湿热痹的致病因素包括湿邪与热邪两个方面。外湿侵入人体,或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均可留滞肌肉筋骨而成痹。外湿与內湿可相互影响,相互促生。根据热邪与痹证二者的因果关系,可分为因痹致热和感热而痹。湿邪与热邪常易联合致病,两邪相合具有弥漫周身、易伤脾胃、易扰心神等特点。先热后湿,形成痹证以痰热为主,病情轻浅易治;先湿后热,形成痹证以痰瘀夹虚为主,病情难治。  相似文献   

14.
岳红 《陕西中医》1992,13(6):258-259
本文通过对湿热毒邪的致病特性、湿热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湿热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析,认为“湿与气”是湿热病的主要矛盾;指出祛化湿邪、通阳开气是湿热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5.
姚实林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6,24(4):672-673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陈静 《陕西中医》2012,33(5):640-640,F0003
<正>"湿"与"热"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其产生途径有:一为感受外邪,二为脏腑病变。古云:"湿者土之气,士者火之子"。故湿能转化生热,热亦能转化生湿。湿热内生多由劳倦失常,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所致;在妇科病中也有因房劳,情郁导致肝肾损伤,湿热蕴蒸而成。笔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到,湿热不但能致带下,同时亦为月经不调、崩漏、阴痒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阐述湿热与某些常见妇科疾患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热体质是以中医湿热证如胸满痞闷、身重体倦、身热缠绵、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等临床表现为主,缠绵难愈为特点,发生相关疾病的一种病理体质类型。明代医家陆晋生明确提出湿热体质的观点,他在《鲆溪医论选》中依据病邪的从化规律,从病情的湿、燥、寒、热角度,将体质分为湿热、燥热、寒湿、寒燥四种类型。近年来,在中医体质分类研究中,大都认为有湿热体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清·薛生自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本文试对其立论依据、治疗法则及具体运用等加以剖析,从而探讨湿热病的治疗规律。芳香苦温以宣湿此法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类型。因湿浊困阻,脾失健运,故以芳香苦温互伍,辛开宣化湿邪,湿去则热退。一、湿在上焦(卫分),芳香宣化: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侵袭人体的初起阶段。是湿热邪气由口鼻而入,侵袭于肺,导致肺气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