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5 年 3 月,采用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患者 19 例(19 膝)。其中,男 8 例,女 11 例;年龄 60~85 岁,平均 69.6 岁。体质量指数 22.0~27.5 kg/m2,平均 22.6 kg/m2。左膝 13 例,右膝 6 例。股骨髁上骨折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8 例,其他伤 1 例;骨折按 AO/ASIF 分型均为 A 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3 d,平均 8.6 d。骨关节炎病程 30~90 个月,平均 52.6 个月。术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摄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了解假体在位情况。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压疮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 年,平均 2.6 年。术后 15 d 及 2 年时患膝关节 ROM 及 KSS 功能评分、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 X 线片复查示,下肢力线良好,2 年时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假体对位良好,无松动现象。 结论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在重建关节功能同时治疗骨关节炎及骨折,缩短了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依据Danis-Weber分型对各型骨折进行讨论总结。结果保守治疗对于A型腓骨撕脱骨折并非理想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需要根据骨折块位置、大小决定;对于单纯B型骨折,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能取得较为不错的结果;当C型骨折位置较高、不影响踝关节稳定时可进行保守治疗,而当位置较低影响踝关节稳定时,需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首先应明确骨折是否为稳定骨折,无论是否手术治疗,目的都在于恢复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关系及踝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尺骨鹰嘴骨折-脱位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的疗效及此类骨折命名。方法2013 年 8 月—2017 年 3 月,收治 16 例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正中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男 10 例,女 6 例;年龄 25~66 岁,平均 37.8 岁。交通事故伤 9 例,高处坠落伤 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5~11 d。9 例前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 Ⅰ型 2 例、Ⅱ型 3 例、Ⅲ型 4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4 例、Ⅲ型 5 例;7 例后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Ⅰ型 1 例、Ⅱ型 3 例、Ⅲ型 3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3 例、Ⅲ型 4 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6 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18 个月,平均 11.9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 12~18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对合关系正常,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及桡骨头假体无松动。术后发生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 2 例,轻度创伤后关节炎 2 例,克氏针退出 2 例。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稳定,活动度恢复较好。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为 70~100 分,平均 86.5 分。VAS 评分 0~3 分,平均 0.5 分。结论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可以“经尺骨鹰嘴肘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命名,采用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osteochondral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OAT)治疗青年及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08 年 1 月—2016 年 8 月接受 OAT 治疗的 43 例(43 膝)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20~40 岁 23 例(青年组)、40~60 岁 20 例(中年组)。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20,P=0.001);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以及软骨损伤侧别、部位、面积、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采用 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MRI 检查观察术后供区及受区的修复情况。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8 年,平均 3.6 年。 两组术后 2 年膝关节 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前及术后 2 年时,青年组 Lysholm 评分及 IKDC 评分明显优于中年组(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年,MRI 复查示两组受区、供区修复良好。 结论根据患者软骨质地、厚度、弹性及损伤面积,关节镜下 OAT 可用于治疗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7 年 1 月采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 65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28 例,女 37 例;年龄 46~75 岁,平均 53.2 岁。左膝 30 例,右膝 35 例。病程 3~7 年,平均 4.0 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困难。膝关节内侧挤压试验阳性。术后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随访期间摄 X 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测量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以及膝关节内翻角(knee varus angle,KVA)。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仅 1 例出现ル趾麻木,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18 个月,平均 15.4 个月。X 线片复查示,术后 12 周时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各时间点 MPTA、FTA、PTS 及 KVA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6 个月及 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术后 12 个月 HSS 评分以及 KSS 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 1 周、6 个月及 12 个月 VAS 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 结论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半伸膝位髌旁关节外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2018 年 7 月—2019 年 9 月,应用半伸膝位髌旁关节外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22 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男 15 例,女 7 例;年龄 25~68 岁,平均 46.4 岁。致伤原因:摔伤 7 例,交通事故伤 14 例,重物砸伤 1 例。闭合性骨折 16 例,开放性骨折 6 例。胫骨干骨折 AO 分型:42-A1 型 4 例,42-A2 型 2 例,42-A3 型 3 例,42-B2 型 3 例,42-B3 型 4 例,42-C1 型 2 例,42-C2 型 3 例,42-C3 型 1 例。合并腓骨骨折 20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5 d,平均 7.5 d。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膝前痛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 Lysholm 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50~140 min,平均 85 min。术后 2 例切口有渗出,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3 个月,平均 14.9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2~20 周,平均 14.4 周。4 例(18.18%)患者出现膝前痛。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髌股关节不稳定表现。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 Lysholm 评分为 85~100 分,平均 94.3 分。结论半伸膝位髌旁关节外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既能对骨折有效固定,又能避开髌下入路植钉存在的骨折端再次移位、多发膝前痛等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16 年 11 月, 采用一期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 12 例(12 膝)膝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骨折患者。男 5 例,女 7 例;年龄 60~77 岁,平均 71.5 岁。骨关节炎 8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4 例。影像学检查显示,关节内骨折 6 例;关节外骨折 6 例,均为胫骨近端 1/3 骨折(4 例为横形骨折,2 例为短斜形骨折);合并腓骨中上段骨折 2 例;12 例均为膝关节内翻畸形。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31.5±8.4)分、功能评分(33.3±9.0)分,膝关节活动度(65.6±9.6)°。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52 个月,平均 36.5 个月。X 线片复查示,胫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7 个月,平均 4 个月;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及感染征象。末次随访时,膝关节 KSS 临床评分为(90.5±8.9)分、功能评分(92.1±7.8)分,膝关节活动度(115.0±9.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40,P=0.000;t=32.120,P=0.000;t=8.728,P=0.000)。 结论一期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骨折,能够恢复下肢力线,促进骨折愈合,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对软骨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3 月—2019 年 3 月行关节镜结合 HTO 治疗的 57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27 例,女 30 例;年龄 44~57 岁,平均 52.4 岁。病程 3~6 年,平均 3.6 年。Kellgren-Lawrence 分级:Ⅰ级 21 例,Ⅱ级 36 例。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0°~8°,平均 1.36°;内翻畸形 5°~10°,平均 7.60°。术前关节镜评估软骨损伤国际软骨修复分级系统(ICRS)分级为Ⅰ级 11 例,Ⅱ级 42 例,Ⅲ级 4 例。术前及术后 3 个月、1 年和末次随访时,采用 Lysholm 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胫骨近端内侧机械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及胫股角(femoral tibial angle,FTA)。内固定物取出时再次行膝关节镜探查软骨修复情况,选取再生等级和成熟等级进行软骨分级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疼痛症状缓解,力线矫正达术前设定目标。术后 3 个月、1 年及末次随访时患者 VAS 评分、Lysholm 评分、HSS 评分及 IKDC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随时间延长均逐渐改善,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mMPTA 和 FTA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内固定物取出时关节镜下再次评估,软骨再生分级为Ⅰ级 10 例、Ⅱ级 47 例;在Ⅱ级软骨再生膝关节中非成熟软骨再生 18 例、成熟软骨再生 29 例。各 ICRS 分级的软骨再生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176,P=0.916),软骨成熟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00,P=0.005)。 结论关节镜结合 HTO 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症状及功能,并能一定程度促进关节软骨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类型、治疗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过伸型膝关节损伤的一种,是膝关节在过伸位(<0°)遭受暴力导致的特殊骨折类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 4 种类型,即胫骨平台边缘撕脱骨折、前内侧平台压缩骨折、前外侧平台压缩骨折和双髁骨折。损伤结构遵从对角线机制,即前侧压缩、后侧牵张。胫骨平台前侧的骨折范围越小,则伴发后侧韧带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过伸型胫骨平台单髁骨折以前内侧面压缩(边缘小片骨折或大块骨折)和后外侧角牵张破裂为特征,治疗上需同时兼顾骨折和韧带损伤。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以后侧干骺端皮质的张力性破裂及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反屈和压缩为特征,恢复正常的后倾角是手术治疗关键。结论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尚无统一公认的治疗模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扩大 Carlson 入路治疗股骨外侧髁 Hoffa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9 月—2019 年 1 月收治的 17 例股骨外侧髁 Hoffa 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0 例,女 7 例;年龄 32~68 岁,平均 4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9 例,高处坠落伤 6 例,其他伤 2 例。根据 Letenneur 分型:Ⅰ型 8 例,Ⅱ型 6 例,Ⅲ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32 d,平均 7 d。均采用扩大 Carlson 入路治疗,LetenneurⅠ、Ⅲ型患者采用后前方向螺钉联合后侧抗滑移钢板固定,Ⅱ型患者采用单纯后前方向螺钉固定。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膝关节 CT 及三维重建,评估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物在位情况;采用 Letenneur 等的 Hoffa 骨折功能评估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28 个月,平均 15 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断裂、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 16~32 周,平均 18 周。末次随访时,按 Letenneur 等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5 例,优良率 100%。结论采用扩大 Carlson 入路治疗股骨外侧髁 Hoffa 骨折,具有显露清楚、便于复位与固定、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4 月—2016 年 5 月,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 14 例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 5 例,女 9 例;年龄 13~26 岁,平均 18.5 岁。左膝 9 例,右膝 5 例。髌骨脱位 2~5 次,平均 3.3 次;首次脱位至该次就诊时间为 4~60 个月,平均 19.7 个月。患者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术前膝关节 X 线片、CT、MRI 检查示骺板均已闭合;3 例存在髌骨内缘撕脱性骨折,2 例关节腔内有游离体。比较手术前后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以及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72 个月,平均 34.6 个月。术后复查 X 线片及 CT 提示髌骨脱位均纠正;胫骨结节截骨移位处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8 个月。术后 1 d 及 1 年时 TT-TG 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d 及 1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及 2 年时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 1 年及 2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时保留腓骨或截断腓骨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09 年 4 月—2014 年 4 月,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并随访达 1 年以上的 41 例(41 足)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19 例术中保留腓骨(A 组),22 例术中行腓骨截骨(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期、病因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OS)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胫骨远端关节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结果。 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6~55 个月,平均 36.6 个月。A、B 组各 1 例因疼痛及活动受限,行踝关节融合术,排除末次随访评价。X 线片复查示,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A 组愈合时间(3.6±0.4)个月,B 组为(3.9±0.7)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2)。末次随访时,两组 TAS、TLS、TT、T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B 组 TT、TC 改善程度优于 A 组(P<0.05)。两组 AOFAS 评分、AOS 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 ROM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 Takakura 分期,A 组改善率为 55.6%,B 组改善率为 5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 结论对于腓骨相对较长或影响术中胫距关节复位者,踝上截骨术中同时行腓骨截骨后 TT 及 TC 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踝上截骨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一种新的肱骨近端骨折类型—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并探讨其受伤机制、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2009 年 9 月—2016 年 9 月收治的 23 例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4 例,女 9 例;年龄 21~66 岁,平均 39.7 岁。致伤原因:扭伤 2 例,高处跌落伤 8 例,交通事故伤 1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16 d,平均 17.1 d。肱骨头后脱位 2 例、前脱位 3 例,其他部位骨折 3 例,臂丛损伤 2 例;均伴肩袖不同程度挫伤。根据自定骨折分型标准:内旋型 6 例,外旋型 14 例,外展型 3 例。23 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24 个月,平均 17 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6 个月。术后 6 个月采用 Neer 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优 16 例、良 5 例、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 84.6%。术后 1 例发生肩袖再次撕裂,行二次手术修补。结论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可能为肩关节受到暴力后极度内旋、外旋和外展所致,经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确切疗效。治疗时注意除骨折复位固定外,肩袖修复及功能重建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硬化蛋白表达差异,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意义。方法取 2015 年 3 月—10 月 20 例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自愿捐赠的胫骨平台标本。其中,男 8 例,女 12 例;年龄 61~78 岁,平均 67.8 岁。病程 2~5 年,平均 3.2 年。术前均摄膝关节 X 线片,测量内翻角为 12.0~25.5°,平均 17.6°;Kellgren-Lawrance 分级:Ⅲ级 5 例、Ⅳ级 15 例,均以内侧间室病变为主。取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行 Micro-CT 检查,比较骨结构变化差异;测量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硬化蛋白以及 sost 基因表达水平。结果Micro-CT 显示,与外侧软骨下骨相比,内侧软骨下骨骨量增加,孔隙减少;内侧软骨下骨 BV/TV、Tb.N、Tb.Th 较外侧显著增高,SMI、Tb.Sp 较外侧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 sost 基因表达为 1.000,外侧为 4.157±2.7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40)。内侧软骨下骨中硬化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为 7.20%±0.04%,较外侧软骨下骨(52.00%±0.19%)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4,P=0.005)。 结论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成骨增加,硬化蛋白表达降低可能是促进骨重塑、加重膝内翻畸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6 月–2016 年 12 月,采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的 21 例外伤性四肢骨折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4~64 岁,平均 40.1 岁。骨缺损部位:肱骨 3 例,桡骨 5 例,尺骨 4 例,股骨 2 例,胫骨 7 例。原发骨折 AO 分型:A 型 2 例,B 型 7 例,C 型 12 例。开放性骨折 14 例,闭合性骨折骨不连伴骨缺损 7 例。受伤至骨缺损修复时间为 5~165 d,平均 21.3 d。扩创后骨缺损长度 2.5~6.5 cm,平均 4.5 cm。结果手术时间 86~130 min,平均 101 min;术中出血量 185~647 mL,平均 316 mL。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 1 例,延期愈合 2 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2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 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2.5~7.0 个月,平均 5.4 个月,无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愈合率为 100%。无深部感染或感染复发,无内固定物断裂和再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患肢功能恢复分级为优 12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90.5%。结论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具有筋膜取材及手术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费用低、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侧腘窝 S 形切口双窗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 年 5 月—2017 年 7 月收治 13 例同时累及后内侧柱和后外侧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其中男 9 例,女 4 例;年龄 33~64 岁,平均 46.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骑电动车摔伤 4 例,滑雪摔伤 2 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35.1±9.2)°。受伤至手术时间 7~19 d,平均 13.3 d。采用后侧腘窝 S 形切口,分别经腓肠肌内侧头内侧(内侧窗)及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腘窝窗)进入,直视下复位骨折并接骨板内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下肢力线、关节面复位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术后 12 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 1 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开裂,给予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4~22 周,平均 18 周。术后 12 个月随访关节面平整,无塌陷;膝关节活动度(109.5±13.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79,P=0.000)。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感染、骨折再次移位及继发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术后 12 个月膝关节 HSS 评分为 82~96 分,平均 89.6 分;获优 10 例,良 3 例。 结论采用后侧腘窝 S 形切口双窗口入路治疗同时累及后内侧柱及后外侧柱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安全有效,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21 例。男 5 例,女 16 例;年龄 32~88 岁,平均 62 岁。摔伤 14 例,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左侧 13 例,右侧 8 例。闭合性骨折 20 例,开放性骨折 1 例。骨折根据 AO/OTA 分型:33-A1 型 5 例,33-A2 型 3 例,33-A3 型 8 例,33-C2 型 2 例,33-C3 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3 d,平均 6.5 d。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8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8~24 周,平均 16.6 周;关节面恢复平整,下肢长度恢复。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未出现明显膝关节僵硬。术后 6、12 个月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12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 1 个月时明显增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间 Neer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按 Neer 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6 例。 结论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良好,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前外侧入路排钉技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 年 9 月—2014 年 6 月,采用前外侧入路排钉技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17 例。其中男 11 例,女 6 例;年龄 45~65 岁,平均 51.2 岁。致伤原因:摔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交通事故伤 9 例。伤后至入院时间 1~4 h,平均 2.3 h。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7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24 个月,平均 20.7 个月。术后 CT 及 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复位,其中 2 例遗留<2 mm 的关节面塌陷,余 15 例均达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2~16 周,平均 13.6 周。随访期间无骨不连、钢板松动断裂、骨折复位丢失、膝关节外翻畸形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 Rasmussen 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3 例,中 1 例,差 1 例,优良率 88.2%;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 105~130°,平均 115.5°。结论前外侧入路排钉技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的特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采用 OWHTO 治疗的 61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14 例,女 47 例;年龄 44~60 岁,平均 52.8 岁。体质量指数为 19.1~34.7 kg/m2,平均 25.3 kg/m2。左膝 27 例、右膝 34 例。病程 1~9 年,平均 5.3 年。骨关节炎分期:Ⅱ期 33 例,Ⅲ期 28 例。术前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6.0±3.7)分,行走时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6±1.0)分。 结果手术时间为 49~85 min,平均 66.5 min;切口长度为 10~13 cm,平均 11.0 cm;总显性失血量为 80~210 mL,平均 139.1 mL;术后卧床时间为 1~10 d,平均 4.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7.3 个月。术后 3 个月 X 线片测量示胫骨平台负重区为 60.3%~66.8%,平均 63.4%。术后 3、6 个月,膝关节 HSS 评分分别为(79.1±4.2)、(85.3±3.1)分,VAS 评分分别为(1.7±0.7)、(0.6±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WHTO 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力线纠正理想,并发症较少,但应注意术前需要精确测量术中张开角。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一种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探讨其用于髌骨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将 2015 年 1 月—6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32 例髌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巾钳复位组(对照组)和三维捆扎复位组(试验组),每组 1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14 个月,平均 12.4 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2,P=0.000;t=6.585,P=0.000)。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均未出现骨不连、感染和断钉等并发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3,P=0.058)。术后 6 个月试验组膝关节 HSS 评分为(91.6±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4±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5,P=0.004)。 结论与传统巾钳复位技术相比,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治疗髌骨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在不影响骨折愈合情况下,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