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5年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3.5岁,获得随访的113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85.7%,5年生存率为75.1%,总体生存率为6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病理分期(P=0.009)、组织学分级(P=0.006)、淋巴结转移(P=0.025)、病理类型(P=0.001)与预后显著相关,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预后有显著相关性,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卵巢癌复发率高,约2/3的患者于初次治疗后2~3年内复发,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盆腔,皮肤转移较少见。目前关于卵巢癌皮肤转移国内外报道均较少,2016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1例卵巢癌皮肤转移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70岁,2013年7月因腹胀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腹水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各项检查完善后考虑卵巢癌,行TP方案(紫杉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和化疗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收治的55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附件切除术患者(18例)的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MGB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卵巢癌组织中HMGB1表达水平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法计算生存率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卵巢癌组织中HMGB1蛋白的高表达率为58.18%,与正常卵巢组织(11.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水平与手术病理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1)及有无原发耐药(P0.05)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MGB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2.5%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MGBl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分期为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MGBl蛋白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相关。HMGBl可能有望成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术前化疗对晚期卵巢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晚期卵巢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曾行肿瘤细胞减灭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按照术前是否化疗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与预后有关的指标及生存情况。结果: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ⅢC期、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并施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者共71例,其中术前化疗组26例,术前未化疗组45例,两组患者手术范围基本相同,术前化疗组期别晚,分级高,预后不良的组织病理类型所占比例高,但治疗结果两组间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比例无明显差别,追踪随访术前化疗组及未化疗组,5年存活率分别为30.72%及40.60%(P>0.05)。结论:对术前估计难以达到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前化疗有可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外泌体评估卵巢癌患者对顺铂敏感性。方法:超速离心法从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CAOV3培养上清及卵巢癌患者血清中提取外泌体。MTT法检测顺铂对卵巢癌细胞株的24h时半数抑制浓度(IC_(50)),检测出顺铂敏感细胞及耐药细胞。MTT法检测敏感细胞A2780在细胞外泌体与顺铂共培养条件下的增殖。Caspase 3/7活性凋亡检测A2780细胞在细胞外泌体与顺铂共培养条件下的凋亡。MTT法检测A2780细胞在卵巢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与顺铂共培养条件下的增殖,并随访卵巢癌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结果:通过超速离心法能从卵巢癌细胞系培养上清及卵巢癌患者外周血清中分离出外泌体。MTT分析证实A2780为顺铂敏感细胞,SKOV3、CAOV3为顺铂不敏感细胞。细胞系来源的外泌体能显著降低A2780对顺铂的敏感性(P<0.05),同时削弱顺铂对A2780中Caspase 3/7的活性(P<0.05),其中SKOV3和CAOV3外泌体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A2780。基于A2780细胞+顺铂模型,将30例卵巢癌患者分为顺铂敏感组和不敏感组,其中不敏感组的13例患者的血清外泌体降低A2780对顺铂敏感性(P<0.05),术后1年已有5例患者有复发情况,而敏感组无复发。结论:利用A2780细胞模型分析外泌体对顺铂杀伤作用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卵巢癌患者对顺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与其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80例患者,将其中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N)+盆腔淋巴结(PLN)清除术分为A组(30例),仅行PLN清除术者分为B组(50例),分析PAN清除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行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的80例患者中,32例(40.0%)发生淋巴结转移。A组中1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仅PAN阳性7例,仅PLN阳性3例,PAN和PLN均阳性9例;B组中13例发生PLN转移。A与B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显著相关(P0.05)。A组中淋巴结转移部位以PAN最多16例,其余依次为髂内、闭孔、髂总、腹股沟及髂外淋巴结。A组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和46.7%,均高于B组(69.0%和39.2%),但无显著差异(P0.05)。A与B组患者中转移至PLN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是68.5%和41.4%,5年生存率是49.7%和26.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44)。A组患者中淋巴结阳性与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43.5%和72.7%,5年生存率是27.2%和58.5%,差异显著(P=0.048)。Cox模型单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状态对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P0.01),而且是死亡风险因素。结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清除对改善卵巢癌患者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老年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初次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医院行初次手术的老年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老年卵巢癌患者Ⅲ~Ⅴ级围术期并发症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Ⅲ~Ⅴ级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采用bootstrap对多因素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40例老年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其中10例行卵巢癌分期手术,30例接受卵巢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31例(77.5%)患者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6例为Ⅲ~Ⅴ级。根据多因素及基于1000样本的bootstrap分析,术前HE4(≥1000pmol/L,P=0.063和P=0.035)和D-二聚体水平(≥4.095μg/mL,P=0.023和P=0.008)预测Ⅲ~Ⅴ级围术期并发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E4和D-二聚体是Ⅲ~Ⅴ级围术期并发症独立的术前预测因子,老年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需更有效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手术在50例卵巢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0-01—2005—1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对曾行腹腔镜探查且经病理确诊的50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进展期卵巢癌患者,经腹腔镜探查确诊、并无法进行最佳肿瘤细胞减灭术,仅行活检和腹腔化疗。20例经腹腔镜诊断为卵巢癌后改行腹式卵巢癌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9例Ⅲ期患者手术效果满意达8例,腹腔镜估计能否进行最佳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总正确率是88.9%。5例进展期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二次探查术(二探),腹腔探查阳性4例。5例Ⅰc~Ⅱc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卵巢癌分期手术;根据肿瘤性质和患者生育情况,在1例I。期上皮性卵巢癌、4例生殖细胞肿瘤和4例性索间质肿瘤中进行了保留生育功能的腔镜手术。腹腔镜二探组和全腹腔镜卵巢癌手术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现trocar部位肿瘤细胞种植生长,9例进展期卵巢癌腹腔镜探查和活检后4例出现trocar部位肿瘤种植,其最突出临床特点是均有癌性腹水。结论 腹腔镜技术对卵巢癌诊断、评估进展期卵巢癌最佳细胞减灭术机会、卵巢癌二次探查、较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及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等方面可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神经营养素(NTs)家族成员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Trk)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总生存期(OS)的关系,评价其预后价值。方法: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KM plotter)在线数据库收集卵巢癌患者病理信息,分析NTs家族成员(NGF、BDNF、NT-3、NT-5)及其受体Trk(TrkA、TrkB、TrkC)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收集新鲜卵巢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各6例,Western blot法检测NTs及Trk蛋白表达。结果:BDNF mRNA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较好的总生存期(OS)相关(危险比HR=0.78,95%CI为0.68~0.89,P0.001);NGF、NT-3、NT-5及受体TrkA、TrkB、TrkC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无关(P0.05)。BDNF 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Ⅰ、Ⅱ及Ⅲ期、病理分级Ⅱ级、组织学分型浆液性癌及TP53野生型的卵巢癌患者的OS密切相关(P0.05)。NGF、NT-3及TrkA表达均与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不相关(P0.05)。NT-5表达与病理分级Ⅱ级的卵巢癌患者的OS相关(P0.05)。TrkB及TrkC表达与临床分期Ⅲ期的卵巢癌患者的OS密切相关(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NTs家族中NGF、BDNF、NT-5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过表达,NT-3蛋白则为低表达;Trk家族中TrkA、TrkB及TrkC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结论:BDNF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高表达患者的预后更好,可作为潜在的预后指标进行研究;NTs家族其他成员及受体Trk家族均无此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是继乳腺癌、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之后发病率排名第4位的女性肿瘤,也是排名第3位的致死性女性肿瘤,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和子宫颈癌。2020年全球新增卵巢癌患者313 959例,我国新发病例数55 342例,占比为17.62%;全球死亡卵巢癌患者 207 252例,占女性肿瘤死亡人数的4.7%,其中我国死亡病例数为37 519,占比为18.10%[1-2]。2018年CONCORD项目组对世界范围内61个国家卵巢癌流行趋势的研究发现,2010-2014年间世界范围内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0%~50%,与1995-1999年间的数据持平;其中美国、以色列、韩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卵巢癌5年生存率提高了5%~10%,而日本的卵巢癌5年生存率提高了20%[3]。我国女性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高,但因其病死率较高,应当视为女性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之一。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11.
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对晚期卵巢癌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目的 探讨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晚期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曾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按照术前是否化疗分为两组,即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与预后有关的指标及生存情况。结果1990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ⅢC期、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并施行了肿瘤细胞减灭术者共71例。其中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者45例,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者26例。两组患者除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在术前给予2~4疗程化疗外,手术范围基本相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期别晚、分级高,预后不良的组织病理类型所占比例高,但治疗结果两组间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比例无明显差别。追踪随访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5年生存率40.60%;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5年生存率对30.72%(P>0.8)。结论 对术前估计难以达到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晚期卵巢癌患者,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有可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所致卵巢癌,尤其是是否由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恶变而来的卵巢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病理检查确诊的有随访资料(术后随访时间2~89月)的EMT恶变者所致原发性卵巢癌患者49例为EMT恶变组,其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及混合性腺癌;另选择非EMT恶变所致卵巢癌并与EMT恶变者具有相同组织学类型的卵巢癌患者188例为非EMT恶变组,比较两组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征。结果:1与非EMT恶变组比较,EMT恶变组在40岁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大、CA125更多表现为正常而非升高、FIGO分期早期病例比例更多、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腺癌这两种病理类型的比例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预后分析:EMT恶变所致透明细胞癌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非EMT恶变所致透明细胞癌(P=0.010),是否由EMT恶变对子宫内膜样腺癌及混合性腺癌的预后影响不确切(P0.05)。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EMT恶变、手术满意度及FIGO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MT恶变所致卵巢癌病理类型主要包括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EMT恶变是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EMT恶变患者年龄相对较年轻、FIGO分期相对较早,尤其对透明细胞癌而言,EMT恶变的患者可能拥有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黏蛋白1(MUC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结合数据库分析其在卵巢癌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2016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51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14例正常卵巢组织,组织标本均经HE染色证实符合病理要求,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UC1蛋白表达。结合数据库分析MUC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验证MUC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阳性表达率[52.9%(27/51)]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7.1%(1/14)]。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UC1蛋白表达与FIGO分期呈正相关(P=0.019),但与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转移、腹水等无明显相关(P0.05)。总生存期分析显示,MUC1蛋白表达阴性组的预后明显好于MUC1蛋白阳性组(P=0.0308)。以上结果与数据库分析RNA水平MUC1表达相一致,数据库分析还提示MUC1表达可能与化疗耐药相关。结论:上皮性卵巢癌中MUC1表达与分期相关,预示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的预后预测因子和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Hepsin)过表达与卵巢上皮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49例卵巢上皮癌、18例卵巢良性肿瘤和12例正常卵巢组织中Hepsin蛋白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188例卵巢癌石蜡切片Hepsin蛋白的表达,并评估影响无瘤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高危因素。结果免疫印迹分析显示:在49例卵巢上皮癌患者中,Hepsin高表达36例(73.5%),而正常卵巢组织和良性卵巢组织Hepsin均呈低表达;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在188例卵巢上皮癌患者中,Hepsin高表达128例(68.1%);其平均随访时间为(71.4±0.5)个月;Hepsin高表达者和低表达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4.0%和91.8%(危险比=20.335,95%可信区间:6.011~68.790;P<0.001);Hepsin高表达者和低表达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0.8%和86.8%(危险比=15.604,95%可信区间:5.779~42.133;P<0.001)。结论 Hepsin蛋白过表达是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其有望成为预测卵巢癌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金雀黄素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增殖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雀黄素 (genistein ,GNS)是一种天然异黄酮化合物。本研究采用体外培养的卵巢癌细胞株 3AO及其顺铂 (cDDP)耐药的亚细胞株 3AO/cDDP ,观察GNS对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 ,初步探讨其增殖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 ,为开发治疗卵巢癌的新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 )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 :(1)细胞株 :3AO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 ,3AO/cDDP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生物治疗中心提供[1] 。 (2 )实验药物 :GNS(批号 :970 92 2 )为上海化学试剂三厂产品。 (3 )仪器 :CB…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相互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卵巢癌合并DVT者20例(卵巢癌合并DVT组),卵巢癌不合并DVT者60例(卵巢癌不合并DVT组)。同期选取无DVT的6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卵巢良性肿瘤组。比较卵巢癌合并DVT组、卵巢癌不并发DVT组的病理分期、凝血功能水平,卵巢癌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的凝血功能水平,以及卵巢癌合并DVT组的生存情况及预后。结果:卵巢癌合并DVT组与不合并DVT组的年龄、BMI、肿瘤分期、CA125值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合并DVT组的PLT、FIB、PT均高于不合并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不合并DVT组的FIB及PLT、PT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DVT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PLT、PT、BMI(≥25kg/m2)、年龄、CA125等是上皮性卵巢癌并发DVT的危险因素,适时监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卵巢癌早期诊断困难,一旦确诊卵巢癌,75%的患者已是中晚期。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卵巢癌化疗为紫杉醇联合铂类,但原发耐药和在治疗中产生的多药耐药导致晚期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30%。靶向药物治疗对卵巢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可能,给卵巢癌患者提供了更大的治疗空间。  相似文献   

18.
残留卵巢癌及其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经前因良性病变切除子宫时保留卵巢的必要性已没有人怀疑[1,2],但切除子宫后发生恶性卵巢肿瘤的问题倍受关注。本文就切除子宫后残留卵巢癌的发病情况、治疗现状及预后等问题进行回顾与文献复习。1 残留卵巢癌的发病情况因良性病变切除子宫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后发生卵巢癌的准确发病率尚不清楚,因为国内外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大组的前瞻性研究,据国内外一些作者报道发生率差距较大,见表1。表1所列出的是国内外几家大医院随访因良性疾病施行子宫切除、保留卵巢后在1年至数十年后发生卵巢癌的情况统计。尽管统计的人群小,随访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2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Oncomine数据库中关于CD24的数据信息,并对目前数据库中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对其在卵巢癌中的作用进行统计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进行患者生存周期分析。结果:从数据库中纳入不同肿瘤类型研究共计353项,其中64项研究存在CD24表达统计学差异(含高表达研究41项及低表达研究23项)。经过筛选,涉及CD24在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癌组织表达差异的研究共7项(包含5 149例样本),与对照组相比,CD24在367例卵巢癌标本中高表达(P<0.05)。CD24表达量与卵巢癌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CD24表达水平越高则患者总体生存率越低(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中CD24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较差,而低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较好。结论:CD24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卵巢癌预后有关,可能为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刊创始人之一,第一至五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和第七届编委会顾问,我国著名妇产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江森教授,因病于2011年6月2日7时35分在济南逝世,享年9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