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阐述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损伤程度严重,多为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常累及关节面并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有一定难度。外固定支架多作为控制损伤的临时手段,绝大多数患者可行内固定治疗。用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系统主要有钢板固定系统与髓内钉固定系统,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各具特点,其中双钢板加强股骨内侧的支撑、微创固定系统保护骨折端血供、远端皮质锁定板理论上更符合骨愈合对固定力学的要求,逆行髓内钉可有效对抗膝内、外翻等。结论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股骨远端骨折治疗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和内固定系统特点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近年股骨颈骨折常用内固定方式的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选择恰当内固定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相关文献,总结研究进展。结果目前股骨颈骨折治疗采用的内固定方式中,3枚空心螺钉固定可以提供骨折断端滑动加压,但抗剪切力较弱,远期易出现内固定失效;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具有良好的角稳定性及整体强度;内侧支撑钢板可将垂直剪切力转变为促进骨折愈合的压应力,并产生一定抗旋作用;股骨颈内固定系统可进行多轴向支撑,抗旋及抗短缩性能优异;髓内钉整体强度及失效载荷高。不同内固定方法因结构和生物力学差异,各有其适应证。结论目前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尚无详细的规范指导,临床上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来选择合适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述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髌骨骨折治疗相关文献,对各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总结。结果髌骨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骨折后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髌骨切除,内固定方式包括环(捆)扎固定、张力带及其改良技术、张力带联合其他技术、螺钉(包括可吸收螺钉)固定、钢板以及髌骨复位固定器固定。各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髌骨骨折有多种手术治疗方式,为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需针对骨折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从病理解剖、分型、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陈旧性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解剖改变是多方面的,因此其手术治疗方法呈多样性。除经典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融合及截骨矫形术式外,微创技术、外固定支架、3-D 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结论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无定论,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个体化治疗仍值得更深入研究,对于早期陈旧性跟骨骨折以及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依据Danis-Weber分型对各型骨折进行讨论总结。结果保守治疗对于A型腓骨撕脱骨折并非理想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需要根据骨折块位置、大小决定;对于单纯B型骨折,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能取得较为不错的结果;当C型骨折位置较高、不影响踝关节稳定时可进行保守治疗,而当位置较低影响踝关节稳定时,需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首先应明确骨折是否为稳定骨折,无论是否手术治疗,目的都在于恢复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关系及踝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锁定钢板的治疗现状、锁定钢板的不足与对策、锁定技术的进展、锁定钢板与数字骨科技术 4 个方面,总结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现状与进展。结果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较为棘手,外侧锁定钢板作为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最常用固定方式,仍面临着较高治疗失败率。双钢板可改善粉碎性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但何时选择双钢板固定仍缺乏具体量化标准。远皮质锁定螺钉可改善骨折断端间的微动、促进骨痂生长,显示了较好的应用价值。双相钢板是对传统锁定钢板的优化,但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其效果。数字骨科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结论锁定钢板内在缺陷是影响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预后的因素,通过对锁定技术的优化结合数字骨科技术,有望降低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失败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治疗进展,提出存在问题并展望研究方向。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就寰椎骨折稳定性评价及治疗方法、手术入路以及内固定器械选择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目前,临床上认为除横韧带完整的寰椎前弓单处骨折或单纯后弓骨折外的所有寰椎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治疗从传统非手术治疗、融合术,逐渐发展至单节段固定治疗。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融合术牺牲了上颈椎活动度,而单节段固定不仅能复位固定骨折,同时保留了上颈椎运动功能。单节段固定手术入路分为后路及经口入路,术中采用的内固定器械也在不断改良,主要包括钉棒系统、钉板系统以及钢板系统等。结论对于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单节段固定较非手术及传统融合术更具优势,是理想的手术方式。其中,经口入路单节段固定复位寰椎前弓骨折更直接,但存在感染风险;后路单节段固定对寰椎前弓骨折的复位效果欠佳,有待进一步探究更加有效的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老年髋部骨折主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及粗隆骨折),总结手术方法及内固定物选择标准以及临床应用现状。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老年股骨颈骨折以及粗隆骨折治疗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若无特殊手术禁忌证,65 岁以下患者建议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65~80 岁患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身体情况相对较差的高龄患者可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稳定型骨折可选用 DHS 或第 3 代 Gamma 钉;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可根据骨折类型、骨质情况等选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顺行髓内钉等髓内固定系统以及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等髓外固定系统;高龄粉碎性股骨粗隆骨折建议行髋关节置换。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应结合骨折类型及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及内固定物,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类型、治疗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过伸型膝关节损伤的一种,是膝关节在过伸位(<0°)遭受暴力导致的特殊骨折类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 4 种类型,即胫骨平台边缘撕脱骨折、前内侧平台压缩骨折、前外侧平台压缩骨折和双髁骨折。损伤结构遵从对角线机制,即前侧压缩、后侧牵张。胫骨平台前侧的骨折范围越小,则伴发后侧韧带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过伸型胫骨平台单髁骨折以前内侧面压缩(边缘小片骨折或大块骨折)和后外侧角牵张破裂为特征,治疗上需同时兼顾骨折和韧带损伤。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以后侧干骺端皮质的张力性破裂及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反屈和压缩为特征,恢复正常的后倾角是手术治疗关键。结论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尚无统一公认的治疗模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内侧支撑钢板辅助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支撑钢板及其用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文献,从支撑钢板的设计原理、应用背景、生物力学特征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内侧支撑钢板辅助滑动加压固定是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最新治疗手段,可以将骨折端的剪切力转换为挤压力,促进骨折愈合。内侧支撑钢板可以提高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降低固定材料的最大应力。临床应用显示内侧支撑钢板可以维持股骨颈骨折复位,降低骨折不愈合和手术失败率,改善术后关节功能。结论内侧支撑钢板辅助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但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在手术指征、固定材料、长期疗效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两个解剖区域骨折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骨折分型。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颈与转子间的解剖分界、股骨转子间线及关节囊附着、临床分型、治疗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两个解剖区域的股骨近端粉碎骨折,在老年髋部骨折人群中比例有逐渐增高趋势,但其概念和含义并不明确。按股骨颈骨折的部位、骨折中心位置和骨折复位后股骨距或前内下角皮质能否直接接触砥住,可以将其分为 3 种亚型:① 节段性股骨颈骨折(股骨颈为头下型骨折,同时具有两个独立的骨折中心);② 股骨颈骨折向转子间外上方延伸(股骨颈为经颈型骨折,一个骨折中心);③ 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向股骨颈内下方延伸(粉碎的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转子间骨折变异类型,一个骨折中心)。在治疗上需兼顾两个解剖部位特征,通常需结合多种内固定方法或采用关节置换辅助内固定技术,才能获得较好效果。结论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两个解剖区域的骨折,在临床诊断、骨折分型和治疗方法上尚缺乏共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菱形理念”指导下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应用“菱形理念”,采取辅助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自体骨髓浓集液及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凝胶治疗的 21 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患者资料。其中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7~48 岁,平均 32.5 岁。均为闭合性股骨干骨折,4 例首次钢板内固定不愈合后更换为髓内钉固定仍不愈合,余 17 例首次采取髓内钉固定。骨折不愈合分型:肥大性骨不连 4 例,萎缩性骨不连 17 例;骨折端骨缺损长度 1~3 mm;末次治疗至该次治疗时间 10~23 个月,平均 14.3 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始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四肢骨折愈合影像系统评分(RUST)评价骨折愈合程度;末次随访时根据 Schatzker-Lambert 疗效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105~160 min,平均 125.6 min;术中出血量 160~580 mL,平均 370.5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2~46 个月,平均 26.5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7 个月,平均 4.8 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为(0.8±0.3)分,较术前(5.2±3.7)分明显下降(t=7.235,P=0.000);RUST 评分为(3.4±0.3)分,较术前(1.5±0.7)分显著提高(t=8.336,P=0.000);按 Schatzker-Lambert 疗效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优 16 例,良 4 例,可 1 例,优良率 95.42%。 结论按照“菱形理念”采取辅助钢板联合自体髂骨、自体骨髓浓集液及 PRP 凝胶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既可以恢复骨折端的稳定性,又改善了骨折端的生物学环境,提高了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治疗方式。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多发生在术后 2 年内,发生率较低。目前认为高能量损伤导致的粉碎骨折及移位较大的骨折、接近基底部的骨折类型、患肢过度外旋畸形、髓内钉进针点不当,以及术中可能影响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血供的暴力操作,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的高危因素。坏死后治疗以髋关节置换为主,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针对以上风险,伤后要避免过度外旋、过度牵引、暴力操作,术中要解剖复位,进针点精确,避免反复钻孔,导致热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保守治疗、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多学科综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多种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新治疗模式的特点和应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老年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应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继发移位风险高。移位型骨折则应尽早进行手术,人工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远期功能结果没有差别。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适合基础情况不佳的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基础情况较好、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MDT 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术式和 MDT 新模式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尺骨鹰嘴骨折-脱位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的疗效及此类骨折命名。方法2013 年 8 月—2017 年 3 月,收治 16 例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正中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男 10 例,女 6 例;年龄 25~66 岁,平均 37.8 岁。交通事故伤 9 例,高处坠落伤 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5~11 d。9 例前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 Ⅰ型 2 例、Ⅱ型 3 例、Ⅲ型 4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4 例、Ⅲ型 5 例;7 例后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Ⅰ型 1 例、Ⅱ型 3 例、Ⅲ型 3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3 例、Ⅲ型 4 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6 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18 个月,平均 11.9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 12~18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对合关系正常,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及桡骨头假体无松动。术后发生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 2 例,轻度创伤后关节炎 2 例,克氏针退出 2 例。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稳定,活动度恢复较好。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为 70~100 分,平均 86.5 分。VAS 评分 0~3 分,平均 0.5 分。结论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可以“经尺骨鹰嘴肘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命名,采用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ïê &#x;        Ï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2,36(9):1056
目的 介绍一种股骨转子间骨折新的综合分类法,以适应老龄化社会髋部骨折病例数量爆发和手术量剧增的临床需求。方法 在回顾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类历史,并深刻分析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不同时期分类版本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广泛开展术前CT扫描及三维重建和普遍使用头髓钉内固定治疗的现状,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老年髋部骨折”研究小组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提出了新的综合分类法,重点关注内固定手术中获得骨折稳定性重建的结构。结果 该股骨转子间骨折新的综合分类法纳入了骨折分类的多重指标,包括骨折线走向、骨折碎裂程度、小转子骨块及其向下延伸长度(>2 cm)、后侧冠状面骨块及其向前扩展宽度(累及头颈内植物入钉点的外侧皮质)、外侧壁前壁横贯骨折及其与头颈内植物入钉点的关系、前内下角皮质能否直接砥住等。共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4型(A1型为简单的二部分骨折,A2型为含有小转子骨块和后壁冠状面骨折,A3型为反斜、横断骨折,A4型为内侧壁粉碎、压力负荷传导结构缺失),每型又分为4个亚型,并可继续分为更细的亚组。根据5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维CT总结,A1型占20.0%、A2型占62.5%、A3型占15.5%、A4型占2.0%。在亚型上,A2.2是后壁“香蕉样”骨块;A2.4是后壁骨折向小转子下延伸超过2 cm、向前在外侧皮质扩展至头颈内植物的入钉通道;A3.4是原发性全转子区骨折;A4.4是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的节段性股骨颈骨折。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新的综合分类法能更细致地描绘骨折形态学特征,包含更多罕见和复杂类型,提供更多个性化亚型选择,适应骨折和手术数量双双增长的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 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 月—11 月,采取 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 9 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内固定组),并与采用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治疗的 20 例患者(外固定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5 个月,平均 10.7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内固定组)移位失败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1,P=0.391);但内固定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外固定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 Mayo 评分及上肢功能调查量表(DASH)评分显著优于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相比,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具有内固定牢靠、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深筋膜下非接触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骨折术后隐匿感染性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 12 例股骨骨折术后隐匿感染性再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8~69 岁,平均 42.8 岁。内固定物取出后 3 d~4 周(平均 10.6 d)再骨折 5 例,其中钢板固定 4 例、髓内钉固定 1 例;内固定术后 7~16 个月(平均 9.3 个月)内固定物断裂并骨折 7 例,其中钢板断裂 5 例,髓内钉断裂 2 例。术中常规行细菌培养,切取组织送病理检查,采用断端清创、深筋膜下非接触锁定钢板固定、松质骨颗粒移植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药物静脉滴注 2~3 周,口服 4 周。术后定期复查 X 线片,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细菌培养阳性 8 例,阴性 4 例,病理检查证实均为慢性骨感染。所有患者伤口未出现渗液、破溃等现象。1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36 个月,平均 29.6 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再发生骨折,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14~22 周,平均 18 周。末次随访时根据 HSS 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患侧膝关节功能:优 9 例,良 3 例。结论股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治疗需判断是否存在隐匿性感染,深筋膜下非接触锁定钢板固定是治疗隐匿感染性股骨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4 月—2019 年 11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9 例;年龄 65~93 岁,平均 78.4 岁。初次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 14 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 A1 型 5 例,A2 型 7 例,A3 型 2 例;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 2 例,均为 Seinsheimer Ⅴ型。根据 Chan 等提出的非假体内植物周围再骨折分型标准,1 型 10 例(1A 型 6 例、1B 型 3 例、1C 型 1 例),2 型 6 例(2A 型 4 例、2B 型 2 例)。再骨折距初次手术时间为 1~52 个月,平均 14.6 个月。其中短钉组(髓内钉长度≤240 mm)再骨折发生率为 1.92%(11/573),长钉组(髓内钉长度≥340 mm)为 1.66%(5/3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6)。分别予以加长髓内钉翻修(5 例)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11 例)。 结果患者手术时间 78~168 min,平均 115.8 min;术中出血量 120~500 mL,平均 283.1 mL。1 例患者术后 3 个月发生心肌梗死而死亡;余 15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46 个月,平均 16.8 个月。内植物周围再骨折于术后 14~20 周,平均 16.4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植物松动断裂、螺钉切出等并发症发生,内植物周围未发生再次骨折。末次随访时,患肢均恢复行走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 56~92 分,平均 80.2 分,其中优 2 例、良 10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80%。结论髓内钉尖端及远端交锁螺钉周围应力集中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初次手术髓内钉长度及再骨折类型采用加长髓内钉翻修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有望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