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强化足背屈训练,对照组31例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予调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FAC)、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AC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脑梗死后足下垂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足内翻(脑卒中后并发症)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足内翻角度、Fugl-Meyer (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步行功能量表(FAC)评分情况,观察周期为8周.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足内翻角度显著降低(P<0.05),而且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FAC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足内翻角度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没有观察组明显;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FAC评分也有所提高,但升高幅度没有观察组明显.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屈踝结点)对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痉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患侧屈踝结点。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腓肠肌肌电积分值(IEMG)、综合痉挛量表(CSS)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腓肠肌IEMG、CSS及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治疗前,FAC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屈踝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技术针刺治疗,3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比较,用x2检验,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电针结合物理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和常规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穴位疗法,评估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 EMG)及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并采用关节活动度评定量表(RangeofMotion,ROM)、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aximum Walking Speed,MW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胫前肌和腓肠肌i EMG值和CR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 EMG较治疗前升高,腓肠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接诊的STBI(恢复期)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共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指压穴位联合TEAS。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侧的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ROM)、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以及踝关节运动控制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侧踝背屈AROM、胫前肌iEMG、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但观察组增加更显著(P<0.05);两组简式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点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指压穴位加TEAS能显著改善STBI患者的踝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踝三针治疗中风足下垂的效果.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其踝关节背屈和6分钟步行距离,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27例,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8例,有效率26.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踝背屈恢复率、踝背屈度数及6 min步行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踝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足下垂,可尽早恢复踝关节背屈,改善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将常规训练中的踝关节训练更换为下肢镜像疗法训练,其余治疗均相同,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胫前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主动活动度(AROM)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FMA-LE、MAS、ARO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足下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疗法较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其足下垂、缓解踝关节肌痉挛、提高踝背屈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头皮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步行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8月于医院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头皮针与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评分、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及治疗后两组踝背屈角度障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I期及V期占比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Ⅰ、Ⅱ、Ⅲ、Ⅳ期占比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Holden步行功能分级5级与4级占比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1级、2级、3级占比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肌电信号均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踝背屈功能障碍总治疗有效率88.0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34/50)。结论头皮针与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后足下垂患者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使肌群活动能力增强,同时提升踝背屈功能障碍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恢刺肌筋膜触发点辅治脑卒中足下垂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观察组用恢刺患侧下肢肌筋膜触发点。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降低,踝关节背屈ROM、FMA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踝关节背屈ROM、MAS、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恢刺肌筋膜触发点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3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刺激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加用r TMS疗法(1次/d,5次/周),针刺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1次/d,6次/周),联合组加用针刺联合r TMS疗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分析参数、表面肌电图指标[胫骨前肌、腓骨短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积分肌电值(i EMG)]、步行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等指标改变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康复效果满意度。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针刺组的70.73%(P<0.05)和刺激组的75.61%(P<0.05),针刺组和刺激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针刺组和刺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表面肌电图及步行中身体质心空间轨迹的影响。方法 将14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针灸组和运动组,每组48例。针灸组采用针灸疗法,运动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组采用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比较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干预前后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 iEMG)]、步行中身体质心空间轨迹参数[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和身体质心(center of mass, COM)差值(COP-COM)]及Fugl-Meyer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Bre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分。结果 干预后,联合组腹直肌和竖脊肌RMS、iEMG高于针灸组和运动组(P<0.05),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绳带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针刀组和针刀联合绳带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应用康复运动疗法及物理疗法,绳带组辅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保持全身肌肉平衡及患肢抗重力伸展;针刀组对患侧下肢进行穴位刺激、神经触激和深层韧带松解;联合治疗组将针刀疗法与绳带疗法相结合。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分别用Barthel指数评分(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Berg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绳带组MBI、针刀组FMA及联合治疗组MBI、FMA、BBS评分在治疗2周时均较治疗前提高(P...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文煜  胡杰  郑贺彬 《新中医》2022,54(10):51-54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熏蒸联合振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振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高于对照组70.73%(P<0.05)。治疗后,2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方根振幅(RMS)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MAS评分、RM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MA-L、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熏蒸联合振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肌张力增高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评分)和步行能力(FAC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