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 年,我国曲龙医师首次成功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受此启发,自 2013 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花奇凯教授团队将该技术用于治疗糖尿病足,至今已累计治疗 500 余例患者,取得良好疗效,保肢率达 96.1%。在此期间,团队对 TTT 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总结了糖尿病足 TTT 技术综合分型法及对应治疗方案;通过影像学、组织学以及基础研究,初步探讨了 TTT 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现对团队治疗经验及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期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方法回顾近年国内外有关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文献,总结该技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结果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是在 Ilizarov 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目前其治疗糖尿病足处于初始阶段,已取得较好疗效,但也存在溃疡复发、再骨折等问题。此外,该技术促进组织再生的生物学机制、临床技术要点(如手术切口及骨窗大小、骨搬移方案等)、术后疗效仍存在争议,还需更多临床研究与实践,以制定一个标准治疗方案。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为下肢微循环重建热点技术,为糖尿病足保肢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但该技术尚不成熟,仍存在许多争议和难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9 月—2019 年 9 月应用 TTT 技术治疗的 196 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109 例,女 87 例;年龄 45~86 岁,平均 67.6 岁。糖尿病足根据 Wagner 分级法:3 级 124 例,4 级 62 例,5 级 10 例;病程 1~12 个月,平均 2.6 个月。采用小切口微创胫骨截骨,其中 62 例于胫骨中下段截骨、134 例于胫骨中上段截骨;83 例截骨面积为 20 cm2、113 例为 7.5 cm2。术后 92 例单次往返搬移、104 例两次往返搬移。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胫骨截骨处继发骨折、截骨区域皮肤坏死、针道感染,并对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96 例患者中 41 例(20.9%)发生并发症。9 例(4.6%)发生胫骨截骨处继发骨折;其中,胫骨中下段截骨者 6 例(9.6%)、中上段截骨者 3 例(2.2%),不同截骨部位患者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4,P=0.021);截骨面积为 20 cm2 者 5 例(6.0%)、7.5 cm2 者 4 例(3.5%),不同截骨面积患者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P=0.499)。12 例发生截骨区域皮肤坏死,发生率为 6.1%,均为单次往返搬移患者;单次、两次往返搬移患者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 例(9.1%)发生针道感染,其中轻度感染 12 例(6.1%)、重度感染 6 例(3.0%)。轻度、重度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 结论TTT 技术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骨搬移过程中存在胫骨截骨部位骨折、截骨区域皮肤坏死、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术前适应证评估,规范术中截骨方式、截骨块大小及位置,以及术后制定个性化骨搬移方案、加强针道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联合牛鼻子引流术(nose ring drain,NRD)治疗重度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4 月—2020 年 8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60 例重度糖尿病足(Wagner 分级 3、4 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30 例采用 TTT 联合 NRD 治疗(TTT+NRD 组),30 例采用单纯 TTT 治疗(TTT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术前糖化血红蛋白、合并症以及糖尿病足病程、侧别、分级、创面面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TTT+NRD 组均有深部(关节腔、骨髓腔或骨膜)感染或相对密闭的腔隙或窦道形成,TTT 组均无该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截肢率、复发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次数及手术次数。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13 个月,平均 5.7 个月。TTT+NRD 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 TTT 组缩短(P<0.05)。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住院次数及手术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TTT+NRD 组溃疡无复发,TTT 组 2 例(6.7%)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TTT+NRD 组 1 例(3.3%)因急性下肢血管栓塞截肢,TTT 组 1 例(3.3%)因继发坏死截肢,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TTT 联合 NRD 是治疗合并深部感染或相对密闭腔隙或窦道的重度糖尿病足溃疡有效方法,可缩短抗生素使用及住院时间;而且 NRD 技术引流效果佳,无明显合并症,操作和术后护理简单,取材方便。  相似文献   

5.
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源自俄罗斯医学专家 Ilizarov 创立的肢体再生与功能重建理论。在张力-应力法则作用下,组织再生能力被激活、加强,通过给予一定应力性牵拉,骨骼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神经会同步生长。虽然 Ilizarov 医生发现了牵拉成骨过程中血管网新生的现象, 但未将该技术深入应用于微循环重建的领域。中国骨科医师在世界上首先将 TTT 技术用于治疗下肢血管性病变及糖尿病足,研究结果初步显示该技术可诱导糖尿病足下肢微血管网再生,促进足部溃疡愈合、避免截肢,降低糖尿病足的整体风险。为进一步促进 TTT 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组织专家编撰了专家共识,对 TTT 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法以及围术期管理等提出了明确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 Wanger 3~5 级难治性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2015 年 3 月—2018 年 1 月,采用 VSD 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 21 例经保守治疗失败的难治性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 15 例,女 6 例;年龄 55~88 岁,平均 65 岁。糖尿病病程 8~15 年,平均 12.2 年;糖尿病足病程 7~84 d,平均 35.3 d。术前糖尿病足溃疡范围为 2 cm×2 cm~8 cm×5 cm。按 Wanger 分级:3 级 8 例,4 级 11 例,5 级 2 例。5 例行下肢血管造影、16 例行下肢血管 CT 造影,均提示膝以下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未完全堵塞。患足皮温(29.28±0.77)℃,C 反应蛋白(38.03±31.23)mg/L,白细胞计数(9.44±2.21)×109/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5)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为(54.3±10.3)分。 结果术后 2 例 Wanger 4 级并有吸烟史患者治疗失败,分别于术后 30 d 及 45 d 行大截肢(踝关节以上截肢);1 例 Wanger 5 级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后 60 d 突发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余 1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9.2 个月。术后 40~62 d,平均 46 d 拆除外固定支架。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 50~120 d,平均 62.5 d。18 例患足疼痛均明显缓解,均未见原位及其他部位溃疡复发。术后均未出现胫骨骨折及小腿皮肤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溃疡愈合后患足皮温为(30.86±0.80)℃,C 反应蛋白为(22.90±18.42)mg/L,VAS 评分为(2.4±1.2)分,Barthel 指数为(77.3±4.6)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为(8.91±1.72)×109/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0,P=0.291)。 结论VSD 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可有效促进 Wanger 3~5 级糖尿病足创面愈合,但吸烟者、血糖控制不佳者及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者存在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 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合并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重度糖尿病足(Wagner 3~5 级)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8 月—2017 年 12 月,采用 Ilizarov 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合并 SIRS 的重度糖尿病足患者 33 例。其中男 27 例,女 6 例;年龄 34~79 岁,平均 60.6 岁。均患 2 型糖尿病,糖尿病病程 1~28 年,平均 10 年。糖尿病足病程 1~12 个月,平均 2.7 个月。根据 Wagner 分级,3 级 8 例,4 级 23 例,5 级 2 例。术后观察患足创面愈合情况, 并计算保肢率。评估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 C 反应蛋白浓度变化。测量足背皮肤温度;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足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 3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30 个月,平均 14.1 个月。足部溃疡全部愈合,愈合时间 3~12 个月,平均 5.3 个月;保肢率 100%。术后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 C 反应蛋白浓度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 1 个月患足皮温为(32.64±2.17)℃,较术前的(31.28±1.99)℃ 显著改善(t=0.05,P=0.00);但与健侧皮温(32.46±2.1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P=0.41)。术后 1 个月 VAS 评分为(2.4±0.7)分,较术前的(4.3±0.8)分显著改善(t=3.10,P=0.00)。 结论Ilizarov 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能有效治疗合并 SIRS 的重度糖尿病足,可促进患足溃疡愈合,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结合万古霉素磷酸钙骨水泥局部填充覆盖治疗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2月采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结合万古霉素磷酸钙骨水泥局部填充覆盖治疗的22例D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1~74岁,平均61.3岁。糖尿病病程8~30年,平均12.5年;DF病程10~42 d,平均28.2 d。Wagner分级:3级2例、4级20例。患者双下肢均行CT血管造影检查,患肢血管有不同程度狭窄,血运较差。术前患足皮温为(28.27±0.91)°C,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为0.42±0.1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7±0.6)分。术前DF溃疡范围为2.5 cm×2.0 cm~3.5 cm×3.0 cm。术前及术后3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足皮温、ABI、VAS评分及皮肤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5个月。1例Wagner 4级患者术后感染未见明显好转,并有进一步恶化趋势,最终于术后22 d行左侧小腿截肢术。余2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拆除外固定架,术后3个月创面愈合,随访期间无原位及其他部位溃疡复发;术后3个月患足皮温为(31.76±0.34)°C,ABI为0.94±0.08,VAS评分为(2.1±0.3)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60,P<0.001;t=32.412,P<0.001;t=–51.746,P<0.001)。 结论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结合万古霉素磷酸钙骨水泥局部填充覆盖可有效改善DF患者患肢血供,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搬运联合锁定钢板(bone transport with a locking plate,BTLP)与Ilizarov支架或Orthofix支架行传统骨搬运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0年9月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别采用BTLP(BTLP组,n=20)、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n=23)、Orthofix支架(Orthofix组,n=17)进行骨搬运治疗。3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胫骨骨折分型、骨缺损长度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骨搬运支架带架时间、外固定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重建完成(拆除支架)后,采用Ilizarov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评价标准评定骨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5个月,平均20.4个月。BTLP组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短于Ilizarov组,骨搬运支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指数均低于Ilizarov组和Orthofi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组骨折愈合22例、延迟愈合1例,Orthofix组分别为16、1例,BTLP组分别为18、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4)。骨重建完成后根据ASAMI 评价标准,BTLP组骨愈合评价优于Orthofix组,功能评价优于Ilizar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LTP组4例(20%)、Ilizarov组18例(78%)、Orthofix组12例(70%)发生并发症,BTL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lizarov组和Orthofix组(P<0.05)。 结论BTLP治疗胫骨骨缺损安全、有效,并且在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外固定指数、患肢功能恢复方面较传统骨搬运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作用机制、临床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以及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于张力-应力法则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新手段,能够改善缺血症状,促进创面愈合,提升保肢率,近年临床应用显示出较好疗效,且适用范围正在扩大。结论由于目前临床应用范围有限,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小,随访时间有限,其有效性、远期疗效以及骨搬移标准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创后一期 Ilizarov 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8 年 10 月,应用清创后一期 Ilizarov 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患者 8 例(9 足、11 个部位)。其中男 3 例(4 足、5 个部位),女 5 例(5 足、6 个部位);年龄 44~65 岁,平均 57.5 岁。糖尿病足分级:Wagner 3 级 6 例(7 足)、4 级 2 例(2 足)。左足 4 例,右足 3 例;双足 1 例。慢性骨髓炎病程 1~5 年,平均 3.1 年。骨髓炎部位:第 1 跖骨头 3 足,第 3 跖骨头 1 足,第 4 跖骨头 1 足,第 5 跖骨头 6 足。其中 2 例为同一足合并 2 个部位慢性骨髓炎。记录跖骨延长长度及时间、佩戴外固定架时间,计算外固定架带架指数;观察足部溃疡及骨延长段愈合情况,记录愈合时间,计算骨延长段愈合指数。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 9~26 个月,平均 15.0 个月。除骨延长期间发生针道感染外,治疗期间均无皮肤坏死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跖骨延长长度 12~35 mm,平均 20.5 mm;跖骨延长时间 21~84 d,平均 57.8 d。佩戴外固定架时间 10.4~21.1 周,平均 14.6 周;外固定架带架指数为 42.9~59.2 d/cm,平均 54.3 d/cm。患者足部溃疡均愈合,愈合时间 19~70 d,平均 30.5 d;随访期间溃疡均无复发。X 线片复查示骨延长段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指数为 37~51 d/cm,平均 42.5 d/cm。末次随访时,踝关节 AOFAS 评分为 87~95 分,平均 91.7 分;获优 5 足、良 4 足,优良率 100%。结论清创后按照 Ilizarov 张力-应力法则行一期跖骨延长,能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重建跖骨长度、保留跖骨负重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 23 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男 19 例,女 4 例;年龄 19~54 岁,平均 37.8 岁。感染骨段切除后骨缺损长度为 5.2~8.1 cm,平均 6.5 cm。既往手术 2~4 次,平均 2.5 次。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 7~23 个月,平均 11.8 个月。记录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愈合指数和并发症。采用 Ilizarov 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骨愈合和功能评价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6 年,平均 4.8 年。所有患者创面及骨缺损均愈合,未出现感染复发、骨不连、再骨折、畸形愈合、医源性神经麻痹、膝关节或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5 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局部护理后未出现深部感染。骨搬运时间 65~120 d,平均 75.6 d;外固定时间 75~145 d,平均 97.8 d;骨折愈合时间 4~17 个月,平均 8.7 个月;外固定指数 18~28 d/cm,平均 22.4 d/cm;愈合指数 31~52 d/cm,平均 40.2 d/cm。末次随访时,根据 ASAMI 评价标准,骨愈合达优 15 例、良 8 例,功能达优 18 例、良 5 例,优良率均为 100%。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可减少外固定器使用时间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血管外科视角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时,需满足的血管条件及血管重建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2 月—2019 年 7 月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的 59 例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 41 例,Wagner 3~4 级、Texas 2~3 级、B~D 期病变;病程 0.7~2.4 年,平均 1.5 年;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ASO)5 例。ASO 患者 14 例,病程 1.5~23.4 个月,平均 10.8 个月;Fontaine Ⅳ期、Rutherford Ⅲ~Ⅳ期。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TAO)患者 4 例,病程 2.1~18.2 个月,平均 12.3 个月;临床分期均为三期。其中,18 例术前胫前或胫后动脉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0.6,或者影像学检查膝下胫前动脉的 3 条分支均未通达踝部者,行血管重建开通上游血管(DF 合并 ASO 5 例、ASO 12 例、TAO 1 例)。术后通过溃疡创面愈合情况、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BI、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等进行疗效评估。结果DF 患者获随访 8~16 个月,平均 12.2 个月;溃疡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 5.1~9.2 周,平均 6.8 周;5 例行血管重建者术后 CTA 观察膝下胫前动脉分支血管再通;胫骨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 5~14 周,平均 8.3 周。ASO 患者获随访 13~25 个月,平均 16.8 个月;溃疡创面愈合时间 6.2~9.7 周,平均 7.4 周;其中 12 例血管重建者术后 CTA 检查显示膝下胫前动脉分支再通;胫骨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 4.5~14.4 周,平均 10.2 周。TAO 患者获随访 12~23 个月,平均 12.3 个月;治疗无效最终行截趾/肢。根据患者是否血管重建分组分析,联合血管重建组术后 6 个月 ABI、VAS 评分、皮温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单纯骨搬移组术后 6 个月 ABI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2,P=0.840),但皮温及 VAS 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胫前和/或胫后动脉 ABI≥0.6、影像学检查显示膝下胫前动脉 3 条分支中至少 1 条通达踝部,是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DF 是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适应证,ASO 可选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TAO 慎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3 月—2016 年 6 月,采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 9 例下肢 ASO 或合并糖尿病足男性患者;年龄 63~82 岁,平均 74.2 岁。ASO 病程 1.5~22.0 个月,平均 10.5 个月。均为单侧髂动脉严重闭塞,左侧 5 例、右侧 4 例;合并股浅和/或膝下动脉病变 7 例。单纯 ASO 7 例,合并糖尿病足 2 例(Wagner 分级均为 4 级);ASO Fontaine 分期均为Ⅳ期。术前均有静息痛,踝肱指数为 0.24±0.12。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中 7 例采用人工血管、2 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术后第 8 天开始向外骨搬移,每天延长 1 mm,每 6 小时 1 次,2~3 周后再向内搬移,整个疗程共 10~14 周。结果1 例胫骨横向骨搬移切口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针道口无明显并发症;其余患者无切口并发症。胫骨横向骨搬移后足部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快,2~3 周后创面明显缩小。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2 个月,平均 19 个月。术后 2 个月踝肱指数为 0.67±0.09,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10,P=0.032)。患足溃疡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 6.7~9.4 周,平均 7.7 周。随访期间彩超或 CT 检查示移植血管通畅。术后 12~14 周去除外固定延长器。1 例术后 14 个月因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无切口淋巴漏。术后 1 年股-股动脉旁路通畅率达 100%。术后 4~6 个月胫骨横向骨搬移段均与胫骨愈合。末次随访时显效率达 100%。 结论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是治疗下肢 ASO 或合并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距骨骨软骨病损(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年 OLT 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各种外科治疗方案的优缺点。结果OLT 的外科治疗方案较多,主要包括骨髓刺激术、骨软骨移植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生物制剂辅助治疗等修复或重建技术。各种方案均有不同的适应证和局限性。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治疗 OLT 的临床疗效也会逐步改善。结论OLT 的治疗仍存在许多难点和争议,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建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旋转成形术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3 月—2016 年 6 月采用旋转成形术治疗的 10 例股骨远端骨肉瘤患儿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3 例;年龄 4~10 岁,平均 6.7 岁。病理类型:骨母细胞型骨肉瘤 4 例,混合型骨肉瘤 4 例,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 2 例。Enneking 分期均为ⅡB 期。病程 3.5~6.0 个月,平均 4.6 个月。术后应用 1993 年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93)评分、多伦多下肢功能量表(TE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估患肢功能,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术后 1 例出现切口延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10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72 个月,平均 52.6 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局部复发;3 例出现远处转移后死亡 1 例、无瘤生存 1 例、带瘤生存 1 例。2 例术后 2 年足跟部出现胼胝和溃疡,均经处理后好转。骨连接端愈合时间 2.5~5.0 个月,平均 3.5 个月。术后 4 个月患儿均能独立行走。末次随访时,MSTS93 评分为 19~25 分,平均 22 分;TESS 评分为 87~93 分,平均 90 分。佩戴假肢后膝关节活动度伸 0°~10°,平均 5°;屈 85°~95°,平均 90.5°。结论对于保肢困难的股骨远端骨肉瘤患儿,采用旋转成形术治疗能有效保留患肢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可以作为截肢的备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伴足踝部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8 月—2019 年 10 月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的 28 例下肢缺血性疾病伴足踝部慢性感染患者。其中男 22 例,女 6 例;年龄 41~86 岁,平均 65.6 岁。糖尿病足 25 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 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 例。感染病程 1~27 年,平均 14.9 年。记录所有患者足踝部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以及糖尿病足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 Wagner 分级、WIFi(W:下肢创面分级;I:缺血分级;Fi:足部感染分级)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1 例糖尿病足患者于术后 111 d 创面好转,无脓性分泌物,后失访;余 27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21 个月,平均 8.4 个月。术后胫骨截骨切口和局部皮瓣均未出现坏死。术后 21 例出现外固定架针道反应,经相应处理后好转,均未出现针道感染。24 例糖尿病足患者中,1 例因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 例出现急性下肢血管栓塞,足部急性坏疽而截肢;余 22 例足踝部均愈合,愈合时间 2.5~11.0 个月,平均 4.6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 Wagner 分级和 WIFi 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1 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于术后 6 个月足踝部愈合;2 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于术后 16、18 个月足踝部愈合。 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伴足踝部慢性感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11 年 1 月—2016 年 4 月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 19 例。男 13 例,女 6 例;年龄 22~62 岁,平均 4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6 例,压砸伤 1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18 例为小腿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ⅢB 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后形成感染性骨缺损、骨髓炎,1 例为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既往手术 2~5 次,平均 3 次。受伤至骨搬移术时间为 3~11 个月,平均 6.5 个月。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 2.0~5.5 cm,平均 4.3 cm。术中胫骨短缩后松开止血带检查肢体末梢血运,7 例直接闭合创面,5 例采用邻近皮瓣修复,5 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 例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1 例单纯植皮修复。选用单臂外固定架或环式外固定架,并在胫骨近侧或远侧干骺端的两排外固定架钉之间完全锯断;1 周后以 1 mm/d 速度进行肢体延长。结果术后 1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36 个月,平均 14 个月。2 例对合端创面延迟愈合,余均顺利愈合。18 例对合骨端自然愈合,1 例因病灶骨未完全切除致对合骨端发生骨不连。5 例发生牵张骨痂生长缓慢,其中 4 例经“手风琴”技术和注射红骨髓后顺利愈合,1 例植骨辅助内固定后对合骨端愈合。骨延长时间为 1~3 个月,延长指数为 1.6~2.7 cm/月,平均 2.2 cm/月;骨愈合时间为 7~13 个月,平均 11.1 个月。根据胫骨骨折疗效评定系统 Johner-Wruhs 评分评定疗效:优 9 例,良 8 例,中 2 例,优良率为 89.5%。结论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可改善截骨端的直接对合,明显缩短骨对合端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11 年 1 月—2014 年 6 月,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 36 例 37 处创伤。其中男 28 例,女 8 例;年龄 20~68 岁,平均 36 岁。均为创伤后发生感染性骨缺损,骨缺损位于胫腓骨 24 例 25 处,股骨 6 例 6 处,尺桡骨 2 例 2 处,跟骨 3 例 3 处,锁骨 1 例 1 处。发病至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时间为 0.5~36.0 个月,平均 6.2 个月;其中 15 例患者为急性感染(病程<3 个月)。一期手术去除内固定物后,彻底清除感染坏死的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并在骨缺损处填充含抗生素骨水泥块;彻底清创后如果存在骨折不稳,则以外固定支架或石膏予以稳定;术后给予敏感抗生素。二期(一般一期术后 6~8 周)取出骨水泥,小心保护由骨水泥诱导形成的诱导膜,并在诱导膜内填充颗粒状自体髂骨。结果清创术后患者住院时间 17~30 d,平均 22.2 d;二期术后住院时间 7~14 d,平均 10 d。16 例清创术后行局部皮瓣移位或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者,术后皮瓣均成活。1 例股骨骨折患者术后 11 个月感染复发改行 Ilizarov 技术治疗;1 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 1 个月感染复发最终行截肢术;1 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清创术后感染未能控制,后行多次清创术并最终行踝关节融合;1 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失访;余 32 例 33 处获随访,随访时间 1~5 年,平均 2 年。感染控制率 91.7%(33/36)。患者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4~12 个月,平均 7.5 个月;均无再骨折发生。其中 1 例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侧方成角 15°,下肢短缩 1.5 cm;7 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钉道护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6 例关节周围骨缺损患者邻近关节功能受限。结论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操作简便,不受限于骨缺损大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第 3 代 Gamma 钉(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amma nail,TGN)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股骨近端短缩(proximal femoral shortening,PFS)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行 TGN 或 PFNA 内固定治疗的 158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TGN 组 69 例,PFNA 组 89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合并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d 摄正侧位 X 线片,根据 Chang 等的方法将骨折复位分为阳性皮质支撑、中立位皮质支撑、阴性皮质支撑 3 种类型;术后 18 个月摄双髋正位 X 线片,测量水平方向 PFS 值(记为 X)、垂直方向 PFS 值(记为 Y),计算总体 PFS 值(记为 Z);将 PFS 值按照≤1.0 mm、1.0~4.9 mm、5.0~9.9 mm 和≥10.0 mm 划分为 4 个等级,比较两组间 X、Y、Z 值及其构成比。比较两组术后内固定失败及正常愈合患者间、不同骨折复位类型患者间的 X、Y、Z 值。同时测量并比较两组颈干角。 结果TGN 组阳性皮质支撑 34 例、中立位皮质支撑 30 例、阴性皮质支撑 5 例,PFNA 组分别为 45、33、11 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P=0.29)。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 18 个月。术后 18 个月两组患者 X、Y、Z 值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GN 组患者各 PFS 值集中于 1.0~4.9 mm 以及 5.0~9.9 mm 范围,PFNA 组集中于≥10.0 mm 范围。术后 18 个月 TGN 组 X、Y、Z 值均显著低于 PFNA 组(P<0.05),两组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64)。术后 3 个月内 TGN 组和 PFNA 组分别发生内固定失败 6 例,两组内内固定失败与正常愈合患者 X、Y、Z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效果为阳性皮质支撑患者中,TGN 组患者 X、Y、Z 值均显著低于 PFNA 组(P<0.05),但中立位皮质支撑及阴性皮质支撑患者,其 X、Y、Z 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阴性皮质支撑患者 X、Y、Z 值均显著高于中立位皮质支撑和阳性皮质支撑患者(P<0.05)。 结论PFS 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时应根据术中复位结果选择内固定方式,阳性皮质支撑时应用 TGN 内固定,可减少 PFS 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